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浅谈新命题作文的特点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4 11:37:18 高中作文
浅谈新命题作文的特点作文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浅谈新命题作文的特点作文

浅谈新命题作文的特点

来源:《当代教学论坛》2009年第4期供稿文/陈斌(湖北省洪湖市第二中学433202) 

      高考作文命题经历风雨的洗涤,历经沧桑的磨砺,逐步成熟,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其中,新命题作文以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引领作文命题向纵深方向开掘与发展。
        高考作文命题经历了传统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和新命题作文等几个阶段。
        新命题作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检测语文教学“三个维度”的落实情况,它具有命题立足人文性,关键词语多义性,题目表述文学性,题目蕴含寓意性等特点,从而吸引了广大考生和语文教师的眼球,深受命题者的青睐。
        1命题立足人文性
        新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要达到“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个性和特长的培养。新命题作文力图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立足于人文性。如08年广东卷“不要轻易说‘不’”,浙江卷“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等,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取向,让学生写身边人和事或亲历的生活,考查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认知生活、体味生活的能力,使学生能写出真情实感,避免假大空、套作或无病呻吟之作,充分体现了命题立足于人文性的特点。
        2关键词语多义性
        新命题作文不同于传统命题作文,传统题目关键词语义单一,不能给写作者提供多元的想像空间,对作文思维品质的深度和广度考查力度不够,如1994年的“尝试”,语义单一,考生只能围绕“尝试”做什么、“尝试”的结果与意义作文,这样限制了学生作文的思维空间。新命题作文也不同话题作文,话题作文要求考生围绕某个话题展开,立意宽泛,不利于考查考生思维的敏捷性与严密性;而新命题作文,以提供材料和题目为主干,且题目关键词具有多义分化的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多元立意,甚至有时单一的关键词,由于内涵丰富多元,也能提供多元立意的空间;如05年北京卷“说‘安’”(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之类的联想)。这样立意不宽泛,有利于阅卷者统一标尺;立意限制中有开放,有利于学生多元立意。再如06年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坎”可理解为“生活的挫折”、“心理障碍”、“已取得的成绩或达到的高度”、“某种诱惑”等等。08年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自然包括自然界、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08年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其关键词语义多元,但材料指向限定于以“小”见大,因而不少考生只注重题目,忽视了材料,从而马失前蹄。
        3题目表述文学性
        新命题作文的题目,语言表述富有文学性。题目本身就像一首诗、一幅画,充满立体感、形象感,给考生美的感受,能激发考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调动考生写作激情,鼓动考生用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如08年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题目给人一种立体感,让人眼前浮动着一个人举手投足、所作所为的生动画面;08年安徽卷“带着感动出发”,给考生展示了一幅形象感人的画面,它触发考生联想令人感动的人或事,调动了考生的情感体验;07年湖南卷“诗意的生活”,让人联想到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场景,或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等。
        形象生动的题目,它本身就犹如风景画,让人产生美,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
        4题目蕴含寓意性
        新命题作文的题目蕴含深刻的含义,有的题目采用了修辞手法,具有象征性,如07年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的“春光”,06年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的“坎”等等,寓意深刻,有利于考查学生写作思维的敏捷性与深刻性;有利于考查考生透过表象看本质,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再如,07年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行走”蕴含现实付出行为,“消逝”蕴含付出的代价,在逐渐消逝的过程中,通过付出获得价值,这既形象,又有思辨的深度。07年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记忆是对生命意义的肯定,风化是对生命的消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如何让有价值的东西永存呢,随着时间的流驶,让这有价值的生命永放异彩呢,这是考生要深层次思考的问题。这个题目不仅要求考生写出真情实感,而且要求考生作理性的思考。如何写好新命题作文,这要求考生不仅要注重单一的感性材料,还要注重理性认识的升华,要求考生对生活做纵深层次地思考,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总之,新命题作文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命题形式,它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注重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篇一: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作文的教学创新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作文的教学创新

随州二中杨伟

[摘要]:作文教学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语文界在新课程改革中致力改革和优化的核心问题。新课程也对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为高中作文教学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作文教学、主要问题、教学创新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大地轰轰烈烈地开展。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以往的大纲的最大不同在于,明确提出要通过高中语文教学“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习作教学“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励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作文教学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语文界在新课程改革中致力改革和优化的核心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关心生活,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指出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有意识地考察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等等。由此可看出,新课程对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已迫在眉睫。

二、当前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作文教学内容脱离生活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对认真练习写作是有妨碍的。”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写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然而现在的作文教学,通常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让学生苦思冥想,闭门造车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了学生写出来的东西也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写作素材的匮乏直接导致了内容的空洞。至今很多高中生写起文章来总是重复小学、初中用过的一些陈谷子烂芝麻,毫无新鲜感,且思维的层次停滞于相当肤浅的阶段,对一些现象、观点不能进行深刻透彻的分析,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文章语言干巴,内容空洞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

(二)作文教学注重模式训练,过于程式化

由于作文在语文高考中仍然占据半壁江山,语文教师们在作文教学方面往往会注重一些模式化训练,以使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得高分。这往往导致教师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和技巧。这种写作公式化的作文训练,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作文训练的途径和方式,有30%的教师认为靠

多掌握写作技巧。可见,仍有部分教师还局限于靠传授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他们简单地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写作方法技巧,写作能力就能提高,忽视了写作技能必须靠“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三)作文评改呈现“统一标准”、单一评价模式

作文讲评作为作文教学的最后一环,但决不是可以忽略的一环。作文讲评课既是师生思想情感的交流,也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然而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没有认识到作文评改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教师在对学生作文进行评改的过程中,以教师的自身经历和阅历代替学生的经历和阅历,以教师的一己之见代替学生的想象和发挥。作文评改更多地关注结果,缺乏对写作过程和态度的关注,不能站在学生创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致使作文评改出现所谓的“统一标准”。此外评价模式也以教师评价为主,极少数由教师学生合作批改。

三、作文教学的创新方法

(一)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创新作文命题

新课程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关心生活,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这无疑为广大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只有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有真切的体验。艾青曾说:“生活是海洋,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的宝藏。”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然后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生活、欣赏生活。例如,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野游,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大自然的一景一物,审视社会的种种现象,体察各行各业实情;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如在“科技节”中举办“科技新产品推介”活动,兴趣小组主办“校园新闻”等等活动,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素材来源,使过去传统的作文课上教师对学生的说教和空喊落到实处。

有了对生活实践的积累,写作素材自然就信手拈来了。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命题方式,让学生自主“找题”,教师不再规定具体的题目,而是指定作文范围、题材和体裁,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余地和独立创造的空间。写作是对生活的能动反映,是一个一步一步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认识实践过程。好的文章,总是先从生活中寻得素材,再从素材中发现生动深刻的东西,然后形成观点,最后确定题目。例如《关于追星族的思考》、《谈中学生早恋》、《读书与做人》、《机遇》等,这类作文题所涵盖的内容与学生密切相关。教师可以选取其中一个主题作为范围,而具体题目则由学生自己确定。这就让学生有发挥的余地,有话可说。

(二)加强语言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创新

语言和思维训练在作文教学中占着核心地位。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文章的载体。文章要有新意所运用的语言也必须具有个性。语言创新可以从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意蕴深厚方面下功夫。词语生动首先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上。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我们不论要描写些什么事物,要把它表现出来,只有唯一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唯一的动词。要赋予它性质,只有唯一的形容词;人们应苦心探索,

非要找出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可!仅仅找到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相似词,千万不要以为满足,更不可因为搜索困难随便用一个词来搪塞了事。”词语的灵活搭配更需要打破常规,大胆想像,敢于创新,这样就可以把静态的事物写活,把动态的事物写得更加逼真,把平常的事写得形象动人。

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要创新。作文思维创新,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对创新思维的训练,教师要注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思维层面进行训练,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维,同时将思维训练与语言表达训练统一起来。例如,仿写就是不错的途径。譬如,学完《滕王阁序》,可以让学生仿写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