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2015年深圳一模高分作文点评及述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16 15:52:20 体裁作文
2015年深圳一模高分作文点评及述评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2015年深圳一模高分作文点评及述评作文

第17篇

熬(得分52)

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  黄璐

 

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少了生活的煎熬,又何来人生的那一碗好汤。(开篇紧扣主题,比喻兼疑问句式,简洁新鲜而又引人深思。)

②熬是长时间的苦,长时间的磨砺,这种磨砺最终会让人升华。历史上,许多名人的成就都是“熬”出来的,(。)司马迁,史记(《史记》)的创造者,伟大的史学家,(。)(这两句语序置换,与下文联系更紧密。)在忍受了难以想象的酷刑后,在牢中的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目标,而是吃着牢饭,用汗水和泪水“熬”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史记》),留给后人的,除了这留(流)芳百世的大作,还有他在困境中苦熬的背影,(。)但正是这数年不改的决心和忍受了闲言碎语的信念,使他熬了下去,成为了史学上的一个里程碑。(《史记》不是“在牢中的他”“吃着牢饭”“熬”出来的,注意史料运用的准确性。)

③熬也是一种孤独,一次寂寞的修行。就像寂寞出学问那样,长期坐冷板凳也是需要能力和定力的。学者要是奈不住寂寞,也是不能作出学问的,创新者要是学不会熬,也(是)不能有任何新突破的。

④马云,阿里巴巴的创始人,现任我国最大的网络金融公司总负责人,(。)许多人眼红他今日的成就,但却不但(知)他是如何凭借汗水和双手熬过最坚(艰)难时期的。1995年,互联网在中国刚刚起步,没有很大的影响力,他却不顾家人的反对和朋友的劝阻,果断投资互联网市场,经过数年的打拼,才在这个市场里混得如鱼得水,最后打入了美国市场,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在此期间,他忍受住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和寂寞,众人的不解和冷嘲热讽并没有使他倒下,而是成了他人生路上的催化剂,这些各色的“调料”,使他将自己的人生汤熬得更加有滋有味。(“催化剂”“调料”“人生汤”,比喻的妙用如枯树生花,使语言增色不少。)

⑤熬,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体验,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熬得住的,(。)古时的拥有帝王之相的项羽,没能顶住失败的压力,在江边自尽,留给了世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义气和正直,也留下了“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惋惜。而能充分享受“熬”这种境界的,才是人生的赢家。苏轼一生被贬无数,却也还是带着“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情怀,也是十分难能可贵且令人敬佩的。(对比论证运用好,但是立论欠深刻。熬是一种处变不惊坦荡豁达的人文情怀,浮躁自弃不可能达到熬的境界。)

(②至⑤段是论证的主体部分,条理清晰,用例准确,分析都能紧扣各自的分论点,没有信马由缰式的散漫,功底较为扎实。并列式结构在逻辑上属于不尽列举,容易让人生出套作宿构的厌弃,慎用之。)

⑥熬和煎不同,煎是时短而剧烈的,熬是时长而较缓的,有些人承受的了一时的重击却忍受不了长期的“煎熬”,有的人却越熬越有味道,也正是这种坚持,才将人生熬出了不一样的味道。(以解析熬和煎的区别收束全文,构思新颖,显现出豹尾的深刻性与力道的强劲。)

【点评】“熬”是一个似浅实深的命题,题目出得好,深浅皆能为文,在思想深度上可以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很好的区分。本文整体感还不错,显现出小作者较为扎实的作文基本功,如果一定要无限上纲,那么作文思想尚显稚嫩。

哲学上强调事物具有两面性特征,这可以作为本次作文的理论指导。

“熬”可以正面立意,强调“熬”的重要性,如“熬药”“熬汤”“熬粥”乃至“熬炼”“熬出头”等等,很见火候沉稳或心性耐苦的功力。也可以反面立意,拒绝“熬”。如“熬夜”容易导致疲劳、精神不振,人体的免疫力下降,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症状;“熬鹰” 更是从肉体到心灵对鹰的彻底戕害,一个高傲、自由的灵魂,最终会因悲愤、饥渴、疲劳、恐惧而无奈屈服,成为猎人逐兔叼雀的驯服工具;常言道“苦熬岁月人生”“受尽煎熬”也可以看着是对个体身心的无情摧残。

当熬则熬,不当则拒。如果能正反结合,全面地分析“熬”字的内蕴,体现出成熟的思辨色彩,作文无疑就具有了获取高分的底气。

 (深圳外国语学校 范前平)

 

第18篇

熬(得分52)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  陈俊坚

 

熬己,方得傲矣。(开篇提出自己的观点:人只有熬,只有经历了等待与痛恨,才会傲,才会成就自己。出题人从训诂学角度入手,解释了“煎”“熬”二字,而本文首段恰好迎合题目风格。傲,从人,从敖,敖亦声。“敖”意为“抬升”、“抬高”。“人”与“敖”联合起来表示“人抬头”。同时,这样写还运用了语音修辞中的“谐音修辞”,以及字形修辞中的“声旁对”。恰到好处的从字音、字形、字义三个方面来展示自己的观点,颇有语言学天赋。)

熬与煎,看似皆用火热之,实则大有不同,一是慢火细热,一是猛火直烧,后者似省力省心,而效果所差无几,何故需熬之?费神又费力?(欲扬先抑,从反面提出疑问,吸引读者,展开下文。从本段中能够看出作者灵活运用文字的功底,“看似”对“实则”,“慢火细热”对“猛火直烧”,“省力省心”对“费神费力”。)

猛火直烧虽省力,却只释食材之表,不及其精华所在,一锅猛火煎汤,虽有一定味道,愈饮愈寡,最终淡如白水。而慢火细熬,精华方得全部展现,欲饮愈饮,愈饮愈醇,香气四溢。(承接上一段的疑问,从内在的角度对比论证,从而否定疑问,提出“熬”才更有其精华。)让人愈(欲)罢不能,文学作品,亦是如此!阅《唐诘诃德》(疑为《浮士德》),初觉精彩,愈读愈爱,甚至不忍卒读,字字细斟,恐失一言!方阅毕,复思从头再来!此书乃歌德毕身(生)投入,伏案六十年之大作,可似慢火细熬之浓汤?

而猛火直煎之作,如《小时代》,乍眼一看缤纷多彩,内容动人,而阅之愈深,愈觉其平淡无奇,忽忽(匆匆)信手翻阅,一目十行,阅毕,束之高阁,任灰尘便(遍)布。其可似煎之水乎?(联系文学作品的产生过程,进一步论述唯有“熬”出来的东西才是经典。笔调文绉绉而老成,方显其思想成熟、语言干练,怎料,错字太多。)

当今社会,熬者已稀矣!(笔锋转换,“熬”出的虽是经典,但是快节奏的生活模式,愈加商品化的社会,致使“熬”变得愈加稀少。)大街小巷布满了“XX”速成班之广告,电视网络,更是所谓“一周学好英语”,“三天变身达人”之教学视频。急功近利者十之七八,而作家,时代的守望者亦加入了“煎汤”大军,挥笔既(即)写,不惧思想与知识的缺失,只想如何尽快财源滚滚,纵观今日杂文,可有能与《彷徨》(?《彷徨》是鲁迅的小说)相比肩者?视今日小说,可有能与《羊脂球》相上下者?今日大多作品,乍一看内容饱满充实,应有尽有,实则只触表面,不及内里。熬者依旧存在,不多矣!《你在高原》当属一锅慢熬之高汤,(虽已转入举例论证,但时刻不忘紧扣“熬”的字眼。)背景宏大,人物丰富,读之有畅快,亦有不舍!(阅读量广阔。)

本应站在时代前沿的科研人员又如何?弄虚作假者不在少,对某些实验不加以深入分析,便匆匆绘成实验报告递交以升职加薪。似法拉第千日如一在磁铁间摆动金属棒的有几何?似焦耳忘记年分(份)一如既往测定通电后的温度变化又有几何?似童周第(应为“童第周”)几千小时盯着青蛙卵变化致了眼疾的又有几何?(理化生知识量爆棚,完全hold住文科老师,不明觉厉。)图快图省,所发现的只能是表面,不及内里,徒具样式。只有具有了熬的精神,方才可能有所作为,就成一番事业。(总结事例,点明中心论点。)

(本文举例丰富。跨越世纪,中西结合,雅俗共赏,文理纵横。)

熬,是一种耐心,是一种坚持,而不是急功近利。(提出“熬”的本质。)只有肯熬,才有可能像华罗赓(庚)那样用几麻袋的演算纸将数论推向新的颤(巅)峰。只有肯熬,才有可能如福楼拜那样将几十份草稿扔入火炉中后写出《包法利夫人》。只有肯熬,才能像居里夫人那样从几吨矿渣中提取出改变世界的镭。(运用排比,结合事例。)

煎,交非不能有所成就,不过仅是不成小就,不足挂齿。

只有熬,只有经历了等待与痛恨,才会大成大就。

熬已,方得傲矣。(首尾呼应,再次点明自己的观点。)

(点评老师:深圳外国语学校 高琳娜)

 

第19篇

熬(得分51.5)

深圳中学  雷浩宇

 

熬,缓和,用时长,是以间接方式加热食物。“煎”,猛烈,用时短,是以直接方式烧制食物。较之于“煎”,我更喜爱“熬”。(这段引材料的话,值得学习,看似压缩语段,却是择我所需要,在比较中表明自己的倾向,下文出论点也就自然而然了。)因为不仅是好汤,好的东西都是熬出来的。(亮出观点,简洁得法!)

诚然,煎鱼、煎鸡蛋、煎小笼包都是美味,但它们都是历经了猛火,快速烹制出来的,香气太呛人,没有什么回味的余地。熬出来的东西则不同。品一锅好汤,你能咂摸出母亲熬汤时的心意,想象她向锅中加盐试味的场景;品一碗糖水,你能喝到辛苦做好这碗糖水的喜悦;甚至,品一口苦药,你都能感受大夫的叮嘱、熬这碗药的心情。熬,意味着更丰富的情感,更深厚的情意,尽管平淡却滋味绵长。(请注意这一段里加点的连接词!尤其是写三品的内容,从汤到糖水再到苦药,熬的意味写透了。第二段把材料基本写透,下文就可尽情拓展开去了。)

然而,(“然而”,思维一转)现代人(前面未写古人,现在批“现代人”,让人有些错愕。)却喜欢上了煎,因为熬费时,煎省时;熬费火,煎省火;熬费力,煎省心。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现代人不再有像从前那么多的心情去品尝、去欣赏、去回味那“熬”的滋味。他们流连于“煎”重口味的刺激中,沉醉于短时间的感官享乐中,渐渐地,熬的平淡味不能满足他们的味蕾,最终----他们失去了“熬”的能力。

于是乎,熬过困境的决心没了,急功近利的心思有了;熬过难关的准备没了,各处“打关节”的行为有了,熬过寂寞的耐心没了,四处搞关系、拉关系的浮躁有了。所以复旦大学的党委书记秦绍德要说“寂寞出学问”,说不经受寂寞便做不出成果;(高考题的阅读也可以写入文章,给人提供了一种可能。)“布鞋院士”李小文会受众人称颂,得到世人敬仰……(这个材料用得好,但李小文与熬之间的关系,还要深究。不如去掉秦绍德而多分析李小文。)被功名“煎”得躁动不安的世间,期待“熬”的回归。

然而,我们还有恢复“熬”的能力的可能。我们有埋首书丛的“何妨一下楼”评价闻一多;我们有潜心钻石的钱锺书先生;我们有投身科研事业、默默无闻几十载的邓稼先……有前人“熬”的精神的鼓舞,我们还担心没有“熬”的能力吗?(“熬”的能力的恢复,文章的思维推进的层次可能清晰地看出来。用的是排比式例举的例子。)

愿世间少一点煎,多一些熬。熬出情感,净化心灵;熬出耐力,抵(砥)砺人生;熬出精彩,充实人生。(以“愿”作结。只是结在“情感”“耐力”“精彩”三处,与上文的层次有些不搭,聪明的结尾还可再进一步。)

【点评】全文是在用思维来推进文章的写作,这是考场作文写作的正确方向。文章能把对材料的分析部分写得透彻充分,成为论证的基础,文章的拓展和深化,以这个为前提,就显得文章与材料贴切入里。

只是全文以“熬出情感”“熬出耐力”“熬的能力”三层为架构文章的层次,它们的逻辑连接点在哪里呢?值得再思考。

(点评老师:深圳外国语学校 岳  强)

 

第20篇

熬(得分51.5)

坪山新区坪山高级中学  左可宾

 

好汤都是熬出来的,人何尝不是如此?长时间孤独冷漠的煎熬,那一定是成功的奠基石。(开篇点题,提出自己的观点,颇有眼前一亮之感,但“一定”一词并不妥,不如换成“多半”,模糊点反而表意确切。)

那是在商纣的统治下,民不聊生。一个边远小国在煎熬中酝酿着。终于,周王室兴起,而商朝转瞬沉入了历史之中。那是一种长期受压迫的煎熬,谁能说,无周武王在,商朝便不会覆灭?

熬,在圣人的眼中未必是苦难。春秋时期,孔子乐学于礼乐之中,竟“三月不知肉味”。我想,那一定是一种煎熬吧?但是,直到我看到《宋东阳马生序》那句“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才明白,有这煎熬,只是一种习惯而已。为了磨砺自己,更多的是,为了学到学识。(这两段从历史取例,从一个国家的兴盛到一个伟人的崛起,似乎都离不开“煎熬”二字,可孔子也好,宋濂也罢,他们潜心学习,也许并非以此来博取前程,而只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而已,既“此中有足乐”自然就可能并非“煎熬”了。)

熬,是成功的奠基石。(再一次伸张观点,可取。)追溯今日,马云一介草根而兴起了“阿里巴巴”,心中的煎熬不言而喻。从一开始仅有50万资金,不断拉人入伙,甚至信以为是搞传销的。那般的煎熬,却让他雄心更甚。毫无疑问,最开始受到的冷落是他成功的奠基石。(倒也不是冷落成就了他,是他忍受得住这种长长的煎熬才走向了成功。)

熬,才能出别一番风味。性格如诗仙李白一般狂放,又才高八斗的苏轼不免遭同行嫉妒。好一个“乌台诗案”!将子瞻彻底打入了“冷宫”。荒凉之地,无人问津,那般孤独,只能游于赤壁之下,对影成三人了。是赤壁成就了子瞻,更是“乌台诗案”成就了子瞻。心有郁结而不得发,只有以景抒怀,那才是子瞻文学的高峰。(也许作者不能真正理解苦难,这才牵强附会,颇有“为赋新诗强说愁”之感。)

许多人盼望今生一帆风顺,厌恶努力,投机取巧。可是想想周遭的人,若非天资聪颖,如何优胜于他人?运动员训练时的煎熬,是为了更高、更快、更强;IT人员将自己锁进电脑的世界之中,那是为了创造出惊人的程序;科研专家将自己封闭在实验室中,谁知他们又搞出什么玩意?(本段可取,能够正面谈“煎熬”的本质,所举几例都具说服力。)

有个词叫“闭门造车”,以前我不太懂,为什么造车要闭门呢?懵懂地看了字典的注释。但是,现在我认为它一定是个褒义词。造车闭门,那是为了煎熬自己,为了发挥所能。那样造出的车,一定会是自己所能的最好。(能反出其义,也算得有想法,有思想,但没能说清为什么要这样“反出其义”,驾驭语言的能力显见稚弱了点。不过,“闭门造车”可以这样反其义吗?)

汤,不经过熬,是无法做到极尽美味的;人,不经过熬,是无法穷尽其所能的。你要坚持,你现在所遭受的一切冷眼、漠视、苦难、不公……那一定是让你攀向高峰的一块块垫脚石,如此,又有何可惧。(结尾能再一次坚定阐述自己的观点,布局谋篇的能力可观,好。)

熬,一定是成功所必经之路,我如此坚信着。

(末一句仍算得强音,可取。)

【点评】总体上看,本文作者布局谋篇的能力不错,掌握了写此类文章的基本章法,而行文中也显见作者文史方面的阅读广泛,积累亦可观;不过,语言驾驭能力尚待提高,更可能是因为缺少深刻思考,如果能够将已有知识重新整合,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就可能写得出生气勃勃、耳目一新的好文章来。

多多培养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力,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吧。拭目以待!

(深圳外国语学校 田  峰)

 

第二部分:作文述评

 

2015年深圳一模50以上优秀作文综合述评

 

深圳外国语学校   葛福安

 

20篇高分作文,指向两个题目,16篇写“熬”,4篇写“彼得的故事”。这种选择结果,也在意料之中。“熬”,一字题目的作文,给了大段材料,命题不命意,可写之处很多;“彼得的故事”,出自《圣经》,学生知识背景少,已让不少学生退却。知难而进者有五分之一,也算正常比例。

20篇在50分以上的高分作文,自然可以成为高三学子作文分数的理想追求;很多高三语文老师也会把它们选择为指导学生考场写作的一种标杆参考。我们从点评这20篇文章的过程中,获得很多启发,后生可畏,有思想的学生在每一届都会显现出才华。另外,这20篇考场作文,大致可以体现出高三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对作文的理解与把握,也能看出阅卷老师们对材料作文写作高分标准的认识与把握。在点评之余,笔者综合一下总体感觉,来与这些高分作文的写作者和赋予这些高分的评卷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不当之处或有不同意见,期待沟通交流。

一、体现出的不少亮点

1)找到写作的入口

不论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向的确定,都是顺畅写作的重要环节。快速确定写作中心、主旨,确定写作文体,都是考场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在这方面,有几篇文章是相当出色,也能看得出来,确定出写作方向之后,写作就变得非常顺畅,文章也写得通达清晰。如3号文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的万宇晨的《熬》,就定位于写中国的“熬文化”,写“熬文化”的表现与实质,并分解为“不抗争”“不做事”“支配(欲)”,这种并列,是逻辑的并列,就显出作者的力度了。这样一个“熬文化”的入口,就如同《桃花源记》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文章也“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写作就变成一种畅快顺达的表达。再如10号文深圳外国语学校陈镜先的《熬》,开篇即引梁启超“做学问,既要猛火炖,又要慢火熬”的名言,确定“做学问要熬”的中心,然后把文章分解为(1)使学者将知识消化得更透彻,从而获得更有深度的思想;(2)熬能带给社会更多有内涵的精神财富,催生杰作。分析论证透彻,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也言之有序。

2)有对象感的写作

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1号文红岭中学肖思琪写的《主,请赦免我的罪》。这篇文章把此次一模考试的作文变成一次向主祈求赎罪的祷告文,自己就是彼得,自己有着三声鸡鸣而三不认主的罪。加上“专业”的祈祷者的身份表白,使得文章有一股感神动人的力量。这就是倾诉的力量!写作,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倾诉,一种表白,或一种说服。没有对象感的写作,文章的眼神是飘忽不定的,文章的思维有可能是游移的,作者的态度也可能是无关痛痒的,文章的语言更可能是枯燥乏味,缺少活力的。我们可以从这20篇文章找一些批判现实的段落来看,有着现实针对性的文段,大都带着一种情绪,一种气势。如6号文深圳中学夏商周的《熬》中的一段:

虽说只有“熬”才能烹料出意味隽永的精致菜肴,但总有人心急想吃热豆腐,想以快餐模式过一场“轰轰烈烈”的人生。自网络时代全面到来以降,“芙蓉姐姐”、“凤姐”、“百元哥”等流,借并不光彩和令人愉悦(取悦于人)之事博取一炮打红的机会,以此获取浮名与钱财。不料只能昙花一现,贻笑大方。此类人等不妨比作猛火煎炸的厨子,不会把握倒把自己成名的梦想煎糊得面目全非。

作者把笔触指向时下那些不熬而博取浮名与钱财的网络红人们,语言极尽讽刺与调侃之能事,如有画像眼前,见出杂文笔法。

再如18号文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陈俊坚的《熬》。“当今社会,熬者已稀矣!大街小巷布满了“XX”速成班之广告,电视网络,更是所谓“一周学好英语”,“三天变身达人”之教学视频。”……“本应站在时代前沿的科研人员又如何?弄虚作假者不在少,对某些实验不加以深入分析,便匆匆绘成实验报告递交以升职加薪。”这种针砭时弊的文字,能看出作者关心现实,又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归纳总结的功夫。这种功夫的背后有着关心现实的情怀。

怎样让你的文章显出一种情怀?让你的文章的对象感强化清晰起来。有了对象感,文章有人在,有情怀在,焉能不会打动阅卷者?

3)体现出思维能力

当今考场作文是议论文的天下,议论文是以思维取胜的。简单的事例叠加无法显现出一颗思想的大脑,而思维能力的背后是善于思考的大脑,这恰恰是高考作文要考查的目的。在材料作文写作上,思维能力首先体现于对材料的分析上。20篇文章中有不少篇就是如此。

11号文深圳第二高级中学程淑婷《熬》有这样一段:“熬的精髓在于执著。执着于梦想的人,都该具备熬的精神。在追逐梦想的途中,很多困难挫折让人难以接受,也许在空泛的道理面前,执着的普遍性让人惊讶,它也许不能包治百病,但确定在一定程度上它洗涤了我们的心灵。”这一段细析熬的精髓之理,大有“格物致知”的味道。句子之间构成一种严密的逻辑关系,句子的内容就是讲理,不去求助事例(并不是不能)。这样的段落是有思维力量的段落。虽然一篇文章中并不需要都是这样的段落,但是,这样的段落成为文章的支撑,才显出一个人的思维能力。

4)文章结构有逻辑

议论文的结构有多种,这么多种的文章结构背后的东西是什么?是什么推动文章写下去而形成一种文章结构?在议论文写作中,有逻辑力量应该是其中一个要素。所以,以逻辑推进论证,结构自然形成。如运用归纳法,会易成并列或总分结构;运用演绎法,易生成以三段论为主的说理结构;运用归谬法,易形成破立结合的驳论结构。总之,文章的结构自有其原因。如第19号文深圳中学雷浩宇的《熬》,文章观点是“好的东西都是熬出来的”,第二段写“熬为什么能出好东西”;接下来写“现代人不喜欢了熬,所以少了好东西”;再接着写“不过我们要恢复熬的精神,才可以有好东西”。这三层个层次,互为关联,互为递进,能从中看出思维的推进过程。这种文章结构,在文章家那里可以看出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其中用正反论证强化“为什么”。再如3号文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的万宇晨所写的《熬》,总论“熬文化”,自然可分解为“不抗争”“不做事”“支配(欲)”,也自然形成总分式的逻辑结构。

5)书写眉清目秀

  20篇高分文章,看着照片打成文字,倒也并不艰难,大都书写还见些力道,卷面可用眉清目秀来形容。不管是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还是让阅卷老师看着舒服才能高分给得甘心,反正,书写在作文得分上,不是小小几分的问题。记得程少堂老师讲过的一个掌故:北京四中特级教师顾德希老师曾讲,四中哪一年的学生书写抓得好,哪一年考北大清华的就多些。话虽绝对些,但此中道理是不虚的。

二、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

但是,即便是50分以上的高分作文,在点评时仍觉得,有些作文并不值这个分数。或者说,换一个评卷人或评卷场合,这个分数就会降下来。尤其是如果放到全省的评卷场上,在多评之下,有些文章不经读,只是初步印象不错,就怕回头看,频频回头中,分数会越评越低。主要问题有:

1)结构生硬死板

最主要的是一些观点(分论点)+事例的文章,看了一段就知道后面所有段落的写法。整篇文章可以一览无余。像写《熬》就写“面对挫折,‘熬’出希望”;面对成功,‘熬’出平淡;面对梦想,‘熬’出辉煌”之类。这三段之间缺少关联的必然,换一个说法也行。这样的文章结构就缺少逻辑说服力。如果说学生苦于文章段落结构的建构,用这样的结构容易写成完整的文章,那么,这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也算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对于高水平的学生,就应该让他们有所超越。当然,这样的文章能得到50分以上的高分,还可能与阅卷老师对于考场作文的认识有关。但是,这种缺乏逻辑力量的文章不能得到50分以上的分数,这一点应该有清醒的认识的,也要让学生明白好的文章,不是这样随便就可以写出来的。

2)事例陈旧乏味

学生说理的方法,最为擅长的还是事例论证。事例首先要能说理,事例与论点之间必须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不少高分作文仍然只是与论点之间的“粘贴”。其次,事例要有点新鲜感,即便不能,也要旧瓶装些新酒。而新酒并不是出厂时间新,而是要么出新见,要么分析出更深一层的意思。这一点上,这20篇作文中,有不少文章还是有待改进的。

3)语言少些生气

中学生写作,语言本应该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言背后的面孔,应该是极富表情的。然而,我们的中学生作文虽说没有到面目可憎的地步,起码是面目模糊不清。再就是不少学生的文章“古文气”太重。有学究气,暮气沉沉。如果学古文学得到,用得好自有一种好的文章味道,但是,学到这一步,要读多少古文啊,唐宋八大家的文章要吃掉多少啊!

4)文体不限成空

文体不限,这个考场作文的自由,几乎成为空设。这与考场写作这一特点有关。此次20篇高分文章,只有一篇接近于议论性散文,至于其他文体,都付之阙如。作为一次近三万人的考试,只剩一支花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篇一:2015年深圳一模高分作文点评及述评

2015年深圳一模高分作文点评及述评

现在我懂了。祢一早便知,世上最难改变的即是人性。祢是前来为世人献身的,因为祢一早知,信在人性面前总是不堪一击的,而我们这些信徒只是借祢的荣光,为自己的灵魂得到解脱,为自己的私欲得到满足,为这副累累罪行之躯,祈得一个救赎。

(从不解到懂,更是言罪的深入,深入至人性,至灵魂。)

主啊,我是祢的爱徒彼得,我也仅是一个凡人。在危难面前,失去勇气,在大流面前,失去底线;在自己渺小的生命面前,失去信仰。祢要原谅我,因为我是一个凡人。现在我于我巨大的负罪感下失声痛哭,一个刚刚背叛祢的门徒又来讨要祢的救赎。祢要原谅我,因为我只是一个凡人。

(“我也是凡人”,这是求得原谅的理由,只是这理由不如前文能求得原谅有力些。)主,请赦免我的罪,我会承担所有罚,尽管我不知道哪一天还会再犯。但我知道,那一天,祢依旧会赦免我的罪。因为祢是那样爱人。

主啊,我永远信靠祢,敬爱祢,赞美祢。这是祢的爱徒彼得,奉主耶稣的圣名求,阿门!”(收尾,因为主爱人,我永信靠祢。再到祷告文的必然结尾。行文完整。)

【点评】这是篇心中有主的写作,它以祈祷词的方式实现了它的感人(主)的力量。心中有主,情感就不由自主。有倾诉的对象,祈求原谅的表达就是从心底流淌而出,而不是如挤牙膏般生硬。言语自然,带着情感和张力,就让文章有一种纯然天成的一气呵成之感。一气呵成内在自含文章、逻辑,这便是情感的逻辑,甚至可以看出材料作文的引用材料、分析材料、深化材料的部分,只不过,这种文理,潜于语言背后,如同隐于皮肤之下而没有静脉曲张般地青筋暴露。

这就已经让这篇文章有别于众多考卷了。甚至让人觉得,这道作文题几乎就是专为这位同学而出,正中下怀,于是,一种倾诉方式成为一种写作方式。这给人的启发就是:你的考场写作有倾诉的欲望吗?

最后弱弱地问一句:肖同学,你真的心中有了主了?但是,我觉得,这次作文选材圣经的用意是把圣经当成文化作品、知识看待,我们倒未必简单地匍匐于主的脚下。

(点评老师:深圳外国语学校葛福安)

华侨城中学余宽

言辞过轻,现实太重。(入题好。引材料而先有概述或评判,是为灵活的引材料,)鸡鸣堂外,耶稣遭刑求,无人出声为救,彼得?亦如是。

曾有人言:“我为你永远地敞开一扇门,待你入来遮风。”可是夜狂风骤雨,电闪雷鸣,你竭力叩我的门,我却欺骗自己是雨声太大,我竟无法听见。(从引材料到拓展到现实。)易辙的人性,太稀松平常。(这是观点吗?只是一种存在,不见作者的态度。)

但我们不幸临此境,却不愿相信人性轻可易辙,哪怕是仅瞥见跟前的一个小坑,都会不假思索地易辙而避。最终确信时,是我们把别人无情地推落峭壁,抑或是别人将我们推落悬崖?若赶上大浪,辄必有一劫。

彼得以前,也不信自己会易辙的吧?

橄榄山上的约誓,犹浮脑海,师徒情深,着实称羡。我假想,倘若我是听见了彼得恳切的话语,我是会坚信的,就像义薄云天、患难与共的手足,肯冒死救出另一方的那种大义凛然。却如梦初醒,此非教人热血沸腾武侠虚事,反恰恰是普通凡人遇此险境之最真实写照。

彼得在橄榄山上的誓言,没有半点言不由衷罢?

否则他又怎会只身走到远离人群之处,放声大泣?(用了大量篇幅对作文材料进行细致分析,而且以反问句为主,是在思考中进行的分析。)

我们鄙弃彼得?

不,也许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彼得,我们也许能为最爱的至亲豁出去,但对自己的师父,耶稣,我们又有多少人敢断言同样境况下,真可以比彼得更伟大?(拓展至“我们”。)动物趋利避害是生之天性,人性轻可易辙,推翻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决定罢了。可能绝大多数情形之下,我们未有易辙之心,却行易辙之实。(再次明确“易辙是平常之事。对易辙真的就没有办法吗?)

所以在这样的矛盾笼罩之下,我们会哭泣、懊悔,但是依然不影响我们做出易辙,背叛的决定,依然无法改变我们犯下恶事的事实。

因为我们更害怕像使女那样的人,咄咄的逼问,因为我们更恐惧手中执有刑仗(杖)的暴徒,拷打我们的正义,于是我们却步了。

在可以正义的时候选择了却步。

因为人性轻可易辙?(仍在疑问中。作者把大大的问号交给读者,然后交了卷!)

【点评】带着往常的对议论文的理解去找这篇考场作文的中心观点,会让人失望;带着惯常的思维去理解这篇文章,会让绝望。人性轻可易辙,是的,就是这样。彼得是这样,我们所有的人都是这样。虽然结尾用的是问句,可是,读者心头的问题没有在读过文章之后消失。

应该是题目所显示的那样,这是一个无解的问答:易辙的人性。让人想到梁漱溟的天问“这个世界会好吗?”可是,面对易辙的人性,人总不该就没辙吧!

一篇语言好、结构好、书写也好(评者看过卷面)的文章,就这样让人绝望!真不甘心,真想见见这位余宽同学,再问他一声:人性轻可易辙?

(点评老师:深圳外国语学校葛福安)

(三个例证,行文简洁,但缺乏具体深入的分析,导致例子和观点不能很好联系起来,读来有疏离感。)

而现如今,人们汲汲于富贵功名,追名逐利,比如黑心的食品商家,为增加利润而侵害消费者公益,并对他们造成健康、心理上的伤害。这不就是“求生以害仁”吗?

(关注当下社会现象反面论证。)

难道我们不应该培养“有杀身以成仁”的精神吗?首先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健康的人生准则、价值取向,并以此为人生准绳,努力付诸实践。再者,当遇到利益时,请不要为了自身利益,“求生以害仁”,而要有牺牲精神。

(这段论证“怎么办”,形成递进式结构。)

感人的智慧流传千百年仍被奉为真理,自然有他的道理。你我皆要践行之!君子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结尾重申观点,呼应标题。)

【点评】本文在写法上是一篇比较常规的考场应试议论文,有着明显的优点:

1、观点明确,分析所给材料,从批判彼得的角度提出“君子有杀身以成仁”的中心观点,自然切题。

2、运用例证法从正方两个方面去论证观点,然后提出“怎么办”,最后结尾重申观点。思路清晰,层次井然。

3、所选例证材料多为古例,使文章呈现出一定的文化底蕴;也能联系当下现实反面论证,让观点具有现实意义。

当然,细究之下,这篇考场速成的文章也有着不足:

1、中心观点为“君子有杀身以成仁”,但却没有对“杀身”“成仁”作更准确更清晰的自我界定和解读,导致后面的论证在概念和逻辑上出现争议。(建议进一步指出“仁”非普通意义上的“仁爱”,而是一个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杀身”也未必是真的要牺牲生命而是泛指牺牲,舍弃等,“杀身成仁”,就是指当自身利益和人生准则、人生信仰发生激烈矛盾冲突的时候,要能做到舍弃小我,成就准则和信仰。)

2、事例论证时,个别材料不够典型,且忽视了对例子的具体分析,说理不够深入。

(点评老师:深圳外国语学校蒋艳珍)

临危毋苟免(得分52.75)

下页余下全文

篇二:2015年深圳一模50以上优秀作文综合述评

2015年深圳一模高分作文点评及述评

言罪?的一部分。)

尽管我是祢最疼爱的门徒,尽管祢行的每一次善事,祢显的每一次神迹我牢记于心,但在人前,我还是失去了信。当我一次次回避,一次次否决我与你密切的关系,当我一次次违背,一次压抑信仰的良知。当我矢口否认,并起誓说明我不认你时,我心里也彻底明白了,我仅是个,我仅是个自私、懦弱、虚伪的小人。那怕祢无数次的冼净、赦免我灵魂的罪,我也永远无法脱地狱的牢笼,永远无法挣脱那出生起便桎梏着我的大枷锁--丑恶的人性。

(赎罪要先言罪。对着主言罪,全无隐藏,罪感的表达如此深刻!当写作成为一种诉说,写没有了难处。)

我原本是不解的,犹大那个叛徒要出卖祢,祢一早便知,但未(为)何只是纵容?我也是要祢的,祢一早便知,但未(为)何从未减少疼爱?你前来解救的世人,如今要治你的“罪”祢早便知,但未(为)何不曾离开?

现在我懂了。祢一早便知,世上最难改变的即是人性。祢是前来为世人献身的,因为祢一早知在人性面前总是不堪一击的,而我们这些信徒只是借祢的荣光,为自己的灵魂得到解脱,为自的私欲得到满足,为这副累累罪行之躯,祈得一个救赎。

(从不解到懂,更是言罪的深入,深入至人性,至灵魂。)

主啊,我是祢的爱徒彼得,我也仅是一个凡人。在危难面前,失去勇气,在大流面前,失去;在自己渺小的生命面前,失去信仰。祢要原谅我,因为我是一个凡人。现在我于我巨大的负感下失声痛哭,一个刚刚背叛祢的门徒又来讨要祢的救赎。祢要原谅我,因为我只是一个凡人

(?我也是凡人?,这是求得原谅的理由,只是这理由不如前文能求得原谅有力些。)主,请赦免我的罪,我会承担所有罚,尽管我不知道哪一天还会再犯。但我知道,那一天,旧会赦免我的罪。因为祢是那样爱人。

主啊,我永远信靠祢,敬爱祢,赞美祢。这是祢的爱徒彼得,奉主耶稣的圣名求,阿门!”(收尾,因为主爱人,我永信靠祢。再到祷告文的必然结尾。行文完整。)

【点评】这是篇心中有主的写作,它以祈祷词的方式实现了它的感人(主)的力量。心中有主感就不由自主。有倾诉的对象,祈求原谅的表达就是从心底流淌而出,而不是如挤牙膏般生硬语自然,带着情感和张力,就让文章有一种纯然天成的一气呵成之感。一气呵成内在自含文章辑,这便是情感的逻辑,甚至可以看出材料作文的引用材料、分析材料、深化材料的部分,只过,这种文理,潜于语言背后,如同隐于皮肤之下而没有静脉曲张般地青筋暴露。

这就已经让这篇文章有别于众多考卷了。甚至让人觉得,这道作文题几乎就是专为这位同学,正中下怀,于是,一种倾诉方式成为一种写作方式。这给人的启发就是:你的考场写作有倾的欲望吗?

最后弱弱地问一句:肖同学,你真的心中有了主了?但是,我觉得,这次作文选材圣经的用把圣经当成文化作品、知识看待,我们倒未必简单地匍匐于主的脚下。

(点评老师:深圳外国语学校葛福安

程少堂补充:教师评点学生这次作文时要注意,不能抛开中国考试这个现实,只就学生作文本身评点作文。用《圣经》故事作为作文题材,命题意图绝非鼓动学生信教,也不是一般地考宗教故事的理解,而只是把它当成文化作品来看待,用它来考查学生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思维力,和对人性的认识深度。中国学校不得传教——这是底线,也是考场作文行文的高压线。当,不能以作文写作的口吻和形式判断学生是否信教,我们只是说:考场作文,和平时生活选择有界限的——生活中信教自由,但是考试作文不能歌颂信教。

我们也不根据一篇作文就说学生信教不对信教做价值评价,只是说考试作文不能随便写。

易辙的人性,太稀松平常。(这是观点吗?只是一种存在,不见作者的态度。)

但我们不幸临此境,却不愿相信人性轻可易辙,哪怕是仅瞥见跟前的一个小坑,都会不假思易辙而避。最终确信时,是我们把别人无情地推落峭壁,抑或是别人将我们推落悬崖?若赶上浪,辄必有一劫。

彼得以前,也不信自己会易辙的吧?

橄榄山上的约誓,犹浮脑海,师徒情深,着实称羡。我假想,倘若我是听见了彼得恳切的话语是会坚信的,就像义薄云天、患难与共的手足,肯冒死救出另一方的那种大义凛然。却如梦初,此非教人热血沸腾武侠虚事,反恰恰是普通凡人遇此险境之最真实写照。

彼得在橄榄山上的誓言,没有半点言不由衷罢?

否则他又怎会只身走到远离人群之处,放声大泣?(用了大量篇幅对作文材料进行细致分析且以反问句为主,是在思考中进行的分析。)

我们鄙弃彼得?

不,也许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彼得,我们也许能为最爱的至亲豁出去,但对自己的师父,耶稣们又有多少人敢断言同样境况下,真可以比彼得更伟大?(拓展至?我们?。)

动物趋利避害是生之天性,人性轻可易辙,推翻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罢了。可能绝大多数情形之下,我们未有易辙之心,却行易辙之实。(再次明确?易辙是平常事。对易辙真的就没有办法吗?)

所以在这样的矛盾笼罩之下,我们会哭泣、懊悔,但是依然不影响我们做出易辙,背叛的决定

下页

篇三:2015年深圳市一模作文试题解读及评分建议

2015年深圳市一模作文试题解读及评分建议

南山区教科中心茹清平(特级教师)

南头中学范磊(北大中文系硕士)

一、作文试题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选择一题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1)熬:形声字。从火,从敖,敖亦声。敖意为抬高、抬升。敖与火联合起来表示在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熬字本义为:以间接加热方式熟化食物。熬与煎不同。熬指在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煎字从前从火,前意为打尖、尖头。前与火联合起来表示火苗尖尖。煎本义为用火苗舔着烧。因此,熬是间接加热,煎是直接加热。煎的加热方式比熬猛烈,用时较短;熬的加热方式比煎缓和,用时较长。中国人把煲汤又叫成熬汤,好汤都是熬出来的。

请以“熬”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2)最后的晚餐散了,耶稣和门徒们向橄榄山走去。耶稣说:“今夜,你们都会因为我的缘故跌倒。”彼得说:“即便众人都因为你的缘故跌倒,我也绝不会跌倒。”耶稣说:“我实在地告诉你,今夜鸡叫两次以前,你会三次不认我。”彼得说:“即便我会同你一起死,我也绝不会不认你。”

然后,耶稣被捕了。鸡鸣堂外,彼得在庭院里的人群中坐着,耶稣正在里面遭受羞辱和拷打。一个使女走过来,指着彼得说:“你同那加利利人耶稣是一伙的。”彼得躲开众人的眼睛,说:“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他退到门廊,又有一个使女指着他对众人说:“这人同那加利利人耶稣是一伙的。”彼得发誓道:“我不认识这个人。”过了一会儿,人群中有人走过来,指着彼得说:“的确,你也是他们中的一个,因为你的口音把你出卖了。”彼得赌咒发誓:“我不认识这个人。”

就在此时,鸡鸣两次。

彼得一个人走到外面,远离人群,痛哭。

以上是《圣经》中的一个著名故事,写的是在耶稣被捕后,耶稣的门徒彼得为保护自己,三次不认耶稣的故事。相信这个经典故事会引发你思考。请将你阅读这个故事后最有价值的一个想法写成文章,标题自拟。

二、作文试题解读

(一)作文试题(1)(以“熬”为题目)解读

作文试题(1)采用“材料+命题”的形式。材料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层。

事物常常是在对立之中才统一的。有正就有反。有新就有旧,有利就有弊,有美就有丑。独词型命题所反映的事物也不例外。面对这种题目,如果能把目光投向它的背面,将思维作逆向发散,从反面开掘题意,正调反唱,以反托正,所写文章就会别树一帜,标新领异。

积极的“熬”,应该是“熬”中有“悟”,“熬”中有进。在“熬”中蛰伏,聚集力量,一旦时机成熟,就昂然勃发、蓬勃向上。而消极的“熬”,可能是无意义的重复劳动,一味消耗时光;可能是一味地死熬、傻熬、硬熬。推断反面,我们可这样立意:

1.“熬”是懒惰者的遁词。

2.没有目的的“熬”是毫无意义的行为,最后极有可能变成温水里的青蛙,慢慢被煮死。

3.与其死熬、傻熬、硬熬,不如另觅新径。

其三,化为形象。

即由“熬”这一概念的生活、哲学、美学层面的含义联想到生活中相关的人和事,拓宽思路。如,酿酒厂酿制美酒,让原料充分发酵是“熬”;拳击手赛前一次一次被击倒,一次一次重新站起来是“熬”;戏剧演员成为“名角”之前拜师学艺,苦练念、唱、坐、打基本功是“熬”;铸剑师“十年磨一剑”,戏剧家“十年磨一戏”是“熬”。左思十年苦思,创作出《三都赋》,“文成,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彰显“熬”之功;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青史留名,应验“熬”之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最终“贵越群品,古今莫二”,体现“熬”之力。……

其四,多维判断。

人们认识任何事物,往往都要通过判断。独词型命题,也需如此。前面主要在“是什么”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妨用“为什么”或“怎么样”等设问自答的方式进行探究,推演出一个个判断,然后从中寻找一个切入点,敲定一个主旨核心,按照一定的逻辑将它们剪裁和梳理。

为什么要“熬”?

正向思考

1.于个人而言,学业、事业、修身养性等,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要达到一定的度,才能修成正果。

2.于国家民族而言,“熬”是面临特殊处境的权益之策,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3.于自然、社会而言,“熬”是自然和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的方式,能“熬”会“熬”,才能在“熬”的状态中发展、壮大自身。

4.于人生而言,“熬”是人生必经的一种过程,“熬”中思进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5.于熬的原因,熬的过程,熬的结果、熬的方式、熬的态度而言,都可以寻找到“熬”的意义与价值……

逆向思考

1.“熬”是不思进取者的一个借口。

2.“熬”丧失的是机遇。……

怎样“熬”?

1.积极应对或者接纳。比如,对待自己的学业、精神修炼、事业、感情等,就需要采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温柔敦厚、不温不火、不偏不倚的策略。因为熬是一个温和的持续的缓慢的过程。同时,熬是一种间接加温的方式。说明我们做事、与人交往还是修为都需要不急不躁、留有回旋余地。讲究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进退策略,该猛就猛,该缓就缓,猛宽相济,刚柔并举、持续变化,方能成果。比如,汉代张良的老师训导张良就是通过三次掉鞋的方式来训练他的耐心,草原人的熬鹰则是通过持久训鹰让野鹰褪掉凶猛的野性,古代窑瓷的烧制,虽然不是熬,其实里面的道理也有相同之处。“熬”需要掌握火候变化和时间长短,要根据食材进行调整,为人处世、心性修为等都需要做同样的调整适应。

2.要铭记“熬”的意义与价值。“熬”不是一味“傻熬”,其目的在于品质的提升,在于获取人生的精华。

3.“熬”的过程中要坚守个性,不盲从,不人云亦云。

4.“熬”需要毅力,要有明确的目标……

“我们”及我们这个时代如何看待“熬”?

1.惧怕“熬”、不会“熬”者众多,结果难以成事。

2.力争少“熬”,赢得先机。

3.主动接受熬,“熬”出新境界。破茧成蝶、卧薪尝胆、宝剑磨砺、梅花苦寒、饿其体肤,劳其筋骨,为伊消得人憔悴等,都是脱胎换骨、天降大任之熬。心平如镜、任凭心魔屡袭,仍如如不动,都是佛家坐禅达空明澄澈境界之“熬”。

4.诱惑过多,道德下滑,价值多元,时代发展复杂多变,成为熬之客观之境,必须“熬”。

思辨角度

1.“熬”与“煎”,各得其妙。

2.“熬”的学问(“熬”的几种境界)

3.“熬”字是把双刃剑……

其五,变换角度

主熬方与被熬方,相当于火与水、食材的关系。主熬方和被熬方各自的立意,都可以从熬的必然性、熬的方式、为什么熬、熬得过程、熬的结果等方面思考。也可以从二者的内在关系、对立统一角度综合思考。

作文试题(1)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就“熬”说“熬”,只谈饮食中的“熬”,审题立意肤浅。这类作文,内容项应在二类下到三类给分。

2.转移中心词语含义,虽然“熬”有“缓慢”“调和”“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温柔敦厚”“不急不躁”“猛宽相济”“因人而异”等含意,但丢掉“熬”字,单纯写“缓慢”或者“持之以恒”“沉迷”之类,就属于偏题了。应多个维度把握“熬”的含意,无论从哪个角度举例或者写作,都应回到“熬”字上来,围绕“熬”的对象、方式、态度、原因、价值等去写。否则视为偏题,内容项应在二等中下或者三等给分。

下页

篇四:2015年深圳市一模作文试题解读及评分建议

2015年深圳市一模作文试题解读及评分建议

南山区教科中心茹清平(特级教师)

南头中学范磊(北大中文系硕士)

一、作文试题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选择一题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1)熬:形声字。从火,从敖,敖亦声。敖意为抬高、抬升。敖与火联合起来表示在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熬字本义为:以间接加热方式熟化食物。熬与煎不同。熬指在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煎字从前从火,前意为打尖、尖头。前与火联合起来表示火苗尖尖。煎本义为用火苗舔着烧。因此,熬是间接加热,煎是直接加热。煎的加热方式比熬猛烈,用时较短;熬的加热方式比煎缓和,用时较长。中国人把煲汤又叫成熬汤,好汤都是熬出来的。

请以“熬”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2)最后的晚餐散了,耶稣和门徒们向橄榄山走去。耶稣说:“今夜,你们都会因为我的缘故跌倒。”彼得说:“即便众人都因为你的缘故跌倒,我也绝不会跌倒。”耶稣说:“我实在地告诉你,今夜鸡叫两次以前,你会三次不认我。”彼得说:“即便我会同你一起死,我也绝不会不认你。”

然后,耶稣被捕了。鸡鸣堂外,彼得在庭院里的人群中坐着,耶稣正在里面遭受羞辱和拷打。一个使女走过来,指着彼得说:“你同那加利利人耶稣是一伙的。”彼得躲开众人的眼睛,说:“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他退到门廊,又有一个使女指着他对众人说:“这人同那加利利人耶稣是一伙的。”彼得发誓道:“我不认识这个人。”过了一会儿,人群中有人走过来,指着彼得说:“的确,你也是他们中的一个,因为你的口音把你出卖了。”彼得赌咒发誓:“我不认识这个人。”

就在此时,鸡鸣两次。

彼得一个人走到外面,远离人群,痛哭。

以上是《圣经》中的一个著名故事,写的是在耶稣被捕后,耶稣的门徒彼得为保护自己,三次不认耶稣的故事。相信这个经典故事会引发你思考。请将你阅读这个故事后最有价值的一个想法写成文章,标题自拟。

二、作文试题解读

(一)作文试题(1)(以“熬”为题目)解读

作文试题(1)采用“材料+命题”的形式。材料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层。

其二,推断背面。

事物常常是在对立之中才统一的。有正就有反。有新就有旧,有利就有弊,有美就有丑。独词型命题所反映的事物也不例外。面对这种题目,如果能把目光投向它的背面,将思维作逆向发散,从反面开掘题意,正调反唱,以反托正,所写文章就会别树一帜,标新领异。

积极的“熬”,应该是“熬”中有“悟”,“熬”中有进。在“熬”中蛰伏,聚集力量,一旦时机成熟,就昂然勃发、蓬勃向上。而消极的“熬”,可能是无意义的重复劳动,一味消耗时光;可能是一味地死熬、傻熬、硬熬。推断反面,我们可这样立意:

1.“熬”是懒惰者的遁词。

2.没有目的的“熬”是毫无意义的行为,最后极有可能变成温水里的青蛙,慢慢被煮死。

3.与其死熬、傻熬、硬熬,不如另觅新径。

其三,化为形象。

即由“熬”这一概念的生活、哲学、美学层面的含义联想到生活中相关的人和事,拓宽思路。如,酿酒厂酿制美酒,让原料充分发酵是“熬”;拳击手赛前一次一次被击倒,一次一次重新站起来是“熬”;戏剧演员成为“名角”之前拜师学艺,苦练念、唱、坐、打基本功是“熬”;铸剑师“十年磨一剑”,戏剧家“十年磨一戏”是“熬”。左思十年苦思,创作出《三都赋》,“文成,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彰显“熬”之功;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青史留名,应验“熬”之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最终“贵越群品,古今莫二”,体现“熬”之力。??

其四,多维判断。

人们认识任何事物,往往都要通过判断。独词型命题,也需如此。前面主要在“是什么”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妨用“为什么”或“怎么样”等设问自答的方式进行探究,推演出一个个判断,然后从中寻找一个切入点,敲定一个主旨核心,按照一定的逻辑将它们剪裁和梳理。

为什么要“熬”?

正向思考

1.于个人而言,学业、事业、修身养性等,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要达到一定的度,才能修成正果。

2.于国家民族而言,“熬”是面临特殊处境的权益之策,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3.于自然、社会而言,“熬”是自然和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的方式,能“熬”会“熬”,才能在“熬”的状态中发展、壮大自身。

4.于人生而言,“熬”是人生必经的一种过程,“熬”中思进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5.于熬的原因,熬的过程,熬的结果、熬的方式、熬的态度而言,都可以寻找到“熬”的意义与价值??

逆向思考

1.“熬”是不思进取者的一个借口。

2.“熬”丧失的是机遇。??

怎样“熬”?

1.积极应对或者接纳。比如,对待自己的学业、精神修炼、事业、感情等,就需要采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温柔敦厚、不温不火、不偏不倚的策略。因为熬是一个温和的持续的缓慢的过程。同时,熬是一种间接加温的方式。说明我们做事、与人交往还是修为都需要不急不躁、留有回旋余地。讲究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进退策略,该猛就猛,该缓就缓,猛宽相济,刚柔并举、持续变化,方能成果。比如,汉代张良的老师训导张良就是通过三次掉鞋的方式来训练他的耐心,草原人的熬鹰则是通过持久训鹰让野鹰褪掉凶猛的野性,古代窑瓷的烧制,虽然不是熬,其实里面的道理也有相同之处。“熬”需要掌握火候变化和时间长短,要根据食材进行调整,为人处世、心性修为等都需要做同样的调整适应。

2.要铭记“熬”的意义与价值。“熬”不是一味“傻熬”,其目的在于品质的提升,在于

获取人生的精华。

3.“熬”的过程中要坚守个性,不盲从,不人云亦云。

4.“熬”需要毅力,要有明确的目标??

“我们”及我们这个时代如何看待“熬”?

1.惧怕“熬”、不会“熬”者众多,结果难以成事。

2.力争少“熬”,赢得先机。

3.主动接受熬,“熬”出新境界。破茧成蝶、卧薪尝胆、宝剑磨砺、梅花苦寒、饿其体肤,劳其筋骨,为伊消得人憔悴等,都是脱胎换骨、天降大任之熬。心平如镜、任凭心魔屡袭,仍如如不动,都是佛家坐禅达空明澄澈境界之“熬”。

4.诱惑过多,道德下滑,价值多元,时代发展复杂多变,成为熬之客观之境,必须“熬”。

思辨角度

1.“熬”与“煎”,各得其妙。

2.“熬”的学问(“熬”的几种境界)

3.“熬”字是把双刃剑??

其五,变换角度

主熬方与被熬方,相当于火与水、食材的关系。主熬方和被熬方各自的立意,都可以从熬的必然性、熬的方式、为什么熬、熬得过程、熬的结果等方面思考。也可以从二者的内在关系、对立统一角度综合思考。

作文试题(1)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就“熬”说“熬”,只谈饮食中的“熬”,审题立意肤浅。这类作文,内容项应在二类下到三类给分。

2.转移中心词语含义,虽然“熬”有“缓慢”“调和”“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温柔敦厚”“不急不躁”“猛宽相济”“因人而异”等含意,但丢掉“熬”字,单纯写“缓慢”或者“持之以恒”“沉迷”之类,就属于偏题了。应多个维度把握“熬”的含意,无论从哪个角度举例或者写作,都应回到“熬”字上来,围绕“熬”的对象、方式、态度、原因、价值等去写。否则视为偏题,内容项应在二等中下或者三等给分。

3.文体不清。议论文中大段描写,记叙文中要素不明,表达项在二类下或三类给分。

(二)作文试题(2)(以“耶稣故事”为材料)解读

作文试题(2)采用《圣经》的一则故事为材料,需要考生把握故事的主旨,理清故事的脉络,分析故事人物,在此基础上选择立意的角度。

故事的主旨:要忠诚不要背叛(彼得角度),要学会宽恕与悲悯(耶稣角度)。

故事的结构与人物角度

彼得角度:

彼得两次忠诚表白。

仰所遭受的来自社会群体遗弃和来自个体内心的愧疚的双重惩罚。

耶稣角度:

耶稣是上帝之子,是肉体存在的神。所以,耶稣有着凡人没有的预知事情发展的能力。耶稣降临人间,具有与人共同的凡胎肉身,就是借自己的肉身成道,引领众人皈依基督。因为预知,所以接受;因为了解,所以慈悲。耶稣对事物的预知和对人性的预知是同样到位的。所以,对于彼得将要背叛的行为,他选择了宽恕和慈悲;对于彼得背叛所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他选择了接受。

使女和人群的角度:

他们是指认彼得的证人,他们是被基督徒看成没有信仰的、愚昧的群体存在。从他们立场角度指正彼得,似乎无可厚非。但是,假如他们不指正彼得,彼得可借此蒙混过关。也就是说,使女和人群不那么蒙昧而有点人道主义的慈悲,也就避免彼得背叛的悲剧。当然,这样一来,也就没有了这个宗教史上有名的忠诚与背叛的故事。并且材料要求“请将你阅读这个故事后最有价值的一个想法写成文章”,所以,使女和人群,非故事主体人物,从这一角度写作不是上策。

原因分析:

耶稣做出预言时,彼得回答得很肯定,但是最后彼得的行为没有挣脱耶稣的预言,和他的回答形成强烈的反差。原因在于:

1.彼得是人,不是神,他并非故意阳奉阴违,而是因对事物缺少预见性,不能预知事情的发展,也不了解人性在即将到来的生死考验面前的脆弱的存在。

2.彼得一开始的说话就显得比较极端、自我。对任何问题的思考不深入持重,不考虑前提条件,只是一味的从主观愿望出发,缺少智慧。

3.彼得三次否定充分暴露了人性的自私与怯懦、趋利避害的共性。

4.彼得的痛哭,说明彼得有羞耻之心,后悔之意,同时说明彼得的精神纠结,走投无路。他为背叛遭受的惩罚而恐惧,为保全生命,丢失信仰精神灵魂而痛苦。

据上述解读,作文试题(2)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彼得角度:忠诚与背叛

1.人性角度:

(1)要正视(战胜)人性的自私与怯懦

(2)理性看待人的趋利避害的选择

2.人性与环境的角度

(1)两难环境,做好人性考卷。如,人在极端生存环境下的抉择——登山队员对于濒死者“救”还是“不救”?《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追风筝的人》,不同种族与信仰之间的人性矛盾冲突中的选择。

(2)特定环境,克服人性弱点。如:卑微与怯懦,自私自利,贪生怕死,趋利避害等。

(3)人性是开在环境土壤的花朵。人可以在一定环境中变坏,人可以营造出好的环境,好的环境也可以影响人。要审视自己,修炼人性。

3.生死角度

(1)信仰忠诚与死亡相比,谁更重要?

(2)为什么很多人选择忠于信仰,追求精神和灵魂的高尚?比死亡更有价值的究竟是什么?

(3)权宜之计与至死不渝(如:李陵与司马迁)

4.彼得说谎的角度

(1)谎言与真相

(2)谎言产生的背后

耶稣角度:

1.悲悯与宽恕(对彼得)

因为预知,所以接受;因为了解,所以慈悲。

普通人如果有博大胸怀,悲悯众生的修养,一样可以站的高、看得远,学会宽恕与慈悲。整个社会戾气深重,更需要这种宽恕与慈悲精神。民族之间也是如此,慈悲与宽恕对增强我们人类存在的幸福感,化解人类之间的矛盾,秉承人道主义和对生命的尊重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人的精神信仰灵魂的幸福感的追求也有积极意义。

2.生与死的选择(对信仰)

耶稣是上帝之子,他可以凤凰涅槃,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成人之道。

普通人如果有信仰,一样可以克服人性的弱点,作出和耶稣同样的成道的选择。

其他角度:

1.人神角度

耶稣是天之子,他可以凤凰涅槃;彼得不过是凡人,他选择苟且偷生。由此可谈对人性的看法,肉身的局限,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2.个人和集体角度

彼得为什么被遗弃?因为他的行为是对整个宗教团体的背叛,人是社会的动物,个人的选择必须考虑到社会价值。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也是一滴水和大海的关系。

3.耶稣和彼得关系衍生出的人与人的关系角度:

人的观察:如何辨识那些看似忠诚的人?人的选择:如何忠诚?为什么需要悲悯?

4.命运角度

耶稣成道,是他的使命;彼得背叛,也是一种命运的安排。人都在既定的角色和轨道上运行,谁都无可幸免。(此说有命定论之嫌,立意则显消极,但用于对人性的卑怯的理解论证还是可以的。)

5.宗教角度

有信仰的人才活得有意义。谈信仰的力量,血肉之躯与信仰的关系

作文试题(2)写作中容易出现的偏差与问题

其一,本次写作因为提供的是宗教素材,涉及到信仰和人性,彼得的行为又是极端情形下的表现。学生写作时会出现联想举证的事例不当,论证的观点走偏等问题。如,大讲基督教的信仰如何重要?批判彼得背叛的可耻,或者不分是非,谈对一些罪人的无条件宽恕,谈趋利避害是人性的常态,应该无条件的宽恕,或者把社会热点问题、历史问题不分青红皂白瞎谈一气。在思想态度上不端正,在观点上走偏,在举例方面不当。内容项二等中下或者三等给分。

其二,原始材料提示说:以上是《圣经》中的一个著名故事,写的是在耶稣被捕后,耶稣的门徒彼得为保护自己,三次不认耶稣的故事。相信这个经典故事会引发你思考。请将你阅读这个故事后最有价值的一个想法写成文章。所以,写作中一定要引用或者提及原材料,引出的观点应该是围绕主要人物耶稣和彼得的是符合题意的。也就是说,不管从哪个角度,耶稣和彼得都必须提到。围绕耶稣的宽恕和彼得的三次背叛才是符合题意的。离开二者之间预言与背叛的事实单纯谈耶稣或者彼得,或者宗教信仰、命运、个人与集体、生与死的关系等都属于偏题。如,只讲耶稣有预言能力,彼得没有,由此大谈人与神的区别,属于偏题;但如果从人神区别讲人性的局限性讲信仰与修炼的重要则符合题意。又如,抛开环境对人性影响的因素,讲人的自律与慎独就属于联想论证的偏题。根据偏题内容多少,内容项二等中下或者三等给分。

其三,文体不清。表达项二类下或三类给分。

附录:彼得为什么三次不认主?

在此之前彼得还雄心壮志的说“主啊,我就是同你下监,同你受死,也是甘心!”这离他否认主还不到12小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彼得对主发表的忠心感言是出于血气的,并不是出于圣灵的感动,而且那时候他没有意识到主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当他看到主被捕,受鞭打,受侮辱的时候他内心胆怯了,害怕自己也受到牵连,遭受同样的待遇,所以他

下页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