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蔺相如完璧归赵》读后小记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6 14:52:21 体裁作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读后小记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蔺相如完璧归赵》读后小记作文

     我读了《蔺相如完璧归赵》,觉得蔺相如很得让人敬佩.。第一,他很有勇气,明知道搞不好会被秦王杀掉,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秦国;第二,他很聪明,居然在没被秦王杀掉的情况下完成了任务。用巧妙的方法既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又得到了赵王的称赞;第三,他在危急时刻不慌不忙,没有战战兢兢,反而秦王越嚣张,他越不怕。我们要努力学习,赶超他,也做个被人敬佩的人。

篇一:蔺相如完璧归赵剧本

剧本:蔺相如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国书出使赵国。

廉颇(上前)大王,臣认为不可把璧给秦王。若秦兵来,请臣带兵攻打他们。

大臣乙(上前)大将军,这可是不得。秦乃大国也,赵国难以抵挡秦兵啊。

赵王这??,(叹息)那该如何是好呢?

宦官(缪贤)(上前)大王,臣认为蔺相如可使。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赵王(高兴)那就快宣来晋见。

(诸大臣与大将军退下)(半时辰后)

蔺相如臣拜见大王。

赵王先生,快快请起。

蔺相如不知大王召臣来有何事?

赵王秦王以十五城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蔺相如(想了片刻)不可不许。

赵王取吾璧,不予寡城,奈何?

蔺相如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赵王谁可使者?

蔺相如(想了片刻)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几天后,蔺相如到达秦国)

蔺相如臣拜见大王。

秦王快快请起。

蔺相如臣已把璧带到。(双手奉上和氏璧)

秦王(接到和氏璧)这真不愧是和氏璧,雪白无暇,真是绝世无双的宝物!

美人及秦王的左右(看到如此)恭喜大王,贺喜大王,喜得佳宝。

(蔺相如等了很久,不见秦王提十五城的事)

蔺相如(冷静)大王,此璧有瑕,请指示王。

秦王(听后,紧张)果真有此等事?快指给寡人看看。(说完就叫侍从把璧递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接到璧后,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冲冠)蔺相如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他拿着璧,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王(急忙)等等,寡人这就让人拿地图。来人,快把地图呈上来。

(侍从急忙呈地图上来,并打开地图)

秦王(把十五城指给蔺相如看)此十五城予赵.

(蔺相如料定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

蔺相如好,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好,寡人,就斋戒五日。

蔺相如臣恭候秦王佳音,告辞.

秦王来人,送赵使(到驿站)

蔺相如来人.

随从小人在

蔺相如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尔衣褐、怀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随从诺(随从下)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请赵国使者蔺相如。)

蔺相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面面相觑,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

秦王(怒)今杀相如,终不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蔺相如自是不然,谢秦王,臣告辞.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篇二:《完璧归赵》剧本编

剧本——完璧归赵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地点:1.在赵国宫里2.在秦国皇宫里3.在宾馆。

主要人物:

蔺相如(张峰)秦王(张海杰)赵王(林科翰)廉颇(黄强)大臣1(钟雨涵)大臣2(雷霆鑫)大臣3(蒋涛)大臣4(刘行)赵国仆人()秦国使者(金科)

[大臣们纷纷议论。但商量不出一点头绪。]

赵王谁有良策?本王重重有赏。

大臣4小臣有一主意,推荐一个人选,此人勇敢机智,我料想此事肯定难不倒他。

赵王谁?

大臣4此人乃是蔺相如也。

赵王此人本王早有耳闻,确实是个人才,快传蔺相如晋见!

[大臣3火速去请蔺相如来宫,一个时辰后,蔺相如到达宫里,大臣们都在纷纷议论蔺相如。]

蔺相如草民蔺相如参见大王。

赵王快快请起,本王有一个重要事情与你商量,(赵王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蔺相如)你对此事可有什么看法?

蔺相如(蔺相如想了片刻)草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壁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完璧归赵。那时候秦国理屈,不能持强凌弱,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赵王众爱卿,还有异议吗?

大臣们大王英明,我等拥护大王决策。

赵王如无异议,那就这么办吧!来人,把和氏璧交给蔺先生。

大臣4臣在。

赵王你化装成仆人陪同前往,沿途要绝对保证和氏璧和蔺相如的安全。

大臣4臣遵旨

蔺相如小臣参见秦王。

秦王请起。

蔺相如小臣已把宝物带来,(蔺相如双手奉上和氏璧)

秦王(接到和氏璧)这真不愧是和氏璧,雪白无暇,真是绝世无双的宝物!(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大王,在这块壁上有点小毛病,是否要我指给您看。

秦王果真有此等事?快指给本王看看。(说完就叫宦官把壁递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刚接到和氏璧就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以十五城换取和氏璧,现在壁可是在我的手上,您要是强迫我,您就看不见这块壁了,我的脑袋将和这块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秦王很着急)一切都好商量,不要急。来人把我国地图拿上来。本王一定把这十五座城划归赵国。(说着把手指的十五座城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好,秦王果然守信用,但是和氏璧乃是无价之宝,岂能随随便便交付与他人,必须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

秦王好,五日后,本王就为和氏璧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

蔺相如你这身打扮会引起秦王和秦臣们的注意,你去打扮成秦国的平民百姓,然后抄小路走。

大臣4多谢先生指点。

篇三:《廉颇蔺相如列传》蕴涵丰富的作文素材

《廉颇蔺相如列传》蕴涵丰富的作文素材

广东省云安县云安中学杨显志

故事梗概:赵国得楚和氏璧,秦提出以十五城诈取璧,赵国面临强权外交,进退两难,缪贤向赵王举荐了蔺相如。蔺相如以其机智、勇敢完璧归赵。后秦王与赵王会于渑池,蔺相如又一次以大智大勇战胜秦王,捍卫了赵国的尊严。蔺相如两次为国立功,得到赵王信任,被破格提升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不服,发誓要当面羞辱相如。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处处躲避廉颇。相如的舍人自觉受了委屈,不愿意为相如驾车。相如向舍人晓之以理,说明“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的道理。廉颇闻之,被相如高风亮节所感动。最后,亲自到相如门前负荆请罪,与相如成为生死之交。

【拓展方向】

一、从蔺相如方面着想

1.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诗)

蔺相如虽只是宦者令缪贤的舍人,一个普通门客,但当国家有难,需要他效力的时候,他义无返顾,慷慨呈辞:“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绝不推脱。后来,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他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2.好马还要伯乐荐

蔺相如在缪贤门下做门客时,已经表现出不凡的智慧。比如,有一次缪贤曾因犯罪,想投奔燕王。蔺相如以他高屋建瓴的分析,成功地劝缪贤放弃了这一想法,最后使缪贤获得了赵王的原谅。好马还要伯乐荐。要不是后来缪贤的荐举,蔺相如这匹好马也许就会一辈子湮没无闻,更谈不上后来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的成功。

3.口才也是才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立了大功后,被赵王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对此颇不服气,其中的一条理由就是,蔺相如只是动了一下嘴皮子而已。其实,会动嘴皮也是一种才,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口才。蔺相如正是以其出类拔萃的口才,在强秦面前,不卑不亢、义正辞严地驳斥了秦王的无礼,保全了价值连城的璧玉,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4.勇敢加智慧,无往而不胜

穿云破雾,翱翔长空。

二、从廉颇方面着想

1.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当廉颇得知蔺相如的官位超过他的时候,心里十分不服,发誓一定要当面羞辱相如。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每朝时,常称病”,一旦“望见相如”,也是“引车避匿”。同时,还向受了委屈的舍人晓之以理,说明“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的道理。廉颇闻之,终于被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高风亮节所感动。最后,他放下大将军的架子,亲自到相如门前负荆请罪,与相如成为生死之交。

此段材料还可从不同角度论证不同的道理,如从廉颇的角度论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从蔺相如角度论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等等。

2.不要以出身论人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立了大功后,被赵王拜为上卿,地位超过了廉颇。廉颇对此颇不服气,其中的另一条理由就是,蔺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依照廉颇的看法,一个人出身卑贱,就应该永远卑贱,一个人以前是贼也就永远是贼了,这种观点显然是十分错误的。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却一直都恪守着这一观念不放。比如,过去几十年里,我们不是一直奉行只有“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才有资格被推荐上大学、招工招聘等这一十分荒谬的“出身论”吗?

三、从蔺相如和廉颇两方面同时着想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团结才有力量。家和不被外人欺。

当秦王要与赵王会于西河外渑池时,赵王畏惧不去。廉颇与蔺相如一起商量着说对赵王说:“如果大王不去,就表明赵国弱小胆怯了”。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与秦王针锋相对,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并对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使其“终不能加胜于赵”,而此时在军事上“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在这里,蔺相如的文(外交)与廉颇的“武”(军事)可谓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强大的秦国最终也“不敢加兵于赵”。否则,“两虎共斗”,则“其势不俱生”,赵国就会遭致重大损失。

此段材料还可论证“军事和外交同样重要,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

四、从赵王方面着想

领导者要知人善任,赏罚分明,要不拘一格,打破论资排辈的旧规矩

当秦提出以十五城诈取璧,赵国面临强权外交,处境艰难,缪贤向赵王举荐了蔺相如时,赵王并不因为蔺相如只是一介宾客而拒于门外,而是破格录用,委以重任,让他代表赵国出使秦国。当蔺相如完璧归赵,出色地完成了国家使命后,又不拘一格,赵王又及时将蔺相如提拔为上大夫。后来,当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以其勇敢和智慧捍卫了赵王和赵国的尊严,凯旋归国后,赵王不顾老将廉颇的面子,再一

次破格提拔蔺相如,以至官位都超过了立下赫赫战功的廉颇。赵王这种知人善任,赏罚分明,不拘一格的用人观不是很值得我们现代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吗?

五、从缪贤方面着想

甘当伯乐,为国荐才

蔺相如在缪贤手下做门客时,已经表现得有胆有识。后来,赵得和氏璧,秦想以十五城诈取璧。赵因国力弱小陷入给与不给的两难处境,“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在这个关键时刻,正是缪贤毫无保留地及时向赵王举荐了蔺相如,最终才有了蔺相如完璧归赵,为国立功的卓越表现。

最值得赞赏的是,缪贤那种心底无私,为国荐才,为国分忧,不计个人安危的可贵品质。缪贤把蔺相如推荐给赵王,赵王让他代表赵国出使秦国,此行的结果是难以预料的。因为此去责任重大,不确定的因素甚多,假如蔺相如不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共传的”的和氏璧也被秦国夺去了,辱没了赵国的威名,赵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杀了蔺相如一人了事,连缪贤也将会因推荐庸才之过而受到牵连。这些缪贤当时不是没有想过的,然而他并不惧怕,他识才敢用,信任相如,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把蔺相如推荐到赵王面前。若非出于对国事的关心,又怎么能做到呢?

反观今天的某些单位部门,当国家需要人的时候,他们不但不积极荐举,相反却以种种理由和借口,大搞地方保护主义和本位主义,对单位人才实行关、卡、扣、留。比较起来,缪贤甘当伯乐、推贤进

下页

篇四:《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和《读孟尝君传》对比阅读

读《孟尝君传》①

[宋代]王安石

世皆称孟尝君②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③。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④,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⑤,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⑥,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注释】

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孟尝君传》指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②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贵族)。

以门客众多而著称。③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卒,终于,最终。其,指门下士。虎豹之秦,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史记·孟尝君列传》记秦昭王曾欲聘孟尝君为相,有人进谗,秦昭王又囚而要杀他。孟尝君向昭王宠姬求救,宠姬提出要白狐裘为报。而孟尝君只有一白狐裘,已献给秦王。于是门客装狗进入秦宫,盗得狐白裘献给秦王宠姬,宠姬为孟尝君说情,昭王释放孟尝君,继而后悔,派兵追赶。孟尝君逃至函谷关,关法规定鸡鸣才能开关,门客有能为鸡鸣者,引动群鸡皆鸣,孟尝君才脱险逃出函谷关,回归齐国。④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罢了。特,只、仅仅。雄,长、首领。

耳,罢了。⑤擅齐之强:拥有齐国的强大国力。擅,拥有。⑥南面而制秦:南面称王制服秦国。古代君臣相见,帝王坐北面南,臣在对面朝见。制,制服。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王士祯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②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

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③,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

④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於大下;臣请就死于国,

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於秦?是时秦意未

⑤⑥⑦⑧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於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

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⑨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於璧也,天也。”若而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於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释】

①情:真实意图。②曲:不公正,不合理。③九宾:九位迎接使者的傧相,皆立于朝廷上,是战国时期隆重的外交礼节。④绐(dài):欺骗,欺诈。⑤僇:通“戮”,杀。⑥武安君:秦将白起的封号。⑦邯郸: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⑧责:求,这里指索取。⑨劲渑池:指蔺相如在渑池(今河南林县)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之事。⑩柔廉颇:指蔺相如对赵大将廉颇委曲容让,终使廉颇感悟并负荆请罪之事。

【知识】

1.食客三千与鸡鸣狗盗

孟尝君是薛国国君田婴之子,田婴死后他继承封爵,称薛公,号孟尝君,以养士而闻名天下。孟尝君可说是“生不逢时”。因“五月五日生不利其父母”,曾被遗弃,母亲暗中喂养,他才免遭不幸。长大成人后,田婴见他聪明过人,能言善辩胸怀大志,才转忧为喜立他为太子。孟尝君即位后,广招天下贤士,不问是官吏还是逃犯,是名人还是庸人,他都热情接待。平时与门客闲谈,他都让随从躲在屏风后面记录,记下门客的家庭住址及生活情况。门客知道后深为感激,发誓报效知遇之恩。各地人士慕名而来,门下食客竟达3000余众。

孟尝君食客三千,其中鱼龙混杂,人品各异,亦有成大器谋大事者如苏代、冯等,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匡扶国家,以丰功伟绩名载史册。然而仅凭一技之长传流于世者也不乏其人,“鸡鸣”、“狗盗”之徒便是其中之一。

2.王士祯及“后七子”

王士祯(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初任刑部主事,屡迁员外郎、郎中。为官正直,不附权贵,出为山东副使。其父王忬被严嵩诬陷下狱,处死。隆庆(1567-1572)初年,王世贞为父冤,后来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他与李攀龙、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徐中行等相倡和,继承“前七子”复古理论,被称“后七子”。李攀龙死后,他主持文坛二十年,“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明史·王世贞传》)。《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博综典籍,诸习掌故,则后七子不及,前七子亦不及”,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续稿》三百零七卷,《弇山堂别集》一百卷,以及《艺苑卮言》、《嘉靖以来首辅录》、《觚不觚录》、《读书后》等著作。

【品读】

太史公在《孟尝君列传》里,又记述了孟尝君食客数千、宾客盈门的故事,这个故事也一直被人们奉为美谈。西汉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记述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直到后来,人们仍然对蔺相如的英勇行为赞赏有加。

然而,这样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在文学家那里却被反弹琵琶。经过王安石和王士祯逻辑分析,感喟针砭,令读者重又反思这些经典故事背后的合理性。王士祯有言:“文之事本一而其用三:曰晰理,曰纪事,曰抒情,是三者,文之大用也。”像这两篇文章在散文类型里都属于晰理类,具有驳论文的性质。仔细玩味,这两篇佳作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共同之处。

一、反弹琵琶,识见高远。

王安石指出孟尝君非将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而已,而贤明之士是指治国安邦的人,正因为孟尝君门下尽是一些雕虫小技之士,所以真正的贤明之士是不肯投靠他的。可谓识见高远,异于流俗。王士祯对世人所称誉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予以否定,先声夺人;并指出“蔺相如之获全於璧也,天也”。可谓振聋发聩,让人思量再三。

二、设立靶子,射击目标。

《读〈孟尝君传〉》是中国历史上的

一驳。“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此为二驳,驳“孟尝君能得士”,驳孟尝君“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紧扣主旨,用事实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的表面性、片面性的看法,十分有力地证明,孟尝君是不能得士的。“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此为三驳,断然肯定真正的士是不会跟孟尝君走的,这一驳,如斩钉截铁,铿锵有力,字字警策,不容置辩。

后者也是开篇对世所称誉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予以否定,先声夺人。接着,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予以批驳的理由。首先,文章分析秦以十五城之空名取璧的真实意图,指责蔺相如之所为是“既畏而复挑其怒”之举,是失于智。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蔺相如的所谓曲直论,先明秦赵“两无所曲直”,后又代蔺相如策划,指出蔺相如“使舍人怀而逃之”是“归直于秦”,是失于信。最后,文章分析相如完璧的后果是族灭国破,是失于利。这样,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纵横捭阖,令人信服。

三、语言简练,语意精辟。

王安石的论说文《读〈孟尝君传〉》,全篇只有四句话、八十八字。它议论脱俗,结构严谨,用词简练,气势轩昂,被历代文论家誉为“文短气长”的典范。王士祯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全文不足五百字,言简意赅地表达了作者的论点。章法上散聚结合,定主宾之序、掌均变之衡,征节奏之美,懂疏密散聚,知大小曲直,驭圆缺参差,见开合呼应,求从顺言自然。足见其“求简求精”之精神。

所有这些,都应该拿来作为自己写作之借鉴。

【积累】

1.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鸡鸣狗盗,学雄鸡啼叫,装狗进行盗窃,比喻那些既无真才实学,也无堂皇风度,只不过略有低下本领的人。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你的麾下都是鸡鸣狗盗之徒,那么真正有学识有本领的人就会离你远去。

2.蔺相如之获全於璧也,天也。

王士祯认为,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在天意、人事、机遇面前,如果没有在人事方面的精心准备,对机遇的精准把握,我相信,老天爷也不会眷顾你的。

【练习】

1.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1)擅齐之强()(2)士以故归之()..

(3)人皆称之()(4)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

(5)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6)而僇相如於市()..

2.对“一胜而相如族”的“族”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B家族C被灭族D被杀死

3.下面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宜可以南面而制秦B.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C.予未敢以为信也D.以一璧故而失信於大下....

4.对“而责璧与信”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而责难赵国暗中送回玉璧和表示坚决遵守信约用十五城换璧。

B.而要索取赵璧和要求赵国守信,用玉璧来换取十五城。

C.而责备赵送璧是假,和表明秦用十五城换璧是真。

D.而要赵交出玉璧,和秦当遵守信约,划给赵十五城。

5.对上述文字的内容的分析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在王安石看来,单纯为主子的个人安危荣誉出谋划策奔波效劳的人,如冯谖等鸡鸣狗盗之徒是不能列入士林的。

B.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已“按图”,“又设九宾”,且进行了“斋戒”,他就有可能给赵国城池。

C.王世贞对蔺相如“使舍人怀而逃之”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样做失信于秦,会招来灭国亡身之祸。

D.王世贞从公平交易的角度看待当时的形势,认为蔺相如最好的做法是让秦王放弃想要得到和氏璧的想法。他的这一观点其实是行不通的,因而历来受到别人的批评。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於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作者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分析论证,作者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2分)

8.沈德潜评价《读<孟尝君传>》是“语语转,笔笔转,千秋绝调”。请结合文本作简要赏析。

9.请结合《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简析文章驳论的技巧。

【译文】

读《孟尝君传》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值得说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面朝南方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苟同这一看法。

秦国以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勒索和氏璧。这时说它要得到璧是实情,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况且秦国想要得到玉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赵国送去玉璧而秦国不给城,其曲在秦。秦国给城而赵国收回了玉璧,其曲在赵。要想使秦国理屈,则不如放弃玉璧;害怕失去玉璧,则不如不给。

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划给了城池,又设九宾之仪典,斋戒之后才接受玉璧,其势已是不得不给城的了。如果秦王得到了璧而不给城,相如便可上前陈述:“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这璧不就是赵国的一块玉璧吗?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如大王以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像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大王不给城,而骗去了赵国的璧,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失信于天下,我请求死在这里,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玉璧。而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国呢!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关系破裂啊。假如秦王怒斩相如于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万大军逼临邯郸,责问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可使相如灭族,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