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之十一:“怎样把文章写长”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2 19:51:45 高中作文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之十一:“怎样把文章写长”作文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之十一:“怎样把文章写长”作文

·“怎样把文章写长”

·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之十一

·  有位高一新生在课间对我说:“一篇作文要八百字,太多了。我写不满那么多字。”我问:“你能写多少字呢?”学生说:“我一般写到三五百字就没有话讲了。”我们在走廊上说了一会儿话,又上课了,我对他说:“刚才我们说了五分钟的话,如果写到纸上,可能已经有两千字了。”学生吃了一惊。因为他可能不觉得已经“说了那么多字”,而作文时却像拿凿子刻石碑似的,多写一行字都累得慌。

   我刚教书那一阵,也有学生问“怎样才能把文章写长”,听到这种话我会笑,因为当时也有学生问“怎样才能把文章写短”。网络开始流行后,多了一个词叫“灌水”,几句话的意思往往能扯成长篇大论,如“抻面”一般,“假大空”盛行,说废话成风。当然,那已经不完全是写作技能差,而是文风问题了。

   如今学生的焦虑常在“写不长”,因为高考作文那个“不少于800字”的要求悬在他头顶上。应试要求的陈规有不合理之处,然而经常性的“无话可说”毕竟也反映出表达能力差。

   学生感到没有内容可写,下笔“写不长”,一定是在某个具体环节上有困难。解决“写不长”的问题并不难。首先要能发现学生作文中“没展开”或“没说清”的地方。有位初三学生写在校园经历的几件事,有一处写在“鲁迅园”遇到同学,但只有三五句话的叙述。问她:“你写的是东墙脚,哪个地方的样子还记得吗?”因为我每天也从那儿经过,所以我知道她写的能是东墙脚,只有东墙脚才能有那窄窄的巷子,砖墙才会有那样的特点,而一个不了解“鲁迅园”的读者根本不知道什么“东墙脚”,也无法从三五句话里体会那里特有的情韵。我让她“再想想那幅图景,描摹得细一些”。她闭上眼睛描述,有:“老墙上的藤叶枯了,仍然在风中颤抖”,“那把丢弃的竹扫帚斜靠在墙边,竹柄上已经有星星点点的绿斑”……在回答:“你对那里的景物有过哪些想象”时,学生说:“木门上残存的红漆总是让我想象到,十九世纪末,这幢楼刚刚落成时的大门红得发亮;还有,当时是清朝末年,男子还留着辫子呢!”在回答“走在东墙脚窄巷时,你有没有其他人不一定知道的心思”时,学生脱口说:“我希望对面过来的也是女生,最好还是我认识的;巷子窄,要不我会尴尬。”我觉得她那种心理很真实,因为那条巷子的确很窄。我对她说:“好吧,把刚才想到的这些话都补进去,因为要联缀过渡,这样就多了三百字。现在看看怎么样,画面出现了,感觉有了,读者也跟你一同走进东墙脚的窄巷了……”

   这一次学生知道怎样“写长”了,下一次她是不是还会这样去想、这样去写,取决于她能否有“描写意识”。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一个人善于描述自己见到的人和事,善于形象地传达自己的感受,他会在很多地方受到欢迎,原因在于别人听他说点什么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即我们常说的“生动形象”和“传神”,听众或读者在接受信息时少了很多障碍。在这里,已不是“能不能写长”的问题,而是“会不会写”的问题了。

   缺乏读者意识,忽略他人可能的感受,总以为自己看到的东西任何人一定会有同样的印象,而不知道这一切应当用自己的笔去“还原”,应当通过“描绘”去传达,这是很多学生的写作通病。当然,“什么是描写”和“为什么要描写”几乎是同一个问题,——就是要把自己所见到的一切用文字传达出来,使读者读后脑海里出现的形象与作者所见的图景高度吻合。因为缺乏描写意识,很多学生总以为叙述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其实,过多的叙述至多只能完成“顺序”,只能解决“往前走”,即使一些学生懂得“一波三折”,也至多是走条曲线,而不知道应当“停下来看”(描写)。这就是记叙文“写不长”的主要原因。有些教师的写作教学可能也忽视了这样的指导。

   议论文的“写不长”则往往在于学生不了解议论的作用,缺乏议论的兴趣,议论的过程被弱化。学生在文章开头亮了观点,但写作目的不明,不知道需要通过文字来显示自己的“说服力”,不懂得要展示“支撑论点的过程”,而是匆匆忙忙直奔结论。所以,三五句话亮了观点,仿佛不屑与人论辩,随即便是所谓的“摆事实”,举出一两个并不一定妥贴的例子,就自说自话地收住,那意思仿佛是“事实胜于雄辩”,“你自己慢慢去体会吧”。——我讲评议论文作业时,问学生有没有这样的情绪,很多学生都会心地笑了。这些学生的“写不长”可能还是在于缺乏读者意识,认为“我知道的你就该知道”,“我想到的你也一定会想到”,所以不必多言,而也正是这个自以为是的“不必多言”,最终让一些学生感到“无话可说”,进而“不会说”。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说“把议论引向深入”,可是如果教师自己的认识是肤浅的,他的学生往往也就不会深入思考;而如果教师认为学生独立思考是没有价值的,学生作文往往也就自觉地“浅”了下去。这样的“浅”,必然造成无话可说。电视台播放低俗的小品节目,嘲弄残疾人或弱势群体,批评这种表演低俗,是立场和情感态度问题,是基本素养,学生凭最简单的道德判断就应当解决。然而要分析这种现象何以有市场,则需要从国民素质,从管理体制诸方面去分析,教师如果能启发学生就这类问题作深层思考,不愁无话可说。当然,话说开后如何把握分寸,则是另一个问题了。

   针对“写不长”,我经常的做法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记叙,多想想:当时情景究竟是什么样的?对读者而言,我的描述能不能再现当时的情形?我是不是应当把讲述的节奏放慢一些?如果是发议论,则应当想到:我表达观点的条理是否清楚?我的读者可能会在哪方面、对哪一句话产生误解……

   在这里我想指出一种现象,即学生的作文习惯经常和教师的教学有关,他写作上的困难可能会和教师的教学观和评判习惯有关。在起始年级教学中经常发现,如果学生在九义阶段接受了正确的写作指导,他一般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困难。学生“写不长”有时可能是因为教师不喜欢某些内容,他“不敢写”;有时是教师要求过高,总是认为学生的写作“提高过慢”,“不到位”,于是学生“不会写”。学生从语文教科书上接触文章的大多是经典作品,一些教师的写作指导往往以经典为样本,拿学生作文和教材的表达相比较,这种做法没有必要,这样的目标会让初学写作者感到不可望也不可即。教师在作文指导和评价方面应当有比较客观的标准,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就丧失写作的兴趣和信心。

   在和同行讨论这个“写不长”的话题时,我注意到,有些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无话可说”研究,已逐步延伸到教师自身表达习惯的问题。确有这样的现象:教师自身不善于表达,也就无从引导启发学生的有效表达。有些教师自身不善于感悟生活(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语文教师自身的观察能力也比较差),当他们看到学生写一件趣事时,经常会说:“这么巧的事,怎么被他看见了?”他们还缺乏幽默感,我在一些公开课上看到,一位学生饶有兴味的表达,全班大多数学生觉得有趣,听课的教师也忍俊不禁,可是授课教师并不敏感,反而批评学生大惊小怪。在这样的教师面前,有些学生就逐渐失去了自我表达的激情,他是“懒得多写”,而并非是那个“我写不长”。所以,学生写作方面的一些痼疾,教师是不是也该从自己身上找一找原因呢?

篇一: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系列

【推荐】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系列

编者按:

王栋生,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名教师,同时也是著名杂文作家,笔名吴非。1950年出生,1968年下乡插队,1982年春毕业于南京师大中文系,进入南师附中任教至今。

主编《高中文言读本》、《初中文言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古诗文诵读》、《现代诗文诵读》(江苏教育出版社)等20多种教学用书,为《新语文读本》编委,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篇;1988年起在教学之余从事杂文写作,发表杂文、评论、随笔1500多篇,出版杂文体专著《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的用人术》,杂文集《污浊也爱唱纯洁》等。

“让学生喜欢语文课”,是王老师的教学基本目标。为了让学生喜欢,为了使语文课有吸引力,王老师主张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思想的深刻性,对于教材,对于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包括对于作家作品、社会现象,都要有自己独到的、力求深刻的见解。其次教师要有表达的艺术性。在教学中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甚至不惜改变课前准备好的教案。同时,能抓住一两个有价值的、有效的问题组织教学,这样的问题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的空间、想象的空间。

意的教材是不可能的,任何努力都不可避免地带着某种局限,而只有融入了教师实践智慧的教材才是有价值的;对写作教学而言,教师的实践可能更为重要。现在,社会对语文教育的批评很多,然而,不深入中小学写作课堂,根本不会知道在那里发生了些什么。

这本笔记,不可能涵盖中小学写作教学的“教程”或知识,卑之无甚高论,仅仅是个人的实践体会,其中也有许多值得记取的教训。几家杂志曾约写作文教学实践方面的稿件,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张蕾和王希文,腾出版面连载我的教学笔记,试图抛砖引玉,好在不过是老生常谈,并非做苦工,于是一写就是几年。想到这堆旧砖积多了,庶几可作为路石,给正在泥泞中摸索的人去垫脚,于是就有了这本小书。有几篇笔记在发表时可能用过别名吴非,望读者见谅。

为了方便,甚或因为我的卑微,选用了这个书名。中国有一百多万语文教师,每位老师都可以有自己的作文教学笔记。

是为序。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版)

小编搜集了一些王栋生老师在作文教学方面的系列笔记,这些笔记通过一系列教学实例,表达出王老师独特的教学思路,希望能给其他老师予以方式方法上的启发与帮助。

作文教学笔记之一:“我在星期三写不好作文”

作文教学笔记之二:学生何以“故纸堆里讨生活”?

作文教学笔记之三:老老实实地去写

作文教学笔记之四:评语要少而精

作文教学笔记之五:抓住机会,适时写作

作文教学笔记之六:指导课与讲评同样重要

作文教学笔记之七:这是写给你看的

作文教学笔记之八:要培养学生评论世事的能力

作文教学笔记之九:要提高辨析信息的能力

作文教学笔记之十:请说说大米多少钱一斤?

作文教学笔记之十一:“怎样把文章写长”

作文教学笔记之十二:读书形成的经验也是写作的经验

作文教学笔记之十三:谁让你不看报纸

作文教学笔记之十四:仍从“滥用排比句”说起

作文教学笔记之十五:没有自由的思想就不会有创造精神

没有自由的思想就不会有创造精神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之十五

有老师问,作文写得好的学生一般有哪些特征。问得有意思。在一个新班,只要安排一两次作文或随笔,教师便能很快地发现那些所谓的“写作尖子”。这些学生读书涉猎广泛,文学阅读超出一般教学要求;他们富有生活情调,同时很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他们的交游面未必很广,但是交流的质量很高,这些学生往往都有无话不谈的二三知己;——更重要的,是

他们在精神和意志上比一般人具有独立性,往往有许多自由的想法。

我教过的一位学生,他交来的作文中夹了张纸条,纸条上写的是:我本来不想这样写,我的观点可能你不认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作文符合教学要求,但是既然他表示这未必是他的真实想法,我就觉得这次作文他写得并不愉快。我在他的作文上批了几句话,大意是,你不能畅所欲言,看来是我的教学存在问题;分数并不重要,你的不愉快使我遗憾。后来这位学生在随笔中对教育现状,对社会问题发表了许多非常自由的想法。——应当说,那位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已经超过了一般教师的认识,他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比较理性客观,并没有那种带几分狂热的“青春病”,而且世界大事,国计民生,都在他的思考当中。我并不主张用“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去鼓励或诱惑青年,然而青年能“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则一定会是民族的希望。我一直希望学生能自由地思考问题,如果学生缺乏自由思想,那很可能是教师的教学失责。

为什么会是老师的责任?道理很简单:学生主要的思想活动发生在学校,产生在课堂,他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的形成,教师的教育教学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学生不敢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发表言论?在中国社会,一个人要想平安生存,他会有许多顾忌,在中国文化的熏染下,学生很小就明白“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头的椽子先烂”……在他的长成阶段,会有多少“古训”在等着他!一位学生想要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往往会先看看他的教师是何等样人。他犯不着让教师脸色大变,他犯不着自讨没趣,他会担心各种对他不利的评价,因为他是学生,他还有许多学习任务要完成,他不可能用有限的时间为自己的言论去解释、去周旋。我们的教育,管头管脚管嘴巴,总是能把孩子们从小就管得只能循规蹈矩,不能乱说乱动(有些小学甚至有“报告制度”,每个班发展两三名“安全信息员”),这些,都是违背教育常识的。要求孩子在公德方面“听话”,是正确的;全面要求孩子们“听话”,则很可能意味着禁止自由思想,这就把儿童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全扼杀了。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很多老师往往是在学生随笔、周记中发现了“思想倾向”、“思想苗头”,于是不由自主地就“关心”起来,于是自觉地扮演“思想警察”的角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从不去想这会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带去什么。

前面说到的那位学生,还知道“试探”一下教师的态度,更多的学生则根据教师平时教学中的“思想倾向”,直接把自己隐藏起来了。面对学校和教师的威权,他有什么必要拿自己的“前途”去冒险呢?他的学习本来就不轻松,他为什么要自寻烦恼呢?他看到很多事“说了也白说”,于是他可以不说,他可以少说,虽然他一直在想,不停地想。有人说中国知识分子不说话的本事世界

目课时,减去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却没有引起社会关注……这些观点来自一名学生的独立思考,也很像“唱反调”,教师如何评价他这种独立见解,是对自身学养的一种考验。

又如,时下中小学没完没了的“检查”、“验收”、“评比”,总是要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很多学校弄虚作假,校园整饬一新,规定师生说话口径,背诵讲稿;准备礼品,宾馆宴会,奢侈铺张;校长油头粉面,送往迎来,谄媚无比……这些,学生全看见了。如果教师的教育教学是成功的,这个学生的思想感情就不大可能和学校“在政治上保持一致”,他必然会在情感上和这种学校风气疏离甚或决裂,他必然有能力分析这种现象的根源,他极有可能以此来判断其他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作为教师,你是让他说,还是不让他说?安徒生笔下的那个孩子敢于说皇帝什么也没穿,也许是他没有受过中国式的教育,要不就会老气横秋地反问出一句:“这个,你说他是穿了,还是没有穿呢?”

我们都讴歌唐诗的伟大,“唐朝的诗,诗的唐朝”,我的学生知道唐朝没有一位诗人因为写诗而坐牢,其反应并不如六七十岁的人强烈,盖因中学生的历史知识尚不丰富,不太了解近现代历史。中国有文字狱的时代,都不可能是文学艺术的盛世,也不会出杰出的思想家。在唐代,我们竟没有听说有哪位是“反动诗人”,也从没有听谁说过“利用诗歌谋反是一大发明”,所以唐诗的辉煌不是偶然的。经典的出现也和自由思想有关,我们不必责备当代作家写不出传世之作,当然,在处处设置禁锢的语文课堂,我们同样不能责备学生写不出青春的激情与独特的见解。

十多岁的中学生,作文说假话套话空话,教师不以为怪;他偶尔真实自由地想了一些问题,教师却如临大敌,感到不好处理,这样的语文教育,只能培养识字的奴才。

自由的思想,也有助于拓大学生的写作空间。比如,学生在课堂上常常会走神,有时,他们神情愉悦,若有所思,我就猜他们是在想自己开心的事了。我在写作指导课上举例说,这种表现,就是“狂想欣快症”,学生都笑起来。思想是“管”不住的,谁都会有自由想象的空间,但是你能把这些写出来吗?同样,这也要看教师是什么样的人了。我看一些学生随笔中的“连载”,他们的想象体现了青少年正常的情感,没有什么可笑的。但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学生的这种无拘无束,面对学生的作文,他们经常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他们要这样乱写?”“学生为什么这样胡思乱想?”按教师的思维逻辑,没有实际生活就不该写,他们否认积极思维的价值,不认为想象力是一种创造力。然而他们错了,他们能否分辨“胡思乱想”与“奇思妙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忘记了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

没有自由的思想就不会有创造精神。“钱学森临终之问”震动了许多人,为什么中国的学校没有培养出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中国无本土科学家获诺贝尔奖,有关评论很多。但多数评论只注意高等教育缺乏创新精神,而忽视基础教育的落后。基础教育的落后不完全在于经费的投入,而在于没有树立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观念。当一个人接受12年的基础教育进入大学时,他的人生观已经充填了一些基本内容,他的思维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特征,——也就是说,12年的基础教育已经给他打下了一定的“精神底子”。如果这位学生为了考试分数一直不懈奋斗,已经不会、也不敢自由地思想,即使他考进大学,又怎么可能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又能有什么“创造”呢?

仍从“滥用排比句”说起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之十四

我在《老老实实去写》(本刊2009年

时,曾以一句精短概括语惊四座,他说:“报告很好,没有排比句。”据报道,“许多委员都对贾平凹的评论表达了认同”。可见这个“排比句”不但在中学语文界传为笑谈,在公共生活中也开始令人厌烦。

江苏有个校长调动工作,有报纸闲得无聊,想炒作一下,访问了他原先工作的某乡镇中学,有教师介绍该校长当年很能说,称其“特别善于用排比句”,“善于背诵格言警句”。记者可能比较年轻,也是排比句爱好者,竟把那位老师的话看作一种表扬,照实记在报道中。据说很多语文教师看到这里便捧腹大笑。当然那位教师是诚心敬佩排比句,绝非故意调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排比句虽招人厌烦,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市场。有这样的教学修养,就不会奇怪中小学生滥用排比句的文风了。

语言环境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表达。现今学校的标语口号经常用排比句,社会话语也处处可见排比句,始作俑者大概就是应试教育环境下的语文教师,以“排比句”培养出的一代人很多已经成为记者、公务员和教师。原先诗人散文家的手段,如今成了中小学生作文的法宝,老师传授考试作文真经,也把这个排比句作为三斧头。这是一种“易学、上手快”的手段。非语文学科出身的校长做报告用一下排比句,会有学生认为那算是文采;至于语文教师用排比句,偶尔用几次也就罢了,如果“特别善于用排比句”,只能算是搞笑,因为排比句使用已趋低龄化。我为某报评选优秀作文,多次看到小学生中年级的排比句,也是有模有样的。

滥用排比句不过是一典型现象,它反映的还是文风不正。学生的文风受环境影响,他到处看到排比句,便会以为那是最优秀的表达,岂有不学之理?

我在学生的“成长日记”(学校统一发的一种记录本)中看到学生照抄学校的“育人目标”,这个目标把高中三年的教学任务归纳为:“

下页

篇二:怎样把文章写长、写好

怎样把文章写长”

作文教学笔记之十一

有位高一新生在课间对我说:“一篇作文要八百字,太多了。我写不满那么多字。”我问:“你能写多少字呢?”学生说:“我一般写到三五百字就没有话讲了。”我们在走廊上说了一会儿话,又上课了,我对他说:“刚才我们说了五分钟的话,如果写到纸上,可能已经有两千字了。”学生吃了一惊。因为他可能不觉得已经“说了那么多字”,而作文时却像拿凿子刻石碑似的,多写一行字都累得慌。

我刚教书那一阵,也有学生问“怎样才能把文章写长”,听到这种话我会笑,因为当时也有学生问“怎样才能把文章写短”。网络开始流行后,多了一个词叫“灌水”,几句话的意思往往能扯成长篇大论,如“抻面”一般,“假大空”盛行,说废话成风。当然,那已经不完全是写作技能差,而是文风问题了。

如今学生的焦虑常在“写不长”,因为高考作文那个“不少于800字”的要求悬在他头顶上。应试要求的陈规有不合理之处,然而经常性的“无话可说”毕竟也反映出表达能力差。

记叙文学生感到没有内容可写,下笔“写不长”,一定是在某个具体环节上有困难。解决“写不长”的问题并不难。首先要能发现学生作文中“没展开”或“没说清”的地方。有位初三学生写在校园经历的几件事,有一处写在“鲁迅园”遇到同学,但只有三五句话的叙

述。问她:“你写的是东墙脚,哪个地方的样子还记得吗?”因为我每天也从那儿经过,所以我知道她写的能是东墙脚,只有东墙脚才能有那窄窄的巷子,砖墙才会有那样的特点,而一个不了解“鲁迅园”的读者根本不知道什么“东墙脚”,也无法从三五句话里体会那里特有的情韵。我让她“再想想那幅图景,描摹得细一些”。她闭上眼睛描述,有:“老墙上的藤叶枯了,仍然在风中颤抖”,“那把丢弃的竹扫帚斜靠在墙边,竹柄上已经有星星点点的绿斑”??在回答:“你对那里的景物有过哪些想象”时,学生说:“木门上残存的红漆总是让我想象到,十九世纪末,这幢楼刚刚落成时的大门红得发亮;还有,当时是清朝末年,男子还留着辫子呢!”在回答“走在东墙脚窄巷时,你有没有其他人不一定知道的心思”时,学生脱口说:“我希望对面过来的也是女生,最好还是我认识的;巷子窄,要不我会尴尬。”我觉得她那种心理很真实,因为那条巷子的确很窄。我对她说:“好吧,把刚才想到的这些话都补进去,因为要联缀过渡,这样就多了三百字。现在看看怎么样,画面出现了,感觉有了,读者也跟你一同走进东墙脚的窄巷了??”

这一次学生知道怎样“写长”了,下一次她是不是还会这样去想、这样去写,取决于她能否有“描写意识”。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一个人善于描述自己见到的人和事,善于形象地传达自己的感受,他会在很多地方受到欢迎,原因在于别人听他说点什么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即我们常说的“生动形象”和“传神”,听众或读者在接受信息时少了很多障碍。在这里,已不是“能不能写长”的问题,而是“会不会写”的问题了。

缺乏读者意识,忽略他人可能的感受,总以为自己看到的东西任何人一定会有同样的印象,而不知道这一切应当用自己的笔去“还原”,应当通过“描绘”去传达,这是很多学生的写作通病。当然,“什么是描写”和“为什么要描写”几乎是同一个问题,——就是要把自己所见到的一切用文字传达出来,使读者读后脑海里出现的形象与作者所见的图景高度吻合。因为缺乏描写意识,很多学生总以为叙述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其实,过多的叙述至多只能完成“顺序”,只能解决“往前走”,即使一些学生懂得“一波三折”,也至多是走条曲线,而不知道应当“停下来看”(描写)。这就是记叙文“写不长”的主要原因。有些教师的写作教学可能也忽视了这样的指导。

议论文的“写不长”则往往在于学生不了解议论的作用,缺乏议论的兴趣,议论的过程被弱化。学生在文章开头亮了观点,但写作目的不明,不知道需要通过文字来显示自己的“说服力”,不懂得要展示“支撑论点的过程”,而是匆匆忙忙直奔结论。所以,三五句话亮了观点,仿佛不屑与人论辩,随即便是所谓的“摆事实”,举出一两个并不一定妥贴的例子,就自说自话地收住,那意思仿佛是“事实胜于雄辩”,“你自己慢慢去体会吧”。——我讲评议论文作业时,问学生有没有这样的情绪,很多学生都会心地笑了。这些学生的“写不长”可能还是在于缺乏读者意识,认为“我知道的你就该知道”,“我想到的你也一定会想到”,所以不必多言,而也正是这个自以为是的“不必多言”,最终让一些学生感到“无话可说”,进而“不会说”。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说“把议论引向深入”,可是如果教师自己的

认识是肤浅的,他的学生往往也就不会深入思考;而如果教师认为学生独立思考是没有价值的,学生作文往往也就自觉地“浅”了下去。这样的“浅”,必然造成无话可说。电视台播放低俗的小品节目,嘲弄残疾人或弱势群体,批评这种表演低俗,是立场和情感态度问题,是基本素养,学生凭最简单的道德判断就应当解决。然而要分析这种现象何以有市场,则需要从国民素质,从管理体制诸方面去分析,教师如果能启发学生就这类问题作深层思考,不愁无话可说。当然,话说开后如何把握分寸,则是另一个问题了。

针对“写不长”,我经常的做法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记叙,多想想:当时情景究竟是什么样的?对读者而言,我的描述能不能再现当时的情形?我是不是应当把讲述的节奏放慢一些?如果是发议论,则应当想到:我表达观点的条理是否清楚?我的读者可能会在哪方面、对哪一句话产生误解??

在这里我想指出一种现象,即学生的作文习惯经常和教师的教学有关,他写作上的困难可能会和教师的教学观和评判习惯有关。在起始年级教学中经常发现,如果学生在九义阶段接受了正确的写作指导,他一般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困难。学生“写不长”有时可能是因为教师不喜欢某些内容,他“不敢写”;有时是教师要求过高,总是认为学生的写作“提高过慢”,“不到位”,于是学生“不会写”。学生从语文教科书上接触文章的大多是经典作品,一些教师的写作指导往往以经典为样本,拿学生作文和教材的表达相比较,这种做法没有必要,这样的目标会让初学写作者感到不可望也不可即。教师在作文指导和评价方面

应当有比较客观的标准,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就丧失写作的兴趣和信心。

在和同行讨论这个“写不长”的话题时,我注意到,有些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无话可说”研究,已逐步延伸到教师自身表达习惯的问题。确有这样的现象:教师自身不善于表达,也就无从引导启发学生的有效表达。有些教师自身不善于感悟生活(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语文教师自身的观察能力也比较差),当他们看到学生写一件趣事时,经常会说:“这么巧的事,怎么被他看见了?”他们还缺乏幽默感,我在一些公开课上看到,一位学生饶有兴味的表达,全班大多数学生觉得有趣,听课的教师也忍俊不禁,可是授课教师并不敏感,反而批评学生大惊小怪。在这样的教师面前,有些学生就逐渐失去了自我表达的激情,他是“懒得多写”,而并非是那个“我写不长”。所以,学生写作方面的一些痼疾,教师是不是也该从自己身上找一找原因呢

分解动作,写出内容

好多人的作文东拉西扯,漫无边际,中心不突出,语言干巴巴。

一次有个同学写一个劳动场面的文章交上来,就是这个问题。老师

下页

篇三:王栋生老师作文教学风格初探喻言.docx

王栋生老师作文教学风格初探

牛滩镇牛滩中心小学校喻言

摘要:作者通过阅读王老师的教育著作《不跪着教书》和《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以及学习王老师的课堂实录,试图在本文中对语文名师王栋生的作文教学风格做初步的探微。

关键词:作文教学人文情怀教学智慧正文:

2011年底专注于教育记者至2013年成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送了我几本和教育有关的书,其中有一本署名吴非的《不跪着教书》。初看书名,我很不解也很不屑:教书不是天底下最光辉灿烂的事业吗?教师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这一切是多么的光明、美好,哪有“跪着教书”的可能?再加上根本就不知这位吴老师何许人也,所以这本书就一直被“礼貌性”地束之高阁了。

三四年工作下来,我发现自己当初的想法是那么的简单和幼稚。应试教育下,我们有太多的束缚和无奈,很多同仁,教着教着,就给各种现实的因素“跪了”,就忘了原来的初衷,忘了当初的模样,逐渐麻木,甚至不自知。

去年回到成都参加大学同学聚会,碰到很喜欢的一位导师,跟他聊天的时候,他向我推荐了《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这本书,对其评价很高。当时正对作文教学很迷茫的我如获至宝,

育。这一个系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人”这一立人教育,“把‘人的教育’写在我们的旗帜上”。

“人的教育”首先要铸造健全的人格。对一些反人性、反人道的教育行为,如:任课教师为了学生考试成绩,家里有了急难之事也不愿请假;介绍先进教师事迹竟以只爱教学不爱家人为例,等等,王栋生很是不以为然,甚至很是愤怒。他说:“教师应当培养学生懂得爱,懂得善良,教师自己必须要有爱和善良的情感。”“教育培养的应该是健全的人,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即使他有一个极高的‘分数’,对社会对家庭而言,完全可能是一个废物。”

“人的教育”要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王栋生认为,终身学习的立身之本在于独立思考精神——一个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思想者,他才能有充实的内心,才有可能始终满活力;现今课堂上最缺少的通用语是“我认为”,久而久之,学校培养出来的只是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教育者要上课反思,“不敢想,是因为不准说、不能说、不敢说,从指鹿为马的时代的开始,就有了能不能说真话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是为他们打下人文底子的重要措施”。

“人的教育”还要培养充满爱和敬重的有教养的人。王栋生始终强调,教育应该明明白白地提出“教养”的概念,“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没有贵族阶层,但是不能没有绅士风度;在丧失了绅士风度的社会,文化教育至多也只能是起到油漆的作用——粉饰涂抹而已”。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说:“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他曾苦口婆心地劝诫学生阅读名著,要从名著中汲取力量,“人如果到了十七八岁,还不能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还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指望进了大学再修炼,性情心灵和教养已经有很多补不了的空洞了”。

(二)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智慧:

教书不是流水线作业,没有“规定动作”,没有一成不变的操作步骤,语文也不像数理化等学科,有清晰的解题思路可以传授给学生。所以语文老师具有高明的教学智慧是十分重要的。而王栋生老师这是这样一位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大智慧的智者。我们有的时候,太过于急切,总是希望学生能一下子就达到我们的期望,而王老师却说:“初中或高中作文教学的起始阶段,一定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因为换了环境,换了教师,学生总会有新的期待。如果懂得学生的心理,在

虽然他在业内名气很大,有许多抬出来可以压死人的头衔,但是王老师的书读来全无大部头的笨重和晦涩。他不会用专业术语来压人,不会动辄搬出某某理论某某方法来显示自己的深不可测。他在书里,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向读者娓娓道来,让人觉得仿佛就在听一位老教师言传心授,亲切,好懂。

最后,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王老师于我的

篇四:用细节雕镂时光——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

用细节雕镂时光

——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

柳城县民族中学乔敏娟

王栋生老师的作文教育笔记写得很朴实,却很耐人寻味,“看学生作文,常常觉得有些学生颇能讲一些大道理??学生作文一旦涉及民生,叙述故事往往像不食人间烟火一般。青少年时代脱离生活,有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情感态度。”①我的学生是初一学生,小事不愿写,大事写不来,他们作文中“假大空”的病症更为严重。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学生因此而失去了作文表达的兴趣。

要改变这一点,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领悟到细节的魅力。

写好细节,是对时光的精心雕镂,是对生活细微之处的精心揣摩和感悟。若能细心观察细节,精心刻画细节,培养的不仅仅是写作能力,更是对生活的热爱。

我曾经试过在作文课前为学生进行过关注细节,用细节表达情感的训练。

我先给学生看一张图片,图片上是半个红红的沙瓢大西瓜,西瓜上已经被挖走最中心的一圈,我说:“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假设你是一个非常爱吃的人。现在请结合这张图片表达你的爱。我先给个示范:‘如果我把西瓜中间挖出来的部分给你吃,说明我很爱你。’你们知道吗?自从我当妈妈后,我很久没吃到西瓜的这一部分了,不是给我儿子留着,就是给我妈妈留着,因为我爱我儿子,所以我给他留最好吃的,因为我懂得了当妈的心,所以我也给我妈妈留着。”

学生恍然大悟:“哦??”已有人跃跃欲试。

我再打开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个精美的大蛋糕。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怎么结合蛋糕图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讨论过后,4组的周小蓓抢先站起来说:“这么诱人的蛋糕,上面有各种好吃的水果,如果我让你先挑你爱吃的吃,剩下我再吃,就说明我很爱你。”我给她一个大拇指:“爱就是在共同喜欢的东西前让的那一个细节。很好。”

3组的大嗓门王佳佳不甘落后,大笑着嚷:“我先吃!再给你吃!”大家惊住了,调皮的小兵对3组组长说:“你们怎么把她给放出来了?”王佳佳赶忙解释:“我怕老师变肥不是嘛!”我大喜,禁不住鼓掌:“你们看,王佳佳对我是真爱啊,看到这个蛋糕,她能马上想到是不是适合我吃,这正是理性的爱啊!这蛋糕我也来说说看:‘我是一个非常非常好吃的人,如果我能从很远的地方把这个蛋糕完整地带回来给你吃,就表明我真的很爱很爱你’。周小蓓让我尽情先吃,我体会到一种宠爱,王佳佳把催肥的东西都吃了,让我体会到理性严厉的爱。那么我这样用好吃和舍不得先吃来对比,你感受到我对你的爱了吗?一种情感,多样表达,殊途同归,作文,无非就是这样。从身边的小事着手,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我又出示了一副图,图片是一锅卖相极好的煲螺,也许是柳州人对螺蛳的天然喜爱,这

螺点燃了学生们的热情,也许是前两幅图的试水,很多学生的思维都活了,根本不再等小组讨论,直接站起来说了。有的说:“我给你吃肉,我吃菜,说明我爱你”,有的说:“我帮你夹螺,你吃完我再吃。说明我爱你。”有的说:“你吃里面的肉,我嗦外面的壳。”有的说:“你吃,吃完我喝汤就行。”有的说:“你都吃了吧,我洗碗就好。”??王佳佳的大嗓门怎么会错过这种好机会呢:“嘎嘎!我都吃完去!不给你吃!这是垃圾食品!我爱你,我替你去吃垃圾食品。”王佳佳一出,谁与争锋啊!再给他们说下去,我这楼就歪了,我马上总结:“好啦,大家的发言都非常精彩,从大家的发言中,可以归纳出几点:一,你们都明白爱是付出。二,你们都明白爱是孔融让梨,给对方最好的。三,你们都明白爱是用自己的方式,用行动去表达。从这些可以看出,你们情商很高,能感悟爱,也会表达爱。其实很多作文无非就是写这些,亲情,友情,师生情,情感类作文就是写‘什么样的爱?为什么爱?怎么爱?’,什么样的爱?无私的爱、严厉的爱、宽容的爱??;为什么爱?也许因为他是我的亲友,他对我有过什么样的爱,所以我感恩,我回报。怎么爱?吃个西瓜给我吃中间,吃个蛋糕给我吃外边,吃个螺给我吃肉他嗦壳,我爱他,怎么爱?让他放心吃,或者称他体重防他胖,宁可让他误解,宁可自己胖,也决不让他有一点发胖的危险。所以怎么表达情感?有时,你只要细细地写出一个西瓜的吃法、一个蛋糕的吃法,就已经足够。每个人对生活的感悟都不一样,所以写好细节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雕镂自己的时光,刻画自己的精彩。”——我们这一堂课的作文题就是用吃的细节表达一种情感。许多学生都催我赶快停止说教,让他们写,这种急切的表达欲望,真是让我无比欣喜。

也许一堂课能做的很少,但是我想,只要坚持下去,教学生踏踏实实地观察生活,从生活小事中发掘它的内涵,就一定会有成效的。最重要的,是作文课应该最大程度地去刺激学生的表达欲望。

王栋生老师说“童年到少年时期,是人的大脑的主要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可塑性最大,一些基本质在要在这一阶段形成。过了这个阶段,人的发展可能有限。如果在儿童时期就丧失对事物的好奇心,缺乏对外部世界的敏感,没有探求精神,不乐于表达,那么,人的成长会很缓慢。”②我以此自勉,教写作不仅仅是为了作文分,更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生活的审视能力与表情达意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生活的热情。

雕镂时光,我用细节。

注释:①引自《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之十》

②引自《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之十》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