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山里那条路》观后感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04:52:54 体裁作文
《山里那条路》观后感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山里那条路》观后感作文

  在湘西一个三县交界的偏远山区有这样一个村子–陈希大水田乡中庄村,有96%的留守儿童,其中明龙三兄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兄弟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父亲工作的地方离县城近些,有时偶尔回来一次送些钱,看看他们又急匆匆地走了。母亲在福建打工常年基本不回家,大概母亲是什么样子他们都忘记了吧,但他们对母亲的思念似乎更深,因为三个孩子总想着要见妈妈。

每天晚上,他们靠着昏暗的灯光做作业,第二天依旧六点钟起床上学。老大明龙起来得更早,还要蹑手蹑脚的起来为两个弟弟做饭,非常辛苦。天还没亮,他们就要赶山路,大概走一个小时才到学校。明龙在班上学习成绩很好,是班里的劳动委员,他到校后又组织班上的同学打扫卫生。明龙在校是个好学生,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回到家里他还要负责弟弟们的学习与生活,基本上每天都是这样,唯独周五下午放学后还能玩点别的。

明龙虽然肩负着这么多的重担,但毕竟还是个九岁的孩子。由于家长不在身边缺乏大人管教,几个孩子也养成了一些坏的习惯。每当晚上吃过饭后,三兄弟就坐在一起边做作业边看电视,直到很晚才休息。到了周五下午放学后明龙又带着两个弟弟去镇上的游戏厅打游戏,三个小家伙玩的是那么痛快,暂时也忘记了父母不在身边的烦恼。看到他们尽兴的样子,我却深感痛心,要是有大人在他们不会如此。

这个纪录片告诉我们要珍惜生活,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我也要学习明龙他们坚强、勤奋、能吃苦的品质。今后我也要学会不依赖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有机会,我会邀请他们来我家做客,请他们玩从来没玩过的玩具,吃从没有吃过的小吃,再赠送他们一些学习用品。希望他们有一个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祝愿他们身体健康、永远开心!

                               四年级 思颖

篇一:《追梦的山里娃》观后感

追求个人梦想,共创美好家园

——观《追梦的山里娃》有感

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

——俞敏洪

人人都有梦想,但梦想是什么?在我看来,梦想就是通过不懈努力来获得自己期待的成功。“追梦的山里娃”,更使我明白实现梦想的道路上的坎坷。

在绿树环抱的大山里,有一群踢足球的快乐孩子,他们热爱足球,喜欢足球,可他们是大山里的孩子,没有教练,没有球门,也没有大操场,但阻止不了袁建和袁筑对足球的热情。他们背着家长,组织了支足球队,自己挣钱买球衣。终于,如愿以偿地参加了“校园足球杯”比赛。

在这部电影中,使我印象深刻的是:袁筑和袁建踢足球的地方被妈妈发现,于是他们带着午饭到另一个村的学校里去踢球。我对这个情节印象深刻而且也有些惊讶,他们为追寻梦想竟做到这种地步:一个山里呀!两个村之间得隔多远的距离?这可是在大山中啊!山路得多么崎岖?这体现出了他们追寻梦想的那颗坚定不移的心,这又怎么能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山里娃们对足球充满了热情,说到足球,我们也不得不想起中国的足球——差!而这,又突现出了山中孩子们踢好足球的信念。我想,如果是我,我可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中国足球本来就这么差,踢好足球能有什么出息呢?谁让我是中国人呢!也可能有很多人都抱有

这样的态度。因此,中国足球差似乎成了包着蝴蝶幼虫的茧,而爱足球的人就是那幼虫,幼虫为了破开茧,开始挣扎。但,日夜消磨,它不想再挣扎了,认为在这里面生活,也理所当然。就这样,中国足球差,成了不可改变的了。而山中的孩子们却一直在努力,他们似乎下定决心“振兴中国足球”。

“追梦的山里娃”让我想到了我自己,我也有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漫画家。在没有看《追梦的山里娃》之前,我只是很随意地对待自己的梦想,无聊的时候就画两幅。看了这部电影,我认识到只有为自己的梦想付出努力,你才会离它越来越近,最终去实现它。

另外,“追梦的山里娃”还让我想起了“中国梦”,想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社会和个人都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国家才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由此可以看出,若人人都追寻自己的梦想,社会也会进步,国家也会更加富强。

中华的振兴与每个人都有关,而追梦的山里娃也反应了这一点。一个人要有梦想,有了梦想才会有追求,生命才有价值和意义;一个国家要有梦想,有了梦想国家才会有生气,才会进步,才会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

作为一名小学生,从现在起,我要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不但要努力学习知识,还要努力健全我的心灵,长大后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使命为我们美好的祖国献出我的一份力量。

指导教师:吕丰香

联系电话:13505383349

篇二:《山那边》观后感

一样的天空,不一样的坚持

高一(18)班吕飞燕

同一片蓝天下,同一抹阳光挥洒,却有着不同的风景;同样的生活,却又有着不一样的选择。有人愿意苟且的活着,有人却一直在为理想而苦苦坚持着。

她,许小萌,一个城里的大学毕业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毅然踏上了这条到农村支教的道路;为了山里的那些孩子,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爱情放弃了安逸的生活??

“破罗”,一个可爱至极的山里人,他纯朴,善良,为了村里那十八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他数十年如一日如慈父般地照顾着他们,哪怕是在生命完结的那一秒,他依然如此??

在那贫穷落后的土地上,江可可、许小萌以及“破罗”这三人之间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故事??

为了孩子的未来,她想要上课,想要让孩子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破罗却一直阻挠。但她很执拗,坚持要上课。在她的坚持下,破罗无奈只好答应。其实,并非破罗不愿让位,而是担心许小萌离开后孩子们伤心,也怕她将这大好的青春浪费在这贫穷的大山里。破罗的担心也并非没有道理,可终究没能拗过许小萌的坚持。是她的坚持让孩子们感受了学习的乐趣,是她的坚持让孩子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是她的坚持让孩子们对山外的世界充满了向往。

山里的生活十分艰苦。没有美味佳肴,只有粗茶淡饭;没有空调风扇,只有林间野风;没有网络通讯,只有山头广播。这一切,对于初出城门的他们,无疑是糟糕透顶,是很具有挑战的磨难。

于是江可可选择逃离,选择了结束为了爱情而挣扎在简陋乡间的游戏,回到天边的宏城。

还清晰地记得大雨倾盆的火车站上许小萌那绝望的眼神!它让我是那样的纠心!当苦心经营的爱情因为江可可的吃不了苦而走进了坟墓,她是那样的绝望和无助??因此,我恨江可可的负心薄情!被许小萌那追逐理想的执著坚持而深深地折服??

看着电影最后定格的那个画面,那是张全家福,尽管少了“破罗”那张和蔼可亲如慈父般的笑脸,但这张全家福也足够幸福!而这幸福的缔造者已和大家阴

阳两隔??破罗选择了永远的留在属于自己的那片天,他坚守自己的信念,为此付出了自己的一生。是破罗的坚持让孩子们等来了带给他们希望的天使——许小萌。

从她决定放弃城里的工作而选择去继承“破罗”的衣钵的那一刻起,经过三个月农村生活洗礼的她不再那么好强。也许是觉得肩上的担子沉重,她不再像曾经那样轻浮而变得谨慎起来;也或许是她认识到“破罗”的工作非常有意义,她对罗老师的看法也从当初的轻蔑转化成对他的崇敬!

一辈子守候在那贫穷落后的土地上,这需要付出多大的牺牲啊?并不是每一次的热情都能用一生来承诺,并非每一次的冲动都能用一生来做赌注,可是,她做到了,在天的那边,她用她的一生来证明她的坚持。

从城市的喧嚣到农村的宁静,一切的条件都是那么的恶劣,也只有许小萌那种心中有着坚定信念的人才能经受住这样艰苦的考验,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依然选择了坚持。

在这个以工作业绩论成败的社会里,许小萌确实没什么工作业绩可谈,但她那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和似火的热情给我们带来了希望!也树立了榜样。因为,一切的业绩都只会建立在她那种态度——坚持!而在面对世间的各种磨难,我们大多选择抱怨,选择愤青,但是我们应该像她那样勇敢地面对,坚守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理想??

我没有影片中那两个老师那样崇高的境界,但是他们那在追逐理想所体现出来的执著坚持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勇敢和那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的精神都非常值得我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习。

篇三:儿童剧《毕业歌》观后感

儿童剧《毕业歌》观后感又到了看戏的时候了,每部戏都有它值得欣赏之处。而我们这次的儿童剧《毕业歌》是我感受颇深。

戏剧主要讲述了毕业前夕的对口交流活动,要让上海的一名学生去山里住上几天,去体验乡村的淳朴生活;而让山里的一名学生到上海这个大城市里住上几天,体验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上海的学生方磊有幸被选上对口交流的对象,而山里的学生山妹也参与了其中。故事就是以这样一个起因展开的。

在对口交流的活动中,我,作为一个观戏者,了解了许多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区别。

方磊的父母同样也是知识分子,可就是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道德品质。当方磊高高兴兴地向父母汇报这个消息时,父亲连连赞成,他觉得孩子就是应该多适应新环境,这样才能锻炼他的意志。我看到这儿,深表同感。可是,方磊的母亲却不赞成。因为她太宠方磊,怕他有三长两短。而且不光这样,从她的话中,我还听出母亲极度瞧不起乡村,说他们那里环境差,条件不好,人又不和善。而父亲回答她的一句话我从那刻起就铭记在了心里:“乡下人怎么了?我也不是从乡下走上来的吗?”最终在父亲声声赞成声中,在方磊自己的意愿下,母亲也不再啰嗦,放手让孩子去了。

说到这儿大家或许会问,山妹的父母是什么态度?我也正想知道。可是,山妹的父亲早已去世,而母亲就在上海工作,所以她这次到上海不仅是为了对口交流,更重要的则是去寻找她的母亲。

终于到出发的这一天了,两个人几乎是同时出发。在这一路上,方磊到了乡村,找不着路了,便拿出了手机,进行导航;可是山妹是乡村里的,并没有先进的工具,一到上海,被一幢幢高楼大厦震惊了。两个人好不容易到了各自的目的地。于是方磊又拿出了iPad跟班里的同学打电话,村里的孩子,和对面的山妹都觉得不可思议。经过简单的交代以后,山妹和方磊的对口交流正式开始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知道了许多山里的常用语以及乡里人的活动。比如说:上海的人喜欢说的星座,在乡村就习惯说生相。我还觉得,山里的孩子学习真不容易。这么简陋的学校,这么简陋的房子,可是却依旧没有打消他们热爱学习的念头。看到这,我不经惭愧了。我们这一代的孩子,有优良的家庭条件,有好吃的失物,有美好的校园,可是我们却不知道珍惜,甚至还不愿意读书。或许论学习成绩,他们没我们优秀,但是那份对学习的态度,是值得我们每个同学学习的。方磊在那儿认识了许多好朋友,最要好的就是山妹的弟弟狗剩了。每天都和狗剩玩耍,上山。而在上海,山妹却一心想着妈妈。她不知道什么高科技,只是大海捞针,在茫茫人海里寻找着,寻找着。最后山妹甚至为了找她的母亲,和大家走丢了。而在对面的方磊也不幸掉入河中,但最后狗剩把他救了上来。于是大家上网发帖子,寻找山妹。并通过这次机会一起寻找她的母亲。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山妹的妈妈找到了,而且,正巧是方磊父亲厂里的员工。据说她尽职尽责,我想,乡里人的本性大概就是这样吧。可是她的母亲不幸得了病,而且十分危险。听到这儿,山妹再也抑郁不住她内心的痛苦,放声痛苦,边哭

边喊:“妈妈——妈妈——??”这一声声喊得撕心裂肺,全场的观众鼓掌了,我也鼓掌了,不仅是因为她的演技,更因为故事情节太让我感动了。可当听见方磊父亲说现在正在进行抢救,她的母亲还有救时,山妹又重新露出了微笑。

戏演完了,可那一个个动人的情节,和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人物却不停在在我的脑海里盘旋。我想从这次戏剧中,我感受到了乡村人的淳朴,以及孩子对母亲浓浓的爱。我相信,戏名叫《毕业歌》,这将是一首快乐的毕业歌,一首有意义的毕业歌,一首永远、永远都不会唱完的毕业歌??

篇四: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晓萌

观《那山那人那狗》有感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自己越来越不喜欢看打打杀杀,画面虚假的电影,还有以揭露腐败,社会黑暗为己任的电影。我喜欢故事简单、画面唯美,色调鲜明,人性温暖的电影。生活已经够累了,不想复杂,亦不愿去想这世间有多么复杂。如果观看完一部电影后,能给生活抹上暖色的诗意,那便已足够。好电影应该给人安静,快乐的感觉,或许微微忧伤,却也是甜蜜的伤感。

遍地翠绿,油油麦田,近山远山,静静的,沧桑古老的路,布满苔痕的墙,广阔的原野,古朴的山野民居,别致的侗族村寨,那石块垒起的小桥和木头搭起的廊桥,那清澈的溪水和蜿蜒的石径,是那山、那人、那狗的画面留给我的最深印象。这样的画面让我浮躁的内心得到了了片刻沉静,这样的画面让我凌乱的思绪得到了彻彻底底的梳理,这样的画面也让我那颗尘封已久,落满尘埃的心灵得到冲刷和洗礼。

然而这却是一段静默的旅程,行走在右路上的父子似乎形同陌路,总以为这个词太重,但父亲与儿子间的代沟似乎很深,如此形容也不失贴切了。“累了就歇一下吧”,父亲还是关心儿子的,“他没叫停,我就不停”,儿子倔强。头戴簑笠的父亲深沉而又睿智,筋骨酸软的儿子掩饰不了周身的疲惫。席地而坐,父子俩都在沉默,只听见狗吠声,他们找不着共同的语言,尴尬,我希望情节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正如我愿这世间的人人、物物都幸福地存在着,直到生命的终结。儿子干劲十足,也不希望被父亲看扁,拼却全力,向前向前,忽然一转身却发现父亲不见了,匆忙地放下邮包,着急的奔跑,我的心也悬在半空。与他一样,在看见孤零零的“老二”时,我的内心是惶恐的,直到父亲的出现。一开始我以为,这部电影只有父亲,儿子,那山那狗,终于,行程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山里人,形形色色山里人不同的言语神态,村委会接待人的诉苦规劝,盲人五婆的守门期盼,侗族姑娘的婚礼邀约,等待父亲儿子上山、渴求知识的转娃。还记得儿子背爸爸渡溪那场戏,在群山环抱的冷水间,在淡雅天绿的背景下,凭两人记忆镶嵌进几多父子之亲。于是,父亲的执意唤起儿子行动的体谅关怀,瘦弱老迈的他伏在他肩上享受回报时哭了。看着行同于你我身边又似是而非的角色替代,生活联想被逐渐模糊,谁又不被熟悉的关系暗示内心,共同接受洗礼?然后,空灵音乐再度嘹响,再次贯穿整部故事也微妙地鼓动观众的感情。多么诚挚的一瞬啊,适才发现,经历那短暂温馨的知觉陶醉时,我早已泪流满面。当临近结尾时,当儿子见识一路历端后,安然被父亲近乎伟大的奉献精神感染时,他无意识地喊出成熟后的

只是驿动的心,这

下页余下全文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