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十字会的故事感人的```最好不要太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2 08:52:25

关于红十字会的故事感人的```最好不要太长``````
关于红十字会的故事
感人的```
最好不要太长``````

关于红十字会的故事感人的```最好不要太长``````
爱心捐款:日记与感慨
——发生在苏州市红十字会的故事
郝如一 周小蓉

2004年岁尾印度洋突发海啸,灾难之深重与惨烈震惊全世界.
早已步入“小康”,而且有着丰厚爱心之人文底蕴的苏州市民“闻啸而动”——从市委、市政府等四套班子领导到市纪委、审计局等部分党政机关公务员;从宗教界的方丈、道长、牧师,到中小学师生;从老苏州人到新苏州人;从百岁老者到8个月的婴儿,人们纷纷慷慨解囊,踊跃捐款——多则5万8万元,少则5毛1角钱.
捐款数额有多有少,但那一颗颗滚烫的爱心,却表达了同样的心愿:向灾区伸出援手,让灾民早日安居.短短的20多天, 全市民间自发捐款就达到700多万元,创下苏州红十字会发展史之最!
在苏州人民为援助印度洋海啸灾难而捐款的日子里,我们——苏州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被市民的爱心善举所感动,那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化作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久久地“影印”在我们心里,不禁感慨万分……

富与贫,高旋低律都是情

二00五年一月三日
今天是元旦休息的第三天.一大早,就有一对从吴江市震泽镇赶来捐款的夫妻.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他俩都已经下岗,经济并不宽裕,但听到印度洋海啸灾难的消息,两人立即决定到红十字会来捐款.他俩先乘农村班车,再转城市公交,最终是“打的”找到这里.尔后,他们拿出了从日常俭朴的生活中节约下来的2000元现金,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国人也是苏州人助人为乐的传统,我们生活是艰苦一点,但比起灾区的人民,我们现在什么都有,向灾民献一点爱心是应该的.

二00五年一月四日
上午10点,一位30岁左右的男子来到办公室,身材不高,戴副眼镜.貌似书生的他拿出5. 27万元现金.问他为什么捐这么多,他说:“奉献爱心,共同关怀,让整个世界更美好.”
中午,东冉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带来全校师生的一片爱心.他说:平时,社会对我们倾注了许多的爱,我们应该把这爱心传递出去.据介绍,该校一位学生将母亲给的一元午饭钱拿出来,一半捐给灾区的小朋友,一半自己中午买只面包垫饥.还有一位学生,把自己卖破烂得到的一元一角钱全部捐给了灾区.
下午,又有一位40多岁的先生,捐了2万元,并说:“灾区那边太需要钱了,我没有太多的积蓄,这份情义请收下.”
富与贫,在常人眼中衡量的尺子是金钱.其实不然,人所拥有的除了物质财富,更可贵的是精神财富.当金钱涤荡数千年伦理基础,又无一种理性的、泛视角的价值观取代时,富人与穷人都会沦为其奴仆与祭品.前者为挥霍而浑然纵情,后者因不平而烦躁冲动.如若金钱伦理在市场经济中“贫血”,精神危机便会如瘟疫流行,不管人们发出何等呼吁,不管理性主义如何清楚其危害,仍难阻挡其蔓延的趋势,无情地吞噬着一个又一个人的身躯和灵魂.
今天,看着无数人用自己的那份劳动所得赠与他人分享时,我们思索着,探寻着:难道他们不追求荣华富贵?难道他们心中没有贪图享受的欲望?不!他们身上有比金钱和自我更重要的一种东西,那是一种精神,一种远远超过金钱本身价值的精神,一种超越国界和种族的精神,一种体现国际人道主义的精神——人间真情.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不论捐多还是捐少,高旋低律都是情.

生与死,含笑面对坦然之

二00五年一月六日
上午,一位40多岁的女士在丈夫的陪同下走进门来,她面色微黄,说起话来有些吃力.看着她掖下夹着一叠X光片子,问其缘由后,知她正住院,今天赶来是为了了却一桩心愿----为印度洋海啸中的灾民捐款.他们把1万元人民币交到了红会干部的手里后,却怎么也不肯在收据上留下捐款人姓名,僵持一通后他们说:“就叫人民吧.”在场的所有人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是一份多么深沉的爱哪!更何况那位女病人得的是癌症!
接近午饭时,我们的一个熟人打来电话,说要捐款,让等着他.此刻,我们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尿毒症患者,他生命的每一天都是那么的珍贵.不多会,他那消瘦的身影已经出现在我们眼前:“对不起,我刚做完血液透析,来晚了.”尽管他满脸笑容,但我们笑不起来,眼眶都禁不住湿润起来.

二00五年一月十七日
今天下午,一位中年妇女匆匆赶来,从她红红的双眼看得出刚刚流过泪.她拿出2000元崭新的人民币放在桌上,转身欲走,正当我们想喊住她留下姓名时,她似乎已经看出了大家的心思,拿出一封准备好的“信”,说:我要讲的都在这里.
打开“信”,一个感人的故事跳跃在字里行间:
“妈妈,快代我去向海啸灾区的孩子们献爱心吧!”这是我儿子的声音.他于去年的一次车祸中身亡,年仅三十岁.在他有限的生命中,有的是一颗颗爱心,做的是一件件善事.就在他离开我们的当年,曾带着一帮车友,将几十台淘汰的电脑整修后送往贫困地区,并再次准备前往.可是,他的愿望没能实现,带着遗憾离开了我.这几天,我耳边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回响:“妈,快去,快去为灾区人献爱心.”我对儿子说:“放心吧,妈知道你的爱心仍与日月同在,妈会把你对他人的爱永远地延续下去.”

二00五年一月十八日
上午,苏州工业园区台资企业唯葑食品有限公司派人来,代表已故董事长江财旺的夫人顾建芳,向海啸灾民捐款人民币8万元.这是一笔非同寻常的捐款,捐款人自己就是海啸的受害者-----丈夫在海啸中遇难,自己也身受重伤,至今尚未完全康复.她悲痛,但更坚强,她把自己的悲痛化作了爱的真情撒向更多遭受同样灾难的同胞们.
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一句句肺腑的感言,像一道道印记,刻骨铭心,挥之不去.是的,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它给人们留下的记忆.就像臧克家老先生在一首诗中所写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那人间真爱如浩然正气,长存于天地之间.疾病诚可怕,以笑面对之;生死共相存,爱心洒人间.他们用自己的壮举向世人宣告:生命可以逝去,但全球人类的相互关爱和援助却将永存.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有些人的人生观念犹如大雪封径,冻成了凝滞模糊的风景线.但我们相信,伟大的人类之爱能把远冬的孤日咏进蓬勃的春天.

善与恶,民族之魂萌芽始
二00五年一月十五日
今天是星期六,才过8点钟,我们就迎来了一对年轻夫妇,女的挺着大肚子,走路很不方便.我们招呼她坐下,她说:“不用了,下周我就要做妈妈了,我想为即将出生的孩子做件有意义的事情,替受灾的孩子们献上一点心意.”
不多时,门口又出现一位年轻的爸爸,搀着刚学会走路的女儿走了进来.我们问小宝贝:“几岁了?”“2岁.”话还没说完,她就躲到爸爸身后.爸爸把她抱到身上问:“今天你来干什么的?”“为海啸没有饭吃的小朋友送饭.”爸爸听后开心地笑了.
一位三年级的男同学和爸爸一起来到这里,说:爸爸刚到血站献过血,我现在还小,献血不合格,但我也有爱心,这里是我平时省下的零用钱,一共34元,托你们送到灾区去.
一天下来,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前来捐款的不计其数.
“勿因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中国人的一句古话,有善才有德,有德方成才.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德才双全,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有的是无声的行动,他们将自己善良的影子投射在孩子人生座标上,哪怕只是短暂的瞬间.然而,但等风云掠过,鬓发如霜时,其意义才如佳酿久贮.播下好思想、好行动、好习惯、好人格的种子,每颗种子都会生根、 发芽、开花、结果.正是这善良、仁爱、美德的种子代代相传,才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形成了华夏子孙的浩然正气.
真与伪,爱心情意本无价
二00五年一月七日
今天,一位女生为纪念自己十八周生日,拿出了存折上的所有积蓄735元,捐给了正在饱受灾难之苦的同年人.她没有留下姓名,用自己的真诚书写了庄严的成年人誓言,点亮了不平凡的人生蜡烛.

二00五年一月十日
上午9点,一位先生带来了一封信和500元钱,说这是102岁老人费达生的一点心意.信中说:印度洋海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深感悲痛,现表微薄之力,请收下赈灾款500,.以表自己的慈爱之心.

二00五年一月二十日
打开密密麻麻的捐款人记录,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捐款登记本中,叫做“无名氏”、“献爱心”、“中国人”、“老干部”、“好心人”、“爱无价”……不胜其数.但是,我们也接到几个这样的捐款电话-----先问有何回报,比如要求在电视新闻上露露脸,否则就不一定考虑捐了.对此,我们会坦率地告诉对方,你的动机不纯,我们难以配合.
当诚实成为“不成熟”,虚伪却成为“成熟”的代名词时,我们痛恨过,甚至痛心疾首地呼唤过:还我真诚!然而,面对今天用一颗颗爱心织成真诚的纽带,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这些充满真诚爱心的捐款人,他们不为名,不为利,不图回报,只讲奉献,更不为自己的付出而索取,他们追求的是什么?是蔚蓝,是将大海与天空融为一体的蔚蓝.让虚伪无处遁身,隐去的是姓名,留下了慈祥和温柔,它珍藏着爱的伟大,组接了情的辉煌,熔进了人间万象,折射出心灵的霞光`.

红十字会系由瑞士银行家亨利·杜南(Henry Dunant)成立。也因此,红十字会将他的生日5月8日订为“世界红十字日”,而红十字几乎成为图腾的标志,也是由他祖国瑞士的国旗颜色翻转而成。
亨利·杜南在1859年时路经意大利伦巴底,目睹奥地利、法国及撒丁王国军队在苏法利诺(Solferino)悲惨的战役,发现伤兵经常乏人照顾,情况凄惨,所以1862年自费出版了《苏法利诺的回忆》(A memo...

全部展开

红十字会系由瑞士银行家亨利·杜南(Henry Dunant)成立。也因此,红十字会将他的生日5月8日订为“世界红十字日”,而红十字几乎成为图腾的标志,也是由他祖国瑞士的国旗颜色翻转而成。
亨利·杜南在1859年时路经意大利伦巴底,目睹奥地利、法国及撒丁王国军队在苏法利诺(Solferino)悲惨的战役,发现伤兵经常乏人照顾,情况凄惨,所以1862年自费出版了《苏法利诺的回忆》(A memory of Solferino / Un souvenir de Solferino)一书,希望唤起社会的注意,并且号召群众成立一个民间、中立的伤兵救援组织。
1863年,杜南与古斯塔·莫瓦尼埃(Gustave Moynier )、吉勒姆-亨利·杜福尔 (Guillaume-Henri Dufour)、路易斯·阿皮亚(Louis Appai)及西奥多·莫诺瓦(Theodore Maunoir)一同成立了“救援伤兵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Relief of the Wounded),此即为国际红十字运动的滥觞。
1864年,此时红十字会运动已经扩散至欧洲12个国家,并于日内瓦首度签署了《改善战地陆军伤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即第一条日内瓦公约。
救援伤兵国际委员会于1875年改名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并向外扩张至伊斯兰国家,但由于十字是基督教的宗教符号,伊斯兰教徒不愿意接受,1876年在奥斯曼帝国采用“红新月”标志,波斯帝国采用古老的狮子和太阳图案。1929年国际红十字会承认了这两个符号。伊朗霍梅尼政变取得政权后,废弃了红狮子会的符号,和其他伊斯兰教世界一样采用红新月会符号。国际红十字运动才于1986年改名为“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而红十字会联合会则于1991年改名为“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后来以色列要求采用红色犹太教符号,六角的“大卫之星”,没有被红十字会批准,因为怕此例一开,各种团体都会要求自己的五花八门符号,红十字会正在讨论准备采取一种国际通用的,没有宗教意义的红菱形符号。
红十字运动一百多年来,由于在战时及承平时机对人类社会都有卓著的贡献,所以共获得3次诺贝尔和平奖,加上创办人亨利·杜南于1901年获颁的诺贝尔和平奖,总计红十字会获得4次最高的和平殊荣。
红十字会是一个遍布全球的慈善救援组织,目的为推动“红十字运动”(或称“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是全世界组织最庞大,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类似组织,除了许多国家立法保障其特殊位阶外,于战时红十字也常与政府、军队紧密合作。
红十字会的“红十字”是一个专有标志,依照日内瓦公约的规定,红十字具有国际法上的效力,非战时仅有各国红十字会或国际委员会、国际联合会可以使用,战时则作为战地医疗人员的保护标志,任何武装部队均不得攻击标志红十字的车辆、人员、设施,否则即为战犯。
此外,在台湾、大陆及香港,红十字标志也分别受到《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及《香港红十字会条例》的明文保护。
1859年4月,意法联军与奥地利的军队在索耳费里诺进行了一场大会战,双方伤亡惨重,尸横遍野。
这年6月,瑞士人杜南经过意大利卡斯蒂利奥内,一路上,他看到到处是腐烂发臭的尸体,心里不是滋味儿。更使难过的是,这个小镇上还有千名伤员,他们有的断了胳膊,有的折了双腿,有的躺在干柴堆里呻吟着。
杜南虽然出生在一个富人家庭里,但从小就对贫穷、遇难的人富有同情心。他来到一所住满病员的小学校,想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他们。
他一边给病员喂水、敷药、扎绷带,一边问:“战争结束已经一个多月了,你们为什么还呆在这里?”
伤病员听他这一问,有的唉声叹息,有的掩脸抽泣,有的破口大骂道:“那些当官的没有人性,我们为他们卖命打仗。现在见我们受伤不能打仗了,就扔下我们不管了!”
噢,原来如此!杜南为他们的遭遇而愤愤不平,于是就说:“请放心!当官的不管你们死活,我会帮助你们的!”他立刻跑出学校,来到教堂,说服教士,让他出钱出力,组织一支救护队。救护队员在杜南的领导下,为伤病员喂水喂饭,进行力所能及的各种护理,不少队员还自己掏钱买来了药品,为伤病员治疗……
回到日内瓦后,杜南写了一篇回忆录,描述了伤病员在战场上悲惨的遭遇,向世界发出呼吁,要求成立一个国际性的志愿救护伤兵组织,建议给予军事医务人员和各国志愿者伤兵救护组织以中立地位的国际公约。
但是,成立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必须得到各个大国的支持和同意。杜南立刻给各国元首写信,并亲自四处奔波,到各国去宣传。他的主张,得到了各国元首的广泛支持。
1863年10月,在日内瓦召开了成立协会的筹备会议,由16个国家的36名代表参加。第二年8月8日,由瑞士发起,在日内瓦召开国际会议,正式签订了国际红十字会公约。瑞士的杜福尔将军出任首任主席,杜南担任秘书。

收起

l丨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