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一道课后题我国历史上有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但有更多的谏难,纳谏更难的实例,请你举出这样的正面离子和反面例子,越多越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8:43:36

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一道课后题我国历史上有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但有更多的谏难,纳谏更难的实例,请你举出这样的正面离子和反面例子,越多越好!
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一道课后题
我国历史上有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但有更多的谏难,纳谏更难的实例,请你举出这样的正面离子和反面例子,越多越好!

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一道课后题我国历史上有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但有更多的谏难,纳谏更难的实例,请你举出这样的正面离子和反面例子,越多越好!
正例:
公元630年,唐太宗派人征兵.有个大臣建议:不满十八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应征.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诏书却被魏徵扣住不发.唐太宗大发雷霆,派人把魏徵叫来,训斥道:“那些个头高大的男子,自己说不到十八岁,其是可能是故意隐瞒年龄,逃避征兵.我的诏书,你为什么扣住不发?”魏徵说:“我听说,把湖水抽干捉鱼,虽能捉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可以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十八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有由谁来负担呢?”魏徵说的唐太宗哑口无言.唐太宗于是又重新下道诏书,免征不到十八岁的男子.由于唐太宗能虚心纳谏,他在位期间,唐朝的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成为太平盛世.公元603年,落后的封建制度中,国家重大决策权只掌握在皇帝一个人手中反例.幸运的是,百姓有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一个明辨是非,虚怀纳谏的明君.
东方朔
汉武帝喜欢游戏, 为政之暇, 常出谜语, 让侍从猜测.东方朔每猜必中, 应答如流, 很快得到宠幸.而东方朔则利用接近皇帝的机会, 屡屡向汉武帝谏诤国政.
建元三年(前138年), 汉武帝为了田猎游乐, 拟划出关中方圆百里的良田, 建造规模宏大的林苑.朝中众臣大多迎合帝意, 表示赞同, 东方朔却据理力谏:“听说谦虚谨慎, 天将降福, 骄傲奢侈, 天将降灾.现在圣上嫌宫殿不高大, 苑林不宽广, 要建上林苑.试想, 关中一带, 土地肥美, 物产丰饶,国家赖以太平, 小民赖以富足, 划地为苑, 将上乏国家, 下亏小民;为建造虎鹿乐园而毁人坟墓, 拆人房屋, 将使小民无家可归, 伤心流泪, 怨恨朝庭.昔殷纣王建九市而诸侯叛乱, 楚灵王造章华台而楚民离心, 秦始皇修阿房宫而天下大乱.前事之鉴, 不可不察.”汉武帝虽不愿停修上林苑, 但对东方朔表现出的胆识和忠诚十分欣赏, 下诏赐给黄金百斤, 并授予太中大夫给事中的官衔.
汉武帝的妹妹隆虑公主老来得子,封昭平君,深得武帝宠爱,但他却骄横不法, 酒后杀人,廷尉不敢依法治罪, 特向武帝请示.武帝碍于法律, 不好明令赦免.于是假意哭泣, 想暗示廷尉免罪.左右大臣都看出了皇帝的用意, 纷纷为昭平君求情, 独东方朔故作糊涂, 向汉武帝祝颂说:“圣王执政, 哭赏不避仇敌, 诛杀不择骨肉.今圣上严明, 天下幸甚!”此举使汉武帝难徇私情, 不得不忍痛依法惩处了昭平君.
汉武帝好大喜功, 也喜欢臣下歌功颂德.一次,武帝问东方朔:“先生以为朕是一位什么样的君主呢?”东方朔回答说:“圣上功德, 超过三皇五帝, 要不众多贤人怎么都辅佐您呢, 譬如周公旦、邵公奭都来做丞相, 孔丘来做御史大夫, 姜子牙来做大将军…… ”东方朔一口气将古代32个治世能臣都说成了汉武帝的大臣.他语带讽刺, 但又装出一幅滑稽相, 使汉武帝欲恨不能,破泣为笑, 笑恨之余又确实感到自己不如圣王.
丙吉冒死进谏
汉武帝的时代,是文治武功相当兴盛的一个朝代.但是武帝末年发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叫做“巫蛊之乱”.就是有人诬告皇后、太子,说他们使用巫术去陷害别人,并把它埋在地底下,其实是要嫁祸于皇后跟太子.最后太子觉得情况不妙,就起兵杀了这些蛊惑之人,杀了这些欺骗皇帝的江湖术士.但是由于这个动作,汉武帝还以为太子要造反,所以就把太子还有太子的亲人统统都关起来,整个汉室家族也非常混乱.汉武帝那时正好在气头上,就说要把监狱里面的人统统杀了,这是杀自己家的人.
太子的孙子才刚出生,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那时有个大臣叫丙吉,他负责处理这件事情,是巫蛊之事的审判,他就不愿意把宣帝交出去.汉武帝已经派人来要人,丙吉虽然知道汉武帝已经在气头上,但是他也非常有正气,他回答说:“没有罪的人,我们都不应该杀他,更何况这个人还是皇上的亲人.”来的人就把此话带回去给汉武帝.汉武帝突然醒过来了,才大赦了这些还没有被杀害的人.所以,丙吉是以死进谏,因为皇帝在气头上的时候,他很有可能受到株连.
后来汉宣帝继位,但是丙吉从来没有再提这件事.以前读书人觉得我这么做,“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是为了什么?绝对不是为了我以后有什么好处,而是有没有遵循圣贤人的教诲,能够时时为人民、为国家,还有对得起他自己的良心.
有人得罪齐景公,景公非常生气,命人把他绑在大殿,准备处以分尸的极刑,并且说如果有人胆敢劝阻,一律格杀勿论.晏子(即晏婴)左手抓着人犯的头,右手拿着刀,抬头问景公:“古时圣王明君肢解人犯时,不知先从人犯的哪个部位下刀?”景公立刻站起身说:“放了他吧,这是寡人的错.”

晏子
景公时,刑律条文繁多.有一天景公出游见有卖踊(被砍去一脚的罪犯所穿的鞋)的.景公就问晏子:“贤卿住的地方靠近市集,可知道踊贵还是普通鞋子贵?”晏子答:“踊贵.”
景公突然有所领悟,于是下令废除刖刑(砍去罪犯一脚的刑法).
反面
周厉王止谤
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百姓心里考虑的,口里就公开讲出来,天子要成全他们,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将能维持多久?” 厉王不听.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地,并死在那里.
伍子胥
“有其父必有其子”,伍子胥的结局竟与其父如此相似.辗转几回终于立足于吴国的伍子胥,同样因自己的直谏而最终被诛.
据《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载,“三年,句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先吴未发.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馀兵五千人保栖於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即将束手就擒的越王勾践,采用范蠡之计,遣大夫种为使,赴吴国假投降,在“吴王将许之”之时,“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句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子胥的一番慷慨陈词与远见卓识换来的是——“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
如果说这一次伍子胥只是自己进谏未被采纳的话,及至而来围绕越国的屡次进谏则是其耿直性格再鲜活不过的表现了.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载,越王勾践从会稽回国七年后,又“居二年,吴王将伐齐.子胥谏曰:‘未可.臣闻句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疭也.愿王释齐先越’”,对伍子胥的再次进谏,吴王夫差,仍旧“弗听,遂伐齐”.
在吴王出兵齐国,“败之艾陵,虏齐高、国以归.让子胥”之时,伍子胥的回答更是直言不讳.对吴王的这次胜利,“子胥曰:王毋喜!”,结果,“王怒”.此后,“子胥欲自杀,王闻而止之”.伍子胥的自杀虽没成,但吴王夫差由此却对伍子胥生出了嫌怨之心.对此仍不加小心提防的伍员,等到越国通过“贷粟”一举而进一步试探吴国对越国的警惕性时,终于引来了杀身之祸.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载,越大夫种对勾践说,“‘臣观吴王政骄矣,请试尝之贷粟,以卜其事.’请贷,吴王欲与,子胥谏勿与,王遂与之,越乃私喜.子胥言曰:‘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太宰嚭闻之,乃数与子胥争越议,因谗子胥曰:‘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备伍员,员必为乱.’与逢同共谋,谗之王”.
发生在伍奢身上因直谏而遭诛杀的悲剧,再次在其子伍子胥身上重演了.“王乃大怒,曰:‘伍员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
其余的还有很多
成功: 1李斯《谏逐客书》
2 触龙《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3伍举 有名的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出处.
4诸葛亮 进谏刘备联吴
5赵普 宋太祖时宰相,进谏太祖削将之兵权.
6耶律齐 进谏成吉思汗采纳汉文化.
失败:1 关龙逢 夏末忠臣
2 比干 商末忠臣被纣王挖心
3 伍子胥 春秋吴国大臣,被吴王夫差所杀.
4诸葛亮,赵云 进谏刘备不要攻打吴国,失败.
5 李纲 进谏宋钦宗抗金勿和,遭贬
6韩愈 劝皇帝不要迎所谓的佛骨,被贬
我好幸苦啊 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