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凭什么被称之为民族英雄?袁崇焕所为:1.在未得到皇帝及内阁的许可下,私自与建奴议和.2.私卖军粮资敌.3.座视大明属国朝鲜被侵.4.私杀朝廷大员——尚方宝剑拥有者——毛文龙.5.平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5 06:10:44

袁崇焕凭什么被称之为民族英雄?袁崇焕所为:1.在未得到皇帝及内阁的许可下,私自与建奴议和.2.私卖军粮资敌.3.座视大明属国朝鲜被侵.4.私杀朝廷大员——尚方宝剑拥有者——毛文龙.5.平辽
袁崇焕凭什么被称之为民族英雄?
袁崇焕所为:
1.在未得到皇帝及内阁的许可下,私自与建奴议和.
2.私卖军粮资敌.
3.座视大明属国朝鲜被侵.
4.私杀朝廷大员——尚方宝剑拥有者——毛文龙.
5.平辽平到北京.
6.在北京避不应战,退至城墙边,被北京军民唾骂.
怎么看怎么像是叛国或近乎卖国的行为,甚至直接导致了明末的加速灭亡.
那为什么别人还说他是民族英雄?
09-11-03 补充,
怎么说袁崇焕也是 过大于功。再说宁远大捷含金量着实不高。
09-11-14 补充
这段时间我又翻看了一下相关的资料和书籍,说袁崇焕延迟了明朝的覆灭?恐怕恰恰相反。
只凭这点,站在明的角度看来,他就是民族的罪人!
别说他是变相的在对祖国的大一统做贡献,也请不要.用后世的目光来评判他那时的所作所为,那样是对历史的不公正!

袁崇焕凭什么被称之为民族英雄?袁崇焕所为:1.在未得到皇帝及内阁的许可下,私自与建奴议和.2.私卖军粮资敌.3.座视大明属国朝鲜被侵.4.私杀朝廷大员——尚方宝剑拥有者——毛文龙.5.平辽
是不是存心卖国还在争议中,但他绝对不是“民族英雄”.
某流行语说:屁股决定脑袋.我的理解就是,一个正常人所思所为应该符合他的职位和身份.
袁崇焕怎么想的每个人可以自己理解和假设,比如楼上某位对你的“愤批”.正因为无法确认袁某人是怎么想的(即使是他自己说的也不可信),所以正常人评判一个人的标准是“他做了什么”而不是“他说了什么”或者“他想做什么”.就像我们评价台湾那位阿扁.
姑且不论他这些行为军事上有怎么样的得失,可以确认的是,如果袁某不是卖国贼,他就是个政治白痴.何以见得?崇祯的评语,民众生啖其肉的那些嘴就是证明了.如果袁某没有卖国,他那么耻辱地败亡的原因就是因为做了这么些完全不符合其身份的事,以至于政治上再也无法立足.
我不知道什么样的政治白痴可以称为民族英雄,什么样的民族英雄会成为民众口中的美味.也许某些精英分子会认为那些民众都是愚昧滴受蒙蔽滴,不是“人民”,不知道这些精英如果养了条狗,这狗居然把狼放进家里把孩子咬死了,精英们是把这条狗杀了吃掉呢,还是封它个“英雄”供起来.
至于袁某的“英雄”封号怎么来的,政治需要吧,不论清代还是现代.

你列举的不是崇祯帝的一面之词吧
没有袁崇焕,明朝的灭亡更提前

研究袁崇焕问题的时候,时常能发现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这种自相矛盾有时候说起来既可笑又可疑,令人迷惑。袁崇焕即使是民族英雄,也是一个非常可疑的民族英雄。
历史在于细节里,如果从官方的长篇大论里去寻找历史的真实,往往会跟真相背道而驰。而对于细节的研究,则会让我们更容易接近真相。
袁崇焕相貌问题里的玄机,是许多研究者不注意的。按照明朝人的记述,袁崇焕的长相是很丑的。钱龙锡在崇祯三...

全部展开

研究袁崇焕问题的时候,时常能发现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这种自相矛盾有时候说起来既可笑又可疑,令人迷惑。袁崇焕即使是民族英雄,也是一个非常可疑的民族英雄。
历史在于细节里,如果从官方的长篇大论里去寻找历史的真实,往往会跟真相背道而驰。而对于细节的研究,则会让我们更容易接近真相。
袁崇焕相貌问题里的玄机,是许多研究者不注意的。按照明朝人的记述,袁崇焕的长相是很丑的。钱龙锡在崇祯三年(1630年)的折子中说:“崇焕初次陛见时,臣见其容貌丑陋,退谓同官,此人恐难胜任。”这个折子在《崇祯长编》里是有记载的。而另一位明朝人张岱在《石匮书后集·袁崇焕列传》中则称:“袁崇焕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极暴躁。”直接说袁崇焕个子很矮,长得像只猴子,并且性格暴躁。当然,因为明朝人认定袁崇焕是汉奸叛臣,所以有丑化的可能,有趣的是,到了清朝,袁崇焕竟然就成了一位轩昂男子。现在大多数人见到的袁崇焕画像是乾隆皇帝命人画的,这幅画中的袁崇焕脸长、肤白,具有满族人的体貌特征,因此被普遍怀疑是乾隆皇帝参照自己的相貌所为,这正是袁崇焕故事特别诡谲荒谬的地方。
其实,更诡谲荒谬的还是对于袁崇焕冤案的平反昭雪。给袁崇焕平反昭雪的并不是他效忠和维护的明朝,而是他当年拼命抵抗或者说被凌迟罪状里有染的清朝,这就更加耐人寻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清高宗实录》载:“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虽然,后世将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昭雪的根本目的解释为崇儒重道,笼络汉族地主知识分子,缓解满汉两族矛盾,但是,这样的解释怎么看都很牵强。
如果按照清人所说,崇祯皇帝凌迟处死袁崇焕是因为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可是,袁崇焕是遭囚禁半年后才被处死的,这就杜绝了崇祯皇帝一时失察激愤误杀的可能。因此,崇祯皇帝中反间计凌迟处死袁崇焕的理由就显得生硬可疑,里面有了造假的成分。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昭雪的真实原因,就不能不显得扑朔迷离。
其实,就我们现在所掌握的历史资料来看,袁崇焕并非没有可杀的理由,并非没有可疑之处。比如他诛杀毛文龙当然有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个人恩怨在其中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不提的。有一个很重要的结局是,就在袁崇焕诛杀毛文龙三个多月之后,少了牵制的清军长驱直入,直捣京都,袁崇焕的自毁长城作用已经是百口莫辩。这也为他自己的被杀埋下了最致命的祸根。
还有一个很有意味的地方是清朝对于毛文龙的态度,按照很多史料所说,毛文龙勾结清军有投降的嫌疑,所以才为袁崇焕所杀。可是,宣扬毛文龙的《辽海丹忠录》却一直是清朝的禁书,其间的意思就更加耐人寻味。从清朝对打败过其祖先岳飞的憎恨的态度上看,清人并不宽宏大量,却独独对于袁崇焕如此尊崇,其中的真实动机,就没有那么光明磊落了。

收起

这个问题已经争议了很久了,我在网上找了个文章 你看看,希望能帮到你
袁崇焕不是汉奸,但捧袁崇焕的就说不太清楚了……(转贴)

关于袁崇焕是否是汉奸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有争论,原因是袁崇焕在他任职期间有许多作为非常可疑,往往被人怀疑为汉奸或者奸细。

...

全部展开

这个问题已经争议了很久了,我在网上找了个文章 你看看,希望能帮到你
袁崇焕不是汉奸,但捧袁崇焕的就说不太清楚了……(转贴)

关于袁崇焕是否是汉奸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有争论,原因是袁崇焕在他任职期间有许多作为非常可疑,往往被人怀疑为汉奸或者奸细。

袁崇焕被怀疑为汉奸的事情主要有如下9件:

一、牺牲觉华岛换来的“胜利”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在后金粮食紧缺陷于困境之时,袁崇焕抗命不遵,执意不将觉华岛上的大批粮食、物资、辎重、船只撤往后方安全地区,而且还将岛上军民滞留在危险的地方不管不顾,自己龟缩于宁远城内,连事先将觉华岛军民撤入城中的动作都没有,最终导致了觉华岛上数万军民被屠杀,粮食、物资、辎重、船只被洗劫、焚毁一空。而实际上袁大人是早就接到了后金入侵的谍报,所以他有意放弃觉华岛的举措非常可疑。实质上整个过程中是袁大人“丧军无算,掩败为功”。


二、面对空虚的沈阳拒不策应友军和盟友

后金为了打破明朝对其经济和军事封锁圈,攻击朝鲜之时,袁大人再次抗命不遵,在沈阳空虚的情况下,执意不援救朝鲜,拒绝策应东江镇,按兵不动实施“观望养敌”,在朝廷连续两次催促下才敷衍了事,不仅让后金使朝鲜向其屈服,还导致了地处“明、金”中间的蒙古部落对明朝失望和寒心,为最终投靠后金埋下了伏笔,还让东江镇蒙受了损失,失去了朝鲜的提供屯田土地,并被断绝了朝鲜提供的军械和粮饷,使东江镇安置流民、出击后金失去了绝大部分后勤给养,而这些费用将来得由明朝朝廷来承担,给当时已经很拮据的明朝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且离散了明朝的盟友,又让后金获得了拓展空间。袁大人一意孤行的态度和造成的恶劣影响是十分可疑的。
四、刻意将明军引入死地

袁崇焕因为“宁锦大战”时不救锦州而遭非议,“暮气难鼓”而辞,其职务由关内的王之臣接任。此时,总督蓟辽的阎鸣泰上疏要求放弃了锦州,而且朝廷中也不少人反对设“宁锦防线”。与此同时,明朝前线将领也对守锦州提出异议,驻守该地的总兵尤世禄称锦州“城池遭雨崩颓,万不可居”(《三朝辽事实录》卷17)要求撤往杏山。驻塔山守将认为塔山不是可守之地,想要“移置别所”
(《三朝辽事实录》卷17)。兵部侍郎霍维华虽然认为锦城不能轻易放弃,根据众将的异议他也不能不总结为:“贼至,则坚壁清野以待。”
在诸多提出放弃锦州的意见中,总督蓟辽的阎鸣泰上疏的力度最强硬,用辞也最为严厉说:“锦州遐僻奥区,原非扼要之地。当日议修已属失策,顷以区区弹丸几致挠动乾坤半壁,虽幸无事,然亦岌岌乎殆矣。窃意今日锦州止可悬为虚著,慎弗狃为实著,止可设为活局,慎弗泥为死局。”《天启七年七月实录》。

其实众多的将领和大臣都认为锦州不可守主要是因为锦州的特殊地形。锦州地处小凌河和大凌河之间,由宁远至锦州时又必须经过塔山、松山、杏山才能到小凌河,如果任何一处被制约,那锦州就和后方断绝联系了,袁崇焕在“宁锦大战”时无法有效增援赵率教,洪承畴在“松锦大战”时救援不了祖大寿都是因为这个地理缺陷。解放战争期间蒋委员长的海陆空绝对优势也在塔山受阻,最终无法增援锦州而吃了败仗。可见锦州实在太不容易增援了,一旦被围困则无法救援,“宁锦大战”时若非毛帅攻打后金重镇辽阳,皇太极是不会那么快撤军的,后来“松锦大战”中明朝军队的失败将提前上演。所以当时的督臣阎鸣泰在评价“宁锦大战”时曰:“虽幸无事,然亦岌岌乎殆矣”,而他主张“锦州止可悬为虚著,慎弗狃为实著,止可设为活局,慎弗泥为死局”。他的断言完全预见到了今后两位将锦州“慎弗狃为实著”最终沦为“死局”之人物的结果,他们分别是袁崇焕、洪承畴~!

在明朝将领和大臣们经过广泛而慎重的讨论,并认真而深刻的总结实战教训以后,锦州守到次年二月终于放弃。应该说此时王之臣放弃锦州而守宁远,既遵从了阎鸣泰的意见,又回到了孙承宗四年成功守辽的路子上。

到了崇祯元年三月,明军已放弃完全锦州、塔山、杏山一带。该年五月十一日,皇太极派阿巴泰、岳托等率兵三千,破坏了锦州、高桥、杏山三城,并毁掉十三山以东台站三十一处,《满文老档》太宗朝第10册记录了这一事件。另有《清太宗本纪》记载:“五月辛未,明人弃锦州。贝勒阿巴泰等率兵三千略其地,隳锦州、杏山、高桥三城,毁十三站以东墩台二十一。”
从后金占领锦州也放弃的举动来看,为了攻打锦州付出了沉重代价的皇太极其实根本不想要锦州,他攻打锦州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消灭明朝军队和劫掠城池里的粮食而已,这足以说明锦州并不是什么“扼要之地”,阎鸣泰的断言成为了现实。

“宁锦大战”之前,袁崇焕为了锦州这个“非扼要之地”空耗国家财力、牺牲戍边将士,且放弃策应而导致友军重大损失、盟友向敌人妥协已经是罪大恶极了,而袁大人重新上任之时却以“且守且战,且筑且屯”的“守为正著”则可“五年平辽”之荒谬说辞哄骗崇祯,在明朝军队主动放弃锦州回归正确选择以后,又一次在重新在锦州大兴土木,耗费国家极为有限的财力、物力,用银子堆砌锦州这个巨坑,最终导致了“松锦大战”明军在锦州被围点打援的全面失败。袁大人的所作所为是非常值得怀疑的汉奸行为。

五、有意削弱危险的蓟门

天启七年(1627年)林丹汗西迁,召城大战后蓟门外的蒙古部落朵颜束不的部投降后金。崇祯元年(1628年)九月明朝曾作过一次努力拉拢朵颜三十六家但失败了。此时,蓟门外就显得形势就紧张起来了,于是朝中许多大臣都提出蓟门防务紧要,必须切实加强。

可袁大人却在此时调动兵力充实关外,丝毫没有加强蓟镇的意思。《崇祯长编》中有这样的记录:“关内兵五万五千三百四十五员名,关外七万八千三百四十员名。”但到了十二月,关内关外的兵力“关外官兵七万一千余员名,关内官兵四万二百余员名”。所谓“关内”就是蓟镇,所谓“关外”就是辽东镇,蓟、辽设督师就是总领两镇。关内兵减少就是抽调了蓟镇兵力一万多到辽东镇,辽东镇的兵没有增加反而略有减少是因为当时关外已经在搞“清汰”,把老弱的兵卒淘汰掉用关内的精锐来充实,所以没有形成大量“减额”。这个“汰兵减额”的方略是袁大人提出来的,《崇祯实录》中有记载:“冬十月己丑,召廷臣於文华殿,以锦州军哗、袁崇焕请饷疏示;阁臣求允发。上责户部尚书毕自严;又曰:‘崇焕前云汰兵减额,今何仍也’?王在晋曰:‘减汰,当自来岁始’。”由《崇祯实录》的内容可以看出,当时蓟镇的汰兵是袁大人力导的,而且袁大人提前调动了兵力,以蓟镇的精锐充实关外宁锦防线。
事实上若袁大人不大兴土木修建锦州,并增加锦州的驻军,明朝是有时间和财力提高蓟镇防御能力的。而袁大人作为蓟、辽两镇的督师不思增加蓟镇的兵力,却选择了临时抽调宁锦的守军以“增戍关门”的方式“往备顺天”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完全是敷衍的态度,当皇太极真的从遵化入塞之时,在山海关的赵率教仅能带上三五千人去增援,足以说明袁大人这种部署的虚伪。

许多人讨论蓟镇是否属于袁大人直接统辖的问题,其实并不重要,朝廷不是不知道蓟镇薄弱,但兵员和粮饷都优先满足袁大人的锦州了,想加强蓟镇也没有办法,在朝廷资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执行袁大人方略必然导致“厚”锦州而“薄”蓟镇,有了这样的倾斜朝廷上上下下自然有许多人都提出蓟镇应该加强。

但袁大人不是调整方略,而是上疏和危险的蓟镇脱离关系,袁大督师上奏崇祯,曰:“若顺天等处,则听督抚为政,臣不敢越俎而议者也。”
是很卑劣的做法,他的不负责任最终才导致了蓟镇被突破,应该说袁大人“厚”锦州而“薄”蓟镇的方略是一个非常离谱的败笔。

若袁大人不修建众人都反对而之前刚刚放弃且后金占了也不想要的锦州,明朝没有任何理由不加强蓟镇的防御,蓟镇的防御也没有任何理由被削弱,而修锦州以后明朝有限的财力和兵力都耗在锦州了,蓟门自然空虚了。

六、不惜一切的以粮资寇

天启七年(1627年)林丹汗西迁,召城大战后朵颜束不的部就正式降后金。在袁大人督师蓟、辽时已经是崇祯元年(1628年)了,该年崇祯曾作过一次努力拉拢朵颜三十六家,这是崇祯元年九月的事情,但后来失败了。袁大人在次年,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又提出要给喀喇沁部开马市,要用粮食接济朵颜束不的部,这完全是以粮资寇。

崇祯在袁大人上奏要开马市后认为这是以粮资寇,于是连发诏书斥责曰:“据报西夷市买货物,明是接应东夷,藉寇资盗,岂容听许?”
袁大人抗辩提到蓟门防御但重点却是开马市,袁大人的核心意思是若不开马市“万一夷(喀喇沁)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同时,袁大人还保证他接济的这些蒙古部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但崇祯驳回袁大人的上疏,崇祯强调:“西夷通奴,讥防紧要。奏内各夷市买布帛于东,明是接应,何以制奴?着该督抚严行禁止。”可袁大人还是置若罔闻。后来崇祯勉强同意,但告戒袁大人只能以口粮形式接济,不饿死就行了,而且抚赏和剿灭相结合,如果有什么异常直接扑杀掉,而袁大人始终认为他抚赏的蒙古部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均以抚赏和接济。而不幸的是蓟门外的喀刺泌部不仅为皇太极入塞带路,并且为其筹备粮草。

《明史记事本末补遗》中记载了翰林院编修陈仁锡在宁远的见闻,其中提到朵颜束不的部派出两千人的队伍来宁远买粮食,其中还有四百满人谍哨——“建洲哨在束不的部内计四百余人,不将弓矢”,这不是为后金买粮食还能干什么?这在当时的辽东已经是世人皆知了,陈仁锡提到当时的士绅“宁远武进士王振远、陈国威”等都知道此事,并且要求乘之“卒不及备,可夜掩而杀之”,可此时的袁大人不顾崇祯的斥责,明目张胆的在宁远卖粮食给后金,这是多么恶劣的汉奸行径。谈迁的《国榷》也有如下记载:“朵颜三卫及建虏大饥,三卫夷半入于建虏,束不的求督帅开粜于前屯之南台堡,互市貂参。边臣俱不可,独崇焕许之。盖束不的为建虏积谷,谋犯蓟西,虽有谍报,崇焕不为信。”

综上所述,可以说袁大人是顶着崇祯连续两次驳斥,对所有边臣的反对置若罔闻,还压制要求剿灭为后金采办粮食的谍哨之意见,一意孤行为饥荒中的后金置办粮食,完全不惜一切的以粮资寇,是非常可疑的汉奸行为。
七、断绝东江镇的给养以“配合”后金蚕食明在辽南、辽东的控制区

袁大人申请将东江镇的军饷、粮饷由他来发送,崇祯予以同意,于是袁大人拿到了东江镇的给养,但袁大人非但没有及时拨发给东江镇,反而下令渤海各港口,不得发一舟一船往东江,不得售一米一鱼与东江。与此同时,皇太极发兵猛攻东江镇,到崇祯二年,东江镇在辽南、辽东领土几乎全部丧失,至四月,东江原本在辽东、辽南的数十堡只保有海州、横山、镇江、盖州。
在断绝东江镇的给养以“配合”后金蚕食明在辽南、辽东的控制区后,同年六月,袁大人斩毛帅于双岛。当时一共罗列了十二条罪名,其中最后一条名是:“开镇八年,不能复寸土,观望养敌,十二当斩”,这简直颠倒黑白到极点了,就东江镇现占据的堡和岛不说,这个东江镇原本就是毛帅带领两百余个家丁白手起家的,这个“镇”都是从无到有的,怎么能叫“不能复寸土”?袁大人在崇祯二年三月把粮食用来“资寇”、“养敌”,而转过脸来却把整个东江镇饿得“人皆菜色”,在友军遭受攻击之时袁大人采取“观望”态度,可最后居然还以“观望养敌”的罪名污蔑东江镇,袁大人这种“厚”敌人而“薄”友军、颠倒黑白的汉奸行为显得十分的诡异和可疑。

八、擅杀毛帅而为后金解除西征的后顾之忧

早在广宁失陷以前的1621年,正在练兵的游击毛文龙就受王化贞、熊廷弼派遣深入敌后,联络辽民,以牵制和分散后金的兵力,当时他仅率家丁、军士二百余人,按照许多网友的说法真比李云龙还不如,可后来毛文龙就是用这个班底在敌后策动了声势浩大、风起云涌的反抗运动,被后金视作心腹大患,他所创建的东江镇巍然屹立于敌后,成了牵制后金远途作战的一颗钉子,长期制约着后金南侵的步伐。

天启二年(1622年)八月,毛文龙攻克樱桃涡、涡站。

天启二年(1622年)九月,毛文龙的部队攻克满浦、昌城。

天启二年(1622年)十月,毛文龙部攻克永宁等堡。

天启二年(1622年)十月,毛文龙与后金军在凉马佃大战,双方都付出了重大伤亡。

天启三年(1623年)春,后金反攻旅顺毛文龙部被击溃。

天启三年(1623年)毛文龙不断派人深入后金,进行“煽惑”,致使大批辽民“叛去”,投向明朝。后金的许多贝勒大臣都认为:“毛文龙之患,当速灭耳!文龙一日不灭,则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宁。”

天启四年(1624年)四月,毛文龙沿鸭绿江秘密北上,进入长白山区,在高岭、沙松牌大战中大败后金,后金仅军官就有16人被俘。

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毛文龙又于把骨寨、骨皮宏、分水岭三场大战,三战三胜。

天启五年(1625年),海州(辽宁海城)所属张屯的汉人秘密联络明将毛文龙派兵,袭击本屯的满人(《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8页),同时在这一年,镇江、凤城、岫岩、长岛、双山、平顶山、海州、鞍山、首山、彰义等十余处掀起了反抗后金的武装斗争。

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攻宁远时毛文龙袭击永宁,后金被迫回师。

天启六年(1626年)宁远之战后努儿哈赤于四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毛文龙随即进攻鞍山,因后方吃紧努尔哈赤被迫回师。

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至四月,后金以空虚沈阳为代价精锐尽出,以重兵对毛文龙的东江镇和朝鲜发动了“丁卯之役”,毛文龙奋起反抗在铁山、瓶山、昌城、鸭绿江取得的“五战而五胜”,但终因袁大人两次抗命、拒绝策应、最终敷衍了事而贻误了抄袭沈阳的战机,致使关宁军在四个月的时间里未能有效策应朝鲜和东江镇,导致朝鲜和后金结为“兄弟之盟”,毛帅被朝鲜驱逐而退守皮岛。

天启七年(1627年)六月,皇太极攻“宁、锦”时毛文龙袭击昌城、辽阳,迫使了后金再次回师。袁大人在“宁锦大战”以后还特为毛帅请功:“孰知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创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
(《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八,天启七年八月,辽东巡抚袁崇焕奏言;《两朝从信录》卷三十一,天启七年八月,辽东巡抚袁崇焕上言。)

毛文龙象一颗钉子死死的牵制住后金的尾巴,致使其不能远距离、长时间的在外作战,后金数次想根除毛文龙都没有成功,但他却死在了袁大人的手里,让后金能远征林丹汗以及绕道千里长期袭扰关内。以前,每次后金主力出动毛文龙都会率领东江镇乘势出击捣其后方,一旦没有了东江镇这个牵制,后金则可长途奔袭,进行远距离长期的在外作战。所以,皇太极在毛帅于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五日于双岛被杀的七天以后,即可宣布“整旅西征”,并且让蓟门外的蒙古部落马上赶造船只,准备用其在老哈河转运粮食随大军沿河入塞,这个部署在六月之前还没有,而这即是将入塞的地点确定为蓟门的标志。
袁大人先削弱蓟镇的兵力,把重兵放在锦州使关内兵力空虚,再开马市为后金南侵准备好粮草,最后杀了毛帅毁了东江镇解决了后金的后顾之忧,这一系列举措亲手促成了后金首次从蓟门入塞,将他自己苦心经营的“宁锦防线”彻底的变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马其诺防线”。而后金不仅于崇祯二年(1629年)绕道蒙古入塞,而后还有1634年、1636年、1638年、1642年四次绕道蒙古入塞,而这其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毛帅被戮、东江瓦解,这种自毁长城的汉奸行为非常值得怀疑。

十、蓟西防御战中不可思议的失败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极由遵化附近入塞。次日,山海关得警赵率教驰援遵化,但由于袁大人对皇太极的举动丝毫没有准备,且有故意防空蓟门之嫌,所以山海关的兵力并不多,赵率教只带领了三五千人赶赴遵化。

十一月初二至袁大人才从宁远赶到前屯营,得报后金已经在围攻遵化了。十一月初四,袁大人率兵到山海关,此时赵率教战死于三屯营。十一月初五,袁崇焕率军入蓟,并以周文郁为掌旗官,周文郁曾是孙承宗身边的人,他以第一人称“余”所写《辽西入卫纪事》是描述“己巳之变”的一篇纪实,其中有许多第一手资料,通过里面的记录能印证一些关键问题。十一月初六,袁大人到了永平,此时遵化已于十一月初三陷落,由袁大人之“汰兵方略”裁撤下来的汰兵打开城门,巡抚王元雅死。袁大人于榛子镇接到崇祯圣旨,得调度指挥各镇援兵之权,这个情节也很重要,为蓟辽总督刘策洗清了不小的冤情,因为后来的解读多说刘策不会用兵,才导致蓟西失守且还冤枉了袁大人……

十一月初九,袁大人到了蓟州顺天府。十一月初十,袁大人上疏崇祯,曰:“入蓟州稍息士马,细侦形势,严备拨哨,力为奋截,必不令敌越蓟西”。(《明实录》十一月丙申)其中这个“必不令敌越蓟西”是袁大人继“五年平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后又一经典……

袁大人上疏后便开始部署蓟州防御。此时,蓟辽总督刘策和各路兵马汇集蓟州。蓟辽总督刘策驻地是在密云,昌平总兵尤世威原来是驻守昌平的,十一月初九,刘策率军援守蓟州,尤世威而防通州蓟州两地之间。但袁大人却将兵力分散布防于蓟西各地,他令刘策回守密云,命尤世威回防昌平,许多史料都记载了袁大人这个部署:

“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其守密云。”崇祯二年十一月已丑《怀宗实录》

“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还守密云。”崇祯二年十一月已丑《崇祯实录》

“令刘策着还镇,调度诸将,分信防守密云。”《崇祯长编》
朝野对袁崇焕战守布置非议甚多,孙承宗更指出集中兵力紧守蓟州三河一线为要务,否则敌人越蓟州三河则可直扑北京。事实证明,由于保定兵和昌平兵的远去,蓟州防备兵力严重不足,连起码的侦防也做不到,结果皇太极轻易越过蓟州直趋北京,袁大人直到十一月初十四才发觉方提兵追赶,被朝庭寄与厚望的蓟西防线竟不经一战便完全失效。

袁大人的掌旗官周文郁所写的《辽西入卫纪事》中提到了此事:

“十三日,侵晨,报奴全军过石门驿,公令马步兵尽出城外列营。营甫定,有奴骑二百余,分四队扎我军之东南,相持两时,并不件贼大兵。公令我发炮,贼闻炮即四队排为一字,忽退去。竟日无一骑复至,使我欲战而无可战。

十四日,乃探奴大队潜越蓟西矣,公即督辽将士西追……”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防御战是袁大人豪言壮语下开打的,而地形又对袁大人有利。蓟州,古属幽燕,亦称渔阳,历史悠久,上溯周商:燕山北靠,渤海南望,地“扼东北入京之要冲,控中原与坝上之险塞”,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畿东锁钥”之称。蓟县西有盘山、南有湖泊、东北方向有九龙山和八仙山,因为这么多天堑中留出的通道如同一道往来必经的门户而故称蓟门,自古设置兵镇和关城,是北京东北的要冲。可袁大人在这个地方都没有堵住后金军,而且是不战就任其越过,自己第二天才发现,那可真叫“无能”啊,难怪后金鞑子喜欢这样的“英雄”了……

袁大人自己保证“必不令敌越蓟西”而又分散明朝已经聚集的兵力,导致后金军不战而“潜越蓟西”,浪费了这么一个决好的堵截机会,让后金军顺利的直扑北京而去,这确实十分值得怀疑。

总结:

在了解了袁大人如此众多的疑似汉奸的作为以后,我们不禁要怀疑,袁大人到底居心何在?若袁大人是汉奸那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释;若袁大人不是汉奸,那他在怀揣一颗“忠君报国”的“赤子之心”时还干下了这么多汉奸勾当,那他可真算得上是天字第一号的蠢材,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但在事实面前,虽然我们有理由怀疑袁大人有可能是汉奸,虽然他要愚蠢到几乎不可能的地步简直匪夷所思,但经过客观冷静的分析他应该不是汉奸,而确实是一个难得的蠢材。

在刚才我们分析大汉奸刘爱塔的时候,他在那封被错归为毛帅与后金通书的信函中:“遂以毛总兵官蓄意叛逆,即密告袁都司杀之。”一语证明了袁大人不是汉奸,否则何苦用奸细去诬告毛帅?所以,在客观冷静的思考以后,应该得出袁大人只不过是一蠢材而已,并非汉奸的结论。
这个虚构的“冤案”就是要说明朝是个“黑暗腐朽”的王朝,所以才出了“冤枉”袁大人的“冤案”,满清御用文人为此还不惜捏造“反间计”来显示真有“冤情”,而实际上袁大人的每一条罪名都是真切成立的。袁大人被凌迟的罪名在《崇祯长编》里记载得很详细:“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崇祯长编》卷三十七,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

其中把袁大人出关以后为后金张罗的一切都包括进去了,但就是没有“通敌”、“谋叛”等字样,丝毫没有提及那个虚构的“反间计”足以说明那个“反间计”是满清御用文人胡诌的。

明朝是一个胸襟开阔的帝国,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惊人的成就,是中华文明的正朔,所以才有那么多满清御用文人用各种卑劣的手段予以诋毁,以达他们标榜满清才是天命所归的目的。
我认为袁崇焕是个英雄,没有他,明朝早就被灭了,如果他不被处死,清军不见得那么快就攻进来

收起

1.文人中的武将,同僚的文人夸耀自己类型的人,用文人自己的武器来宣传造势。俗称“包装”。
2.一个缺少英雄的年代中,文武双全的人很少,而他就是其中之一。所处的时代和朝廷安抚民心的政策,促使他更好地运用自己的优势。
3.前人的记载转述,其中不免有过火地篡改。
4.他肯定是一个有心计的人,他能私杀朝廷大员证明他自己够果断,对一个文人来讲这点太重要来。
5.表面的文章做得...

全部展开

1.文人中的武将,同僚的文人夸耀自己类型的人,用文人自己的武器来宣传造势。俗称“包装”。
2.一个缺少英雄的年代中,文武双全的人很少,而他就是其中之一。所处的时代和朝廷安抚民心的政策,促使他更好地运用自己的优势。
3.前人的记载转述,其中不免有过火地篡改。
4.他肯定是一个有心计的人,他能私杀朝廷大员证明他自己够果断,对一个文人来讲这点太重要来。
5.表面的文章做得好,单骑阅塞,宁远大捷都是很好地宣传机会,他更很好的利用了。
时势造英雄----亘古不变的道理啊。

收起

好事一宣扬,都只知道他好事了呗

当时的具体情况谁也不清楚,都是听后人说,我在此说些理由,如果认为我就只是再说好话也无所谓.
1.如果需要时间整备防务,身为天朝上国会和一个曾经的从属民族议和?(努尔哈赤曾是明的官员),私自议和乃是大罪,又有背上民族败类的骂名,说他不忠?说他怕死?,我认为很可笑,我觉得这就是担当,忍辱负重.
2.私卖军粮?大明最不缺的是粮食,最缺的是军饷,皇帝连自己的内库都捐出来了.满清没粮食可以同...

全部展开

当时的具体情况谁也不清楚,都是听后人说,我在此说些理由,如果认为我就只是再说好话也无所谓.
1.如果需要时间整备防务,身为天朝上国会和一个曾经的从属民族议和?(努尔哈赤曾是明的官员),私自议和乃是大罪,又有背上民族败类的骂名,说他不忠?说他怕死?,我认为很可笑,我觉得这就是担当,忍辱负重.
2.私卖军粮?大明最不缺的是粮食,最缺的是军饷,皇帝连自己的内库都捐出来了.满清没粮食可以同过别的途径买,比如朝鲜,你大明能把所有属国的粮食买卖通道都掐断?而且没粮食不会抢?我觉得正是卖了粮食,有了粮心不慌,才能减轻满清的抢劫力度又能大赚一笔解决军饷问题,大智慧(易中天先生说的话,人都是逼出来的)
3.用所谓的步兵能打败骑兵,这是天大的笑话,也许只有当初大秦才能做到.战也是死,不战也是死,战与不战?不战还能缩在城里阻挡清兵南下,时也命也,大智慧,大无奈,忍辱负重.
4.号令不一,如何统领全军,权术,大环境,人都是逼出来的.
5.是不是说皇太级绕长城打到北京城下?只能说大明当时的军队实在是太板了,连TM的长城都守不住,老袁只是负责一片地区的防务,又不是说全国的防务都归他,也从另的个方面印证的敌人的强大和皇太极的胆略和智慧.
6.具体兵力记不清了,可以肯定,单论战斗力大明肯定不是对手,在皇帝眼皮底下立功傻子才不愿意了,而且如果有他这支兵在,小黄还有个估计,不敢随便咬人,如果老猿败了,依照小黄的胆略绝对敢强打北京城,来个明清版的靖康之耻.老袁心里清楚明白,当时只要皇上没事就行了,想消灭人家天方夜谈,他再那里等着,等别的军队赶来或许可以重创满清,所以我认为当时最好的选择就是拖.
当时的大明那叫个油尽灯枯,遍地农民起义,灾荒年年有,粮食和税都收不上来不说,还要经常免税赈灾,还得花钱养兵扑灭农民起义,而当时朝廷军队的战斗力,其实就是个运输大队,就几支勉强能战斗的部队.宁远的那次战斗你还要什么含金量,就这破军队,给我我早跳楼了.
如果你非要问为什么是民族英雄,建议你看看纪连海老师的讲解,如果想自己亲自感受一下,我建议你多花点时间好好看看历史书.
你给我的感觉就好象在问我岳飞为什么是民族英雄一样,让我无所适从,不知该怎么回答你好,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
楼下的,民族英雄是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评论的,不论未来如何,当时抵御自己民族侵略的人就是民族英雄,不要跟着那些外国的枪手瞎起哄,自己有点脑子很认知好不好?

收起

民族英雄的说法已经严格要求了,他不算!岳飞啊 文天祥啊也都不算了呢!
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

我靠 用得着那么长么
1是权宜之计不解释很简单 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 有一种失败叫做占领
2就太晕了 在粮袋上绣上大明必胜就是从明朝买的军粮?
3守城都费劲还帮人家 服了 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
4毛文龙该杀 不好控制 且有卖国通敌之嫌疑
5没办法 皇太极绕过了山海关 得追呀 否则就真直捣黄龙了
6我靠 那是战术 当年诸葛亮打着打着就丢盔卸甲跑了 等人...

全部展开

我靠 用得着那么长么
1是权宜之计不解释很简单 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 有一种失败叫做占领
2就太晕了 在粮袋上绣上大明必胜就是从明朝买的军粮?
3守城都费劲还帮人家 服了 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
4毛文龙该杀 不好控制 且有卖国通敌之嫌疑
5没办法 皇太极绕过了山海关 得追呀 否则就真直捣黄龙了
6我靠 那是战术 当年诸葛亮打着打着就丢盔卸甲跑了 等人家捡的时候再一举掩杀 虽然不一样但都是战术 再说了 人家边防军加上关宁铁骑近万人不让进城在城门口歇会也不行?

收起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百姓口中的民族英雄错不了

有时间去看看《明朝那些事儿》的第六部后半册和第七部吧,我觉得讲得还不错。
打广告的路过。。。。。

关你什么事?史学家怎么说就怎么样,那都是别人的目的。关键是你自己现在怎么做人

就一个原因就称得上民族英雄:抗击倭寇!

呵呵。尽信书不如无书,他为国为民,却蒙受不白之冤,被千刀万剐,却受万人唾咽。。 凭借他那气节, 足矣 流芳百世。 你, 不懂~ ?!

我认为楼主没看过什么书,你说的话让人感到很不知所措。我对你所说的6个问题作上略答,供你反省。
1----袁崇焕在未得到崇祯的许可下,私自与满人议和。这是他与满人的心智对抗,因为当时袁崇焕认为当时己方在各个方面都没达到进攻的时机,不能仅凭英雄气概而立刻与敌交战。两军交战,攻心为上。当时议和只是为了拖延时间为己方的工事修建等反面赢得时间,真不知道楼主连这点都不明白就发这样的问题?再说,议和后,...

全部展开

我认为楼主没看过什么书,你说的话让人感到很不知所措。我对你所说的6个问题作上略答,供你反省。
1----袁崇焕在未得到崇祯的许可下,私自与满人议和。这是他与满人的心智对抗,因为当时袁崇焕认为当时己方在各个方面都没达到进攻的时机,不能仅凭英雄气概而立刻与敌交战。两军交战,攻心为上。当时议和只是为了拖延时间为己方的工事修建等反面赢得时间,真不知道楼主连这点都不明白就发这样的问题?再说,议和后,袁崇焕是打算把锦州作为第一线,这也就是退兵一说。但此时相当于把皮球踢给了对方的多尔衮,多尔衮也不是等闲之辈,难道连这也识不破?同年秋天,满人大后方出现天灾,皇太极正是在这种时刻才想出了离间之术,因为他知道,等一入冬,明军一攻,满人不攻自破。楼主,这些你看过书没??????一个大战役的成败不在一个战术环节上得出结论!楼主懂不?!
2----明军最不缺的是粮食,而是军饷!皇帝连自己的内库都捐出来了.满清没粮食可以同过别的途径买,比如朝鲜,大明能把所有属国的粮食买卖通道都掐断?而且没粮食不会抢?正是卖了粮食,才能减轻满清的抢劫力度又能大赚一笔解决军饷问题!楼主你懂不?!!这叫智慧!
3----不救朝鲜是因为当时是泥菩萨过河,自己军队在没有军响等状况时,哪来的战斗力?当时满人的骑兵战斗力是很强的。如果袁崇焕是秦始皇,或许有一拼!所以袁崇焕也属于无奈之举,忍辱负重还能挡住满人的南下动机。当时满人攻朝鲜是为什么?主要是为解决自己后方天灾带的伤害!他们缺粮食!楼主知道不?!!!
4----一个关联保国存亡的战役,如果命令不统一,怎么协调军队?皇太极说过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正是说的这个理,因为将才的智慧是最重要的,袁崇焕杀毛文龙是为了军队调动等方面问题的团结因素。团结的力量,当代都在提倡!!楼主明白不?!!!
5----关于平辽平到北京,是很大程度上受朝廷中奸人所挑拨,让袁崇焕的一些想法受到了实际限制。袁崇焕只是负责一片地区的防务,不是全国的防务都归他,辽地的节节败退,正让朝廷中的鼠目之人有了弹劾袁崇焕的材料。崇祯也开始在这时对袁崇焕从信任到怀疑了,同时来自各地的保皇军队才向北京赶。再说满人当时是从长城喜峰口偷袭入关,直逼北京的最好办法,但这是佯攻为主,因为当时满人是大败察哈尔后才逼京的,战斗力不大,掠夺为主,同时又进一步加深崇祯对袁崇焕的怀疑了。而袁崇焕认为这是在满人诱他回京救驾,因为袁崇焕一回,锦州等于是个没有机枪的碉堡了。满人难道能放过这个机会吗?
6----“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袁崇焕避而不战就是威慑住满人,因为多尔衮等人还是对皇太极都赞赏的人有所顾忌的。而袁崇焕久不开战是因为己方实力根本不是对方的敌手了。这时候想赶走清军简直是笑话了,袁崇焕只能等各地的救援部队的到来。在等救援部队的时间里北京要稳住阵脚不能乱,这只能利用清军对袁崇焕这一点了。
再说说宁远大捷。宁远一战的确从历史上看是没什么成绩的。但你得懂得对比,当时明朝江山日渐西下,内地天灾人灾,外收大敌,在这么个大环境下,能重创清军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价值就在振奋人心(具体是崇祯的心了)。这种事情就像一场世界杯决赛进行到85分钟时候,己方扳回1球,从0:2变成1:2了,这是希望的重新诞生!楼主懂这道理不?!!!
袁崇焕的功绩在于他干了什么了不起的伟大事情,而是他的战略思想!!!而这些被明朝昏庸者误解,没有实施开来!但这些被后人发现了,这是一种财富,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中国之所以能崛起,离不开前人的警世!这是一种智慧财富!!!而不是效仿西方的大棒政策!!!用智慧来武装自己是民族强大的必备!!!
我对楼主的话:
我不明白楼主的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如果真是写论文而又不明白历史,那就没什么,在这我也表示歉意(在上面我也有不善之言)。如果不是,我告戒你长点脑子,不要被外国人当枪使!!!现在中国有些人就是民族败类!自以为在追求更高的人权、民权。但实际上是作了外国人的舆论之枪!!!枪口对着自己的国家!这些人就做的事就像崇祯身边的那些阴阳怪气的、不难不女的人!!!当然,现在的中国不是昏庸的大明,是不会让外国人及这些社会烂人得乘的。
结语:
我在这作答不是为了赚你的这200分,而是看到这个问题后很愤怒!
------焱睿愤批

收起

告诉你各方法,去买本当年明月的书《明朝那些事儿》全本,直接翻到最后崇祯那个朝代,里面有详解的。。看看就知道为什么了。。

因为袁崇焕他守住了自己的国家,结果被他人用计谋杀害了。

因为他的确是民族英雄,要是没有他会更惨
再说清代就给他平反了呀,要是他不对平反还有何意义

建议看一下《明朝那些事儿》!

推荐大家看下百家讲坛吧 里面有吧

是不是民族英雄,岂能是我等升斗小民所能左右的了的。

找个时间私聊。。。

建议楼主看看金老的袁崇焕评传吧,正是基于对袁的感悟,才有了《碧血剑》这本书。
敌强我弱,粮饷不足,兵马长久未操练,兵器装备残破不堪,袁又是出来乍到,未经整顿,这样的军队能打仗吗?而满人生性好武,鄙视农业,从不亲自从事农业。人少时便以打猎为生,人多了就抓汉人过去给他们种田,期间被抓入满洲的汉人达数十万之多。所以议和只是韬光养晦之策。也正是这点,朝廷才对袁生出不信任,因为有宋朝的前车之鉴,所以...

全部展开

建议楼主看看金老的袁崇焕评传吧,正是基于对袁的感悟,才有了《碧血剑》这本书。
敌强我弱,粮饷不足,兵马长久未操练,兵器装备残破不堪,袁又是出来乍到,未经整顿,这样的军队能打仗吗?而满人生性好武,鄙视农业,从不亲自从事农业。人少时便以打猎为生,人多了就抓汉人过去给他们种田,期间被抓入满洲的汉人达数十万之多。所以议和只是韬光养晦之策。也正是这点,朝廷才对袁生出不信任,因为有宋朝的前车之鉴,所以当朝认为议和就等于卖国。
至于坐视朝鲜被侵,当时明清议和,明方是修葺防御工事,以来屯田,步步紧逼,而清人则用来攻取朝鲜,换来朝鲜的中立和物产。
毛文龙在敌后方牵制敌人确有功,所以受了上方宝剑,但后来恃功傲慢,贪赃枉法,不听将令,其实也是一个属于可杀可不杀的人物。杀毛文龙是袁一生终结,就是因为这点,是崇祯最终还是下定决心杀掉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