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肖邦的故事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16 01:05:26 体裁作文
肖邦的故事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肖邦的故事作文

肖邦的故事

六(7)班  刘瑶

在这个学期,我学习了一篇篇有趣的课文和一幅幅精彩的图画,而当我学了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便对肖邦产生浓烈的兴趣。

 肖邦出生于1810年3月1日。他是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后来,因为波兰遭到强烈的瓜分。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和亲人,由于远离祖国和亲人,思乡之情和对祖国波兰前途的深刻担忧一直折磨肖邦,严重的损害了他的健康。肺病久治不愈,日渐恶化,稍一走动就虚汗如雨,弱不禁风。一八四八年二月六日,肖邦在巴黎举行了他最后一次音乐会。那天,音乐厅布满鲜花,音乐会的票在几天前就已预售一空。演出前,肖邦是被人用一顶轿子抬上后台的。虽然他已虚弱得难以支撑,但是那天晚上他的演奏依然是那么出色,扣人心弦。肖邦把手指从琴键上移开,擦去额头上渗出的汗珠,顿时,宁静的音乐厅突然爆出的一阵雷鸣声,这掌声像大海的波涛一样涌向肖邦。

 音乐会的第二天,肖邦的病情加重了,发烧、气喘、极度虚弱。给肖邦看病的医生感到这对一个重病患者不是一个好兆头,肖邦在病痛中延缓了一年,一八四九年十月,三十八岁的“钢琴诗人”肖邦离世了。

 肖邦虽然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心永远在波兰人民中间跳动,他的音乐成为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留给了世界人民。

篇一:肖邦成长的故事

波兰的神童

月亮悄悄地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在欧洲古老的小城——华沙的城头上,洒在华沙的每一条街道上和小巷里,洒在华沙城里的每一个安详的屋顶上和烟囱上。

这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一个早春时节,橄榄树上的那些小小的灰白色的芽苞还在刚刚返青的枝条上沉睡,公园里角落里残存的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这时候的华沙还是欧洲一座著名的音乐之城,古朴的幽雅的小城在与时间和岁月的比赛中赢得了胜利,它安恬的秩序和热爱艺术、崇尚文明与礼让的风尚就是最好的证明。

1818年2月24日这天晚上,一场由华沙慈善协会举办的音乐会正在一个古老的剧院里上演着。出席这场音乐会的演员,几乎包括了华沙城里最著名的女歌手和最优秀的男歌手。而在观众席就坐的,除了华沙城里许多政府官员和各界名流,还有一些喜欢挑剔的著名的艺术评论家。

一个歌喉嘹亮的男高音歌唱家刚刚演唱了意大利歌曲的几个唱段,舞台下面又响起了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接下来要为诸位演奏的是本场音乐会中最年轻的钢琴演奏家,华沙中学法国文学教授尼古拉·肖邦先生的儿子,弗雷德里克·法朗索瓦·肖邦。”报幕员刚一报完幕,一位衣着高贵的女歌手牵着一个小男孩的手走上了舞台。一些观众事先已经知道,这个小男孩是华沙寄宿中学的一位有名的法文教员,尼古拉·肖邦教授的儿子。小家伙年纪虽小,但是已经能够独立地谱曲了。

观众席上响起了善意的笑声和宽容的掌声。可是,那几位最有名望的评论家却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其中最爱挑剔的那一位,才不管旁边正坐着一位音乐会的组织者呢,他转过脸去,对左右的人大声抱怨起来:“我已受够了!为什么会领上一个无知的幼童来,就他弹钢琴,这叫演奏吗?拜托!让尊敬的观众看小孩,还不如让我们去动物园看小猴呢。恕我直言,只要对音乐有点敏感的人,这真是活受罪!”

“您还没有听见钢琴声,为什么就这么下结论?”后排有一个人愤愤不平地问道。

评论家生气地说:“很简单。我活了这么大把年纪了,还从没听说过,一个六七岁的所谓‘神童’,除了手指灵巧外,还对音乐有更多的理解。他们完全就是像只受过训练的猴子在弹琴,就这么多吧,没意会,也没理解。所以,只能是演奏者自己可怜,听众也跟着可怜!”

周围的人开始嘘他,要他安静下来。评论家不服气地收住话头,伸开腿,舒舒服服地坐好了。不过,他像是要打瞌睡一样,合拢了双眼,脸上依然带着无法抹去的怨气与不屑之色。

这时,在舞台上,神情严肃的小男孩把双手轻轻抬起,放在了平静的琴键上。在弹出

论家忍无可忍,狠狠地瞪了她一眼,意思是让她安静下来,不要干扰他的听觉。那位太太总算识相,终于安静了下来。

一曲终了,剧院里掌声再起,有如雷动。小钢琴家,从那个对他来说显然是太高了一点的琴凳上跳了下来,然后彬彬有礼地向观众鞠躬致谢。这时,那位被演奏打动的评论家,也激动得不停地鼓掌,“太不可思议了!我活了这么久,今天是

妈妈弹过的乐曲

波兰虽然只有一千年的历史,但是却有两百多年一直处在被外国侵占的王国境地。世界上很少有哪个民族和国家像波兰一样,长期忍受着异族的奴役和欺凌,全世界上也找不出像波兰这样灾难深重的国土了。也因此,这个民族出现过无数的仁人志士和民族英雄,为了祖国的独立而光荣献身。波兰伟大的诗人密斯凯维支在《给波兰的母亲》一诗中这样写道:“虽然一切民族、国家、教派都相爱,虽然全世界都高唱着和平,但你的孩子只有殉难和死亡的命运。”

肖邦的爸爸是法国人,妈妈是波兰人。还在1787年的时候,肖邦的爸爸就来到了波兰,和一个朋友一起合伙做起了烟草生意。可是,爸爸对做生意并不擅长。不久,烟草生意的美梦就破灭了。后来,爸爸认识了一位贵族出身的少女,和她相爱并结了婚。这个贵族出身的少女就是肖邦的妈妈。

结婚之后,尼古拉·肖邦曾经在一位伯爵家里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法语教师,后来也曾参加过争取波兰独立的战斗,他渐渐地爱上了波兰这个苦难的国家。

1810年春天,在华沙近郊的一个名叫热里亚佐瓦·奥里亚的小村里,尼古拉先生一家正在快乐地忙碌着。和煦的春风里,虽然还带着一丝丝残冬的凉意,但是,春天的脚步毕竟已经走近了。山坡上的野樱树已经结满了嫩嫩的、含苞待放的花蕾。山岗上低矮的橄榄树上那每一张叶片上都沾满了白色的绒毛,远远看去,就像每一株橄榄树都披上了粉白色和浅灰色的衣衫。浅绿色的草地上,一些小小的蒲公英也都戴上了迷人的金冠。葡萄园里的葡萄藤都泛出了青绿的颜色,它们就像少女们的手臂和腰肢一样婀娜、柔软。高大的橡树也像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正深情地守望在整齐的田野边。金色的阳光就像缤纷的蝴蝶,一只一只从山岗飞下,在小河畔的绿草地上,在公路边的小木屋四周,它们渐渐隐藏起了鲜艳的踪影。

就是在这个春天里,3月1日,在热里亚佐瓦·奥里亚村的一栋低矮的小茅屋里,一个瘦小的男婴诞生了。他,就是后来闻名波兰和全世界的,被人们称为“钢琴诗人”的音乐家肖邦。他的全名叫弗雷德里克·法朗索瓦·肖邦,因为他爸爸的名字叫尼古拉·肖邦,所以在他未成名之前,人们又把他称为“小肖邦”。在小肖邦出生之前,他已经有三个姐姐了。当小肖邦六个月的时候,他们一家从华沙的郊区乡村迁到了华沙城里。不久,爸爸创办了一所寄宿学校,小肖邦和他的姐姐们的童年时光就在这所寄宿学校里度过。

妈妈很会弹钢琴,每当妈妈弹琴的时候,孩子们就在外边的草地上围成一圈,跟着音乐跳舞、游戏。这时候,刚刚学着蹒跚走路的小肖邦就会安安静静地坐在小凳子上,听着悦耳的琴声,一动也不动,只有一双亮晶晶的蓝眼睛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仿佛是对这神秘的琴声充满了无限的好奇。细心的爸爸观察到,这个儿子比他的三个女儿更具有女孩子气,相比之下,他的三个女儿反倒像男孩子一样活泼好动。小肖邦在妈妈的琴声里和爸爸的爱抚下,正在一天天长大。

有一天,爸爸妈妈送走了最后一拨学生,正准备休息了,忽然听见楼下传来了一阵不成曲调的钢琴声。妈妈赶忙跑下楼去,想看看,这是谁在弹琴。呀!原来是穿着睡衣的小肖邦,正吃力地站在琴凳子上,他小小的手指正一下一下地敲击着琴键。一看见妈妈下楼来了,小肖邦一边敲着琴键,一边快活地说道:“妈妈,妈妈,你听,这是你弹过的曲子。”妈妈根本不知道,儿子是什么时候学会弹琴键了,她惊奇而又兴奋地一把抱住儿子,大声喊道:“尼古拉,你快来看吧,

我们家多了一个音乐家!”从此以后,爸爸妈妈就开始让小肖邦跟着七岁的姐姐路易斯坐在一起学钢琴。

那时候,在小肖邦听来,世界上最美丽的乐曲都是妈妈的手弹奏出来的,只有妈妈弹过的乐曲才是世界上最好听的。

妈妈也是一位出色的母亲和家庭主妇。那时候,小肖邦一家的生活虽不是那么富裕,但是妈妈总会设法让食品室保持充足,让四个孩子尽可能过得快乐和幸福一些。

小肖邦记得,家里的食品架的最上层总放着果酱,中间是一罐白糖,最下面是罐头、熏肉和腊肠,而在小小的地下室里,妈妈总放着味道醇香的葡萄酒。妈妈也总是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每天让孩子们穿得整整齐齐。当然,更重要的是如何教育孩子,让他们懂得礼貌和修养。妈妈从来也不大声训斥孩子,更不会像别的父母那样用藤条打孩子。在家里所有的地方,不论是客厅、书房、寝室,还是食品室、地下室,都是井井有条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孩子们也从未给大人增添过什么麻烦,倒是有时候寄宿学校的学生会淘气、胡闹、甚至打碎盘子和碗。

小肖邦和寄宿学校里的一个低年级的小姑娘挺要好,甚至他们还相互约定过,他要给她很多很多的帮助,而她要给他唱自己在乡村里学会的所有歌曲,小肖邦很喜欢听这些歌。小肖邦在寄宿学校里有很多要好的小伙伴,他们的友谊是相互的,也是热情的。因为家里洋溢着安宁的气氛,所以小肖邦的童年生活是十分快乐和安静的,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小肖邦安静得就像一个小姑娘似的。只有一次,小肖邦的嬉闹给大家印象深刻,也差点让他自己下不了台。

那一天,爸爸请了一些客人来家里做客,客人里有华沙教育界的精英、教授和学者,他们当中不少人已载入波兰科学史的史册。

因为高兴,爸爸这次一反以往的规矩,让孩子们都进了客厅。年龄大的客人一边喝酒,一边谈着正经事;而小肖邦和姐姐们坐在一边的角落里,轻声地嬉笑着,喝着果子汁。

这时候,一位身着节日盛装的姐姐端着一个漂亮的大蛋糕走了进来,蛋糕摆到了桌子上。因为爸爸是今天的主人,照理,应由爸爸来为客人切蛋糕。但是,尼古拉·肖邦却邀请客人中德高望重的林德校长来切

在那儿,在书橱里。”他哆嗦着终于把话说完了。

“我的天哪,你为什么要干这种事呢?”妈妈也用忧郁的声调轻声责怪他说。

小肖邦嘴唇颤动着,说话的声音越来越轻:“因为??因为人们总是在说,奇迹是没有的。我想??我想??创造奇迹。我??我保证以后再也不了。”“你说什么小家伙,你不再创造奇迹了?”一位满头银丝的客人用出奇的声音问道。

“是的,再也不了。”小肖邦低声回答说。

客人于是“咯咯咯”地笑了起来,接着,另一位客人也大笑起来,顿时,整个客厅的客人都不约而同地笑出声来,大家都笑得全身颤动、前仰后翻。就连本来忧心忡忡的妈妈、怒气冲冲的爸爸,这时也顾不得尊严了,跟着笑了起来。

“哎呀,我亲爱的尼古拉·肖邦教授,我实在憋不住了实在憋不住了,您听您的公子答应我们什么呀!”校长笑着说,“他说他??再也不创造奇迹了。”当客厅稍稍安静下来之后,一位客人轻轻地揪着小肖邦的耳朵,把他拉到钢琴前面。“现在,孩子,作为对你的处罚,你给我们弹一曲儿吧!”这场风波,就以这样的处罚平息了。

分手的时候,开心的客人一一拥抱了尼古拉先生。“奇迹归奇迹,但你确实是出了一个出奇的儿子。听,他手指动起来就像小耗子在奔跑一样呢!”

一块金表

冬去春来,接着,又一个美丽的夏天来到了华沙城里。学校外面的小池塘边,美丽的火儿花又盛开了。

1816年,小肖邦到了上学的年龄了,尼古拉教授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他聘请了华沙城著名的钢琴家和提琴家茨维尼先生做小肖邦的音乐老师,在家里学习弹琴;不弹琴的时候,小肖邦成了寄宿学校里的一个小小的旁听生。

教授在寄宿学校里为学生们上法语和法国文学课,他很会讲课,甚至连那些最不开窍的学生都愿意用功学习了。当然,这一半是出于自尊心,另一半也是出于害怕。因为,教授平时虽然很和善;可是,如果有谁不好好用功学习,他就会表现地十分严厉。他对那些不求上进的学生不仅会大加训斥,有时还会用戒尺打手心呢!当然,对那些用心学习的学生,他总会给予真心诚意的表扬。

逢到课间休息时,他习惯在走廊里散步,时间长了,学生们都听惯了他快步地在走廊里来回走动的声音。一听到有脚后跟在地板上发出“咯噔、咯噔”的响声,学生们就知道,尼古拉老师走过来了。

这些年来,教授为他的学生没少操心,他的头发几乎已经花白了,脸上布满了细密的皱纹;不过,他的腰板总是挺得直直的,就像年轻人一样。教授在散步的时候,如果有哪个正巧违反了校规的小家伙或者高年级学生给他逮住了,那他就倒霉了。他会像一只长脚仙鹤一样,矗立在学生面前,既不嚷嚷,也不发怒,而是无声地沉默着,长时间沉默,直到把那个倒霉的家伙看得彻彻底底低下头去,认识到了自己所犯的过错为止。

当然,教授的性格里,也有一些让人发笑的地方。比方说,他很喜欢吸鼻烟,

下页余下全文

篇二:音乐家肖邦的故事

音乐家肖邦的故事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3.1--1849.10.17)是一位波兰伟大的作曲家。父为居住在波兰的法国人,母为波兰人。肖邦出生于华沙附近的热拉左瓦-沃拉。六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师从阿达尔贝·瑞夫尼。七岁时创作

感到谱上难以理解的经过句弹奏得出神入化。

肖邦的主要作品有:

(1)钢琴与乐队曲:协奏曲两部;《流畅的行板和波洛奈兹舞曲》;《波兰歌曲幻想曲》;《科拉克维亚克回旋曲》;《把手伸给我》主题变奏曲。

(2)钢琴独奏曲:叙事曲四首;苏格兰舞曲三首;练习曲二十七首;即兴曲三首;玛祖卡舞曲五十一首;夜曲十九首;波洛奈兹舞曲十二首;前奏曲二十五首;谐谑曲四首;奏鸣曲三首;圆舞曲十七首;船歌;摇篮曲;f调幻想曲;幻想即兴曲。

(3)室内乐曲:钢琴三重奏;大提琴奏鸣曲;大提琴与钢琴《引子和波洛乃兹舞曲》。

(4)歌曲:波兰歌曲十七首。

肖邦其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且多为小型乐曲,但卓越的想象力及精湛的技巧使他成为世界最伟大的音乐诗人之一。他的音乐灵感源于自己和波兰的悲剧性的经历,旋律独具个性,表达了内心深处不仅仅是伤感的感情。其作品虽有浪漫主义的本质,但有古典的纯真和分寸,丝毫没有浪漫主义的表现癖好。生性体弱敏感,幽默而又善于模仿、讽刺。其父系法裔法语教师。全家都酷爱艺术,在襁褓中便对母亲和姐姐的钢琴声有奇特反应,并深受民间音乐熏陶,6岁时即能在琴上弹奏听到的曲调,7岁起随音乐家瑞夫尼学琴五年。8岁首次在慈善音乐会公演,次年敢于在著名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卡塔拉尼前演奏,3年后又为出席波兰议会开幕式的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即兴演奏。作为“天才儿童”,他不但会弹琴,还会作曲,7岁时作《g小调波洛涅兹舞曲》并公开出版,康斯坦丁大公将其一首进行曲用于阅兵式上。随后又作了一些波洛涅兹、马祖卡、变奏曲、苏格兰舞曲、回旋曲等。曾师事作曲家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数年,16岁入其领导的当时新建的华沙音乐学院。1829年为扩展音乐视野首赴维也纳,应当地出版商、钢琴制造商和贵族之请于8月间公演两场,获很大成功。1830年3月在华沙作成年后的正式首演,弹奏所作《f小调

篇三:音乐家的故事---拉奥特钢琴

肖邦的故事----------拉奥特钢琴

肖邦1819年出生于波兰,父亲是一位家庭教师,母亲特别喜欢唱歌,在肖邦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母亲便一首一首的唱给肚子里的孩子听,她真希望,宝宝能听懂她的歌声,等到小肖邦出世以后,母亲也经常给肖邦唱波兰民歌,虽然那是肖邦只是一个喜欢哭哭闹闹的婴儿,但是每当听到母亲的歌声时,总是非常的安静。

在肖邦4岁那年,家里添置了一台钢琴,母亲常常带着肖邦边弹,边唱波兰民歌。

一天,肖邦自己爬上了钢琴上,去寻找妈妈平时给他弹奏的旋律,而母亲和父亲正在隔壁房间里商店给肖邦找一位钢琴老师呢,当他们听到钢琴房间里断断续续传来的琴声,他们惊呆了。

“莫非是肖邦在弹琴?”肖邦的父亲非常惊讶的问

“是的,是那首民歌”

他们急忙奔向了琴房,果然,肖邦正在凳子上用小手指头找琴键呢,就连父亲和母亲进来都没有听见,他弹的非常专心,知道父母在一旁听见肖邦把曲子弹完。

“孩子你真聪明”父亲一把抱住了肖邦。父亲在看到孩子的音乐才华以后,毫不迟疑的给他请了个钢琴老师,对他进行了严格正规的演奏训练。

老师不仅教他弹琴,还给肖邦讲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的成才故事,这样以来,肖邦在练习上更加刻苦了。不久以后,7岁的肖邦就学会了自己作曲。

8岁的时候肖邦便登台演出了,流水般的乐曲从一个8岁的孩子手中流淌出来,人们都惊讶不已。

有一年的夏天,肖邦的父母带着他到乡下去度假,在那里他听到了好多好听的波兰民歌,14岁那年,肖邦对波兰民歌已经到了迷恋的状态,他经常去乡间收集民歌,到农田干活听农民们唱歌,然后把这些歌曲记录下来。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19岁那年,肖邦以优异的成绩从音乐学院毕业了,

篇四:(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艺术家成长故事_钢琴诗人肖邦

弗利得利克·肖邦(1810-1849)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国人,后迁波兰,曾参加过1794年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领导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流落华沙,靠教学等工作度日。后来,他又在家中开设了一所寄宿学校。从此,他就不再参与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华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较密切的来往,这对小肖邦的思想成长是有影响的。

肖邦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七岁时,就发表了他的

1830年11月2日,萧瑟的寒风增添了华沙的秋意,更增添了离别时的痛苦。送别的友人以这样的话语叮咛着即将离去的肖邦: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流浪,愿你永不将祖国遗忘,绝不停止对祖国的热爱,以一颗温暖、忠诚的心脏。”

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更使肖邦感动的是,当亲友送行到华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亚时,他的老师埃尔斯纳和华沙音乐学院的一些同学们,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尔斯纳特地为送别肖邦写的一首合唱曲:

“你的才能从我们的国土中生长,愿它到处充分发扬,??通过你乐艺的音响,通过我们的玛祖别克、克拉可维亚克(波兰民间舞曲)显示你祖国的荣光。”

这样的送别场面,这样激动人心的词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时不禁失声痛哭。

肖邦离国几周以后,华沙就爆发了起义,并获得了成功。据说肖邦听到华沙起义的消息时,心情无比激动,曾拟回国,是他的挚友梯图士苦功他不要回去。当梯图士出发回国参加起义后,肖曾雇了一辆驿车追赶,准备和他一起回国,结果因未能赶上而返回维也纳。这时,肖郑在给华沙的友人马图申斯基的信中写道:“为什么我不能相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

1830年11月的华沙起义,一度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赶跑了俄国侵略军,建立了波兰自己的政权。波兰人民的这一英雄业绩,震撼了整个欧洲,是欧洲革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可是,在取得胜利后不到一年,就由于波兰大贵族的背叛,使起义的成果被断送。俄国侵略军又重新攻陷了华沙,华沙起义被镇压下去了。又是在一个寒风萧瑟的日子,肖邦在去巴黎的旅途中,听到了华沙重新陷落的消息。这时,他义愤填膺、悲痛欲绝。在写给梯图士的信中,他表示了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啊,上帝啊,你是存在的!存在而不给他们报应!你不管莫斯科佬的罪行,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莫斯科佬!我可怜的父亲!我高尚的父亲,可能他在挨饿,他也没有钱给母亲买面包!妹妹也许遭受放肆的莫斯科败类的狂暴蹂躏!帕斯凯维奇(帕斯凯维奇是攻陷华沙的俄国统帅。),这条莫墓列夫的母狗,占领了欧洲那些头等君主国的驻节地!?莫斯科佬将成为世界的统洽者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佬都不能杀啊!”尽管肖邦的父亲一再劝告他不要抛弃俄国“国籍”(当时俄国统治下的波兰居民均属“俄国籍”),可是肖邦在维也纳始终不去把他的俄国护照延期,而甘愿放弃“俄国籍”,当一名“无国籍”的波兰流亡者。同时,肖邦在维也纳也没有动用俄国占领华沙的反动头子康斯坦丁大公写给俄国驻维也纳大使的介绍信,从此和俄国统治者彻底划清了界限。以华沙起义为标志的波兰民族独立运动,好比是一所爱国主义的大学校,造就了无数波兰的民族战士,也哺育了一批波兰的民族艾艺家。刚离开华沙时,二十岁的肖邦还相当幼稚,可是,华沙起义以后的。二十一岁的肖邦,已被祖国的灾难磨练得坚强起来了。他对祖国的爱和对敌人的恨,也变得更强烈了。

1831年肖邦到达巴黎的时候,法国正处于君主立宪的“七月王朝”时期,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金钱统治着社会的一切。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黎,尽

管在文化艺术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成为全欧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可是,正如肖邦在巴黎时所说的:“这里有最辉煌的奢侈。有最下等的卑污,有最伟大的慈悲、有最大的罪恶;每一个行动和言语都和花柳有关;喊声、叫嚣、隆隆声和污秽多到不可想象的程度,使你在这个天堂里成为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说谁也不过问一个人是怎样生活的??”为了在巴黎站稳脚跟,肖邦和上层社会的人士交往。环境决定了他“非生活在这个圈子里不可。”1833年初,肖邦在给多·泽瓦诺夫斯基的信中写道:“我已经进入最上层的社会,与大使、公爵、部长交往,因为据说高尚的趣味是从这里出发的;假如有人在英国或奥地利大使馆听过你,你马上就有更大的才能了;假使沃德蒙公爵夫人庇沪你,你马上就弹奏得更好。”由此可见,肖邦在巴黎尽管假快打开了局面、获得了成功,但他是不满意的。上层社会的奢华和虚假,无法安慰一位满怀亡国之恨的流亡者那痛苦的心灵。1832年底,他写了一封信给巴黎的优美艺术部长:“一个不能再忍受祖国的悲惨命运而来到巴黎已将近一年的波兰人——这是我向阁下作自我介绍所能使用的全部头衔——恭顺地向您请求把音乐学院大厅供他一月二十日举行音乐会用??”。这封信清楚地表明了肖邦在巴黎的身分和他的心情。和上层人物交往,日益使他感受到“假发所掩盖的是巨大的空虚。”唯有和波兰侨胞在一起,他才感到亲切。他热情无私地帮助流亡的波兰同胞,经常和他们在一起交谈、回忆,并为他们不知疲倦地演奏。1836年,被称为“波兰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是当时意大利最杰出的小提琴家,名扬全欧。)的小提琴家里平斯基要来巴黎演出时,肖邦积极地为他进行筹备,唯一的要求是要他为波兰侨民开一场音乐会。最初里平斯基表示同意,后来却又拒绝了,因为他不久要去俄国演出,如果他在巴黎为波兰侨民演奏,会引起俄国人的反感。这佯的“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愤然断绝了与里平斯基的友谊。1837年,俄国驻法大使以沙皇宫庭的名义拉拢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并表示这是由于肖邦并未参加1830年的华沙起义。肖邦断然加以拒绝,并义正词产地答复道:“虽然我没有参加1830年的革命,因为当时我还太年轻,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这坚定的回答、傲岸的蔑视,给了北方的暴君一记响亮的耳光。从这一系列表现可以看出:肖邦没有辜负亲友和老师的期望和嘱咐,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忠于祖国的心。

肖邦很快在巴黎成名了。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演奏和钢琴教学,赢得了人们高度的尊重。在巴黎,“娱乐变成了放荡,这里金子。龌龊和血腥是混在一起的”。尽管肖邦对巴黎的上层社会有所反感,但他的活动大多局限于上层的沙龙,加上他自己也逐渐地过上了优越的生活,这对他的思想意识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局制,使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改革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这和他历来与不少波兰贵族及其子弟关系较密切也有联系。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后,流亡国外的波兰人有几千名,其中三分之二在法国,大多是出身贵族的知识分子。这些人从政治上说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保守派和民主派。保守派倾向于君主立宪制,而并不热心于社会改革;民主派则主张立即解放农民,反对专制制度。对于在巴黎的波兰民主派人士,肖邦一个也不认识。从思想观点上看,肖邦更多地倾同于保守派。所以,对于1830年和1848年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肖邦表现得相当冷淡。这些都不能不说是阶级局限性在肖邦身上的反映。

肖邦从此一直定居在巴黎,只偶尔去外地旅行。1835年,他曾去德国的卡尔士巴德与父母短暂地相会过一次。同年在德累斯顿认识了波兰贵族沃德津斯基的女儿玛丽亚,和她发生了恋爱。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于肖邦不是贵族,只是“一个音乐家”,不门当户对,而遭到玛利亚父亲的拒绝。1836年底,肖邦认识了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约一年后,他们就同居了,一直到1847年才决裂分手。肖邦经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国著名的文艺家交往,如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法国文学家雨果、巴尔扎克,德国诗人海涅,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匈牙利

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意大利作曲家贝利尼,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等。这些文艺家们尽管各人的风格、个性往往不一致,但他们彼此的交往,使互相间在思想和创作上有所启发,这对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慰藉。可是,肖邦后半生在巴黎度过的岁月,仍然充满难以排遣的孤寂感。他乡作客、举目无亲的感受,始终使他悲郁不已。从三十年代中起,肖邦经常患病,身体相当衰弱。举行公开的音乐会,尽管可以带来金钱和荣誉,肖邦却并不喜欢。他最大的愉快还是和波兰同胞在一起。他说:“就象不能拒绝给病人服药一样,我从不拒绝给密茨凯维文和诺尔维德弹琴,无论他们当中哪一个人来,我都会坐下来弹琴,有时始终连一句话也不说。我的音乐不止一次引起他们流泪,这眼泪难道不是民族艺术家最高的十字架(意即报酬)吗?”1841年,肖邦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我们是否仍然会回祖国呢?!或者是完全疯狂了?!我并不替密茨凯维文和索邦斯基担心——这是一些坚强的脑袋,这些脑袋再经过几次流亡侨居的生活也不会失去理智和力量。”从这些话中间可以看出肖邦作为一个“自愿的政治流亡者”在异国的苦楚。但是,他宁愿蒙受这苦楚,也不情愿回波兰去当异族统治下的“顺民”。

1848年,他应邀去英国和苏格兰访问演出,尽管受到热烈欢迎,但他非常反感“英国人评价什么都用英磅,他们喜欢艺术只是因为它是奢多品。”他在英国时这样写道:“在我心里,已经什么也不想做了,我的心里觉得忧愁,可是我麻醉自己,我感得到一种沉闷的苦痛,我早已没有体验过真正的快乐了。我根本什么也感觉不到,我简直只象植物一祥地活着,耐性地等待着自己的完结。”肖邦的最后几年就这样完成了他个人悲剧的终结。可是,对于祖国,对于未来的祖国复兴,肖邦始终念念不忘。1846年波兰爆发了克拉科夫起义,失败后,加里西亚又发生了农民起义。这些事件曾激起肖邦的热情,他在信中欢呼道:“克拉科夫的事情进行得极好”;“加里西亚的农民给沃伦和波多尔农民做出了榜样;可怕的事情是不能避免的,但到最后,波兰将是一个强盛、美好的波兰,总之,波兰。”1848年3月,波兹南公国起义,4月即遭到普鲁士的镇压。肖邦对此也表示了极大的惋惜:“我??知道了关于波兹南公国全部可怕的消息。除了不幸,就是不幸。我已经万念俱灰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对祖国未来的热情憧憬,体现了肖邦对祖国始终不渝的热爱。正是这热爱使肖邦说出了他的遗愿:“我知道,帕斯凯维奇决不允许把我的遗体运回华沙,那么,至少把我的心脏运回去吧。”1849年,肖邦逝世后,他的遗体按他的嘱咐埋在巴黎的彼尔·拉什兹墓地,紧靠着他最敬爱的作曲家见利尼的墓旁。那只从华沙带来的银杯中的祖国泥土,被撒在他的墓地上。肖邦的心脏则运回到了他一心向往的祖国,埋葬在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肖邦的创作和他的时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人思想、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肖邦的创作生涯延续了三十余年(1817-1849),可分为两大时期:①华沙时期(1830年前);②巴黎时期(1831-1849)。

肖邦在华沙度过的二十个年头,总的说来,是愉快、开朗的。反映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情绪的基调是乐观的,但思想深度却是有限的。尽管在这一时期内,肖邦已写下了两首钢琴协奏曲、一些练习曲以及一些玛祖卡舞曲等优秀的作品,但是,华沙时期的作品毕竟不可能超越一个尚未经历生活风霜的考验、不满二十岁的青年人的思想局限。清新、明快固然是肖邦华沙时期大多数作品的基调,但从有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出过于华丽,甚至纤弱矫饰的特点,看出受当时欧洲沙龙乐风以及波兰贵族气息影响的痕迹。1829年,肖邦在维也纳演出后就曾写信说:“大家说这里的贵族喜欢我。”但是,肖邦的早期创作中极其可贵的一点是:很早已显示出波兰的民族特色。各种民间舞蹈的体裁、节奏,以及风俗生活的意境、情致,使他的作品非常生动、感人。如d小调波兰舞曲(Op.71Nrl)以及a小调玛祖卡舞曲(Op.17Nr4,

《小犹太》)等。肖邦一生中写的

下页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