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站着说话不腰疼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2:42:56 体裁作文
站着说话不腰疼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站着说话不腰疼作文

站着说话不腰疼

去年底——哦,时间啊!——我们观摩了“讲台上的名师”高中语文专场。各路专家、神仙的专论、神评,我们只有学习的份儿,但对两位老师上的课,当场就有人腹诽,场下就有人谤论。

关于曹老师的阅读教学,大家还是心悦诚服的,除了教学的理念、任务的设计、课堂的节奏之外,即使是细节之处,也颇具匠心、令人惊叹。例如,因为时间有限,而诵读又是达成共识的硬任务,曹老师只好从每个段落里挑出几句让学生串读,令人惊叹的是,它竟串成了一篇比较完整的文章,是原文的紧缩版,这样既实现了诵读,又帮助学生形成了整体阅读和理解,真是妙啊。可见曹老师对文本理解的深透,以及处理问题的智慧。

关于黄老师的作文教学,因为有了曹老师的这个高级参照物,相形见绌就无法避免了。哪怕是不同类型的课,亦能从中看出某种差异和不足。明知如此,还敢登台,勇气可嘉,蛮拼的,应该点赞。

可是,黄老师之冤,在于预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个硬伤。在我看来,未完成并不是任务有多重,而在于有太多的纠结:

其一,以“12月10日这一天”为题,让学生作文,然后评讲;选出三篇作为范文,一篇一篇地分析下去,就构成了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和逻辑顺序。而问题是,老师在排列时已有主观判断,而这个判断学生是否认可或理解,教师自己是否真的把高下对错搞明白了,都成了预设能否成功的关键。可惜这两处都似乎有问题。对主观预设如果不持开放的心态,硬要和学生死磕,把学生拉向你的判断,是要花时间的。不是讲这样的死磕没有价值,但要冒上不完的风险,孰轻孰重,颇费思量。

其二,从课堂和后来的报告中,我们能体会到黄老师有太多的抱负。既要帮学生克服“写作要写有意义,平凡就是无意义”的偏见,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套题”问题;又要开学生的“蒙”,把学生从逼仄自我拉向宽广世界,帮助学生从自然生命走向文化生命。让这样的抱负在一堂作文评讲课上来实现,能行吗?

其三,既然这是一堂作文评讲课,课后还让学生回去修改,那么关键的任务,就像张汝伦教授所说的,学生回去知道怎么改吗?我的作文到底好在哪里、坏在哪里,教师点出来了吗?从教学设计来看,第一篇范文最差,第二篇次之,第三篇最好。第一篇不好大概没人有意见,但是这样写的人最多,那么评讲、提升的任务,就应该集中在此,第二、第三篇就是提升的参照和范例,不必多讲。但这就要涉及教学目标的“翻转”了,从后来的报告来看,黄老师是不能同意这样做的。

第四,平凡本身也有价值,这是个很好的观点,问题是老师手里有没有好的办法,能教会学生把这个平凡写出来,“把无聊写得很无聊”。怎么去写一个哈欠、一个懒腰等等,且写得有意思、发人深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要有观察力还要有思想力,好像只有卡夫卡、贝克特等存在主义大师才做得好,鲁迅的《彷徨》里也有一些。作为中学生,还是要从有意义的事件写起,不必如此舍易求难,为了有意义而编造,当然不可取,但单写“无聊”也不是出路。

不能说曹老师的课是一只完美的苍蝇,但可以说黄老师的课是一位有缺点的战士,其价值在于开启、在于提问、在于可能、在于梦想,把“病友”、“病驴”们带进新的天地,为疗救语文教学之病甚至时代之病提供药方。

几年前,许多人纷纷在研究作文教学的序列化,现在应该是出成果的时候了,但是像样的成果并没有见到。我对此的认识也不过是:作文的序列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而黄老师旳专著(《一次作文,一个生日》)和报告中,对序列性作文题的解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原来,作文教学可以有序列,但这个序列不是抽象的、逻辑的,而是现实的、生成的。

以一篇(不)经意的随笔为起点,发现学生的问题(生长点),接着命一道题,冲着问题的解决而去。当然问题不可能一次完全解决,解决了旧问题又有新问题产生,于是再追加一道题。如此不断地穷追猛打,必有收获,老师和学生既有的放矢又其乐无穷。在一场追逐问题、解决问题的游戏中,序列生成了。

如果再细分下去,每个老师、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写作训练序列,那就真的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黄老师很勤奋,勤奋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获得Idea,而Idea似乎只有在勤奋中才能获得。我的感觉是,黄老师在勤奋之余,是否还应该轻松一些,理由是:语文的确很重要,但不代表课堂也要很沉重,老师和学生都要很沉重,“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似的。即使不能举重若轻,也不能举重若重,哪怕举轻若轻。

领导们都很忙,不是急急而去,就是匆匆而来,说了很多很重要的话,却让真正的参与者,体会到从未有过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如此重要的语文,今天为何如此重要不起来,答案是否就在其中?

篇一:坐着说话不腰疼

坐着说话不腰疼

现在的社会有很多人都很自私,都缺乏同情意识,总嘲笑别人,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就在前不久,我无意中看到了一幅漫画,这幅漫画让我受益匪浅。

这幅漫画画的是:一辆公交车停靠在一个车站时,上来了一位柱着拐杖的老爷爷,这时,公交车上已坐满了人,没有剩余的座位了,司机见状,打开了提示语“请给身边老、弱、病、残、孕的人让个座”一遍放完后,没人让座,于是司机又放了一遍,但仍然没有人让座司机只能无奈的摇摇头,专心的开他的车。老人要去的地方有点远,一小时过去,两小时过去…….他都没有下车。但他已经站不稳了,刹车时,他站都站不稳。他似乎想对坐在前面的那对夫妇说些什么,却没想到那对夫妇先开口了:“瞧这老大爷身体多棒,站几个小时都不嫌累。”那位先生先开口了,他说着,旁边的女士也笑着应和着。站在旁边的乘客都看不下去了,他们个个瞪着这对夫妇,一个乘客开口了:“前面坐着的两位,你们真是坐着说话不腰疼啊,看见老人不但不让座,还这么说他。”这位乘客说完,旁边的人都应附着“是啊是啊,太不像话了!……..”这一句句责怪的话语不断传进这对夫妇的耳朵里,他们不好意思的站起来,给老人让了座。

是啊,我与每个人一样都会有年老的时候,老人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尊敬老人其实就是尊敬我们自己。如果你现在不尊敬老人,将来又怎么会得到晚辈的尊敬呢?我们应该尊敬老人,让他们感到家庭的温暖。还有就是每个人都不能太自私,要多为别人着想,只有人人都互相帮助,这个世界才会有和谐之美。

篇二:不同限制下写“熬”

莫言说,回老家与侄子们交谈,他们竟然不明白“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含义,因为他们从没有弯腰割过麦子。刘震云说,他姥姥割麦比别人快,诀窍就是弯下腰不直起来,直腰次数越多腰越疼。正是“干活原本无技巧,能忍自然效率高。人生态度千万种,一个熬字万事销”。

这个“熬”字很传神。人生马拉松,很多要靠熬。人生进进退退熬住有作为,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事情,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熬得住,才有柳暗花明。

(摘自《人民日报》2014年5月23日

界。(着一“亦”字,进入文章正途。)人性格的“熬”,本质上是为一种静默而缓和的坚守。(分论点一。)古有苏武十二年为完成使命而“熬”在边塞,今有当代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几十年如一日遁迹于科学事业,为国家核事业做出贡献。时间的小火,滋养性灵,将其中的从容与坚守熬成时代浓郁的芬芳。前段时间一则关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车洪才的报道令人感慨:车洪才老人在36年前授受了国家文化局的一项任务--编纂小语种“普图什语”的辞典,而当他历经几十载春秋,日夜研习考证力求尽善尽美地完成任务之际,却无人支付他编纂经费。当他将呕心沥血之作交给商务印书馆时,工作人员早起忘记曾有这么一项编纂任务。36年的坚守与慢熬,就这样被人遗忘,老人却说,他不委屈,亦不后悔。点+事例式的写法。而车洪才的例子尤其让人唏嘘:36年慢熬竟被遗忘,芬芳何在?好例证,却没有把持住指向。)

这是(“这是”是很好的衔接与过渡,不过,“这”是哪些?)时代里滋养性灵的佳肴,人生的坚守与物欲的横流激烈碰撞,冲击着社会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乾隆皇帝南巡时见到江面上千帆驶过,遂问大臣:“因何往来?”身旁臣子言:“世间熙熙,皆为利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当浅薄与逐利成为社会主流风向标,能够以“熬”的方式温柔地对抗浮躁是多么难能可贵!(难能可贵,思维上进了一步。)

朱光潜先生说:“慢慢走,欣赏啊!”(这是阿尔卑斯山谷一个标语牌,为朱先生引用。)想必是对人心淡泊、宁静致远的回归的呼唤。中国老牌影帝陈道明,拒绝接拍粗制滥造、“猛火快炒”的电影,他在拍戏之余作画、读书,用一种“熬”的形式,“熬”出真性情,“熬”出银幕上传统知识分子的逼真形象,在《归来》中成为一大亮点。越写越慢的金牌编剧刘和平,七年磨一剑,《北平的(无)战事》一上映就获得一片掌声。所谓慢火细熬,方能出精华。(陈道明和刘和平例用得好,能紧扣“熬”字,分析得到位,这是用例证的上好写法。)汪曾祺在其散文中谈到,自己在西南联大求学时常常约同学一起“泡茶馆”,花一整天的时间阅读经典,从中得到思想的升华。此为益人身心的“熬”,如此之“熬”,可以使联大学生“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可以对付“恶浊和穷困”,使自己免于“平庸”。(汪曾祺的掌故,是“泡”,是不是“熬”?)

当我们处在一个喧嚣而急功近利的时代,“熬”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使自己远离车马喧嚣,而得以在内心修篱种菊的回归。(这一段语言真是写得好,可见平时素材的积累和语言句式的积累的益处。)

愿你的人生,熬出自己的滋味。(一个“愿”字,是呼吁,是期待,也是好结尾。)

【点评】文章材料相当丰富,古今名人事例、掌故,名句传说,不一而足,可见积累的功夫。而且是用核心词“熬”来引领事例而不相反,这个“熬”字见出文脉浮沉。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陈道明老戏骨的熬,令人唏嘘的是车洪才的熬。不过,这也证明,写好文章也是要积累的,还可以熬得更深些。

“当我们处在一个喧嚣而急功近利的时代”,不时见到这种时代评语,其实,哪个时代不是如此,哪个时代没有修篱种菊之人。或者正因为这样的时代,更需要熬之精神,这种逻辑的思考,是不是还可以深入一些,也许这会让文章多一些理的力量。

(点评老师:深圳外国语学校葛福安)

熬(得分52)

宝安

③熬也是一种孤独,一次寂寞的修行。就像寂寞出学问那样,长期坐冷板凳也是需要能力和定力的。学者要是奈不住寂寞,也是不能作出学问的,创新者要是学不会熬,也(是)不能有任何新突破的。

④马云,阿里巴巴的创始人,现任我国最大的网络金融公司总负责人,(。)许多人眼红他今日的成就,但却不但(知)他是如何凭借汗水和双手熬过最坚(艰)难时期的。1995年,互联网在中国刚刚起步,没有很大的影响力,他却不顾家人的反对和朋友的劝阻,果断投资互联网市场,经过数年的打拼,才在这个市场里混得如鱼得水,最后打入了美国市场,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在此期间,他忍受住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和寂寞,众人的不解和冷嘲热讽并没有使他倒下,而是成了他人生路上的催化剂,这些各色的“调料”,使他将自己的人生汤熬得更加有滋有味。(“催化剂”“调料”“人生汤”,比喻的妙用如枯树生花,使语言增色不少。)

⑤熬,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体验,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熬得住的,(。)古时的拥有帝王之相的项羽,没能顶住失败的压力,在江边自尽,留给了世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义气和正直,也留下了“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惋惜。而能充分享受“熬”这种境界的,才是人生的赢家。苏轼一生被贬无数,却也还是带着“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情怀,也是十分难能可贵且令人敬佩的。(对比论证运用好,但是立论欠深刻。熬是一种处变不惊坦荡豁达的人文情怀,浮躁自弃不可能达到熬的境界。)

(②至⑤段是论证的主体部分,条理清晰,用例准确,分析都能紧扣各自的分论点,没有信马由缰式的散漫,功底较为扎实。并列式结构在逻辑上属于不尽列举,容易让人生出套作宿构的厌弃,慎用之。)

⑥熬和煎不同,煎是时短而剧烈的,熬是时长而较缓的,有些人承受的了一时的重击却忍受不了长期的“煎熬”,有的人却越熬越有味道,也正是这种坚持,才将人生熬出了不一样的味道。(以解析熬和煎的区别收束全文,构思新颖,显现出豹尾的深刻性与力道的强劲。)

【点评】“熬”是一个似浅实深的命题,题目出得好,深浅皆能为文,在思想深度上可以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很好的区分。本文整体感还不错,显现出小作者较为扎实的作文基本功,如果一定要无限上纲,那么作文思想尚显稚嫩。

哲学上强调事物具有两面性特征,这可以作为本次作文的理论指导。

“熬”可以正面立意,强调“熬”的重要性,如“熬药”“熬汤”“熬粥”乃至“熬炼”“熬出头”等等,很见火候沉稳或心性耐苦的功力。也可以反面立意,拒绝“熬”。如“熬夜”容易导致疲劳、精神不振,人体的免疫力下降,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症状;“熬鹰”更是从肉体到心灵对鹰的彻底戕害,一个高傲、自由的灵魂,最终会因悲愤、饥渴、疲劳、恐惧而无奈屈服,成为猎人逐兔叼雀的驯服工具;常言道“苦熬岁月人生”“受尽煎熬”也可以看着是对个体身心的无情摧残。

当熬则熬,不当则拒。如果能正反结合,全面地分析“熬”字的内蕴,体现出成熟的思辨色彩,作文无疑就具有了获取高分的底气。

(深圳外国语学校范前平)

熬(得分52)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陈俊坚

熬己,方得傲矣。(开篇提出自己的观点:人只有熬,只有经历了等待与痛恨,才会傲,才会成就自己。出题人从训诂学角度入手,解释了“煎”“熬”二字,而本文首段恰好迎合题目风格。傲,从人,从敖,敖亦声。“敖”意为“抬升”、“抬高”。“人”与“敖”联合起来表示“人抬头”。同时,这样写还运用了语音修辞中的“谐音修辞”,以及字形修辞中的“声旁对”。恰到好处的从字音、字形、字义三个方面来展示自己的观点,颇有语言学天赋。)熬与煎,看似皆用火热之,实则大有不同,一是慢火细热,一是猛火直烧,后者似省力省心,而效果所差无几,何故需熬之?费神又费力?(欲扬先抑,从反面提出疑问,吸引读者,展开下文。从本段中能够看出作者灵活运用文字的功底,“看似”对“实则”,“慢火细热”对“猛火直烧”,“省力省心”对“费神费力”。)

猛火直烧虽省力,却只释食材之表,不及其精华所在,一锅猛火煎汤,虽有一定味道,愈饮愈寡,最终淡如白水。而慢火细熬,精华方得全部展现,欲饮愈饮,愈饮愈醇,香气四

溢。(承接上一段的疑问,从内在的角度对比论证,从而否定疑问,提出“熬”才更有其精华。)让人愈(欲)罢不能,文学作品,亦是如此!阅《唐诘诃德》(疑为《浮士德》),初觉精彩,愈读愈爱,甚至不忍卒读,字字细斟,恐失一言!方阅毕,复思从头再来!此书乃歌德毕身(生)投入,伏案六十年之大作,可似慢火细熬之浓汤?

而猛火直煎之作,如《小时代》,乍眼一看缤纷多彩,内容动人,而阅之愈深,愈觉其平淡无奇,忽忽(匆匆)信手翻阅,一目十行,阅毕,束之高阁,任灰尘便(遍)布。其可似煎之水乎?(联系文学作品的产生过程,进一步论述唯有“熬”出来的东西才是经典。笔调文绉绉而老成,方显其思想成熟、语言干练,怎料,错字太多。)

当今社会,熬者已稀矣!(笔锋转换,“熬”出的虽是经典,但是快节奏的生活模式,愈加商品化的社会,致使“熬”变得愈加稀少。)大街小巷布满了“XX”速成班之广告,电视网络,更是所谓“一周学好英语”,“三天变身达人”之教学视频。急功近利者十之七八,而作家,时代的守望者亦加入了“煎汤”大军,挥笔既(即)写,不惧思想与知识的缺失,只想如何尽快财源滚滚,纵观今日杂文,可有能与《彷徨》(?《彷徨》是鲁迅的小说)相比肩者?视今日小说,可有能与《羊脂球》相上下者?今日大多作品,乍一看内容饱满充实,应有尽有,实则只触表面,不及内里。熬者依旧存在,不多矣!《你在高原》当属一锅慢熬之高汤,(虽已转入举例论证,但时刻不忘紧扣“熬”的字眼。)背景宏大,人物丰富,读之有畅快,亦有不舍!(阅读量广阔。)

本应站在时代前沿的科研人员又如何?弄虚作假者不在少,对某些实验不加以深入分析,便匆匆绘成实验报告递交以升职加薪。似法拉

篇三:格言新说集合

格言新说

人有远虑,必有近忧作者:刘诚龙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人生的远处是什么?你是不是想:那里将是生旦净末丑,酸辣多半苦?那里将是万事皆空,一生操劳终究变个土馒头?世界的远处是什么?你是不是想:那里将是苍天掉下来,大地陷下去?那里是灰飞烟灭,宇宙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古希腊的泰勒斯,是个哲学家,也是一个星象学家,他常常只是眺望遥远的星空,而不注目脚下的小路。有一天晚上,他走在旷野之间,一心一意看着星空,一点也没注意到脚下有一个坑,结果呢,他就掉进那个坑里,差点摔了个半死。

滥思甚者疾病多,积虑深者生机浅。日思夜想,都是烦,你哪能身宽体胖?林妹妹思虑过多,多美的青春却是一个病殃殃的身子;坐想行思,都是愁,你哪能笑逐颜开?诸葛亮谋算太多,出师未捷常使英雄泪满襟。

与其处心积虑透支明天,不如轻轻松松过好今天;与其殚精竭虑做梦未来,不如开开心心活在当下。人生,是需要一些愣头青精神的。所谓愣头青精神,就是不管前面是刀山是火海,小车不倒只管推。

你知道为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吗?是因为他们前怕狼后怕虎;你知道为什么“无知者往往无畏”吗?是因为他们逢山劈山逢水趟水。没把困难当回事,困难真的就不是什么事;总是把困难想得比天还大,永远也不能成功。

当春的花朵,在春天灿烂开放,花朵不去想秋天的凋零,她在春天只管把花开好,到了凋零的秋天之际,却是她结出硕果之时;如果在春天里只想秋的萧瑟、冬的肃杀,那么,一念至此,则百无聊赖,万念俱灰。心若成灰,身体即多疾;心若成灰,事业即多败,无好身体,无好事业,无好心情,那么幸福,欢乐,成功,又从何谈起?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少年是快乐的,该烂漫且烂漫;青春是美丽的,该绽放且绽放;芳香的热茶趁热喝,不要等到变冷;醇厚的美酒趁兴饮,不要等到变馊;少年老成不是太好的事,少年将老年的日子过了,有什么好呢?少年可老年,老年难少年。

一点也不去思虑未来,醉生梦死的,当然没有未来;天天都是思虑未来,积劳成疾的,其实也没有未来。因此,人生的A面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生的B面是:人有远虑,必有近忧。

有欲则刚作者:朱国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智者劳贤者忧,不智不贤无所求。

既为智者贤者,为何有忧有愁?只因有欲有求。

欲望这个词,听起来似贪似嗔似痴,却任谁都不能免俗。换句话说,没有了欲望,生之趣味何在?生之意义又何在?

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成就他的,是求道德的欲望;刘邦初见万人瞻望的秦始皇,脱口而出“大丈夫当如是”,激励他的,是求功业的欲望;

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照读,杨时程门立雪,引导他们的,是求知识的欲望;

超人尼采扬言“总有人会失败,但那个人绝对不是我”,支撑他的,是求胜利的欲望;

汶川地震中坚持时间最长的幸存者崔昌会,在废墟下靠蚯蚓和野草为食,最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拯救他的,是“我要活下去”的求生存的欲望??

欲望是人类的本能,是社会进步的根源。欲望是人生的原动力,美好而自然。善用你的欲望,你便拥有了闪亮的北斗星,指引着你不在纷繁喧嚣里迷失方向;有了纯诚向上的欲望,追求之路即便坎坷,也会如奔流的黄河,曲折、再曲折,终究孕就一瀑飞天的壮美。

而缺乏欲望的人生,平淡乏味,暮气沉沉,只能是辜负了靓丽青春,虚度了美景良辰。所以,电影大师吴宇森不得不借《赤壁》里曹丞相的嘴说出智者的心声,为匍匐在成功的山脚下的人们提个醒—“欲望使人年轻”。

无欲无求者,如同绵软松散的丘陵洼地,轻易就被人踩在脚下。

山峰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只因胸怀“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欲望,才有这“天欲堕,赖以拄其间”的刚。

所以,壁立千仞,有欲则刚!

父母在,易远游—无字仓颉

父母在,不远游。

——《论语·里仁》

夫子有训:父母在,不远游。古往今来,言孝必举。诚然,承欢膝下,嘘寒问暖,“早请示,晚汇报”,似为至孝;双亲含饴弄孙,安享天伦,不亦乐乎?然孔夫子三岁失怙,十七丧母,出游已五十有六载。“父母在,不远游”,对他本人并无束缚,却又悖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主张。故夫子“不游”之说,有“宽己严人”之虞,被后人诟病“站着说话不腰疼”在所难免。

旧时交通不便利,通信不发达,儿女远行,揪心扯肝。在外思父母,在内念儿郎,而今阡陌纵横,海游空飞,地球成村;手机网络,闻声如面,见字如人。安,则续驰天下;变,则飞身归家。寰宇日游,海内比邻,何不“逍遥游”?父母在,易远游。

动物尚知离怀独立,所以有老猫逐仔、母狐驱幼,遑论人乎?为人父母者,无不希望儿女胁下生翼,鹏程万里。天涯的游子捎来佳音,强胜躺椅卧榻边垂手侍立;出国的学子报上平安,虽儿孙绕膝絮语呢喃怎可比拟?

好男儿志在四方。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为人父母者,谁不希望儿女有凌云之志、搏天之功。宁做浪里弄潮儿,不做榻前愚孝人。父母在,看好男儿畅游四海骛极八方;高堂健,有福为儿临行密织披上征衣。

徐霞客二十二岁辞母远游,一生远足十五次,几十年风雨行路,方有《徐霞客游记》之瑰丽;中山先生少小离家,践行革命,戎马倥偬一生,始出中华民族之觉醒。

父母在,易远游,游必有方。

居庙堂之高,当思父母离索之苦;处江湖之远,应怀双亲念儿之心。虽易远游,亦自有方。儿行千里母担忧,风筝之弦勿断,平安之音频传——此为报

薄积厚发

苏东坡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没有问题,“厚积而薄发”则是一种浪费。正如“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单纯为了磨剑而磨,此人若不是智商不高,就是情商有问题,学无致用,哀莫大矣。

后来有人对这句诗作了改动,成了“十年磨一剑,一剑惊江湖”。确实,“一剑惊江湖”是大多数人的梦想,但当你看着身边同龄才俊意气风发外加青春逼人时,自己这种主观上为了将来未可知的惊人之举而潜心修炼的行为,是不是怎么看都带着点傻气?现实生活毕竟不是穿越小说,总想着“扮猪吃老虎”吓别人一跳,扮久了真就没准与那粗夯之物神似。

“厚积薄发”是个纯粹的伪命题。要知道,“厚”无止境!姜太公韬光隐晦直至古稀之年,将毕生功名寄托在一枚直钩上,该算厚了吧。但就算他真的钓来了周文王这条大鱼,在窃喜之后,他又如何面对那段本应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却混迹于市井之中的青春韶光?这还算好的,自古至今,隐忍不发、闭门苦学者何止千万,又有几人闻达于后世?绝大多数都随历史风尘湮没无痕,当然,随之湮灭的还有胸中壮志、满腹经纶,可惜之至。

所以,隐忍这个词,离我们这个时代越远越好,我们应该“薄积厚发”。

“薄积厚发”是实用的人生哲学。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定下宋朝三百年江山,成为读书少、智谋多的典范代表。这样的人才,自然远胜那些论理有千言、胸中无一策的沽名钓誉之徒;

“薄积厚发”是坦荡的人生规则。知之为知之,可以教人;不知为不知,可以求学。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物尽其才,人尽其用。正是由于许多人的薄积厚发,我们才能得到他们的倾囊相授,社会才得以迅速进步;

“薄积厚发”是积极的人生姿态。不管你明不明白,世界变化就这么快。机会不等你,时间不等你,成功不等你??所有的一切都要你自己去追。即使你只有一辆脚踏车,你也要立即起程,若等到买了跑车再行动,可能比赛早已结束。

薄积厚发,不是教你寅吃卯粮,而是教你用粮食换来金子;薄积厚发,不是教你好高骛远,而是教你站得高才看得远;薄积厚发,不是教你急着上路,而是教你减轻行囊看好地图;薄积厚发,学以致用,方能一发即中!

一山可容二虎

一山不容二虎。一个自封为王的虎,绝不允许另一个跟自己旗鼓相当的强者并立于同一山头上——“我的地盘我做主。”

今人不说“一山不容二虎”了,而说“一山可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绕来绕去,“一山”还是不能容“二虎”。

既生瑜,何生亮。人类社会盛行斗争哲学,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东风,中间没有缓冲余地。

强者的自私与独大,造成了一山不容二虎。强者之间无法和谐共存,是人类历史时时倒退逆转、缺乏长足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强者之间完全可以有

下页

篇四:坐着说话不腰疼

坐着说话不腰疼

中部六(9)武芷静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六,我和妈妈正在看着一本书。有一幅漫画吸引住了我,刚开始我觉得这幅漫画十分好笑,可看着,我的眉头皱了起来。

这篇漫画讲的是在长途汽车上,里面的人并不多,可是又没有空下的座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爷爷,站在了一对夫妇的旁边。那位老爷爷一手拄着拐棍,一手提着提环,额头上已经冒出了汗珠,两只布满皱纹的手不住打哆嗦,长长的胡须也在颤抖。可是,老爷爷身旁的那对夫妇看在眼里,却丝毫没有让座的意思。那位丈夫搂着妻子,一起笑着,一边调侃,他对妻子说:“你看,这位大爷身体多棒,站了几个小时,都不嫌累。”听见这话,在场的所有人,都用鄙视的目光看着这对有说有笑的夫妻,好像说:老大爷站那么久了,本来还希望你们让个坐,真是厚颜无耻!

看了这幅漫画,我的心深深的被触动了。我觉得:漫画中的那对夫妇真是太不尊重老人了!他们明明看见了这位老爷爷年事已高,已经在车上站了好几个小时了,需要多多休息。可是他们不仅不为爷爷让座,而且依然有说有笑,对老爷爷冷嘲热讽,没有考虑到别人听了之后的感受,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位老爷爷的身体。他们这样做真是太没有公共道德了!难道他们没有父母吗?难道他们的父母不需要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吗?难道他们没学过:将心比心吗?!

看了这幅漫画,我不禁想到了:前几年我们国家的乘车秩序何曾不是这样的?见到老人、孕妇、残疾人或者是儿童,无论售票员怎样劝说:希望大家给老人让个做吧!还是没有一个人把座位让给更需要它的人。然而现在:就在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我国人民的文明素养也不知不觉的提高了。有一位老人做坐车,没等他迈台阶,就已经有人争着为他让座了:青年,儿童,妇女,甚至连年过半百的老人,都站了起来,想要让他坐。

想到这里,我的脸不由得红了,因为我小时候和妈妈坐公交车,当我看到一位老奶奶时,妈妈正要站起身把座位给奶奶,我立即叫妈妈坐下,说:别人让座的那么多,不差你一个。”可是马上,我就意识到:根本没有人让座。我的脸烧得通红,连忙叫奶奶坐下,我自责得简直不敢看奶奶那充满谢意的目光,心里就像在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一会为开始对妈妈说的话感到后悔,一会又为帮助了这位老奶奶而感到高兴。

这幅漫画让我的感触很深,漫画上,老爷爷的情形历历在目,我以后一定尊重老人,让漫画里的一幕不再上演,增添更多人的公共道德意识,让世界更美好!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