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是怎么发生的,需要什么条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4:35:41

雪崩是怎么发生的,需要什么条件?
雪崩是怎么发生的,需要什么条件?

雪崩是怎么发生的,需要什么条件?
雪崩是一种所有雪山都会有的地表冰雪迁移过程,它们不停地从山体高处借重力作用顺山坡向山下崩塌,崩塌时效率可以达20-30米/秒,体积可以是几百立方、几千立方,甚至更多.雪崩由于从高处以很大的势能向下运动,譬如从6000米高处向下坠落或滑落,故有极快的效率甚至会形成一层气垫层.要是你有幸死死地伏在它下面,当它从你上面“飘”过或“飞”过时,你可能会被留在原地而不被它打下去.当然,在其前端会因快速冲击形成强烈的气浪,因此有时雪崩体本身未到而气浪已把前进路上的一切阻挡物冲得“人仰马翻”.
  雪崩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三部分,即形成区、通过区、堆积区.
  形成区大多在高山上部,积雪多而厚的部位.比如,高高的雪檐,坡度超过50-60度的雪坡,悬冰川的下端等地貌部位,都是雪崩的形成区,有经验的高山探险者应该看得出来.雪崩的通过区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常是一条从上而下直直的U形沟槽,由于经常有雪崩通过,尽管被白雪笼罩,槽内仍非常平滑,根本上没有大的起伏或制约物,长可达几百米,宽20-30米或稍大一些,但不会太宽,不然滑下的冰雪就不会很集中,形成不了大的雪崩.堆积区一样是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是在山脚处因坡度突然变缓而使雪崩体停下来的地方,从地貌形态上看多呈锥体,所以也叫雪崩锥(或雪崩堆).
  雪崩可分为干雪崩、湿雪崩,也可以叫做粉雪崩和块雪崩,它们的形成和发生有不同的地貌和气候条件.一般而言,大雪刚停,山上的雪还没来得及溶化,或在溶化的水又渗入下层雪中再形成冻结之前,这时的雪是“干”的,也是“粉”的.当此种雪发生雪崩时,气浪很大底层也轻易生成气垫层.探险队伍遭遇此类雪崩时,人可以被裹入雪崩体中并随雪崩飞泻而下.
  雪崩的发生还有空间和时间上的规律.就中国高山而言,西南边界上的高山如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横断山地,因首要受印度洋季风控制,除有雨季(5-10月)和旱季(11-4月)之格外,全年降水都比拟丰富,高山上部得到的冬、春降雪和积雪也比拟多,故易发生雪崩.此外,天山山地、阿尔泰山地,因受北冰洋极地气团的影响,冬春降水也比拟多,所以这个时节雪崩也比拟多.
  中国科学院研究雪崩的专门机构——雪崩观测研究站,就设在天山中部的地区.天山中部冬季积雪和雪崩经常阻断山区公路.而前述念青唐古拉山和横断山地经常发生的雪崩也是供给现代冰川发育的重要来源之一.当然在这种地区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就比拟苛刻.与此同时,在我国西部靠近内陆的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等山地,降水量就比拟少,也没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雪崩可能也就比拟少,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也就比拟宽裕.另外,这些内陆山地相对高度较低,一般都在1000-1500米,故山地的坡度也比拟缓和.而前述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真正是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在3000-4000米,甚至达到5000-6000米,故山地坡度较陡,发生雪崩的可能性和雪崩的势能也就更大.
雪崩的物理原理是很简单的,山坡上的积雪受到两个力:一个是地球引力,另一个就是积雪内聚力.这两个力量之间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的拔河比赛,地球引力妄想沿山坡方向把积雪往下拉走,而积雪的内聚力却使雪体彼此粘结,停歇在山坡上.
这场拔河比赛只能在山坡上进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坡都能进行这种比赛.
坡度不大的山坡,例如坡度不到15°的山坡,积雪是比拟稳定的,引力无法把积雪拉走.而坡度超过50°的山坡,又没有办法形成足够厚的积雪,引力找不到拔河的对手.所以最适合这场比赛的场所是在坡度介于25°~45°之间的山坡上.
这场比赛中,当积雪的内聚力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小时,雪崩就轻易发生.
积雪的内聚力与积雪的厚度有关,持续不断的降雪使山坡上的积雪达到一定厚度时,就轻易发生雪崩.春天气温升高时,积雪表面消融,融水渗到雪层内部,就能降低积雪的内聚力、内摩擦力和抗断强度,尤其是融水渗漏到积雪底部时,这水就象滑润剂一样,使雪层很轻易滚动.当山坡上的积雪由于上面的种种原因而变得较不稳定时,只要有一些外界要素的变动,雪崩就一触即发.比方说轻微的地震,动物的行走,滚石的触击,甚至高声尖叫,在这种时刻都会触发雪崩.
在风力比铰充沛的山区,风也能使积雪发生雪崩.在山脊背风的地方,雪能够将积雪吹成悬空.就像我们房子的屋檐,我们将其称之为雪檐.一旦雪檐的自身分量超过雪檐的抗断强度,雪檐便自行崩塌,从而引起下面山坡上雪的塌落.
在天山西部时节性积雪地带,每年冬天都会看到好几起由岩羊、马鹿等动物触发的雪崩,这些动物沿着积雪山坡寻找食品,有时不幸踩裂雪层而葬身在雪崩之中.
另外,砍伐森林也能使山坡积雪的稳定性减弱.森林和灌木,客观上起着阻挠积雪下滑的作用.因此,应该严禁砍伐雪崩地区的林木.在雪崩频繁的瑞士阿尔卑斯山区,地方法律上就明文规定严禁砍伐雪崩地区的树木.凡是违禁的居民,一律驱赶出境.
1799年(清嘉庆四年),甘州(今甘肃张掖)提督苏宁阿,命人在祁连山的野马川中山积雪地带,铸立铁牌一块,重三百五十多斤.铁牌上镌刻着:“偷伐松林,有碍水源;摧毁民生,既绝民命.特立此牌,以告乡民,有伐树者,与命案同.”
  雪崩的物理原理是很简单的,山坡上的积雪受到两个力:一个是地球引力,另一个就是积雪内聚力.这两个力量之间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的拔河比赛,地球引力妄想沿山坡方向把积雪往下拉走,而积雪的内聚力却使雪体彼此粘结,停歇在山坡上.
  这场拔河比赛只能在山坡上进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坡都能进行这种比赛.
  坡度不大的山坡,例如坡度不到15°的山坡,积雪是比拟稳定的,引力无法把积雪拉走.而坡度超过50°的山坡,又没有办法形成足够厚的积雪,引力找不到拔河的对手.所以最适合这场比赛的场所是在坡度介于25°~45°之间的山坡上.
  这场比赛中,当积雪的内聚力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小时,雪崩就轻易发生.
  积雪的内聚力与积雪的厚度有关,持续不断的降雪使山坡上的积雪达到一定厚度时,就轻易发生雪崩.春天气温升高时,积雪表面消融,融水渗到雪层内部,就能降低积雪的内聚力、内摩擦力和抗断强度,尤其是融水渗漏到积雪底部时,这水就象滑润剂一样,使雪层很轻易滚动.当山坡上的积雪由于上面的种种原因而变得较不稳定时,只要有一些外界要素的变动,雪崩就一触即发.比方说轻微的地震,动物的行走,滚石的触击,甚至高声尖叫,在这种时刻都会触发雪崩.
  在风力比铰充沛的山区,风也能使积雪发生雪崩.在山脊背风的地方,雪能够将积雪吹成悬空.就像我们房子的屋檐,我们将其称之为雪檐.一旦雪檐的自身分量超过雪檐的抗断强度,雪檐便自行崩塌,从而引起下面山坡上雪的塌落.
  在天山西部时节性积雪地带,每年冬天都会看到好几起由岩羊、马鹿等动物触发的雪崩,这些动物沿着积雪山坡寻找食品,有时不幸踩裂雪层而葬身在雪崩之中.
  另外,砍伐森林也能使山坡积雪的稳定性减弱.森林和灌木,客观上起着阻挠积雪下滑的作用.因此,应该严禁砍伐雪崩地区的林木.在雪崩频繁的瑞士阿尔卑斯山区,地方法律上就明文规定严禁砍伐雪崩地区的树木.凡是违禁的居民,一律驱赶出境.
  1799年(清嘉庆四年),甘州(今甘肃张掖)提督苏宁阿,命人在祁连山的野马川中山积雪地带,铸立铁牌一块,重三百五十多斤.铁牌上镌刻着:“偷伐松林,有碍水源;摧毁民生,既绝民命.特立此牌,以告乡民,有伐树者,与命案同.”
  积雪的山坡上,当积雪内部的内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拉引时,便向下滚动,引起大量雪体崩塌,人们把这种自然现象称做雪崩.也有的地方把它叫做“雪塌方”、“雪流沙″或“推山雪”.雪崩,每每是从宁静的、笼罩着白雪的山坡上部开始的.突然间,咋嚓一声,勉强能够听见的这种声音告诉人们这里的雪层断裂了.先是出现一条裂缝,接着,巨大的雪体开始滚动.雪体在向下滚动的过程中,迅速获得了效率.于是,雪崩体变成一条几乎是直泻而下的白色雪龙,腾云驾雾,呼啸着声势凌厉地向山下冲去.
  雪崩具有突然性、运动效率快、损坏力大等特点.它能摧毁大片森林,掩埋房舍、交通线路、通讯设施和车辆,甚至能堵截河流,发生临时性的涨水.同时,它还能引起山体滑坡、山崩和泥石流等可怕的自然现象.弱小的人体遇到它,后果是可想而知了.因此,雪崩被人们列为是积雪山区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
  1966年l2月,天山西部发生了一次大雪崩.中国地理学家为此曾经写过一篇万字以上的调查报告.报告里引用了大雪崩的目击者的话:
  “这次大雪崩前的那几天,大雪纷飞,雪多数呈颗粒状和片状降落.据老乡说,这样连续下这么多的雪,五十年才能遇到一次.到12月20日晚上为止,山谷平地雪深平均已在一米以上.山坡上比平地雪要深一些,估计这时雪深已有一些五米左右了.12月21日凌晨2时,我被嘭嘭的敲门声惊醒(过后才了解不是有人敲门,而是雪崩气浪冲击门作响).还没有来得及考虑是怎么回事,雪已从窗户冲入屋内,弹指间,屋里堆了1米多深的雪.我身上、手上被雪崩打碎的玻璃片划破了几处.我们赶紧跑出屋去,原来是对面山沟发生了雪崩.雪崩的边缘刚好擦过我们这里,把我们的房檐掀掉了.堆在房前的雪有七、八米高.日后,雪崩还在山谷其它地方继续发生,巨大的轰隆声和回声,象打雷一样,振动了整个山谷.雪崩过后,房前的道路不见了.山坡上的草木有的连根拔走,有的倒伏在地.河流被雪堵塞,形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河对岸的一片森林也被损伤了.公路上的电线杆被砸倒,电线也被砸断,通讯中断了!这次大雪崩在公路上堆积了数以万方的雪,使交通中断了将近一百天.”
白色魔鬼——雪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阿尔卑斯山脉的一幕惨剧,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奥地利——意大利战线上,沿着积雪的山口发生了雪崩,数以万计的士兵死于非命.有人因此把雪崩称为“白色魔鬼”.
  
  1962年南美一场类似的劫难出世到秘鲁,瓦斯卡兰山发生雪崩,300多万吨的“白色魔鬼”在短短几秒钟内吞噬了8个村子,很多人丧生.
  
  1954年冬,美国某车站邻近发生大雪崩.雪崩所发生的气浪宛如巨型炸弹的冲击波.将40吨重的车厢举起,并抛到百米之外,同时,使更为笨重的电动机车与车站相撞,车站变成一片废墟.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位滑雪者遇到这样的雪崩:滑雪者和雪崩块都以每小时120多公里的效率从山顶冲到山麓,以致气氛被压缩而变得热了起来.于是溶化了一部分雪.可是,几分钟内融雪又再冻结成冰,当救援队赶到时,这个还活着的滑雪者已被冻住了,他们不得不用锯子把他搭救出来.
  
  在我国,积雪山区尤其是永久积雪的高山地区.也常年有“白色魔鬼”逞凶,其中以阿尔泰山及天山西部、西藏东南部最为频繁.50年代,西藏波密地区曾出现过一次大雪崩.当时一个庞大的雪体从海拔6000米的高山上崩落下来,由于下落的效率快,运动中发生飞跃,翻越一条海拔4000米的山脊,最终堆积在海拔2500米的江水中,阻塞了河道,截断了交通.它所到之处,车毁人亡,森林树木一扫而光,至今仍劣迹斑斑,隐约可见.
  
  什么情况下易发生雪崩?不仅巨大的声响,而且极小的震动(一根树枝落下)、刮风、气温忽冷忽热,甚至阴影笼罩都能诱导雪崩的发生.比如:有时只要在山里大叫一声,无情的雪崩就伴着死神倒塌下来.雪崩是一种所有雪山都会有的地表冰雪迁移过程,它们不停地从山体高处借重力作用顺山坡向山下崩塌,崩塌时效率可以达20-30米/秒,体积可以是几百立方、几千立方,甚至更多.雪崩由于从高处以很大的势能向下运动,譬如从6000米高处向下坠落或滑落,故有极快的效率甚至会形成一层气垫层.要是你有幸死死地伏在它下面,当它从你上面“飘”过或“飞”过时,你可能会被留在原地而不被它打下去.当然,在其前端会因快速冲击形成强烈的气浪,因此有时雪崩体本身未到而气浪已把前进路上的一切阻挡物冲得“人仰马翻”.
  雪崩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三部分,即形成区、通过区、堆积区.
  形成区大多在高山上部,积雪多而厚的部位.比如,高高的雪檐,坡度超过50-60度的雪坡,悬冰川的下端等地貌部位,都是雪崩的形成区,有经验的高山探险者应该看得出来.雪崩的通过区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常是一条从上而下直直的U形沟槽,由于经常有雪崩通过,尽管被白雪笼罩,槽内仍非常平滑,根本上没有大的起伏或制约物,长可达几百米,宽20-30米或稍大一些,但不会太宽,不然滑下的冰雪就不会很集中,形成不了大的雪崩.堆积区一样是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是在山脚处因坡度突然变缓而使雪崩体停下来的地方,从地貌形态上看多呈锥体,所以也叫雪崩锥(或雪崩堆).
  雪崩可分为干雪崩、湿雪崩,也可以叫做粉雪崩和块雪崩,它们的形成和发生有不同的地貌和气候条件.一般而言,大雪刚停,山上的雪还没来得及溶化,或在溶化的水又渗入下层雪中再形成冻结之前,这时的雪是“干”的,也是“粉”的.当此种雪发生雪崩时,气浪很大底层也轻易生成气垫层.探险队伍遭遇此类雪崩时,人可以被裹入雪崩体中并随雪崩飞泻而下.
  雪崩的发生还有空间和时间上的规律.就中国高山而言,西南边界上的高山如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横断山地,因首要受印度洋季风控制,除有雨季(5-10月)和旱季(11-4月)之格外,全年降水都比拟丰富,高山上部得到的冬、春降雪和积雪也比拟多,故易发生雪崩.此外,天山山地、阿尔泰山地,因受北冰洋极地气团的影响,冬春降水也比拟多,所以这个时节雪崩也比拟多.
雪崩是一种所有雪山都会有的地表冰雪迁移过程,它们不停地从山体高处借重力作用顺山坡向山下崩塌,崩塌时效率可以达20-30米/秒,体积可以是几百立方、几千立方,甚至更多.雪崩由于从高处以很大的势能向下运动,譬如从6000米高处向下坠落或滑落,故有极快的效率甚至会形成一层气垫层.要是你有幸死死地伏在它下面,当它从你上面“飘”过或“飞”过时,你可能会被留在原地而不被它打下去.当然,在其前端会因快速冲击形成强烈的气浪,因此有时雪崩体本身未到而气浪已把前进路上的一切阻挡物冲得“人仰马翻”.
  雪崩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三部分,即形成区、通过区、堆积区.
形成区大多在高山上部,积雪多而厚的部位.比如,高高的雪檐,坡度超过50-60度的雪坡,悬冰川的下端等地貌部位,都是雪崩的形成区,有经验的高山探险者应该看得出来.雪崩的通过区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常是一条从上而下直直的U形沟槽,由于经常有雪崩通过,尽管被白雪笼罩,槽内仍非常平滑,根本上没有大的起伏或制约物,长可达几百米,宽20-30米或稍大一些,但不会太宽,不然滑下的冰雪就不会很集中,形成不了大的雪崩.堆积区一样是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是在山脚处因坡度突然变缓而使雪崩体停下来的地方,从地貌形态上看多呈锥体,所以也叫雪崩锥(或雪崩堆).
  雪崩可分为干雪崩、湿雪崩,也可以叫做粉雪崩和块雪崩,它们的形成和发生有不同的地貌和气候条件.一般而言,大雪刚停,山上的雪还没来得及溶化,或在溶化的水又渗入下层雪中再形成冻结之前,这时的雪是“干”的,也是“粉”的.当此种雪发生雪崩时,气浪很大底层也轻易生成气垫层.探险队伍遭遇此类雪崩时,人可以被裹入雪崩体中并随雪崩飞泻而下.
  雪崩的发生还有空间和时间上的规律.就中国高山而言,西南边界上的高山如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横断山地,因首要受印度洋季风控制,除有雨季(5-10月)和旱季(11-4月)之格外,全年降水都比拟丰富,高山上部得到的冬、春降雪和积雪也比拟多,故易发生雪崩.此外,天山山地、阿尔泰山地,因受北冰洋极地气团的影响,冬春降水也比拟多,所以这个时节雪崩也比拟多.
中国科学院研究雪崩的专门机构——雪崩观测研究站,就设在天山中部的地区.天山中部冬季积雪和雪崩经常阻断山区公路.而前述念青唐古拉山和横断山地经常发生的雪崩也是供给现代冰川发育的重要来源之一.当然在这种地区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就比拟苛刻.与此同时,在我国西部靠近内陆的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等山地,降水量就比拟少,也没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雪崩可能也就比拟少,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也就比拟宽裕.另外,这些内陆山地相对高度较低,一般都在1000-1500米,故山地的坡度也比拟缓和.而前述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真正是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在3000-4000米,甚至达到5000-6000米,故山地坡度较陡,发生雪崩的可能性和雪崩的势能也就更大.

大风

声音在山谷中回响,频率会削弱,低到一定程度,引发共振效应,使雪几何式脱落,雪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