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材料作文“香樟与白杨”及范文(4)胡高清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1 00:34:32 高中作文
材料作文“香樟与白杨”及范文(4)胡高清作文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材料作文“香樟与白杨”及范文(4)胡高清作文

  胡高清" TITLE="材料作文“香樟与白杨”及范文(4)   胡高清" />
                                 (好友唐德光书法近作)


 

                         材料作文“香樟与白杨”及范文(4)

                                  ——高三)2)班作文展台(118)

                                                                            胡高清

 

作文材料——

香樟对白杨说:“你的叶子到冬天时就落光了,光秃秃的树枝真难看,哪像我,终年翠绿,枝繁叶茂,美丽无比。”白杨说:“是的,我很平常,春天来了,我吐芽,我绽绿;冬天来了,我凋零,我简单。”不久,一场大雪降临了,香樟身上都是翠绿的叶子,雪堆积在上面,最后由于重量太大把树枝压断了。白杨由于叶子已经落尽了,全身枝桠伸展,安然无恙。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舍弃浮华,放下繁复

孙慧敏

 

香樟是美丽的:终年常绿,枝繁叶茂,永远以最华丽的姿态面向世人;白杨是平常的:春来便吐芽绽绿,冬至即凋零光秃,不过是按着时序的更迭披新穿旧。

似乎,香樟有着白杨难以企及的魅力,这是它高贵的理由。可当一场大雪突然降临,那枝繁叶茂,瞬间变为累赘,那绿叶青枝,刹那折为虚无,我们才发现,再多的浮华与繁复,也终究挡不住命运的突变,倒不如,做一棵白杨,枝桠舒展,简单利落,抖落一地风雪。

所以,不要过分看重美丽而揽尽浮华,不要只是为图华丽便困于繁复。真正的灾难来临的时候,能够挽救我们的并非是虚无如“梦幻泡影”的华美外在,而是我们自己坚定如“磐石蒲苇”的简单内心。我们的生命之舟,载不动那么多的浮华繁复,唯有懂得舍弃浮华,放下繁复,方能让舟行天下,遇风浪而不翻覆。

泰戈尔有言:“尘世之物如昙花一现,对这类事物迷恋不舍是愚蠢的。”我们往往为了弥补自己出生时的赤裸无依,便在这过后的几十年中竭力地用种种物质财富填充自己的身体与精神,希冀着能富足归去。可实际上,我们离去的时候,不亦是赤裸无依吗?

我们何必让那些尘世里最无用而沉重的繁华成为我们生命奋斗时的累赘呢?是啊,鸟翼系上黄金,便飞不远了。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现实中那些诱人而危险的陷阱、光鲜却恶毒的羁绊,无不锁住了我们渴求自由与战斗的心。最终,当命运中那些真正意义上的灾难降临,那曾经的浮华与繁复,便成为了无用的累赘,而我们,也会可悲地站成一棵棵香樟,一任风雪压枝,身心俱损。

诚如张居正所言,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这世上,有起于华丽终于破落的香樟之辈,便有看似平常实不简单的白杨之俦。那是瓦尔登湖畔独坐的梭罗,“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任那天鹅绒的坐垫有多么柔软,他也不去寻那拥挤,而只守着一只南瓜简单地快乐;那是庐山云雾中结庐的林逋,“吾方晦迹林壑,不欲以诗名一时”,任那杭州城里的市井有多么繁华,他也只会图一清净,因拥着那梅妻鹤子逍遥地生活。正是洒脱,正见平和,他们将繁华拿来奉酒,摒弃浮躁;他们将寂寞化作笔墨,点染山水。无名无利,却也无欲无求,都只因舍弃浮华,而收获了真诚,放下繁复,而得到了纯粹。风雪万里,他们却早已立成了坚毅磊落的白杨,永世不倒。

何必求取一时浮名?且去浅斟低唱。何必执着一路繁华?而败于一度风霜。遥知香樟美丽,白杨平常,近知香樟折于其美,白杨安于其平,故我舍浮华,弃繁复,而守简易。  

 

                落下枝叶,活得简单

                                                                          丛琬晶

 

       别学那香樟树,为着外表风光而承载着太多的枝叶,终年翠绿被大雪一朝淹没,生命就在冬天折断;要做那白雪中傲然屹立的白杨,一句“我凋零,我简单”,让其枝桠伸长,安然无恙,笑登春风吐芽绽绿。

落下枝叶,勇敢地放下身上多余的东西,本就是万物遵循的自然规律。可仍有那么多人为着外表的风光无限,逆着生活前行,最后一颗繁华的心再难赴清冷,只由着风霜将其无情地折断。所以,卸下外在的繁饰,回归最初的自然,如此,才能活得简单,活得长久。

在全社会都被一股辨识不清的洪流裹挟着前进的时候,人们总在努力地“惹眼,闹腾,勉强自己”,把外在的华丽看做一切成功的标识,把拥有的东西看做一切苦难的出口。于是,人们无休止地粉饰自己,心灵因此承载了太多东西,一阵不如意的小风吹过,一颗不堪负重的心就轰然崩塌。

而真正的勇士和智者,才会有苏格拉底于集市中“原来这里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的泰然,才会有季羡林文革时期于牛棚之中翻译吐火罗文的安然,才会有陈道明在名利接踵而至时选择沉静积淀的超然,尽管他们随处可撷的名利富贵可在瞬间就斑斓了凡人的眼睛,他们却舍弃了枝繁叶茂,敢于及时地落下沉重的叶子,还心灵轻盈,生活简单,使他们不再被世事的追名逐利困扰,不再为社会的尔虞我诈烦心。即使被冬雪覆盖,也能于沉睡的泥土中孕育一个新的春天。

落下枝叶,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为当下所缺的勇气,作家马德说的好:“世俗的热闹已经娇惯坏了自己,一颗浮华的心,从此再难赴清冷。”而敢于落下多余的枝叶,就是打扫干净心上覆压的累赘,不再被外界的喧闹所负累,活得简单,哪怕漫天冰雪积压在我们身上,我们也能轻松抖落,继续等候春天吐芽绽绿。

活得简单,是生命的态度,最简单的生活背后,往往会有最厚重的人格,从他人那里,一步一步退回到了自我的生命里,深知“我凋零,我简单”的人生滋味,才能走向生命的内在丰富与高贵。须知,“删繁就简三秋树”之后,才有“标新领异二月花”!

落下枝叶,活得简单,还生命的轻盈性灵,因为,终有一处春暖花开为我们相守,到那时,且回首,笑看琼花摇落又一冬……

 

 

篇一:材料作文“碎片化阅读”及范文(4)胡高清

材料作文“碎片化阅读”及范文(4)胡高清

胡高清">材料作文“碎片化阅读”及范文(4)胡高清胡高清

(好友唐德光先生近作:硕果累累)

材料作文“碎片化阅读”及范文(4)

——高三(2)班作文展台(97)胡高清

作文材料——

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总结为碎片化阅读。近年来,“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某知名媒体: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

史学博士廖峰: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诗人欧阳江河: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

学者费勇:我不排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

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善待碎片化阅读,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们,利用阅读终端阅读也不错。

审题说明:

材料先给出碎片化阅读的定义,再交代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的讨论。学生作文时只要围绕“碎片化阅读”现象展开自己的思考就在范围之内。

1、碎片化阅读产生原因分析。

科技进步、阅读载体的变化、人们的浮躁求快心理??

2、表达对碎片化阅读现象的褒贬态度。

碎片化阅读虽然碎片,也是“一片”,也是一种阅读的方式。

碎片化阅读太浅,不够深度。

3、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分析。

阅读便捷,可充分利用每日零碎时间,上班途中、午睡前等边角时间都可以用来阅读;阅读更广博,可以让更多人进行海量资讯浏览,来了解世界;阅读者可以更有选择性进行个性化阅读;更容易抓住关键信息??

催生“标题党”“头条控”等;更容易断章取义,易造成误读,淹没真相;看了大量的信息,却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微博微信等碎片化信息占用人们大量的时间,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侵占人的生活;不利于学术研究;会造成一代人的浅薄盲从??

4、碎片化时代,该怎么做?

各种客户端等信息推送者有责任推送那些准确且更有深度更有含金量的信息;阅读者要形成随手积累碎片信息的习惯,碎片化时代更考验每个人对知识的整理能力;传统阅读不可废,享受碎片化阅读的便捷的同时可以多进行经典阅读;对待满天飞的碎片化信息,要更清醒,能辨识,不盲从??

碎片化阅读,碎片化的我们

崔瑾哲

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每一个家庭,几乎每个人都拥有一款电子产品。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碎片化阅读逐渐流行开来。碎片化阅读是为我们带来了便利,还是带走了什么?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正如某知名媒体评论的那样:“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这种不完整的,断

断续续的阅读方式却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究其原因,我想,这与加快的生活速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快节奏的生活和巨大的压力让人们无法投入到长篇巨著中,而只能去寻找短小轻松的片段来娱乐和放松自己。再者,碎片化阅读的载体都是便于携带的电子产品,人们在地铁上,在工作或学习的间隙,都可以进行这种阅读,这点正适应了匆忙奔波人们的需要。所以,碎片化阅读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推崇,它也成为了快节奏时代的一个反映。

但是,这就可以成为我们只关注与这种畸形的阅读方式,而放弃真正的阅读的理由吗?当然不可以。尼采曾在《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借查拉斯图拉之口质问道:“为什么不去森林里?为什么不去耕作?海洋里不是有很多葱绿的岛屿吗?”这声质问,同样也适用于当今的人们,即便生活节奏紧张快速,但也并不是没有方法让自己慢下来,选择一种更悠闲的生活方式,不仅仅去读一些片段的东西,而是真正去享受阅读的快乐。身处世界科技前沿——美国“硅谷”的乔布斯,面对着零点几秒都关乎生死的科研竞争,他依旧保持内心的宁静,对精神更高处执着追求,他曾说过:“我愿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与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我坚信,乔布斯绝不会仅仅满足于电子产品所能提供的“碎片化”阅读。也只是如此,才造就了他的与众不同。

所以,只要想改变,阻碍你的就不会很多。如果你真的喜欢阅读,你一定能抽出时间。

其实,碎片化阅读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人们对阅读兴趣的丧失,而更多地是人们内心的浮躁与功利,是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要求低了,对物质享受要求的高了。现在的许多中年人,在看过几篇微信上的哲理小美文后,便觉得自己升华了,整个人都不一样了,连走路的姿势都趾高气昂的。这难道不令人感到可笑吗?正是这种追求的降低,我们这个时代,再难出现朱自清,钱钟书这样的大文学家。

海德格尔曾经叹息:“词语破碎处,无物之存在。”碎片化了的阅读,一天天让我们也成为了碎片。为了让破碎了的我们重新完整,放慢脚步吧!享受真正的阅读,享受真正的人生!再见,破碎式阅读

刘汉卿

我无法预言,如果破碎了瓦尔登湖畔明媚的阳光,如果拆毁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如果支离了陕北黄土地上平凡的世界,我们的生活会有多大改变。但我知道当人们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碎片化阅读时,人们一定无法领略这些“完整”的美好。

当深思熟虑的文集变得支零破碎、东拼西凑时,人们阅读的实质就发生了变化,阅读也变得越来越像看热闹。而这一切都演化成了阅读的不幸、文学的不幸、社会的不幸。这是一个连生活都十分破碎的时代,人们忙碌奔波,于是破碎化的阅读随处可见——早晚随意翻一翻名人微博,在车上随意浏览一下今天的新闻,下班后对网络小说如饥似渴。看似有着很大的阅读量,实则靠这些破碎阅读很难提升思想的境界,反而贻害无穷。

碎片传播了谣言。由于碎片化的阅读,人们根本不会对所读的内容进行深刻的辨别,所以常常充当了网络推手散布谣言的工具。谣言的制造者们选择奇特、劲爆的话题对爱看热闹的网民投其所好;然而谣言就像“一旦打开就无法拧紧的水龙头”,时时刻刻传递着负能量。然而,当碎片化的阅读使人们丧失了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现象:你在义愤填膺地转发,有人却看着银行账户合不拢嘴。

碎片助长了低俗。为了碎片化阅读的需求,人们不分知识学历一律用简单易懂的文字填充,在急促的生活节奏下挤出一点精力享用一碗速成的心灵鸡汤。但是我们却忘了鸡汤虽好,却不管饱。“鸭梨山大”、“普大喜奔”等词语违背了大众语言的结构,思易破碎、拼装语言,更有一些低俗的词语,如“蛋疼”等。在碎片化的平台上,人们变得粗鄙而不加掩饰,滥贱而不与遮挡,无耻而不知羞愧;当人们肆意破碎我们的文化时,我们最后就找不到灵魂的栖息地。

碎片逼退了经典。如果朱自清活在21世纪,走到荷塘边,拿出手机拍下照片,在朋友圈或微博中写下“今天的荷塘很美”就结束了,那么《荷塘月色》就没了,散文就没了。国民普遍浮躁、功利化的阅读风气使经典少有人问津。各大畅销图书的榜单上,无一例外都是成功学、厚黑学等著作。走进图书馆,《红楼梦》等经典名著要不就是觅而不得,要不就是躺在某个犄角旮旯里布满灰尘、无人问津。对于许多人来说,某本书值不值得读,就看对自己“有用”还是“无用”。而读经典著作,不能帮助升职加薪,不能帮助屌丝逆袭,还不如街市上的《如来神掌》。

可是,我还是要坚定地说一声:再见,破碎式阅读——当我知道我将有可能成为你的奴隶之时,当我知道你弊病丛生时,我已选择和你说再见??

碎片化阅读的反思

姚博

不得不承认,在当今社会,忙碌已成为一种常态。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碎片化阅读正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大众阅读的趋势。然而,拥有五千年历史的灿烂中华文化,难道要在这短短140字中传承下去吗?

碎片化阅读,看似为终日奔波忙碌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人们借助网络,以最迅捷的速度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求知欲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满足。可是,当我们仔细审视身边的那些低头族,便不难发现,那些忙里偷闲使用手机阅读的人,以看微博里的段子,和看网络上流行的小说者居多。经历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鼎盛时期后,21世纪最抢眼的文体——段子,趁虚而入了。曾经有人调侃,“早上打开微博,有一种君临天下审阅奏折的感觉。”而这种比皇帝上朝还繁忙的行为,多数时候却是无意义的。

碎片化的阅读,势必会导致碎片化的思想。你无法奢求140字的微小说能表达出10万字巨作的内涵;那些为了博人眼球故意夸大其词,甚至传播虚假新闻的所谓内部新闻,也不见得具有传统新闻行业的公正报道和深入思考。当人们都仅仅从事物的表象入手,变得不求甚解;当人们都人云亦云,疯狂的在朋友圈转发,丧失了主观判断的能力,人们的思想已经在一步步走向碎片化了。

史学博士廖峰说:“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我想,这带有预言性质的警示就快实现了。曾经携一卷好书,温一壶阳光下酒;如今带一个平板,蹭WiFi浏览。越来越多的好书被尘封在历史的书架上,原因却可能仅仅是因为字太多。人们正在逐渐丧失阅读的习惯,中国人均阅读量不及发达国家一半。一个不愿意读书的民族,凭什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是否真的需要通过浏览大量信息来开阔自己的眼界?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没有人因为知道的八卦新闻多而被视作“家”。而现在网络上流传最广的,恰恰是那些毫无意义的新闻。于是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学者提出了“不知情权”——即“我有权选择不知道”,以此达到抵御碎片化阅读的目的。然而,我们真的需要让碎片化阅读发展成为一种需要抵御的洪流吗?

阅读本无所谓对错,正所谓开卷有益。可是面对碎片化阅读日趋严峻的现实,人们也不得不抬起垂在屏幕前的头,仔细思考一番了。

信息时代的碎片映像

崔鸿鑫

现代社会信息量成几何级数增长,尤其是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信息让人眼花缭乱。塔夫茨大学的心理学家玛雅妮·沃尔夫写了一本《普鲁斯特与鱿鱼:阅读思维的科学与故事》,就阐述了信息时代的弊端。她说将“效率”和“直接”置于一切之上的新阅读风格,或会降低进行深度阅读的能力,人们更像是一种纯粹的信息解码器,而人类所具有的对文字的理解力、心无旁骛地深度阅读时所产生的丰富的联想,在很大程度上都流失掉了。科技高速发展

造成了浅薄化、碎片化的文化映像。

但如今真的信息碎片化了吗?

也许,在某些方面确实是这样。现在人们越来越少地为读一篇文章去买一本杂志,为看一条新闻去买一份报纸,为获得相关知识去认真阅读一本专业书籍。想查什么信息只要google或者baidu一下,刷的就会有成千上万的网页蹦出来,尤其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下,互联网上的信息同步率更高、更新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尽管都是简单直接,赤裸裸的原生态,但是以量取胜。人们想看什么,都能找到一语中的的答案。在这个意义上说,网络世界的信息碎片化了。这使得人们多少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动动手指就可以得出结论,不需要大量阅读或者深入思考就知道答案。结果就是,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沉下心来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放空心来什么都不想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人也就变得越来越浅薄,越来越浮躁。人们大脑完整的思维系统被信息的碎片割裂,成为了那所谓的被调侃、被自嘲的“煎饼人”。

而我也发现有不同的声音。我国社会学李强、广告学黄升民等学者撰文解析“碎片化”就是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的一种表现。是由于人们在生活方式、思考模式、个人需求等方面存在差异而造成的必然结果。网络信息以个性化、简短的碎片形式存在,碎片之间通过超链接组织,形成了更为庞大的信息脉络,为所有与之联系的人服务。

事实上也正是这样,那些真正的思想,尤其对于新闻和资讯的生产者和最终使用者来说,网络世界的信息并没有碎片化,而是更完整,更直接,更有效地在二者之间传播。更遑论现代社会是一个强调高效率、高回报的社会,社会竞争加剧,网络信息及时传播的必要性更是要求了信息碎片化的产生与发展。无论从20年前以雅虎为代表的新闻门户服务形态,还是10前以谷歌为代表的资讯搜索服务形态,直至今天以Facebook为代表的信息通过人际关系链得以传播的服务形态,网络世界的信息生产都越来越成为一个相互连接的有机生命体,信息传播越来越快捷精准智能。

当一个崭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反驳了旧有传统的相关认知时,我们不应一味的否定。信息时代的碎片映像,仅仅是信息表达形式一次转变,并不值得引起一场思想界的大讨论,或是一些人的无病呻吟杞人忧天。历史永远不会倒退,面对变化发展着的实际,破除旧有观念,抓住时机,促成飞跃。让其从映像成为真实,更富内容,推动人类认识的进步。

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自我

吕宣蒙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科技迅速发展,纸质的阅读,变成了如今手机、电子书、网络等文字阅读的形式,“碎片化的阅读”引发了社会关注与讨论。

如今,碎片化阅读已成了大众阅读的趋势,随时随地的阅读,让阅读内容碎片化,已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正如史学博士廖峰所说:“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碎片化已经将我们自己变得碎片,让我们的人生变成碎片,可我们依然不觉。

碎片化阅读暴露了时代文化生活的破碎残缺。真正的阅读是不可复制的个人体验,它能带给人精神的触动与心灵的升华。正如萨特所描述的那样,“我在书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又在书里重新开始我的生命。”全神贯注的阅读,才能直抵灵魂最深处。然而碎片化的阅读,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早晚刷几条励志微博,公交车上用眼一瞥今日新闻,下班后用电子书“秒杀”网络小说——我们将阅读时间分解,用简单易懂的文字填充,在急促的生活节奏下挤出一点精力享用一碗速成的心灵鸡汤。但是我们却忘了鸡汤虽好,却不管饱。碎阅读,难以带给人内心的震撼与哲思的洗礼,更遑论精神境界的提升。

诗人欧阳江河说:“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在碎片化的时代之中,我们应当选择适当的方法抵制现代媒体将我们碎片化,将我们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阅读的方式决定了我们对内容体会的深度。碎片化阅读有新鲜感,但这只停留在新鲜感上。经典阅读被

取代后,我们势必成为文化无根的人,因为我们的文化不能仅停留在新鲜感上。碎片的阅读的确方便了我们对信息的查询,看似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但实际上有效信息很少、也缺少对问题思考,长期的“碎片化”,会使我们变得浮躁,从而是人生变得浮躁、碎片。

在当代微博盛行的时代,段子似乎成为碎片阅读的首相,连莫言也在强大的攻势下开通了微博。但莫言说:“微博快速生产,快速覆灭,它满足你的虚荣心,让你瞬间愉悦,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写作的多样化,写作方式的多样化,写作类型的多样化,文学类型的多样化,我觉得没有必要改变。”于是,莫言选择重新拿起笔,开始了纸质写作,来抵挡被碎片化的文学。

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也应当在这股碎片化的大潮流中,抵制被碎片化,捍卫我们的人生,从而享受人生的滋味,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篇二:材料作文“偶然和必然”及范文(4)胡高清

材料作文“偶然和必然”及范文(4)胡高清

胡高清">材料作文“偶然和必然”及范文(4)胡高清胡高清(好友唐德光先生书画近作:红梅迎春)

材料作文“偶然和必然”及范文(4)

——高三(2)班作文展台(143)

作文材料——

天下没有偶然,偶然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钱钟书“偶然”不“偶然”

谢雨欣

偶然,一直是一个带有不确定性的词,代表着突然出现,代表着意想不到,代表着一切不可知的情况和结果,看似不可掌握无法捉摸,然而,就像钱钟书先生说的那样:“天下没有偶然,偶然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偶然并不真的是偶然,而是不断积累而转化的必然结果。

我们总是喜欢把许多事情都归结于偶然,仿佛这样就可以把一切都心安理得的归结于虚无飘渺的上苍,仿佛这样一切的结果过错从此都与自己无关,自己犯了错,似乎用一句理直气壮的“我都计划好了,谁知出现了偶然情况”就可以敷衍过去,别人取得了什么成就,似乎用一句酸溜溜的“他有什么,不过是偶然得到了机会”就可以全部抹杀。他们像一只鸵鸟一样,将一切的不顺心不如意的归于偶然,一边对他们所认为的偶然结果冷嘲热讽不屑一顾,一边两手空空原地苦等,无所事事的等着那天偶然的青睐。

的确,偶然看似只是突然发生的不可预料的情况,可是世上没有什么可以凭空出现,一切的偶然在出现之前都埋藏着无数隐秘的必然,他们看似是突然出现毫无预兆,实则早已存在于一切的细节之中,你所认为的偶然,只不过是别人把握了一切你所忽视的机遇付出了你所不知道的艰辛之后,理所应当的迎接的必然。

我们只看到麦克斯韦凭借一次偶然的借书结识霍普金斯教授,最后在物理学界建立了电与磁的桥梁的辉煌,却不知那无数夜晚昏暗灯光下一张张草纸中埋首的倔强。我们只看到詹姆斯卡梅隆导演次次出品都为经典,却不知在每部片子背后数年的沉寂与积淀的沧桑。我们只看到了孟非凭借一次意外的机遇声名远扬,却没有看到在那背后小小临时工夜以继日的不辞辛劳和抓住一切机会的顽强。这些人看似偶然的偶然,实则是真真正正用汗水堆积出的必然。

我们总是这样,总是关注着那突然出现的让人成功的偶然,却总是忽视那背后浸透了血与泪的苦痛的必然积淀。我们总是不甘于自己的庸碌与平凡,总是揣着怨愤之心诅咒着苍天的不公,总是哀叹着命运女神的无视。然而没有人的成功只是偶然,没有人的幸运是阴差阳错,与其坐等,不如自己奋起,不如自己抗争,我命不由天,我会用一个个看似的偶然,来堆积出独属于我的必然。

偶然并不是真的偶然,成功,从来都不相信偶然。

篇三:材料作文“偶然和必然”及范文(4)胡高清

材料作文“偶然和必然”及范文(4)胡高清胡高清">材料作文“偶然和必然”及范文(4)胡高清胡高清(好友徐立业书画近作:一树梅花数里香)

材料作文“偶然和必然”及范文(4)

——高三(2)班作文展台(130)

胡高清

作文材料——

天下没有偶然,偶然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钱钟书偶然即必然

李鑫

世上之事,有“偶然”与“必然”之分。必然发生的事,总是积极地向人们提示,所有的预兆都清晰地指向事情的结果,让人们清楚地知道它的到来,对其早有心里准备。但人们似乎并未学会如何理智地对待偶然,于是因偶然事件的不可捉摸不可预料,人们习惯寄希望于难得一见的偶然,或推卸责任于不可知的天命。难道偶然真的是出离我们生命与能力之外的未知么?

钱钟书先生其实早在《围城》中给出了答案——“天下就没有偶然,偶然不过是化了妆的带了面具的必然”。的确如此,世间万物皆有因果,那些让我们或恐惧或期待的偶然,其实都是由平日的点滴与过往的种种牵引串联而成的,而之所以略显神秘,也不过是因其发生的突然且集中罢了。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待问题,更是从来没有脱离必然的纯粹偶然。因此,我们就不能简单地将偶然抽象成不可知,进而错误地看待世界与生活。

但生活中仍是不乏对偶然过分恐惧或十足依赖的人。究其本因,是他们不愿付出全部的努力与汗水,进而不愿承认全身心奋斗所能产生的最大能量足以抵抗所有的未知与艰辛,他们只是将失败与失落归结为偶然的不可捉摸与机遇的不肯垂怜;究其本因,是他们过分忽视细节的力量,难以时时规范自我的言行,更难以对所作所为负责,难以承担规律之中的结果,只能用“事出偶然”这一解释麻痹自己以寻得解脱。

而无法承认“偶然即是必然”的结果,便是人们极易沉湎于不劳而获的幻想,极易依赖“绝处逢生”的侥幸,将人生过成一则“守株待兔”的笑话或一句“命数已定”的谎言。

当我们艳羡于廖凡一朝问鼎柏林电影节影帝时,不要忘了,正是他近二十年演戏经验的必然积累带给了他偶然的转机;当我们惊讶于贪官污吏转瞬落马时,同样应该知道,他们无休无止的腐化必然导致马脚的偶然败露。因此,我们若想受到偶然的眷顾,就应付出必然的积累;我们若想避免偶然的祸患,就应完善必然的点滴。

席慕容在《无怨的青春》中写道:“在我们的世界里,时间是经,空间是纬,细密地织出了极有规律的阴差阳错。当时我们茫然不知,却在回首时,突然间发现一切脉络历历在目。”偶然即是必然,它隐匿于生活的脉络中等待智者发现。承认偶然即必然,即能用必然的积累与沉淀促成偶然的产生与飞跃,即能用对偶然的把握与利用形成必然的方向与习惯。

让我们尊重必然,直面偶然,创造必然的偶然,成就偶然的必然!隐藏于偶然后的必然

崔瑾哲

总是会觉得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巧合,一切都是那么偶然,偶然地遇见一个人,偶然地与他产生情感或其他方面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称之为“偶遇”,人生中还会有数不清的“偶现”“偶感”“偶合”。人们总是惊异于这些偶然的巧合,却无法清晰地解释,所以许多人开始相信“缘分”这样一种美好却很虚幻的东西。但其实,任何偶然的背后必然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必然。

就如同钱钟书先生曾说的那样:“天下就没有偶然,偶然不过是化了妆,戴了面具的必然。”我们总是惊奇于偶然发生得如此神奇,甚至让我们感到很神秘,但我们却忽略了所有偶然背后的必然性。

生活中,我们时常羡慕那些十分幸运,似乎很偶然地就碰到好机会的人,他们看上去好像什么都不做,便很容易,很巧合地比一般人成功很多。但其实不然,好比那些一夜成名的人,我们往往只看到他们一夜成名时的辉煌,认为他们的成功无比偶然与轻松,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成名”之前那无数个黑夜。掀起一阵“林氏风暴”的亚裔美籍球员林书豪,每场比赛都打出明星级数据,还帮助纽约尼克斯队赢下10场比赛中的8场,成为美国体育届红人。一提到他,与他一样有着黄皮肤,黑眼睛的我们便心生羡慕,也有许多人认为他的成功十分偶然,若不是尼克斯队当时成绩太烂,若不是当家主力斯塔德迈尔与安东尼因伤缺阵,他不可能首发登场,创造出如今的成绩,但是,即便如此好的机会摆在面前,如果没有之前不舍昼夜的辛勤练习,没有同一年被两个球队裁员仍不放弃梦想的信念,是不可能抓住机会的。

林书豪不是天才,他曾说过:“这世界上有太多天赋出众却懒散的人,感谢他们吧,是他们给了我们这样没什么天赋的人以机会,因此我们会努力。”因此,他的成功绝不是偶然,而是他一步一步努力换来的必然。

我们曾感叹自己的平庸与失败,是由于没有偶然的机会碰上幸运,但其实,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偶然的,所以,我们不必再为自己的懒惰寻找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脚踏实地地努力去做吧,只有这样,看似偶然的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稳稳地抓住,创造属于自己的必然的成功。

学着去探寻隐藏于偶然之后的必然,这样,我们会少了许多的自怨自艾,多了许多脚踏实地,不必再为出身的卑微和机会的渺茫而妄自菲薄,不必再羡慕那些偶然的成功。

世界上本就没有偶然,偶然不过是必然用来隐藏的薄膜,谁能捅破这层薄膜,看透一切都是必然的,然后脚踏实地去努力,谁就必然会成功。

褪去伪装,“偶然”“必然”

李瑞

钱钟书有言:“天下就没有偶然,偶然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是的,几乎没有一蹴而就的好运气,中了头彩的概率也是极小的。可以说,大多数看似偶然的结局实际上在褪去伪装后,会看到“必然”曾经留下的诸多痕迹。偶然事件的发生在开始之初就已经或多或少地被打上未来结局的烙印,只是不易被人察觉。

有人说奥黛丽·赫本只是因为精致的容貌而一炮而红,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个瘦弱的美丽女孩曾经付出过多少辛酸与血泪!她自幼便执着学习芭蕾舞,对待一切都一丝不苟。在战火洗礼的穷困岁月里,倔强的女孩坚持用木舞鞋舞出心中的热爱。凭借着这股坚持,即使她没有机会成为电影明星,也会在其他领域大放异彩。成功的人必会在她身上看到促成成功的品质。有着这份坚持,赫本看似“偶然”的传奇人生即是“必然”,美貌只是她的面具,掩盖住了她不写的追求,给了世人她一夜爆红的假象。

尼采曾说:“谁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朴槿惠的成功印证了这个真理。朴槿惠成为韩国首位女总统,绝不仅仅是因为她“爸爸是总统”偶然好运,而是她独立自强,百折不挠的坚韧的必然结果。这个坚强努力的女子从小就有了成功的潜质,在父亲的总统光环下生活的她没有“啃老”,而是不断利用先天的良好条件学习更多的知识。而她自己在面对父亲去世后周围人排挤、选举时被刺面、作为女性被歧视时的坚强、勇敢、决不妥协??使她身上的特质在每天的沉潜中孕育着一个看似偶然的结局。最终她声震了人间,点燃了黑夜中的星光,书写了一段政坛佳话。

不仅是优秀之人的成功有其必然性,有时,失败也是一种必然孕育出的偶然。美国著名射击选手埃蒙斯两次奥运会都因为最后一环失误无缘金牌。这看似意外的结局与其他内心的

不稳定有关,而这种稳定性需要平日里的训练,平日里忽略了这种抗压力训练,在十分紧张的最后一枪失手是必然的。

相反地,在北京奥运会上狂揽八块的金牌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在平日里就接受着各种各样奇怪的“反脆弱训练”:泳镜漏水、泳裤撕裂??各种特殊情况都在平日里有了充分的准备,使得他在真正比赛中放任自如。他的金牌成了必然的结局,令世人惊叹。

“能够一鸣惊人的,必定在不鸣则已的时候养精蓄锐;能够动若脱兔是,必定在他静若处子时洞察入微”,林清玄如是说。

不要期冀所谓的好运会平白无故地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一切的偶然都离不开平常沉潜之时的积蓄力量,当自身力量达到足够强大时,偶然才会发生。

篇四:材料作文“海因茨为救妻偷药”及范文(4)胡高清

材料作文“海因茨为救妻偷药”及范文(4)胡高清

胡高清">材料作文“海因茨为救妻偷药”及范文(4)胡高清胡高清(我爱我家:窗外的树与叶)

材料作文“海因茨为救妻偷药”及范文(4)

高三(2)班作文展台(83)

胡高清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意大利某城市有个名叫海因茨的人,他的妻子得了癌症,危在旦夕。该市有个药剂师,研制了一种治癌特效药,配制这种药的成本只有200美元,但他要价极高,每剂要价2000美元。为了买到这剂药,海因茨变卖家产,并且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美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拒绝了他,并且还说:“我研制的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在一个晚上潜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了,结果被警察发现,抓进警察局。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坚守法律,弥以道德

王奕儿

一边是病入膏肓危在旦夕的妻子,一边是坚持原则不肯变通的药剂师,最后走投无路的海因茨无可奈何地选择了偷窃药物来维持妻子的生命,结果被恪尽职守的警察抓入警局。法律和道德,作为一个尴尬的对立面出现在故事中,然而,这两者真的界限分明不可兼得吗?我相信每个人都会理解海因茨的行为,只是理解归理解,社会的冰冷和法律的严酷绝不允许我们只用感性去评论一个事件的是非。所谓“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对于他的妻子,海因茨的确为其榨尽了粗砺的一生只为悉数奉与温柔,可是没有办法,当他的行为已经触碰到法律的红线,那么这就是错误的。法律的存在就是为了规范我们一切存有私心的行为,而执行者的铁面无私也正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必要纽带。尽管有时从道德的层面来看,这样做确实有些不近人情,可是在理智与情感面前,海因茨选择了后者并且采用了略微出格的方式,这注定了他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不过,这丝毫不影响道德的延续,或许,我们可以适当的减缓他的刑期,或许,社会还有其他善者可以为他的妻子提供援助,总之,在这个以法律为准则的时代,虽不可违背或打破它,但我们仍旧可以用仁慈或善良去弥补那一角的残酷。

胡适有言:“在一个干净的国家,人们如果不谈规则而整日大谈道德,这个国家将布满伪君子,变成一个肮脏的国家。”道德,作为这个名利之风盛行的社会中飞速流逝着的一份美好,我们当然不能让它散尽在时光的罅隙里,或是任由它在冷漠的时代中分崩离析。但不能否认,每个人的天性中都有不可泯灭的恶的一面,毕竟我们所处的不是那个“盗窃乱贼不作”的大同社会,社会的正常运转也绝对少不了法律的约束,甚至可以说,越是严明的法律就越是可以保护更多的人免受侵害。而作为普通公民的我们,更不能妄想着以爱为名或是以道德为名去修改或践踏法律。法律红线鲜明地横亘在自律与放纵之间,触碰即是罪,任何出于道德的圆说都不能抹杀这一事实。也许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可如果每一桩骇人听闻的滔天大案之后都有人为之寻找理由来抵消犯罪分子的罪行,那规则何存?底线何存?社会公平何存?

面对日益物质化的社会,我们呼唤道德,但也必须坚守法律。以法为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用道德去弥补那不容侵犯的冰冷,在法律和道德中间找到一种巧妙的平衡,唯有此,

才能构建出一个规则与人情并存的理想社会。

假如赐他一丝光明

李瑞

一边是心中所爱的即将离去,一边是残酷现实的无情压迫,海因茨没有了喘息的空间。绝望之中,弱势的他选择了牺牲自己来挽救所爱。而这个原本走向圆满的结局故事,却因为药剂师赤裸裸的利欲熏心走向死灭。一句“只是为了赚钱”不仅让一个等待激活的生命凋零,也让一颗原本对世界抱有幻想的心灵刺痛麻木。假如在悲剧发生之前,药剂师能赐予他一丝光明,悲剧也许可以避免,生命也会受到尊重。

我们不排斥药剂师维护自身利益的自爱,因为他毕竟是血肉之躯,需要考虑生计问题。但是他连海因茨赊账的请求都拒绝了,那么,试问,这位医者还有仁心吗?还配得上医者崇高的职业道德吗?一个漠视生命的行为,不仅仅是对其职业道德的亵渎,更是对他人人格与生命的践踏。他的灵魂是肮脏的,不仅无意中杀了一个人,也变相地毁灭了一个有着希望的可怜人。这种冷漠着实不应该也不值得。

村上春树有言:“以卵击石,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这边。”弱势的鸡蛋在现实社会中好像永远突破不了高墙的阻挡。它们飞蛾扑火般的撞击让高墙不耻,而且一定会撞个头破血流。可是,当无数个鸡蛋冲向高墙后,难道不会冲撞出一个缺口吗?撞不醒愚昧混沌的高大之人吗?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应该反省,而不应隔岸观火,甚至落井下石。因为中立的我们也许也会成为鸡蛋中的一员,那时如果我们遭遇其困境,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去嘲笑甚至谩骂那些可怜人?

怜悯、同情弱者是广大社会成员理应具有的品质。否则,“这个社会就不是人的社会,这个社会就不是人待的地方。”如果这种“海因茨式”悲剧屡次发生,这个社会就值得反省自身是否出现了问题。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病痛。社会悲剧,人人有责。每个人都要对悲剧进行反思,自己是否也做过同药剂师般的无情之举?

当然,法律是至高无上的基本准则。正如胡适所说:“在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高尚,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海因茨的悲剧固然可悲,但不能因为一个理由而漠视规则。悲剧的屡屡发生固然可怕,法律的多次践踏岂不是让社会混乱吗?所以,一切的爱都要以法律道德为基础,否则这种爱走就会火入魔并损害他人的利益,两败俱伤。

“文明既是对人性的约束,也源于对人性的尊重”。尊重是相互的对等的,如果想要获得他人的尊重,就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散播爱吧。假如我们都能为弱者贡献出一丝光明,他们就会获得一个心灵的太阳,照耀着他们走在康庄大道上而非铤而走险。

让悲剧谢幕,让欢笑开幕。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