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作文教学的经典传统(白金声)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1 21:48:26 小学作文
作文教学的经典传统(白金声)作文小学作文

精选作文:作文教学的经典传统(白金声)作文

作文教学的经典传统(白金声)

    作文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未有文字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作文。正如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所说:“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其中有一个人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毫无疑问,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篇石破天惊的口头作文。文字既出,写作实践得到空前发展,且不说灿若繁星的不朽之作,就是那些用甲骨文为记录符号的占卜、天象,描写征战、田猎的辞片,也是稀有之作。至于写作理论,林林总总,千汇荡荡,其中有些观点千余年来一直熠熠生辉。 

    ——多读多写,利病自明。传统的作文训练,很重视多读多写。有人问苏轼,“学文如何?”他回答说:“前辈但看多做多而已。”欧阳修也说:“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看来多读多写虽是“笨”方法,却是行之有效的。有故事为证,据《欧阳修全集》记载:“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古人又认为,“读”不能代替“写”,要写好文章,一定要长写。唐彪说:“盖常作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作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他认为:“人之不乐多作者,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不知艰难费力者,由于手笔不熟也。”总之,要手笔熟,唯有多写,这才符合从写作实践中培养写作能力的规律。

    ——文字频改,工夫自出。古人有“文不厌改”、“日锻月炼”之语,勤写还需与多改配合。多改,目的在于深入揣摩,一方面可以达到更牢固地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同时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习惯。贾岛“推敲”的传说,欧阳修改定《醉翁亭记》第一句的故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炼字佳话,都是脍炙人口的轶闻美谈。这一类的典故,不胜枚举。

    多改,并不是依赖老师给改,而是要求学生自己修改,不是只指个别词句的润饰,而是指通篇文章的检点。唐彪在《读书作文谱》引武叔卿的话,说:“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检点。气有不顺处,须疏之使顺;机有不圆处,须炼之使圆;血脉有不贯处,须融之使贯;音节有不叶处,须调之使叶。如此仔细推敲,自然疵病稀少。”

    有些人不但要求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文章,还提倡看别人怎样修改文章,从中体会写作方法,吸取有益的经验,所以有这样的传说:

    黄鲁直于相国寺得宋子京唐史稿一册,归而熟观之,自是文章日进。此无他也,见其窜易句子与初造意不同,而识其用意所起故也。

    ——模仿先哲,精妙自来。古人认为,儿童作文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沟通读与写的桥梁。刘知几说:“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又说:“若不仰范前哲,何以贻厥后来?”许多有成就的作家在他们学习写作之初,都经过模仿练习这一阶段,就是在他们有了很高的写作水平的时候,为了学习某种新的表现手法,也需要模仿。白居易的诗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就是由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脱化而来的;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是由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点化而成的。

    模仿什么,怎样模仿?古人的一些主张是值得重视的。归纳起来有两条:一条是模仿名家名篇。朱熹说:“大率古文章皆是行正路,后来杜撰的,皆是行狭隘邪路去了。而今只是依正的路脉做将去,少间文章,自会高人。”研究历史上大作家成“家”的过程,可以看出,他们总是学了前世名家的文章,吸取其所长。另一条是不袭古人诗文,王守溪说:“所为文必师古,使人读之不知所师,善师古者也。韩师孟,今读韩文,不见其为孟也;欧学韩,今读欧文,不觉其为韩也。若拘拘模仿,如邯郸之学步,里人之效颦矣,所谓师其神,不师其貌,此最为文之真诀。”模仿古人,不袭古人,这是学习古人的正确路子。因为古人写的是彼时彼地的人和事,而学生写的是此时此地的人和事。借鉴古人的写作方法来表达今天的内容,文章是自己的,而抄袭古人则是毫无意义的,也达不到练习作文的目的。

    ——先放后收,路子自通。古人一向主张训练学生作文要经过“先放后收”的过程。首先鼓动学生大胆地写,等到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要求精炼严谨。谢枋得说:“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欧阳修在《与渑池徐宰》中指出:“作文之体,初欲奔驰,久当撙节,使简从严正,时或放肆以自舒,勿为一体,则尽善矣。”古人认为,学生练习作文,必须经过一个由放到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章逐步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奇到平,作文水平也就逐步提高了。这是符合学习作文的一般规律的。初学者由于不会作文,不免有畏惧情绪,如果鼓动他们大胆地写,尽情地写,发挥其想象,扩展其胸臆,会打消他们的畏惧情绪。文章的形式虽然粗糙,但内容都比较丰富,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提炼,就会逐步提高。如果违反这一规律,学生刚练习作文,就在文章上作很多规定,提出过高的要求,这样,不仅会使他们感到作文很难,而且也不可能达到要求。

    历史上大文学家在指导初学者作文时是按着这个路子指点的。欧阳修给徐较秘的回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所寄近著甚佳,议论正宜如此,然著撰苟多,他日更自精择,少去其繁,则峻洁矣,然不必勉强,勉强简节之,则不流畅,须待自然而至也。”苏东坡在给李豕的回信中也说了类似的话:“惠示古赋近诗,词气卓越,意趣不凡,甚可喜也,但微伤冗,后当稍收敛之,今则未可也。”文学家之见略同。

我的更多文章: (2015-11-15 20:02:46)(2015-11-14 22:59:48)(2015-11-13 15:41:51)(2015-11-12 22:33:08)(2015-11-11 18:59:14)(2015-11-10 10:59:11)(2015-11-09 17:25:37)(2015-11-09 14:57:56)(2015-11-07 12:32:48)

篇一:传统的作文教学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篇二:经典作文教学设计

作文教学设计

喜欢爱憎分明的我吗?

3.你们想好怎么介绍自己了吗?请看教材,浏览这些好词,你想把哪个词送给你的哪位学友呢?又想用哪个词来形容自己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学生回答时,可以选择把好词送给自己的同伴,也可以只说哪个词更适合形容自己,但都要简单说出理由。特别是用来形容自己的词,最好能说出相关的典型事件作为“证据”。

3.你身上还有哪些特点是书上没有形容出来的?能补充几个好词吗?

(学生在说理由,补充好词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发现这四组词语的不同分类,把同一类的词语补充在一起。

例如:

1.自由读的习作,思考下面的问题:

(1)习作中突出了作者的什么特点?批画在文中。

(2)你认为这篇习作哪方面写的好?是文章的结构安排?内容的选择?还是表达方法的运用?选择一方面说即可。

(学生迅速默读,画出自己认为写的好的语句,思考小作者是怎样将自己最突出的特点写清楚的?)

预设答案:

典型事例做“证据”,独特爱好不能少。

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人物的好词背一背,比比谁记得多。

,画出刚才没提到的其他带“心”字的词语,想一想它们的意思。

参考答案:别出心裁财迷心窍胆战心惊归心似箭赏心悦目

教师还可以补充:胆大心细心灰意懒灰心丧气等词语。

4.思考:这些带“心”字的词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带“心”字的词语都能表现出我们的心情。

5.那不带“心”字的词语能表现我们的心情吗?(也能。)

(二)词语归类,解读心情

1.请看描写高兴的心情的一组词,仔细读,感受它们表现出的共同的喜悦之情。

下页

篇三:小学四年级语文作文教学经典案例

小学四年级语文作文教学经典案例

设计思路:小学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对其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就相应有所提高。不仅能通顺流利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会分段,有中心。还应学会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使文章增色。结合本班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语言平淡,缺乏说服力的问题。设计本课,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排比句准确而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怎样使自己的作文更添亮点。

教学步骤:

片段1:

师:(大屏幕展示一个排比句和一个根据此排比句修改过的陈述句,学生比较。并说一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句子1:母爱是什么?母爱是早上出门前一句叮嘱“好好学习”;母爱是回家之后一顿香喷喷的饭菜;母爱是早上穿在身上的带有阳光味道的衣服;母爱是??

句子2:母亲每天早上都要对我们不厌其烦地说“好好学习”,除了上班,还要做家务。妈妈真累啊,我爱我的妈妈!

生1:排比句更顺口,更流利。

生2:我读排比句似乎更能表达我对母亲的爱。而且用了排比句感情更强烈。

生3: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似乎还没有说完。而陈述句是平铺直叙,感情一般。

师:很好,你们能比较出排比句有这么多好处,那为什么不把它用在我们的作文中去呢?(出示课题)

(评论:导入直接入题,既节省时间,让学生很快地明白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而且对一般的陈述句和排比句进行了比较,初步感受了排比句的妙处。)

片段2:

师:仿照下面这个句子,你还能说出更多的句子吗?(大屏幕展示句子)

希望是春天刚探出头的小草;希望是春天归来的燕子;希望是

;希望

是;希望

是??

生1:希望是春天刚展开笑脸的桃花

生2:希望是春天刚扎好辫子的柳树

生3:希望是春雪覆盖下努力生长的麦苗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赶快把这个排比句工工整整地写在你的作文本上,并向你的同桌读一读吧!

(评论:用学生熟悉的春天的景物作为此排比句的原材料,再加上拟人的修辞手法。学生想象的翅膀被打开了,相应的精妙的句子应运而生。无不另人为他们质朴的童心拍手叫好,学生把自己所说的排比句写在作文本上,读着这和儿歌一样朗朗上口的句子,特别有兴趣)片段3:出示多个课文中的排比句,让学生找出排比句的普遍特点。学生归纳出:

1、几个句子句式相同;

2、必须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句式的句子构成。

片段4:

师:请补充下列句子,并说说这个排比句还有什么独特之处?

句子:难道友谊不是你哭泣时一句轻声地安慰吗?难道友谊

?难道友

谊?

难道友谊??

生1:难道友谊不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吗?

生2:难道友谊不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吗?

生3:难道友谊不是你摔倒时伸出的一只温暖的手吗?

生4:难道友谊不是雨天为你撑起的一把伞吗?

??

生:这个排比句他的每个句子都是一个反问句。

师:观察得真仔细啊!我们都知道,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那谁还能说一说,在排比句中除了能用上反问句之外还能用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比喻,拟人,设问等等。

师:那你能上面这个“排比句+反问句”的句子改成“排比句+设问句”的句子呢?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回答:

生:友谊是什么?友谊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

(评论:此过程通过对排比句中另外的修辞手法的观察,让学生明白了排比句只是一个架子,在这个框架内可以填充各种各样的内容。学生在补充句子的同时,通过同学及老师赞许的目光中找到自信的感觉,找到积极发言的快乐。同时也找到了拿捏文字的乐趣。)

片段5:

师: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旅游观光区,一家三口正高高兴兴地坐在缆车上观赏周围群山的风景。突然缆车绳索断裂,三个人随即掉入水潭,说时迟,那时快,爸爸用双手将女儿举过头顶,努力举出水面。女儿才没被水淹没,而她最爱的爸爸妈妈却永远地离开了她??(播放音乐FLASH韩红演唱的《天亮了》)

学生欣赏

师(深情地):事后,小女孩时时陷入深深地痛苦之中,这痛苦中有思念,有愧疚,有伤心。如果,此刻你就在小女孩的身边,你会怎样安慰这个小女孩呢?请用上排比句。

学生思考并书写。

生1:爸爸离开你了吗?没有。你就是他生命的延续;妈妈离开你了吗?没有。她在天堂看着你要好好活下去;老师离开你了吗?没有。他(她)希望你振作起来,好好学习;同学离开你了吗?没有。他们都在盼着你回家。

生2:别再难过了!昨天已经过去,今天又是新的一天;别再难过!

噩梦已经消失,世界依然美好;别再难过!爸妈没有离开,他们只是去远行??

(评论:写作本就是为生活的感悟而写。它不应该被命令所挟持,被烦闷所压迫,被平淡所充斥。弄清这个目的,再经由老师精心安排的场景再现,先带动学生情感。此时,我看到了学生眼中有闪亮的泪花。再鼓励学生用排比句安慰别人,情已至,话已满。在此情形下写出的排比句就会少了干涩,多了感情。少了幼稚,多了成熟。水到渠成!另外也让学生明白“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道理。)

教学反思:

一、课程资源何其多,但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为课堂所用,在选择材料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需要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优先性原则。这样,我们就可以灵活地在生活中选取语文课所需要的材料,而不仅仅停留在语文教科书上。一段音乐,一个故事,甚至一道数学题,一副画,都是课程资源。

二、小学阶段不一定只遵循写整篇作文的模式。适当地给学生增加一定的片段练习。在形式上也不一定只拘泥于记叙文,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写诗歌,填宋词。形式多样化的同时,学生的兴趣也日渐浓厚。

三、现代教育更充满人性美。重视了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中如果没有了“人”,就是毁灭的教育。本课中学生精彩而质朴的灵气是这堂课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四、因时间关系,本课只能让学生初步感受排比句的语言魅力。还要靠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利用课程资源,增加练习机会,以加深学生对排比句的印象。巩固学生运用排比句的能力。

篇四:小学四年级语文作文教学经典案例

小学四年级语文作文教学经典案例

设计思路:小学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对其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就相应有所提高。不仅能通顺流利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会分段,有中心。还应学会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使文章增色。结合本班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语言平淡,缺乏说服力的问题。设计本课,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排比句准确而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怎样使自己的作文更添亮点。

教学步骤:

片段1:

师:(大屏幕展示一个排比句和一个根据此排比句修改过的陈述句,学生比较。并说一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句子1:母爱是什么?母爱是早上出门前一句叮嘱“好好学习”;母爱是回家之后一顿香喷喷的饭菜;母爱是早上穿在身上的带有阳光味道的衣服;母爱是??

句子2:母亲每天早上都要对我们不厌其烦地说“好好学习”,除了上班,还要做家务。妈妈真累啊,我爱我的妈妈!

生1:排比句更顺口,更流利。

生2:我读排比句似乎更能表达我对母亲的爱。而且用了排比句感情更强烈。

生3: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似乎还没有说完。而陈述句是平铺直叙,感情一般。

师:很好,你们能比较出排比句有这么多好处,那为什么不把它用在我们的作文中去呢?(出示课题)(评论:导入直接入题,既节省时间,让学生很快地明白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而且对一般的陈述句和排比句进行了比较,初步感受了排比句的妙处。)

片段2:

师:仿照下面这个句子,你还能说出更多的句子吗?(大屏幕展示句子)

希望是春天刚探出头的小草;希望是春天归来的燕子;希望是

;希望

是;希望是??生1:希望是春天刚展开笑脸的桃花

生2:希望是春天刚扎好辫子的柳树

生3:希望是春雪覆盖下努力生长的麦苗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赶快把这个排比句工工整整地写在你的作文本上,并向你的同桌读一读吧!

(评论:用学生熟悉的春天的景物作为此排比句的原材料,再加上拟人的修辞手法。学生想象的翅膀被打开了,相应的精妙的句子应运而生。无不另人为他们质朴的童心拍手叫好,学生把自己所说的排比句写在作文本上,读着这和儿歌一样朗朗上口的句子,特别有兴趣)

片段3:出示多个课文中的排比句,让学生找出排比句的普遍特点。学生归纳出:

1、几个句子句式相同;

2、必须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句式的句子构成。

片段4:

师:请补充下列句子,并说说这个排比句还有什么独特之处?

句子:难道友谊不是你哭泣时一句轻声地安慰吗?难道友谊

?难道友谊?难道友谊??

生1:难道友谊不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吗?

生2:难道友谊不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吗?

生3:难道友谊不是你摔倒时伸出的一只温暖的手吗?

生4:难道友谊不是雨天为你撑起的一把伞吗?

??

生:这个排比句他的每个句子都是一个反问句。

师:观察得真仔细啊!我们都知道,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那谁还能说一说,在排比句中除了能用上反问句之外还能用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比喻,拟人,设问等等。

师:那你能上面这个“排比句+反问句”的句子改成“排比句+设问句”的句子呢?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回答:

生:友谊是什么?友谊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

(评论:此过程通过对排比句中另外的修辞手法的观察,让学生明白了排比句只是一个架子,在这个框架内可以填充各种各样的内容。学生在补充句子的同时,通过同学及老师赞许的目光中找到自信的感觉,找到积极发言的快乐。同时也找到了拿捏文字的乐趣。)

片段5:

师: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旅游观光区,一家三口正高高兴兴地坐在缆车上观赏周围群山的风景。突然缆车绳索断裂,三个人随即掉入水潭,说时迟,那时快,爸爸用双手将女儿举过头顶,努力举出水面。女儿才没被水淹没,而她最爱的爸爸妈妈却永远地离开了她??(播放音乐FLASH韩红演唱的《天亮了》)学生欣赏

师(深情地):事后,小女孩时时陷入深深地痛苦之中,这痛苦中有思念,有愧疚,有伤心。如果,此刻你就在小女孩的身边,你会怎样安慰这个小女孩呢?请用上排比句。

学生思考并书写。

生1:爸爸离开你了吗?没有。你就是他生命的延续;妈妈离开你了吗?没有。她在天堂看着你要好好活下去;老师离开你了吗?没有。他(她)希望你振作起来,好好学习;同学离开你了吗?没有。他们都在盼着你回家。

生2:别再难过了!昨天已经过去,今天又是新的一天;别再难过!

噩梦已经消失,世界依然美好;别再难过!爸妈没有离开,他们只是去远行??

(评论:写作本就是为生活的感悟而写。它不应该被命令所挟持,被烦闷所压迫,被平淡所充斥。弄清这个目的,再经由老师精心安排的场景再现,先带动学生情感。此时,我看到了学生眼中有闪亮的泪花。再鼓励学生用排比句安慰别人,情已至,话已满。在此情形下写出的排比句就会少了干涩,多了感情。少了幼稚,多了成熟。水到渠成!另外也让学生明白“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道理。)

教学反思:

一、课程资源何其多,但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为课堂所用,在选择材料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需要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优先性原则。这样,我们就可以灵活地在生活中选取语文课所需要的材料,而不仅仅停留在语文教科书上。一段音乐,一个故事,甚至一道数学题,一副画,都是课程资源。

二、小学阶段不一定只遵循写整篇作文的模式。适当地给学生增加一定的片段练习。在形式上也不一定只拘泥于记叙文,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写诗歌,填宋词。形式多样化的同时,学生的兴趣也日渐浓厚。

三、现代教育更充满人性美。重视了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中如果没有了“人”,就是毁灭的教育。本课中学生精彩而质朴的灵气是这堂课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四、因时间关系,本课只能让学生初步感受排比句的语言魅力。还要靠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利用课程资源,增加练习机会,以加深学生对排比句的印象。巩固学生运用排比句的能力。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