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决胜九招:指导学生作文考试所向披靡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5:47:58 体裁作文
决胜九招:指导学生作文考试所向披靡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决胜九招:指导学生作文考试所向披靡作文

习作决胜九招之二:信手拈来都是宝──如何指导学生感悟生活 

 

生活中的材料,是以人、事物或现象的形式存在着,如果能够去研究、探索它们,从中看到或找到一些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这就发现了生活材料的独特之处,这些独特之处,可能会成为一篇习作耐人寻味的基础。这也是作者对生活的态度、见解和感悟,是一篇习作从平庸变成神奇的必经之路。

 

这样的发现,不是无意中的偶然发觉,而是有目标地思考感悟的过程,有意识地将身边的人、事物或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从情感、思想等各个角度挖掘,去发现平淡生活的不平凡之处。

 

有一句话说,熟悉的地方无风景。能被称作风景的地方总是美的,难道熟悉的地方就不美吗?显然不是,这只是说人们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生活景象熟悉到了忽略的程度,算是视觉疲劳引起的忽略,是一种常态。又有一句话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是说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好的事物和景象,可是我们没有发现的能力,这是从主观能动性上来说的,人自身的审美能力没有达到这个发现的程度,即使“美”就在眼前,也发现不了。把两句话综合起来看,不论熟悉还是陌生的地方,风景终归是有的,但没有审美的能力,对风景的美就感觉迟钝,城市的高楼和山野的绿树,似乎走到哪里都是一样的,眼里就没有风景了。从习作的角度来说,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其实都可以写成“美”的习作,但如果没有发现这种“美”的能力,就会对生活熟视无睹,习作难免要靠编造做作才可以完成了。

 

怎样才能拥有这种“发现”能力呢?校园抒情诗人王宜振的一首诗或许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一根羽毛》

 

 

也许上帝安排得十分精妙

 

生活里掉进一根羽毛

 

我无法分辨它来自一只鹰还是一只燕

 

可这天堂的来客却使我吃惊不小

 

大自然不会忘记它的功劳

 

它曾托着苍鹰或鸿燕在天空盘绕

 

这根羽毛也不会忘记它的过去

 

它曾在蓝天上写下自豪写下骄傲

 

云层里撞碎的那一片天光

 

似乎还在这根羽毛上闪耀

 

可这根羽毛再也不能闯进云海了

 

它感到有点儿困惑,有点儿苦恼

 

可生活里这根羽毛并不多余

 

它会把每个日子挠得咯咯直笑

 

可生活里这根羽毛并不累赘

 

沉重的生活有它的托载会变得十分轻巧

 

小小的羽毛在大千世界里并不值得关注

 

它像一粒微尘,细小得微不足道

 

可它敢把自己的理想写在高远的蓝天

 

这精神足够我钦佩,并引发我的一串思考

 

其实,这一根羽毛一直停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里,我们都非常熟悉,却通常看不见。如果哪一天猛然看见了,就会给我们一种感觉:意外。意外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不过它在我们内心深处沉睡着,如果不激活它,它就会一直睡下去,睡到地老天荒,睡到入土为安。

 

就从这首诗开始我们感悟生活之旅吧。

 

1.把握直觉的灵感

 

不管在生活、自然中看见什么,直觉感受往往是心动的直接结果。这一份心动像花香一样无声弥漫,像闪电一样疾速易逝,抓住它,就抓住一份作文的灵感。

 

直觉感受与文化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积累密切相关,喜与忧的感受,美与丑的判断,均取决于内心积累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做人的根本,是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为人处世的航标,是习作集中表达的秘密武器。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独特的价值观念,学习习作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丰富与提升价值观念的过程,直接影响着孩子对场景或景物的审美。

 

比如景物的表达,就不在于景物的多少,而在于直觉的把握。平常生活中所见的景物大多是又繁多,又杂乱,要理出一个头绪来并不容易。传统作文教学中,通常理想化地要求在习作中有一定的条理,比如按远近、上下、左右等顺序进行表达,以为这样就可以把景物写清楚,结果景物表达成了毫无生气的景物陈列,越写越死,到后期只得用大量“引用好词好句”的方式来解决描写问题,习作陷入了真与美自相矛盾的尴尬。景物表达当然需要条理,但并不意味着要依赖景物的排列顺序来实现。事实上这样的排列在习作中也几乎是没有意义的,它违背了习作最基本的原则:自我思想感情的抒发与表达。换句话说,写景的习作并不是罗列景物说明书,不论按什么顺序来排列,都没有实现习作最基本的意义。从孩子的心理特点来说,直觉才是实现顺序观念的前提,是实现习作集中表达的主要手段。

 

围绕直觉进行观察,是一个寻找事实证明直觉的过程。这种寻找有一定的目的,因此对景物就有了直观的选择,繁多的、杂乱的景物大多在这种选择中被剔除,只留下能够表达自己直觉的那一些,对于有限的景物内容,直观排序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这就像孩子之间起了冲突,受了委屈,老师来了,每个孩子都想在老师面前尽力将自己的委屈表达清楚,以求得老师的帮助。这种表达带着很强的目的性,更容易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得集中一些。

 

表达直觉不是平心静气的叙述。平心静气是思考的好习惯,但对于孩子的作文而言,表达的成功首先不是平心静气的思考,而是真情实感的冲动。表达直觉正需要这样一种冲动,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来观察和表达眼里的景,从而实现对景物的集中表达。另一方面,越是充分调动了主观感情,越是能够细腻地捕捉到景物的细微之处,将习作写得更加具体生动。当一个人想充分抒情的时候,生活、自然中各种熟悉的景象纷至沓来;当一个人茫然应对习作任务的时候,眼里、心里都是空空如也。当然,思考的时候是感情充沛的,动笔写的时候要安静下来,这是写作习惯问题,身体的安静与思想的热闹并不矛盾。

 

 

 

 

来看一个从直觉中发现灵感的具体例子:

 

早晨的菜市场特别热闹,热闹就是一种直觉,构成这种热闹的是嘈杂声,这也是通过直接可以捕获到了,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表达:

 

菜市场(一):

 

“鸡蛋特价!欢迎选购!鸡蛋特价!欢迎选购!”这是一个小扩音喇叭在喊,一个浑厚的男低音,像在念经一样,音调不高,却特别响亮。

 

“过来看一看!新鲜的黄瓜!刚摘下来的!”这是一个女高音,声音又尖又细,像一把锥子一样,直直地扎入人们的耳朵,引得人们纷纷朝那边张望。

 

“叫你切半斤怎么切了七两呢!”“唉哟大姐,少算你五毛钱吧,包不少秤。”这是卖肉的那边正在步步为营,力争改变顾客的半斤计划,将七两肉买回家。

 

“人家都卖九毛,你怎么卖一块?九毛,我称两斤。”“我这多新鲜啊,你跟别人比一比。”这是卖菠菜的这边正在讨价还价,想要改变菜贩子的一块钱定价,节省下两毛钱。

 

“咕咕咕。”这是鸡们对挤在铁笼子里的环境很不满意,正在不停地嘀咕。

 

“嘎嘎嘎。”这是鸭子对隔壁的鸡们大声训斥,说它们一点修养都没有。

 

“咚!咚!”这是卖卤菜那边,那个俊俏的女老板正在麻利地手起刀落。

 

“啪哒!”这是卖鲤鱼这边,离开水的鲤鱼正从秤台上蹦达下来,试图逃走。

 

……

 

我走出菜市场,耳朵里仍然嗡嗡一片,不知道装了多少声音在里面了。

 

在这段直觉表达中,对嘈杂声音有了具体的感受,嘈杂声具体成了一个个独特的声音,这样的表达,看上去就比较生动了。但这并不是很好的表达,还停留在“记录直感”的基础上。如果能够抓住直感展开联想和想象,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就会有更奇妙的表达出现了。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菜市场(二):

 

生活在城市的我,每一次走进菜市场,都感觉到与土地又亲近了一次。

 

那又大又圆的西红柿排列得整整齐齐,脸庞红红,又饱满,又润泽,是不是土地乖巧的小女儿啊?进了城里,见了这么多人,害羞了呢。

 

那浑身带刺的黄瓜码成了一个小山坡,身子绿绿,这个躬着身子,那个扭着脖子,是不是土地调皮的小儿子啊?平时特别会爬藤攀架,这个时候也安分不下了。

 

或碧绿或火红的辣椒,那是土地的信使吧,它们曾经打着灯笼走了很久,就为了告诉我们,沉默的土地,内心也有火辣辣的热情。

 

白玉杆子翠绿叶子的小青菜,都是土地最优秀的学生,它们从不张扬自己的美丽,也未曾炫耀自己的内涵,选择一只灰不溜秋的扁扁的大竹筐,就可以在菜市场安顿下来了。

 

还有淡绿的细长的豆角,摆一个优雅的Poss,传递着土地的美丽愿望;灰褐的浑圆的土豆,抱一怀细腻的心思,散发着土地的无限热量。每一种蔬菜都在表达着土地的语言,只看你能不能听得到啊。

 

每一次走进喧闹的菜市场,我的心很静,很静。

 

看,都是在记录生活中真实的所见所闻,同样一个场景,却写出了这么大的差别,窍门就在于:1.从直觉入手,抓住不放。2.以直觉为基础,捕获灵感。

 

2.随手记下真实的感动

 

感动是习作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基于正义、善良、真诚、友爱的基础上才可能激发出来的心灵颤动。接受文明洗礼的人类拥有一颗可以感动的心灵,观人间真情,为之仰慕;看伟大真爱,为之震憾。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市场经济如火如荼,生活压力加大,心灵中最柔软的地方正在被伤害,波及到孩子的教育,只顾埋头学习,不管抬头做人,造就了一批批高分低能的怪胎,感动成为纸上谈兵的情感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却显得苍白可笑,让人心痛。感动迷失在知识死板堆积和人性教育缺失的成长过程中,难以想象这样的人成为一个国家的主体力量后,会营造出一种怎样的社会文化氛围,会引领一个民族的精神战车驶向何方。

 

当然,这样沉重的责任并不是单单靠一门语文可以承担,那样太夸张了,但是,作为最基础的国文教育,作为社会、文化、艺术、哲学等综合能力体现的作文艺术教育,如果缺失这样的忧患意识和人生价值的引导,写作还有什么意义呢?

 

感动是感悟的基础,并不是要求孩子从小就去忧国忧民,这种价值观的培养,是贯穿在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孩子成长的过程好比盖一幢人生的大厦,从基础开始就要踏踏实实地运用正确的方法手段,所谓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在点滴的教育中都融合了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内容,才会真正实现教育的理想结果:作文与做人共同成长。

 

感动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内容,不是说些漂亮的大话就可是感受得到的。只有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自己最熟悉的人和现象,都能够抱着一种善意的眼光,倾注自己全部的热情和爱心,体味感动,才可能在习作中创造感动、表现感动。有些老师误导孩子,以为感动的事情,就是战火纷飞,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就是鞠躬尽粹,为国捐躯,殊不知这样的题材虽然是容易感动读者的,但离开了孩子们的生活体验,离开了现实的情感提炼,结果导致习作中逻辑混乱,漏洞百出,情感苍白,词不达意,小人说大话,习作变得不伦不类,成为形式主义的牺牲品。

 

从最熟悉的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开始,从最本真的情感体验入手,在最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真假判别的基础上,努力出体会自己的小小感动。每个人似乎都不自觉地生活在自我的圈子里,只有触动了自己的身体或心灵的人、事、物、景,才会引起关注,引发思考,这样的感动,才能引发真正的感悟。一个伟大的母亲,一定会让孩子幸福;一个伟大的老师,一定会让学生幸福。每一个行业中都有伟大的人,他们可能默默无闻,可能平平淡淡,但是,只有身边的人才知道,有他们的日子,生病了不用忍气吞声,夜里出门不用担惊受怕,交往中不用心存芥蒂,幸福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伴随左右。去发现这样的伟大,就发现了最令人感动的材料。这种发现,也是成长过程中走出自我的标志,是独立人格、成熟人性发展的萌芽。感悟生活的美,就从这样的感动开始。

 

 

 

下面这个片段写的就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表现了让人感动的伟大心灵。你觉得这份伟大是什么?文中通过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表现的?同时也可以感受一下语言与内容、情感之间的关系,看看作者在刻画的时候运用了怎样的语言表现手段。

 

我看见那个送蜂窝煤的高高大大的汉子,急急忙忙地扯起雨布,盖在装满煤球的板车上,又取出几段绳子,将雨布的边角系在了辕子上,这样风就掀不起来了。他在做着这一切的时候,从容不迫,身上一点儿也没有淋湿,他的头顶撑着一把大伞呢。举伞的一定是他的妻子,妻子又矮又瘦,还不到他的肩膀高,可是她努力地高举着那把大伞。真的是很大的一把伞,带钩的圆木柄粗粗壮壮的,黑布伞面展开来,罩住了一大片天空。瘦小妻子一手在下面紧握伞钩,另一手奋力向上伸直,抓住伞的直柄,尽量向丈夫的头顶靠近,以至于她的身体斜撑着,仿佛被风吹歪了一样。那伞也举得不是很稳当,摇摇晃晃的,看那瘦小女子的双手都在微微发颤,但总能罩住汉子头顶那一方天空,在细密的秋雨中撑出一块无雨的安全。

 

直到汉子取出雨衣穿上后,妻子才把伞降下来,好像是已经耗去了力气,无力再撑起这样一把大伞,只将它扛在肩上了。他们缓缓地从我身边走过,汉子在前面弓腰拉车,妻子在后面用力推着,他们一步一步走得很踏实。

 

雨一直细细密密地下着,雨中一车煤,一把伞,有节奏地起伏着的两个人,缓缓地向前去,宛如一支悠长、婉转的古曲,倾诉着一个美丽的故事。

 

这样的景象,很多人看到了都会忽略,因为他们与自己无关。熟视无睹,是扼杀感动的罪魁祸首。

 

说感动是感悟的基础,是因为心动了,才有进一步探究现象后面的本质的可能。

 

像上面这个例子中,如果这个情景已经打动我了,就不仅可以将它记录下来,成为优秀的作文材料,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推理,比如:这一对夫妇的家里有孩子吗?有老父老母吗?他们这样的生活能挣到很多钱吗?他们对客户是不是很负责任?他们每天回家后累吗?等等。这样的联想,是了解他们生活的前提,有了这样的联想后,以后就会更加关注他们以及像他们一样的人群,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就会进一步延伸到对这样一群人的思考:他们在城市中的地位?他们与这个城市中从事其它工作的人的对比?他们的幸福和希望来自于什么?来自于哪里?等等。这就一点一点进入了关注生活、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的思考,孩子在这种关注思考渐渐成长了。

 

或者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感动是感悟的基础,多管闲事是感动的基础。

 

 

 

3.找个角度看生活

 

习作是要试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也是我们练习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我们的思想复杂,对善恶是非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我们的感情丰富,对喜怒哀乐有自己的体验和表现。这就决定了表达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生活中的事物本身是不是美的,与作文中是不是把它写得美,不是同一个概念。事物本身是一些具体的形象,它们的美更多地表现在直观上;作文则是通过作者的语言来表达的,作文中出现的事物,是经过作者的思想情感过滤之后重新组织出来的形象。事物本身的美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作文表达出来的美则给人一种心灵震颤。因此,作文中的美是作者感悟后的美,也是每一个读者内心的独特体验,是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升华。作文中感悟出来的美,可以是描绘事物本身的美,也可以是描绘事物本身的丑,其目的是为了让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强烈地感染读者。所以我们认知感悟生活美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体味作文的语言背后那种或豪迈、或婉约、或尖锐、或含蓄的思想感情的过程,美不在其表,而在其中。

 

生活中同样一种事物,在不同人的眼里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看它,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也许事物本身是没有多少变化的,可是人的思想感情变化了,于是眼里的事物就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形象。比如明月:

 

李白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

 

杜甫写:“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白居易写:“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

 

李贺写:“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马诗》)

 

他们看到的都是天上那同一个月亮,可是各人心情不同,“月之景”才会如此大相径庭。

 

再比如长江。

 

李白写:“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

 

白居易写:“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

 

苏轼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杜甫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他们看到的也都是同一条长江,可是各人境遇不同,“江之景”才会如此变化多端。

 

这些是写自然景观的,景物本身美不美各有所见,但不论是悲是喜,是满怀豪情还是黯然伤神,都写出了语言的美。

 

我们再来试着比较一下下面这两段对一幢高楼的描写。

 

高楼(1

 

那一幢高楼如此伟岸地矗立在我的眼前,完全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它拔地而起,直插云霄,黄色的皮肤映衬在蓝天之下,在早晨清新的阳光中闪烁着健康的光泽。看上去它跟太阳那么亲近,就像两个友好的巨人面对面站着,正在热烈地交谈。一群鸽子兴奋了,绕着它的腰身掠过去,又掠过来,就像被大人们宠着的孩子在欢快地嬉戏。整整齐齐的窗子,整整齐齐的空调,呼拉一下从天上垂下来,那是巨人放下的一架架天梯吧,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人,都可以沿着它们去追逐心中的太阳。

 

高楼(2

 

那一幢高楼如此突兀地扑入了我的眼帘,简直就是一个蛮横无理的巨魔。它肥胖的身躯生生地封堵了眼前的蓝天,让我几乎窒息过去。太阳直射着它的脸,闪烁着诡异的光芒,就像一束不怀好意的眼光在冷冷地打量着我,似乎连空气中都充满了卑鄙的气息。它浑身上下长满了窗子,还有突起的空调,衬在黄不拉叽的皮肤上,就像一个个让人恶心的疮,似乎随时都可能从里面喷射出一股臭臭的脓液来。那一群鸽子是被吓着了,在空中惊慌失措地飞窜着,就想逃离这被巨魔掌控的地盘。

 

这是写的同一幢高楼,但是给我们的感觉差异非常大。高楼的外形上几乎是没有变化的,变化的就是内在的情感。

 

这变化的情感,就可以作为我们看待生活的不同角度。角度越多,感悟越多。

 

 

 

4.来点平中见奇的思考

 

平中见奇,就是能够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材料中选择出可以出奇制胜的作文材料来。这里的奇,不是为了表现奇特、奇幻的刻意猎奇,而是与“平”相对的生动、新颖、独创的意思。每个人在生活中衣食住行所接触的事物大同小异,可是在不同人的眼里就有不同的感受。一双鞋子,有人看作是虚荣的象征,有人看作是远足的装备,有人感受脚的温暖,有人感受心的舒适。一本发黄的旧书,或许是卖破烂的眼里的破烂垃圾,或许是倒腾旧书的眼里的一堆钞票,或许是老学究眼里的一份资料,或许是童话作家眼里的一篇童话。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这样的“生活材料”,所以每个人的感受是如此不同。这种需要,是发自内心的渴望,是生活习惯或精神追求的结果,有了这样的习惯或追求,就有了“奇”的基础。

 

法国著名短篇小说作家莫泊桑曾拜福楼拜为师,他第一次向福楼拜请教时,福楼拜告诉他,先站在门口观察从门前经过的马车,把看到的情况详细记录下来。莫泊桑真的站在家门口,对着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马车看了三天,一片茫然。他对老师说:“我看了几天马车了,那么单调,没有什么好写的。”福楼拜说:“怎么说没什么好写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与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一样走法吗?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一些你都能写清楚了吗?”莫泊桑豁然开朗,从此按照老师的方法,从看似平淡的生活中获取了丰富的写作材料,写出了许多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福楼拜的方法如此简单,看上去似乎就是仔细观察,其实不然。仔细观察只是“平中见奇”的基础,是积累材料的基本方法之一。若想作文渐入“奇”境,还得结合形象思维、情感描绘、巧妙构思等系列修炼,以仔细观察为基石,以心灵体验为砖瓦,以创造出新为手段,用真情和智慧构筑起习作的大厦。习作的语言之奇、结构之奇、立意之奇,莫不以此展开去。

 

对于习作的创造而言,并不需要煞有介事的形式框架,能够立足生活,关注细微,平中见奇,基本上就迈入了创造的大门。生活琐碎之事,每天看似单调重复,上学放学,吃饭睡觉,如果没有“见奇”的习惯,的确是平淡之极。我们来看看如何平中见奇。

 

 

 

来看看平中见奇的两个实例:

 

平淡生活现象(一):

 

我每天早上起床时,总是睡意朦胧,即使醒了,也要闭着眼睛再赖一会,直到实在是不起来不行了,上学恐怕要迟到了,才恋恋不舍离开被窝。

 

情感体验: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每天的早晨就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人们会觉得精力充沛,精神集中,心情愉悦,可是我怎么觉得睡觉才是愉悦的事情,真希望长夜天不明,可以痛痛快快地睡一大觉啊。

 

思考体验:醒了以后再闭着眼睛赖在床上,其实并不能补充睡眠,之所以赖床,还是意志薄弱、自身懒惰造成的。不单是起床这件小事,我们的学习中也会遇见很多困难,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和勤奋的习惯,又如何去战胜困难、取得胜利呢?

 

想象体验:“懒虫起床!懒虫起床”!闹钟响了,应该是早晨六点整,天应该亮了,可是撑开眼皮看看,黑咕隆咚,一定是闹钟弄错了,管他呢,再接着睡。感觉自己结结实实又睡了一觉,猛然惊醒:该不会睡过头了吧!咦,还是黑咕隆咚的。这是怎么回事?该不会……天不会亮了?一直这样黑下去?哈哈!太好了!可以睡懒觉了!我才不去想什么心事,眼睛一闭,又呼噜呼噜地睡过去了。……天一直黑下去,我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平淡生活现象(二):

 

每天早上,爸爸都给我两块钱让我自己去买早点吃。热干面、豆皮、通心粉、包子、豆浆、油条……我都吃腻了,可是没有办法,早饭总得吃呀。

 

情感体验A:民以食为天。吃饭按说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可是每次我吃早饭时一点开心的感觉都找不到。反正知道不吃也不行,胡乱买点什么,基本上是看什么顺眼就买什么,塞进嘴里,下意识地嚼,下意识地咽,吃下去了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鸡肋”?

 

思考体验A:记得第一次拿着爸爸给的两块钱自己去买早点吃的时候,兴奋得没法形容,好像外面卖的任何东西都比家里做的好吃,怎么不知不觉间这种兴奋就消失了呢?大约是熟悉的缘故吧。就像我们第一天背着书包迈进小学的时候,有多么兴奋啊,可是现在已经是小学毕业班的学生了,兴奋肯定是没有了,有的只是学习的紧张和考试的压力,还有一丝丝忧伤:过去的六年里,我做了什么呢?

 

想象体验A:如果这个世界变成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世界,那该有多好!我首先天天早上要啃两个大鸡腿,不,啃五个。然后再来一瓶可口可乐,是那种最大瓶的。还要吃一个生日蛋糕,上面都是新鲜草莓奶的,……唔,不过生日?那也没关系,反正我想吃就可以吃的。这是一个吃的天堂!我还要吃巧克力,吃糖果,吃火腿肠,哈哈,多爽!就这样过了六个月……

 

每一件生活中的琐碎之事,如果能够运用一点平中见奇的方法,都可能表现出奇妙的见解,如果以此基础写成习作,说不准就成了一篇别具一格的动人习作。

 

 

5.见微知著的窍门

 

习作的选材,关键在于如何善用身边的生活材料。文章的高下,取决于真情,也取决于立意,材真而意远,必是文中上品。刘勰在他的创作论开篇就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强调的便是“意”在文章中的重要。眼前所见,是作文的依托,也是作文中最主要的材料,如何通过这眼前之物、之景、之人,来做到“意”接千里万载,这便是感悟生活的能力。

 

世界再大,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物象组成;人心再深,也得由一个个生活的细节反映。习作中表现的“意远”,当然也得由一个个小小的具体的材料表现出来。任何一个材料都可以是习作的好材料,但并不是任何一个材料都可以写成好习作,能够根据习作的需要洞悉生活、剪裁生活、挖掘生活,才是巧妙选材的表现。这个对生活中事物进行提高和精炼的过程,就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这是一个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身边熟悉的人、事物或现象开始,寻找巧妙的角度,由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抽象,将熟悉的生活表现得出人意料,把平淡的见解挖掘得意味深长。

 

在《淮南子·说山训》中有这么一个说法:“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后来衍生出一个成语“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已经来临,意思是说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说明一个人非常善于观察和判断,这种观察和判断的能力,就是见微知著的能力。在作文的选材艺术中,眼前的生活是“微”,作者的思想是“著”;作文的材料是“微”,习作的立意是“著”。见微知著,既要培养“见”的眼光,还要训练“知”的心灵,我们的习作才能真正做到寸草感知春天的气息,滴水反映太阳的光辉。

 

 

 

见微知著,见是表象,知是本质;微是基础,著是目标。

 

生活中熟知的事物,大到蓝天大海,小到浮尘游蝇,都可以是作文中“微”的材料,关键在于我们怎样来看待它们,要如何从中看出“著”的思想感情来。

 

每一种具体事物的表象都是直观的,其形状、颜色、声音、气味、味道以及动态都可以通过我们的感知判断得以了解。有了这种了解,就有了见微知著的基础。同时,我们对生活琐碎其实有着大量丰富的体验,积累了很多最直接的感受。有了这些感受,就有了见微知著的可能。当我们的心灵与身边这个“微”的世界碰撞出了火花,灵感就会绽放出耀眼的光彩。所以,见微知著是将生活材料与心灵经历进行有效链接的具体方法,以此找到对作文主体进行独特、新颖、深刻地表现的微妙角度,用准确的材料表达深远的意义。

 

我们无法拥抱整个太阳,但是可以用双手捧起一缕阳光,品味它的温暖与博大;我们无法游历整个海洋,但是可以用指尖蘸上一点海水,感受它的苦涩与深沉;我们无法透视整个人生,但是可以用心灵触摸一次小小的成功或失败,体验它的快乐与忧伤;我们甚至无法深入一个人的内心,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角度,来表现出他的卑鄙与高尚。

 

见微知著,就是可以这样拥有作文的力量。

 

比如下面这一段。

 

对生活的直观体验

 

生活中熟悉的人,总能给我们留下一些印象,可是一到写作文的时候,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即便写身边熟悉的人,也是写那几个老掉牙的事例,甚至还要拼拼凑凑。

 

比如我的妈妈,记得她曾经在我生病的时候背过我,背了很长的一段路,妈妈很瘦小,背我背得很累;记得每一天她都骑着自行车送我上学,直到今年我升入六年级了,才给我买了月票,让我自己坐车上学;记得她总是在家里忙碌着,拖地洗衣服烧饭洗碗,没有一刻空闲的时候;记得到我出去玩的时候,她每次给我买一些好吃的,可她自己总是不买,在一边笑咪咪地看着我吃;记得她从来没有穿过什么特别靓丽的衣服,可是常常一个人对着镜子梳理她的头发,她是一头乌黑的长发……

 

妈妈给我的印象很多,每次老师一布置要写一个身边熟悉的人,我就最先想到我的妈妈,可是每次拿起笔来,总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写,只好将记忆中这些零碎的材料重新拼凑一下,老师的评语千篇一律地两个字:空洞。

 

这一段话,表达一位同学的苦恼,也是很多同学的共同感受,记忆中的事情不是没有,可怎么写都没有新意,这该怎么办呢?不妨用“见微知著”的方法来表现一下,看看有没有新的东西出现?

 

见微知著一:退休的自行车

 

见微:这辆自行车的确已经很破旧了,原来粉红色的车身油漆剥落,露出大块大块的红褐色身体,脚踏只剩下半个,车铃铛扳不动了,车前面的篓子是一个扭曲的形状,也已经辨不出原来的颜色。它静静地靠在我们家的阳台上,像一位历经沧桑享受晚年的老人,安详地晒着太阳,听着雨声。也许每一缕阳光的抚摸,每一声雨点的吟唱,都会勾起它温馨的记忆吧。

 

知著:那阳光中的记忆是什么?那雨中的记忆又是什么?为什么是温馨的?是什么让这样的记忆久久不能忘却?

 

见微知著二:黑发

 

见微:其实我一直不是很喜欢黑色。我从小就害怕黑夜,害怕黑夜里会有恶魔,每天晚上都要求妈妈看着我上床盖好被子后才可以离开。可是我喜欢妈妈的黑发,有时瀑布一样倾泻下来,有时小山一样高高盘起。我喜欢站在妈妈身边,轻轻地抚摸妈妈的黑发,让那份柔软抚慰我怯懦的心灵。有时我甚至想,所有的恶魔看见我美丽的妈妈,都不会再来伤害我的。渐渐长大了,我才发现,妈妈用来打扮她的美丽的所有饰品,只有这一头黑发。

 

知著:为什么妈妈常常对着镜子梳头却不化妆?为什么妈妈没有多余的饰品却从来不吝啬我买学习用品,还花钱让我学习钢琴?为什么只有一头黑发的妈妈看上去总是那么乐观?是什么仅有一头黑发就让我的妈妈如此美丽?

 

我们对生活的记忆是琐碎而零乱的,眼前这个可视的世界不也是这样?看高楼大厦与低矮平房,路边的香樟与广场的草地,到处整洁美丽的社区与堆满瓦砾断砖的工地,看西装革履的绅士与衣衫褴褛的乞丐,时尚前卫的少女与节俭朴素的老人,苦口婆心的老师与懵懂无知的孩子,看随地吐痰满嘴粗口的无礼与爱护环境恭谦礼让的修养,斤斤计较爱占便宜的自私与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美德……世界就是这样琐碎繁杂,让我们不能一眼洞穿。

 

不用着急!找到记忆的亮点,找到眼前的具象,运用见微知著的选材艺术,将它们进行微妙的链接,先从自己最熟悉的人或最熟悉的景开始吧。

 

有这样的方法看待生活,就多了很多巧妙的角度,每一个角度,都会促成一个新的思想。将这样的感受整合一下,按一定的条理写下来,一定是一篇角度新颖、思想独特的习作。

篇一:习作决胜九招之一:指导学生作文考试所向披靡──

4.排兵布阵

习作素材的积累与知识积累有很大的区别。知识积累是习作积累的基础,知识积累依靠记忆和经验,习作素材的积累依靠思考和感悟。没有知识,想写好习作是空想,有了知识,没有思考和感悟的习惯,想写好习作还是空想。因为习作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自己的情感表达、思想抒发,只有善于将知识转化为认识生活、感悟世界的能力的人,才能真正积累习作素材,写出好的习作来。

2.看见了与体会了的区别

生活中各种事情,各种现象,在身边发生的时候,一定会引起我们注意。比如走在路上,阳光投下的树荫,迎面吹来的凉风,有一个人在大声喊叫,一只白色塑料袋在风中翻滚,等等,是我们能看得见、感受得到的,但是事过之后,基本上就被忘记了。有些突发事件,让人吓了一大跳,或让人笑得肚子疼,总之是那些特别刺激的,就会给人留下一些印象,比如一个人走路摔了一跤,一条虫子突然掉在脖子上,等等。留下印象的事情,往往过一段时间还会想起来,但时间久了,也会忘记的。还有一些事情,别人好像没怎么留意,可是自己印象深刻,事情过后,还要跟自己的好朋友说起。这样的事情,往往印象更加深刻一些,保存在记忆里的时间更久一些,就是因为这样的事情自己留意了,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并且思考过的缘故。

平时养成思考的好习惯,探求一些事情和现象的起因和发展方向,让各种事物和现象在自己的脑海里留下更深的印象,就可以说是在进行习作素材积累了。当然,如果勤于动笔,将自己思考的内容都记下来,就实现了更有效的积累。

不论知识的积累,还是习作素材的积累,都是一个逐渐聚积的过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积累不起来的。并且,人的脑袋瓜只有经过反复思考和感悟,才会越来越聪明,懒得思考的人,就会慢慢地变成笨蛋。

3.从神奇的名词开始

名词是一个事物的名称。每个名词后面都有一个神奇的世界,在直感中,这个世界是静态的,特别利于培养积累素材的好习惯。

直观感觉中的静态世界,是构成生活环境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孩子观察条理性与逻辑性的最佳内容。不论看图写话,还是现实场景,传统作文教学中讲究观察的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的顺序,都是对培养观察基本条理的积极探索,可惜只停留在顺序本身,生硬的观察方法让孩子们感觉索然无味,自然就无心观察,导致了只有培养形式,没有培养效果。需要扬长避短,融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将对世界的认识变成了一种紧密结合生活的快乐。

身边的静态世界,是一个无声的神奇世界,城市有城市的心事,乡村有乡村的想法,山有山的理想,湖有湖的愿望。身边的每一幢楼房,每一条街道,每一棵树,每一株草,它们静静地守在自己的位置上,默默相望,共同感受着大地传递的信息。因为它们不会到处乱跑,以一种相对稳定的顺序构成我们的生活环境,甚至影响了人们很多生活习惯,到学校读书,到电影院看电影,到家里吃饭,到床上睡觉,等等,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生活习惯。可见,这个静态世界其实与生活融为了一体,聆听心跳,感受呼吸,偷听梦呓,陪伴成长,对我们的喜怒哀乐了然于心。这样的世界,怎么可以忽略?

不过静态世界虽然相对稳定,却是非常复杂的,不单构成的事物繁多,而且各有各的形状,各有各的颜色,谁也不会屈从于谁,所以乍眼一看,实在是乱得很。怎样从这看似乱糟糟的世界中整理出一些条理和逻辑来,是习作素材积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逻辑是一种思维上的规律,是合理的基本保障。

静态世界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世界。能否顺利建立完整的概念,决定了对静态世界的顺序与逻辑的把握程度。完整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认识,每个年龄段需要达到的要求不一样,是从身边生活和自身体验开始,最终达到可以容纳整个世界的胸怀。所以,完整不仅是习作素材积累的方法、习作表达的技巧,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培养和追求。

这种完整的意识,就是从一个一个简单的名词开始的。

4.围绕习惯去想象

生活习惯是在生活中长期养成的行为,有的是由生活规律决定的,有的是追求个人爱好形成的,有的是由生活环境影响的。吃饭、睡觉、上学、写作业、走路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习惯是自己最熟悉的行为,什么时候,到哪里,做什么事情,怎样做,会有哪些不同的结果,往往都因为熟悉而胸有成竹。从最基本的生活习惯去认识身边的静态世界,就找到了一个最基本的条理。在这些习惯性的行为中,会有很多情感体验,产生很多想法,这就有了一点最基本的逻辑。这些条理和逻辑是由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已经有了深刻的感受,在理解的时候就变得很容易了。比如写作业,有的同学就有这样的习惯:到自己的小房间写作业,要看一会儿无关紧要的书,再来写。写的时候,总是喜欢另一只手里攥个东西,橡皮、尺子或者废纸团什么的。每写完一题,喜欢起身去喝口水,找点东西吃吃,或者在书上、草稿纸上画点什么,或者看着窗外发一阵子呆。所有作业写完之后,把笔一扔,走人,总不爱收拾。当然这是一个不太好的习惯,我们写作业不能这样。这个习惯行为是在小房间里发生的,涉及的静态素材很多,也很乱。习作的时候,只把写作业的过程写下来,写得再细致,也不见得能吸引人。或者只把小房间作为写作业的地点介绍,也没有多少意思。但如果按这个习惯行为过程,将涉及到的静态素材做一些观察,用前面学习过的拟人化思考等方法思考一下,那么,小房间、无关紧要的书、笔、作业本、橡皮、尺子、废纸团、杯子、水、吃的东西、草稿纸、窗外等等乱七八糟的事物或现象,都会成为表现这个习惯行为的元素,并可以帮助表现出对这个习惯的认识和态度。这不仅丰富了习作的内容,还将自己的直观感受直接融入到了习惯行为的每一个环节中,使习作在有话可说的基础上,更多地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实施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对自己生活习惯的认识和理解,然后围绕这种认识和理解去观察、表现生活中的静态世界。

就是说,以一种习惯作为线,可以把生活中各种常见的、却总是被我们忽略的事物串接起来,这样的观察既有利于积累材料的丰富,又有利于培养逻辑的秩序。

举个例子。

一个同学上课总是很认真,认真是他的一种习惯了。用上面的方法来积累材料后来再表现这个习惯:

一个同学上课总是很认真,认真是他的一种习惯了。用上面的方法来积累材料后来再表现这个习惯:

只要上课预备铃一响,你看谭立的桌子,书本和文具盒就像准备出征的士兵一样,肯定已经排列得整整齐齐了。上课的时候,谭立坐得端端正正的,两手交叉着搭在桌子上,背挺得直直的,好像照在他背上那一片阳光是一块平展展的板子,把他固定住了。老师一讲课,他的目光就跟着老师走,不管教室里飞进一只苍蝇,正停在他面前的桌子上挑逗他,还是外面的梧桐树间突然传来两声鸟鸣,都不会吸引他一点点目光。老师一提问,他总是

下页

关于对九年级学生模拟考试作文的一点思考

关于对九年级学生模拟考试作文的几点思考

前不久,九年级学生举行了二模考试。作文是给出两段材料,任选其一作文:①父母的呵护需要咀嚼,你才能体会其中的亲情无价;老师的教诲需要咀嚼,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良苦用心;同伴的交往需要咀嚼,你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情厚谊;成功的过程需要咀嚼,你才能品尝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失败的教训需要咀嚼,你才能获取人生的启示??请以“咀嚼——”为题,先在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词语,写一篇文章,字数600以上,文体不限。②“另类”一词出道已相当一段时间了。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另类是年轻人的事,是率意直为,是想穿什么穿什么,想说什么说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是酷毙了,帅呆了,是靓,是爽,是怪,是现代的新潮和荒诞,是传统的否定和背叛。另类的生活冲满自由和诱惑,有时感觉,另类是对人生自由的一种呐喊;有时感觉,另类是对人生前景和秩序的一种破坏和践踏。请以“我看另类”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章。

作为此次考试的作文阅卷老师,自己感触良多:农村中学生作文除少数优秀生外,整体水平不算太高,表现在:审题立意不清,议论和叙事主旨不明;缺乏文采和新意,语句枯燥直白;缺乏真情实感,模式化较重;语言表达不流畅完整,病句错字太多;字迹潦草,书写不工整等等。

有的学生没有审清题目要求,在选择“我看另类”一文时直接写成了记叙文;在写“咀嚼——”时,有的学生居然写成了“咀嚼食物”,而且废话连篇,离题万里;80%的学生记叙上平白直叙,很少使用所

学过的各种修辞方法,文章语句干巴枯燥,毫无生气;文章缺少新意,套话、空话、假话很多,不能在情感上打动读者;比如写到“咀嚼母爱”时,很多同学都是母亲冒雨送她去医院、摔了一跤;要不就是父母残疾,有个同学写到父爱时,说父亲腿脚残疾,为了鼓励他练习篮球,不惜在篮球场上来回奔跑??让人看了十分虚假;40%以上的学生病句错字很多,笔画潦草,让人无法看清楚,可谓是典型的“急就章”,5%的学生存在字数不够的问题,达不到考试的要求。

反思上述问题,我们觉得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针对上述现象,我觉得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缺乏足够的训练

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的

很熟悉的食物却看不出它的特点,很熟知的人看不出他的个性,比如说父母爱孩子,大家都有体会,但是在学生笔下却反映不出感人的情愫,说明学生对父母的爱感觉不敏锐。有句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境贫寒的孩子对父母的恩情往往体会深刻,思想上、感情上的触觉较敏感,观察也细致,体会也深刻,写出文章来往往在不经意处就能打动读者的心。

三、缺乏有针对性的辅导

作文需要技巧,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词汇、学会了很多的修辞手法,学习了上百篇优秀的文章,可是为什么写不出好的作文呢?我们的教师为了对付考试、为了得高分,以往采取过赌题、押题做法,甚至向学生硬性规定写记叙文应该采取“总-分-总”的格式,写议论文既要有事实论据又要有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最好要有数字说明等等。使学生的作文向固定化和程式化方向上发展,自然形式单一化,内容千篇一律,缺乏新意。有的教师因为忙学基础知识教学,常常忽略作文评讲,在评语上常常也是“语言流畅、行文自然,注意把字迹写好”千篇一律的评语,学生又怎么能够有针对性的修改自己的作文,提高作文水平呢?

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至少要抓好以下几点:

一、开阔视野,不断积累素材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1、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除了课本中优秀经典篇目外,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大量的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经典著作,在书的海洋里开拓自己的一片天地,打开眼界,丰富知识。“熟

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量的阅读,加上自己深刻的思考,学生的知识贮备就会不断增加,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2、深入生活、深入社会,睁开眼,多观察,深体会

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入生活,我们学生的生活圈子也许缺乏“血染的风采”,也许难觅“改革的风流”,但绝不缺乏“平凡的风情”。我们一是要让学生认识平凡生活的价值。青松的四季长青是平凡的,有人却能感受它的傲骨;小草的漫山遍野是平凡的,有人却能欣赏它的顽强;蚂蚁的成群结队是平凡的,有人却能注意它的合力;蜜蜂的采花酿蜜是平凡的,有人却能欣赏它的执着;“常回家看看”是平凡的,但它蕴含的人世间的亲情却是感人至深的;“一技之长”未必都是吹拉弹唱才高雅,摸鱼捉虾、溜冰爬树也是有意义的……认识了平凡生活的真正价值,我们才能写出不平凡的文章。

3、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篇二:小学生作文考试指导:如何写信

小学生作文考试指导:如何写信

语文是各门功课的基础,作文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反应。一个同学的语文学得怎么样,一篇文章基本上就可以反应出来了。

考试是对所学知识的检测和评价。你的语文知识学的如何,你的语文能力如何,在作文中大都能反应出来。

现在,全国都在提倡素质教育,有的小朋友可能会问,都素质教育啦,还考作文吗?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考试。素质教育中的一条,“能说会跳,能写会画”就很重要。这里的“能说”和“能写”就是相对于写作而言的。试想一下,一个不会写作的小朋友,能够出口成章吗?

一个人的认识水平,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都可以在文章中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考作文,就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考试。

只要你是学生,你就要参加考试。只要有语文考试,就会考写作。考写作,当然是考写作文了。

在小学里,只要你上到三年级,考作文是常有的事儿。除了平时的考试之外,有时候还有作文大赛什么的,那比考试还重要呢!

考试,有谁不希望得高分呢?考作文也不例外。

如果你想在作文考试中得高分,那你就应该读一读这本小册子了。

有的小朋友可能会说,只要我会写作文,还能考不高分吗?

武老师告诉你,不一定。读了下面的这些内容,你就会明白。考高分,还有一些窍门和方法呢!

不读不知道,一读就开窍。

篇三:2015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八:作文指导课中情感氛围创设

2015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八:作文指导课中情感

氛围创设

(江西教师网http://jx.zgjsks.com/)

【江西教师考试课程-80元优惠券免费领】

【教师资格证笔试通关班】两门连报880。协议班2380,两科不过全退

【全程无忧协议班】只需18800元,教师招聘笔试不过退15000,面试不过退10000。并赠送教师资格证笔试+面试课程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它是一种十分微妙的心理活动。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好恶态度也就不同。学生不愿作文,一个颇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对其喜爱的情感。对于十二岁至十五岁的中学生来说,如果教者能在作文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感氛围,就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在作文教学中,采用"听、说、看、读"四种方法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情感氛围,打开学生感情的闸门,不仅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而且较快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下面中公教师考试网谈谈具体的做法与体会。

一、播放音乐,触发情感

在指导《妈妈,我对您说》、《那一次我哭得好伤心》、《我在幸福中长大》一组命题作文时,一上课,我就打开录音机,一曲《党啊,亲爱的妈妈》、一支《摇篮曲》、一首《父爱、母爱之歌》情深意长,情丝绵绵,学生情不自禁地随着录音机轻声唱了起来:"妈妈呀妈妈,亲爱的妈妈,您用那甘甜的乳汁将我喂养大,扶我学走路,教我学说话,唱着夜曲伴我入眠,心中时常把我牵挂......"歌曲一终,学生早已动情,多少美好的往事,多少对父母的感激,一下子都涌到眼前,产生了要说、要诉的要求。

二、展开论辩,激发情感

初中生对于写作议论文是大为头痛的,原因是不知如何以论证,因而一提写议论文就反感。我在指导《骑车上学好》与《骑车上学有害无益》这一观点相对的议论文时,事先没有去讲如何提出论点,怎样去论证,而是说:"学校决定,从下周起不允许骑车到校。对于这一决定,想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尤其是要注意讲明道理。"这一下,学生立刻来了精神,有的说骑车上学好,有的反对,认为骑车上学十分不利,双方都摆出大量的事实和道理,有的学生甚至当即拿出报刊上关于骑车上学的好处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一个个争面红耳赤。末了,我说,刚才大家所争执的问题就是论点,所摆的事实和道理就是论据。我们把这些按一定顺序组织起来,就是论证。学生会心地笑了,于是就铺纸提笔,论辩色彩很强。

三、观赏图片,诱发情感

学生害怕写说明文,一是观察无序,不会整理观察材料;二是缺乏必要的知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写作不熟悉的对象缺乏必要的情感。在教完《苏州园林》这个单元几篇说明文后就着手指导学生写作《岳阳古城》。首先组织学生全方位观察岳阳风光、亭台楼阁的彩色图片,诱发学生对历史名城的热爱之情,然后向学生介绍有关古城的数据、掌故、作用、经历等内容,最后放手让学生写作。不少学生在写法上模仿教材范文的层次,不仅将岳阳古城的"物象"介绍得非常具体、明白、而且对名城的"意象"也说明得生动、透彻。

四、鉴赏名篇,陶冶情感

在一个阶段,开列一批文质兼美、格调清新、意境幽深的名篇,让学生课外阅读、赏析,然后再指导。

学生写作,更能激发学生情感。在学习《背影》、《春》几篇散文时,我就印发了如下文章:茹志娟的《百合花》、杨朔的《茶花赋》、茅盾的《白杨礼赞》、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学生读到这些沁人心脾的作品,就会很快进入到艺术的王国,沉醉于美的享受之中,一种澎湃的情感就会躁动于胸。在此之际,一上作文指导课,学生再也压抑不住心头的激情,渴望作文。

【更多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动态关注:2014下半年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班】

本文由中公江西教师网提供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