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朗读与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21:32:54 体裁作文
朗读与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朗读与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作文

——朗读,开启学生心灵窗户 
                       
   朗读,打开学生心灵窗户,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朗读这种传统的、沿袭了数千年的语文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毋庸置疑是一种靠得住的认知途径,尤其是在语文学习方面,朗读是任何其他教学方法无法代替的。 
    何谓朗读?所有出声的阅读,统称为朗读。对学生而言,我们无法把朗读与朗诵相提并论。就算是所谓的“理解朗读”也是奢望。教学的关键是注重过程,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关键也是体现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的讲解固然重要,但也无法取代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对语言的感知。 
    我们还是先来认识一下朗读的认知过程,这恐怕有助于我们对朗读为什么能够促进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有更为科学的认识。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符号以及所提示的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送至大脑,然后大脑经过收集整理与之有关的信息,加以整合,再通过语音信号来表达自己对书面语言的理解,或通过这种语音信号的释放来宣泄自己的情感。 
    毫无疑问,朗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感知、提炼、整合、表达和宣泄的综合思维过程。它的思维过程的综合性,它的对书面语言处理的及时性,它的语音释放的自由性,以及它的情感宣泄的舒展性,决定了朗读在学生心智发展过程中所占据的独特地位。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1、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整体把握能力,使他们潜移默化,形成规范的语言惯性,从而熟练,成为一种语言技巧。 
    2、提高学生对语言信息的接受和反馈能力,来自内在强制性地让朗读者必须克服思维惰性、在瞬间处理信息、并作出语音释放,使他们在不经意中得到语言能力的综合锤炼。 
    3、当学生在每一次朗读后,既完成了上述思维过程,同时也完成了一次与智者的心灵和情感的交流。这无疑会让他们的心灵受到洗礼,思想和情感得到熏陶,有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必须澄清的是:并不是所有朗读者在朗读时,都能达到这样的水准,都能获得这样的效果。但不管是处于什么水平的朗读者,只要放声朗读,都会有收获的。不同阶段的学生群体,要有不同类型的读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提出相应均衡的朗读要求。 
    没有播种就没有收获,科学地耕耘是为了收获丰厚。学生每一次朗读,就是一次次播种,也是一次次收获,教师科学地引导就是耕耘。揠苗助长、面面俱到、急功近利,不失为一种教训,是语文教学的大忌。 
  ——作文,提升学生语文素质        

         学生的语文水平不能停滞在“朗读”这个环节。朗读是一种综合吸收或训练,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康发展,仅靠“朗读”,学生的语言潜力、心智资源还不能更好地挖掘和发挥。
    从“朗读”过渡到“作文”,不仅是教学重点的转移,更重要的还是语文教学本身的深化,以及学生语言发展和心智发展的内在需求。 
    何谓作文?所有依赖于一定的语言惯性、模糊的理性和清晰的感性,以及严密的形象思维所构成的语言整体,统称为作文。很显然,作文的思维过程,它的形成程序,与阅读存在着倒逆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把作文教学贯穿在整过过程中呢? 
    说到底,作文是一种表达的需要。要去进行作文教学,能否得到学生的认可或回应,首先要清楚这样一个事实:你的作文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的表达需求,如果不,作为教师就应该先去适应学生的这种需求,才是明智之举。    适应学生的需求,并非迎合学生的需求。学生的表达需求是多方面的。作文教学首先应该允许学生尽情表达,给他们一个宽松的“言语”环境,然后再去发现问题,给予适度适时的点拨或引导。你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表达,当然也会赢得学生更多的接纳。让学生在交流中表达,让学生在知情中改进,而作文教学就成了沟通师生的桥梁。这种作文教学模式,学生收获的绝不仅仅是语言技巧,他们收获更多的是语文整体素质的提升,是思想、情感和心智的综合发展。 
    语文教学本身不是目的,它主要承担的任务是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怎样从文章中获取更多、更深、更广的信息;二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怎样把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情感通过规范的语言文字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其实,语文教学的这两大任务,对学生来说是互补的。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的思想深入了,情感丰富了,认知水平提升了,他们更渴望与外界交流,这样就为作文提供了驱动力和内涵。而当他们在寻求表达的过程中,一旦感到“心有余笔力不足”,又反过来促进他们更广泛、更深入、更有针对性地去阅读,阅读的效果自然会更好。 
    如果语文教学能够步入如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教学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不再是负担,而是享受,师生共同享受沟通的快乐,享受成长的快乐。 
   “教书育人”——作文教学应该能很好地承担起这个责任。 
  “育人”是作文教学的前提。作文教学是对学生表达需求的引导。学生的表达需求是他们心灵的外在表露。当他们通过作文倾诉宣泄时,教师就更方便去发现、去引导。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从而不断地改进自我,明辨是非,提高识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学会做“真人”。 
    作文教学在提升学生语文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生心智成长肥沃的土壤。润物细无声,作文教学育人于无痕。我曾经在给学生“作文集”的赠言中这样写道: 
  “作文感人之处就是表露真情。真情是从生活漫不经心的细节之处流来,流进作者的心田。于是,真情便围绕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血液里渐渐弥漫开去。” 
  “作好作文,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做一个善良的、有同情心的人,做一个智勇的、有正义心的人,做一个宽厚的、有包容心的人,做一个勤奋的、有进取心的人。” 
  “你们的每一篇作文,都是一颗颗鲜活的心灵在跃动,都是一股股清澈的甘泉在流泻。它们来自生活,来自自然,原滋原味,没有雕琢的痕迹,没有虚假的掺兑,都是真情的流露。让我们把它们精心珍藏起来,珍藏这份真情,这份体验,珍藏这份青少年时代的美好记忆!”                                                          鹿台真人

篇一: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指导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指导

新课程中语文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工具。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我感受颇深,多年的教学工作使我深深的认识到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一样,在整个语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我认为作文教学不止是习作上的任务,而需要渗透与讲读课、阅读课中。因为讲读课和作文课是相辅相承的,只有做到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学生的“知识积累”。在我校大语文观的教学实践中我受到很大的启发,领悟到了自己的“理论”。让教材为作文服务,是语文教学与作文教学中最巧妙的方法,也是简便易行而又易见成效的做法,这是我近几年执教的感悟。

一、将作文综合性学习实践作为整体组织推进单元教学的切入点。

突出主题,目标全面,按照教材编排体系,每一单元确定一个单元主题,并以此作为讲读教学的切入点,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材料收集、运用、创造信息能力的训练,还要关注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情感熏陶、品德教育、心理素质训练等,为学生作文奠定基础。

二、利用教材为范文,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发现小学阶段课文的类型无外乎是写景、记事、说明这三种形式。如五年级教材中的《秋天的怀念》一文,主要是借用萧瑟的秋景来展开哀伤的记叙,抒发了作者”秋天的怀念”。很显然《秋天的怀念》中,”秋天”是关键词,它要求文章选取的材料发生的时间是在秋季,这点从文章的”望着天上南归的雁阵”“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北海的菊花开了”等语句而知。

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明白了这一点,故习作《秋天的早晨》都能先从题目入手,找到关键词”秋天”与”早晨”,所描摹的景物都能突出秋天早晨的特点,再如《记暑假里经历的一件事》,学生通过审题懂得必须抓住”暑假里”(所记的事必须有夏天的特征),经历的(必须是自己做的或参与其中的,不能是道听途说的),”一件事”(只能写一件事),审题无误,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

一句,“这是写景的文章我们应怎样学?”学生很清楚地找出了“静、清、绿”的特点,并强化了总起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和总述句“这样的山,??”教师在讲读教学中不但讲解了知识,还更好的讲解了这类文章的仿写。无论是从结构上、句式上、修辞上学生都有仿写的印迹。我确实尝到了这种课型的甜头。

可爱、淘气、顽童般的样子描绘得相当传神,我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了诸如此类的精彩语段,带领学生细心诵读,潜心体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受到文章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并由此得到写作上的启迪。

一位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在他的观察日记中这样写他家的一只小花猫:晶晶(小花猫)十分可爱也十分调皮。记得有一天下午,它照例蜷缩在门口,忽然从外面飞来几只麻雀,一下子落在天井里,它们蹦跳地寻觅食物,全然不把晶晶放在眼里,晶晶见麻雀对自己居然”视而不见,大发其火”,只见它“霍”地站起来,一下子竖起了尾巴,对准离它最近的一只麻雀飞一般扑过去,只听见一阵小鸟的惊叫,一只麻雀已成了晶晶的”俘虏”。

学生自然就会提高写作水平。

三、利用范文,讲评作文

通常的作文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在学生们作文之后,进行为数不多的讲评,将学生们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讲,但缺少讲评的参照文章,学生常常有过眼烟云的感觉。我的作文讲评,除了在作文课进行作文讲评外,更多的则是把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带到讲读课上去讲评。这有个好处,就是把范文当作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出学生作文的瑕瑜,使学生们从对比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欣赏鉴别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在作文中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常常是“大眼睛炯炯有神”等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在写人的作文教学时时,我找几名同学在前面当“模特”,引导其他学生仔细品味人物特征,引导学生描写人物片段。要求学生在表现人物时能够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地方。结果,大量佳作涌现,我在班上一读习作,学生就能猜出是谁。

总之,在讲读课中进行作文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是语文学习一个全新的课型。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讲读教学重在“读”,作文教学重在“写”,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的实践,就是努力将“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想使写作知识起作用,就得在多写多练中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要想使典范作品起作用,也得在多写多练中完成由借鉴“转化”为创新的工作。

下页

篇二:浅析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实施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的途径

浅析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实施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的途径摘要:语文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部分,其中听和读都是利用听觉和视觉将文本内化到读者的内心世界,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融入到读者的情感中去;而说和写是通过口头和文字两种不同的方式将学生的情感外化。因此,总的来说语文情感教育的实施途径有阅读和写作两种方式。那么,如何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如何使学生和作者发生情感的共鸣,这将是我们要讨论的关键问题。

关键字: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情感教育

一、阅读教学中体悟情感

语文负载着传承中国悠久文化的历史重任,它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学得文化知识,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蕴藏在丰富文化知识下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情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学生懂得了以仁为本、舍生取义的价值观、注重自身道德方面的修养。文章不是空洞的说教,它是艺术的结合,艺术的语言、艺术的思维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中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并不是无的放矢,每篇文章都融入了作者丰富的个人阅历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这些都是阅读教学中体悟情感的宝贵资源。

(一)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

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每位学生都不是一张白纸,面对不同的生活体验和不同的家庭背景,每位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发展规律,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挖掘他们的情感潜能,以此来成功实施情感教育。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代学者周振甫先生说过:“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气之高下;读者则从言之短长与气之高下中去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了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可见,读书对于理解作者的情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朗读就是通过声音、语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本是作者情感表达的物质外壳,通过朗读,学生把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把各种感觉的综合利用来代替单一的视觉作用,利用音调的变化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立体化,引发联想,使学生由字得言,由言生意,由意生情,形成主体对象的感应与自我世界的交融,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汉字本就具有表音、表义的功能,通过朗读,一篇优美的文章变得抑扬顿挫、响亮悦耳。因此,朗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陶冶情感,还可以培养语感。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三个方面去培养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情、体会作者的意。首先,老师要重视语音、语气、语调的练习,这些因素在情感的表达上起着至关111周振甫.文章例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79.

1

重要的作用。例如朱自清的《春》中“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句话中的“可别恼”在朗读时要加重语气,同时要注意以明快的口气去朗读。雨天本来是会让人的心情变糟,但是作者在文中连用三个比喻将春雨写得温暖、绵长,一层薄烟一改雨的阴冷、凄凉,转而带给我们的是活泼、浪漫、柔和。因此,朗读语气的不同会影响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老师在朗读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语气和语调。其次,朗读时要感情充沛,因声传情。作者将情感寄托在文章中,朗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现作者的喜怒哀乐。因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所产生的体验,所以为了获得这种体验,就要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情去再现作者描写的境,情动于中,形之于声。例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要让学生感受游子在深秋一人独自漂泊在异乡、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凉愁楚之情,就需要师生反复品读,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瘦马”等意象的分析,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悲凉之情。学生以情朗读,再现游子身骑瘦马,徘徊古道的秋郊西照图,立体的画面能使学生感同身受。最后,教师要重视语感的培养。从心理学角度看,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由表及里,从形式到内容的一种正确丰富的理解力。语感表现为人类在瞬间调动起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跳过中间环节,直接从整体把握事物的本质与内涵的高级认知形式,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它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深刻性和情感性的特点。语感实际上是通透言语去感受语言使用者的内心情感和思维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范读、领读、分角色读、自读等方式,鼓励学生课外多读美文,在读中培养语感。

(二)创设情境,加深情感体悟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人类所习得的知识不全是通过外部传授而得到的,有一部分知识是学习者自身通过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不断作用,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为学习者创造有利于他进行意义建构的条件,提供与其相关的情境,这就是教学情境的浸润性功能。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里产生、发展。综合以上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创造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本所描绘的场景中,让其身临其境,在感受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升华情感、深刻感悟。下面,我将介绍创设情境的几种方法: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准确、规范,而且要生动、形象。试想,如果用毫无感情的语言去讲解文章,学生不仅会失去学习兴趣、而且也不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语文老师要把课上得有感染力、说服力,就要重视教学语言的锤炼。在情境教学中语言的锤炼同样重要,情境教学以语言描述和直观手段的实施为其基础。在情境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文章动情的语言描绘,提高学生感知的效应,使得情境更加生动。学生通过对情境的感受,刺激感官的兴奋,强化了自己的主观感受,从而唤起情感,促使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去。如于漪老师在教《雨中登泰山》时,就设置了这样的语言情境:“同2

学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一想到它们,民族的自豪感就会充满心头。那具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月之姿的泰山,就是这样一座山,历代多少文人墨客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律《望岳》就是其中之一,诗中那‘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是令人神往的,只有攀登到绝顶,才能领略到‘一览众山小’的风光。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请作者作为向导,带领我们去攀登那高耸雄伟的泰山吧!”这样饱含深情、描述生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使学生形成情感共鸣,让学生感受到泰山的雄伟、壮观,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感受到站于山顶、俯视群山的傲然于世的雄壮之情。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根据文章内容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画面,以其激发学生的潜在情感,让学生无意识中体会文章的深意,培养其积极向上、健康的情感。

铁钦纳于1909年提出“移情”这个概念,它是指人不仅能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还能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情感。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移情是通过角色承担行为而获得的,是个体通过把其自身置于他人情境而采纳不同角色的能力。通过角色扮演,移情者想象自身遇到了与他人相同的情境,这有利于移情者诱发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对他人产生很强的移情体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光靠学生不断朗读还不能完全理解文章,特别是小说、戏剧这类文章,它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时学生借助于角色表演能较快地融入人物、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感受人物所处的环境、进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深层意义。

(三)建立多种阅读评价机制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评价并不仅仅是教师作为主体,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而是要建立多种阅读评价机制,强调老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与学生间互动评价,鼓励多进行描述性评价,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评价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的差异性。由于生活背景的不同,每位学生都有各自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也都有各自不同的观点。教师要耐心地倾听每位学生的见解,对于学生创造性的理解要适时地鼓励。这样,评价就成为老师和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一种手段,即使面对老师善意的批评,学生也能虚心接受,不会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师的评价要多采取描述性的评价,不要只用“好”与“不好”来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由于每位学生的阅读水平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会存在偏差,老师要在充分肯定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教育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光靠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不够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学会自我评价,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依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2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7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GB].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332

自我评价。学生可以依据下表来进行自我反思:

学生通过以上表格的完成、再加上做一些形成性练习,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情况,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

二、写作教学中渗透情感

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学校单纯地培养学生的理性、忽视想象力、意志力和情感等感性的培养,进而导致学生的审美情趣降低,整个生命呈现精神的沙漠化。学生在学习,在掌握知识,实际上却没有精神生活。学生理性思维的过度强化,最终导致情感层面的极度单薄,甚至失去理想,人格扭曲。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将学生单纯地训练写作技巧变成学生情感的抒发、人格的展示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写作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前提

作文是作者抒发内心所感、所想,记叙所见、所闻的以文本外显出来的一种方式,单靠4

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的思想是远远不够的,这还需要学生有深厚的阅读积累和独特的生活感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以这些作为前提条件,学生才能写出文笔优美、情感丰富、有见地的好文章。

在追求高效的当下社会上,学生没有时间去阅读经典著作、老师要求学生从“速食读物”中去积累写作素材,这种肤浅的读物不仅制约了学生的写作、还影响其精神的养成和人格的健全。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要想塑造学生的心灵,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去接触真正的文学经典。美国作家约翰·卢保克在《读书的乐趣》中说:“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里面反映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一部经典可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随着书中人物的遭遇、学生同他们共悲喜、学生的情感在无意识下受到感染、净化,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升华。阅读经典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写作技巧、谋篇布局。经典著作在语言、构思、意境和思想等方面都是学习的典范,它们不仅思想底蕴醇厚、且有精彩的情节构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经典著作,使学生在写作时文思如泉涌、引经据典,写出情真意切且构思精彩的好文章。

作为语文老师,写作能力是其应具备的一个基本能力。教师除了阅读经典著作、感悟生活以外,自己是否对写作充满激情,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对写作的态度。教师作为情感教育的渗透者和实施者,自己首先要对写作抱有积极的情感,一个人如果谈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往往会眉飞色舞、神采奕奕。老师如果热爱写作,他往往会将积极的情感感染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不妨和学生写一样的话题,和学生一起交流写作心得、一同克服困难,对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情感障碍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这样,学生和老师围绕文本进行更多的沟通,有效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为老师的情感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写作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教育家赞可夫说道:“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在写作教学中渗透情感因素。

要想在写作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教师首先要对情感教育实施的层次有所把握。通常,分为四个阶段。

下页

篇三: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写作(修改)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写作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是谈及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从六个方面给予学生写作指导:扩大阅读量,增强语言积累;观察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优化素材,以情感人,求创新意;强化口语训练,奠定写作基础;进行作文讲评,提高写作水平。紧紧抓住这六个环节,平时写作注重从基础入手,相信学生的写作水平定会有所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指导写作积累阅读方法素材讲评

从工作实际出发,我认为,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有的作文以直观形象叙述为主,可以采用实际生活情境的方式进行开展,学生有东西可写;但有的作文则以语言描述为主,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情境。针对后者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我就感觉有很多学生,尽管耐心引导,还是觉得“无话可说,无处着手,无事可写”。批改完作文,根据学生的总体写作水平来看,着实令人担忧,有一部分学生是怕写作文,另一部分学生是不会写或写不好,缺乏写作素材,对命题束手无策。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我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入手,采用多元的写作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扩大阅读量,增强语言积累

要想写好一篇文章,就要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关键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一个博大、丰富、高雅的文化宝库里完善、发展自我。

(一)、首先抓好文本资源,积累好词佳句。

1、告诉孩子积累的好处。增加学生词、句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因为学生如果不断努力增加自己的词、句量,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就会越来越少。于是,我们经常给学生讲积累好词佳句的好处,为什么要积累好词好句,让学生懂得“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如果有了积累本,就像有了个词句小仓库,写起文章就不用发愁了。

2、掌握良好的积累方法。我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深知积累方法的重要性,如果盲目、西瓜芝麻一起抓,那效果事半功无。学生应从下面的方法中做起:

(1)、生活中积累

生活好比源泉,只要勤于观察生活,生活中会发现很多写作的材料。布置每名学生要有一本好词佳句积累的本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辨别哪些是该积的好词。开始

1、每周必读

每周的两节作文课,抽出一节读名著、精彩语句,可大声读,可摘抄,可讨论,可自读,可组合读,形式不限,只要达到目的即可。

2、寒暑假必读

利用寒暑假读名著,但必写心得体会,不写不算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积累丰富的词句,给写作提供良好的知识储备。归定学生每人至少有两本课外书,一本作文选,一本名著。并给他们一定的阅读时间,同时还可以让他们互换阅读。在阅读中发现好词佳句,就及时积累起来。比如:把有关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积累起来,有学生积累了“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春满人间、春雨绵绵”等好词。

(三)强化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达到其语言积累的目的。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用方法地去茫茫书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我有几点方法如下:

1、粗读法。粗读就是用尽快的速度,抓住几个要点把书通读一遍,对全书有一个大概了解。他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阅读方法。

2、精读法。所谓精读是指正常的或较慢的阅读速度,按照文章的顺序,从头到尾,逐字,逐词,逐句,逐段地阅读,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深入钻研全书内容,了解文章结构,,以求对全书内容有全面透彻的理解。

3、笔记法。有关专家调查表明,眼看记忆力可达30%,如果眼耳口手同时使用记忆力可达90%,所以同学们,精读书做笔记,能加强记忆力,对锻炼思维组织和文字表达能力有很大帮助。因此,我向大家介绍一种形式灵活容易查找和排列使用的笔记卡片的制作法:

(1)规格:(12×8)cm硬纸。太大不便存放,过小不便记录,教好纸为佳。

(2)内容分类:

①内容摘要摘引名言警句资料典故原文缩写。

②随感卡,随时想到的体会、问题。每张卡最好只写一

个问题,一个事例。

二、观察、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提起作文,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力不从心,主要是学生头脑中缺少可供写作的素材,面对本来丰富多彩的中学生活,他们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对周围的事物缺乏观察力,平时没有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为利用好生活这一材料库,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生活,获取各方面信息。

(一)、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能激起他们对生活的向往。

(二)、要求学生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避免学生出现随意观察现象,保证仔细、深入、全面了解被观察的事物。

(三)还要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生活。只有亲自去实践,才能对活动的过程、细节和感受了如指掌。如写《学做饭》,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写出来的文章就会胡编乱造。因此,要学生学会做家务,让其亲身实践,体验劳动中的感受,这样不但能得到写作素材,而且能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生活是取之不竭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去观察、去体验,就会源源不断地得到写作素材。

三、优化素材,实践运用,理清思路

积累好词佳句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又是更主动的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平时交流中,一旦发现学生运用了课外书或积累本上的新词句,我就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并鼓励学生应用到写作中,如学生在写话时如果能运用所积的好词佳句,我就给他加上红圈圈,并在班里朗读,以便激起学生能运用积累的好词佳句的习惯。平时在学生写话时,我要求学生把积累的好词佳句,不但要写得出,还要写得快、写得通、写得美。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整个科研实施过程中我还配加了“好词佳句竞赛”展览等活动,以提高学生在积累中的兴趣。

学生养成观察、运用的良好习惯后,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解决了素材的问题,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接下来要让学生学会“怎么写”,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清文章的主次详略,这方面主要是让学生把自己针对

每次训练题目的要求搜集到的素材,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讨论,选取重要的材料,理清思路,使得学生心中明确目标,为快速成文做到心中有数。

四、精选素材,以情感人,争创新意

(一)写作时选材要新、要典型,力求一个“新”字。做到人云亦云的东西基本不云,老生常谈的事例最好不谈,对同一则材料要有自己的主见——合乎逻辑的独立看法,并能够自圆其说,做到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要启发学生,从平凡中发现有价值的素材,从小事情上体会大道理。

(二)善于发现、观察,多角度用心感受,以情感人。教会学生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唤起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平常事的重视,通过精心选择,深入开掘,小事也可以表现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不小的主题来。

“情”是文章中不可缺的。俗话说情由景生,境由心造。面对同一事物“花”,有“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感叹;张先笔下“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的清丽可人的女子形象;愁之浓,情之痴的“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真是情到深处恨自生,深情厚意尽在恨字中;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巧思情深,道尽了人间沧桑,落花如人间世事,让人无可奈何;欧阳修痴情痴意由痴想痴话描摹而出“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深婉不迫,曲折动人。

“情”就是流动于文章中的血液,它激活了一篇文章,也使文章“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流传千古。

(三)写作角度要新。在立意深刻的基础上,要看作者的创意是否新颖,即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见解,所抒发的感受,不落俗套,否则人云亦云,则没有新意。因此,在写作训练中,应拓展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文章中体现自己的独特性,这样就会抓住读者,给人一种新鲜醒目的感觉。

五、强化口语训练,奠定写作基础、

只有说得清楚,才能写明白。在写作教育中,学生口语交际的强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时间中进行,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将观察到的内容和自己真实的感

下页余下全文

篇四: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

宽坪乡中心小学小学生作文教

学理论与实践研讨

——执教人:兰凤仙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

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以下提出了6点建议。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是内容空洞。条理分不清,或者是词不表意.马头牛嘴对不上。让教师无法修改,苦不堪言。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

1、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

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例如,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以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2、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

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漫谈文艺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

“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3、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句、精彩片段等。

3.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3.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昕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柬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4、及时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印象很深,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

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很容易接受,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别人的,或轮流交换互阅等。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用通顺的语句、清楚的层次、鲜明的观点,恰如其分地记叙见闻、写景状物、说明事物、发表意见,此时,若再重新习作一次,就能上一个等级,这无疑提高了作文水平。

5、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改的能力

丁有宽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通读几遍后,看它是否顺口,以发现错漏之处,并自己进行修改,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6、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头痛于作文的学生,则是作文还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

以上几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只要

下页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