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的各个结构的作用越多越好,特别是脉络膜的作用,多的+++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0:04:36

眼睛的各个结构的作用越多越好,特别是脉络膜的作用,多的+++分
眼睛的各个结构的作用
越多越好,特别是脉络膜的作用,多的+++分

眼睛的各个结构的作用越多越好,特别是脉络膜的作用,多的+++分
一、眼球壁
  眼球壁由外向内可分为三层:纤维膜、色素膜、视网膜.纤维膜由纤维组织构成,较硬,坚韧而有弹性,对眼球有保护作用,并能维持眼球的形状,似鸡蛋壳一样,纤维膜又可分为角膜、巩膜、角巩膜缘.色素膜又叫葡萄膜,具有营养眼内组织及遮光的作用,自前向后又可分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三部分,虹膜中间有一直径2.5~4mm的圆孔,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瞳孔.不同人种的虹膜是有差别的,黄种人含色素较多,呈棕褐色,远看如黑色,而白种人色素少,呈浅灰色或淡蓝色.在虹膜的表层有凹凸不平的皱褶,据科学家研究,这些皱褶像指纹一样每个人都不相同,而且不会改变.根据虹膜的这一特点,制成了电子密码门锁,当开门者把眼睛凑近扫描孔,扫描装置就会将虹膜的图像扫描下来,并与预先设置好的图形进行对比,如果吻合,门锁自动打开.最里面是视网膜,它紧贴着脉络膜内面,为高度分化的神经组织薄膜,具有感光作用.
  1眼球壁外层 纤维膜
  (1)角膜(cornea)
  位于眼球的正前方,略呈横椭圆形,稍向前突出
  主要作用:维持眼球完整、保护眼内容物、透光、参与屈光、感受外界刺激.
  正常时,角膜透明无血管,外观上通称“黑眼珠”,他是眼睛的窗户,是光线进入眼睛内的第一道关口.角膜有丰富的神经网,故角膜感觉十分灵敏
  组织学上略分五层
  从外道内外为:
  上皮细胞层:为双层上皮细胞组成,前层为扁平纤维,后层为柱状纤维,再生能力强
  前弹力层:是一层透明无结构的薄膜,无弹性,损伤后不能再生
  基质层:占角膜全部厚度的9/10.由约200-250个胶原纤维板片组成
  后弹力层:是无结构的薄膜,兼顾而富有弹性,损伤后可以再生
  内皮细胞层:为单层六角形内皮细胞层,大约50万个
  (2)巩膜(sclera)
  质地坚韧、不透明呈瓷白色,厚度约0.3-1mm.占眼球外层的5/6,由白色的纤维组织构成,俗称“白眼珠”.其上有眼外肌附着,尚有许多神经、血管穿过
  (3)角巩膜缘(linbus):角膜、巩膜、结膜三者结合之处,前房角及房水引流系统,内眼手术的标志部位
  (4)前房角(anterior chamber angle)由角膜缘,睫状体及虹膜根部围绕而成,组成Schwalbe线,小梁网和Schlemn管,巩膜突,睫状带和虹膜根部
  2眼球壁中层 葡萄膜 又称色素膜或血管膜
  (1)虹膜:起间隔作用和瞳孔为光学系统的光栅装置呈环圆形,在葡萄膜的最前部分,位于晶体前,有辐射状皱褶称纹理,表面含不平的隐窝.中央有一2.5~4mm的圆孔,称瞳孔.由环形的瞳孔括约肌(副交感神经支配)和瞳孔开大肌(交感神经支配),调节瞳孔的大小.光照下瞳孔缩小,称对光反射.
  睫状体前接虹膜根部,后接脉络膜,外侧为巩膜,内侧则通过悬韧带与晶体赤道部相连.包括睫状肌、丰富的血管及三叉神经末梢.受副交感神经支配.睫状体分泌房水,与眼压及组织营养代谢有关;睫状体也经悬韧带调节晶体的屈光度,以看清远近物.
  (2)睫状体:调节眼内压力,睫状突的无色素上皮分泌房水,参与血-房水的形成
  (3)脉络膜:介于视网膜与巩膜之间的暗棕色薄膜,自后部视盘周围起,向前至锯齿缘与睫状体相连,眼内90%的血液总量在此,富有色素,营养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为黄斑中央凹唯一的营养来源.
  脉络膜是眼球血管膜(中膜)的后部.脉络膜贴在巩膜的内面,自视神经乳头开始到睫状体的锯齿缘上,占眼球壁中层后部的5/6,呈黑褐色,富有血管和色素,有供给眼球营养和隔光的作用.其组织结构分为四层,脉络膜上层、血管层、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和玻璃膜.
  由外向内分为5层:脉络膜切面
  1、脉络膜上腔:由结缔组织细束和巩膜连接,含有弹力纤维、色素细胞和平滑肌纤维等.睫状后长、后短动脉及睫状神经均由此穿过.
  2、大血管层:由动脉和互相吻合的静脉构成,各血管之间有色素细胞和少量平滑肌纤维.这层的动脉主要由睫状后动脉分支.
  3、中血管层:与大血管层间无明显分界,仅血管逐渐变细.黄斑部无大血管层,仅有排列较紧密的中血管层.本层色素较少.
  4、毛细血管层:为一层毛细血管,无色素.
  5、玻璃膜:在视乳头附近厚2~4微米,向周边部变薄,仅厚1~2微米.位于视网膜和脉络膜之间.光镜观察可分为内外两层:内为表皮层,即色素上皮基底膜,外为弹力层. 电镜观察可分为5层:自内而外依次为:色素上皮基底膜、内胶原带、弹力层、外胶原带、脉络膜毛细血管基底膜.
  中央晕轮状脉络膜萎缩
  本病起病症状轻发展缓慢,早期无自觉症状.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眼底改变较为明显,多为双眼,亦可单眼,有家族发病史,其临床表现主要有: 1.视功能改变 呈缓慢进行性减退,幼年时即有中心视力障碍,至中年开始有明显视力下降,有的50岁才出现自觉症状有中心暗点.本病早期为旁中心暗点,暗适应功能下降,阅读困难及.无夜盲史,也有自幼视力不好,夜间视力差的病例.眼电生理检查可见ERG轻度异常改变,早期正常.随病程进展当脉络膜及继发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神经上皮萎缩时,ERG可表现为轻、中度视锥、视杆细胞反应异常.多焦ERG峰值显著下降,尤其是黄斑后极30°区域.根据RPE受累程度EOG可表现正常或轻度异常 患者早期无明显色盲表现,晚期可有色盲.多焦ERG 1阶和2阶反应的振幅和潜时降低. Nagasaka等采用多焦ERG对8只早期中央晕轮状脉络膜萎缩眼检测,发现在可见的萎缩区域1阶反应降低 在不可见的萎缩区域振幅也降低,在许多区域潜时轻度延迟;2阶反应的振幅在后极和周边区域很低;与正常组比较,所有区域2阶和1阶反应的比降低并不明显.Hartley等发现中央晕轮状脉络膜萎缩患者的全视野ERG检查虽然正常 但多焦ERG已发现异常. 2.眼底改变 早期可见黄斑部呈颗粒状色素脱失 中心凹光反射弥散,黄斑区呈锡箔样.有的双眼黄斑部出现水肿及渗出物、色素斑点,中心凹反光弥散.病情逐渐发展,两眼黄斑部表现为环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的病变区.该区色素上皮及脉络膜毛细血管消失(图1) 脉络膜大血管呈白线状,这种病变一般可以发展到50岁以上,病变区内脉络膜的血管亦可闭塞.随着病程发展,黄斑部渐形成类圆形镜界清楚的凿孔样萎缩区,双眼基本对称,呈灰绿色,有青铜样反光,其中掺杂有棕黑色及黄白色小点,其内可见脉络膜血管及白色巩膜背景.所有病变都局限于黄斑区或黄斑旁区,从不累及及中央区以外的区域.及无异常.
  3内层 视网膜:接受和处理光线、光转换和视觉功能,参与构成学视网膜屏障
  视网膜,是一层透明的膜,也是视觉形成的神经信息传递的第一站.具有很精细的网络结构及丰富的代谢和生理功能.视网膜的外侧为脉络膜,内侧为玻璃体,前到锯齿缘、睫状体后缘,后至视神经盘.锯齿缘在视网膜的前端,位于角巩膜缘后6mm处,也是视网膜的前附着位,与睫状体平坦部相连.视网膜的视轴正对终点为黄斑中心凹.黄斑区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特殊区域,直径约1~3mm,其中央为一小凹,即中心凹.黄斑区很薄,中央无血管,可透见其下面橙红色的脉络膜色泽.此处主要为视锥细胞.黄斑鼻侧约3mm处有一直径为1.5mm的淡红色区,为视盘,亦称视乳头,是视网膜上视觉纤维汇集向视觉中枢传递的出眼球部位.视盘多呈垂直椭圆形,色淡红,境界清楚,其上有动静脉血管支,中央部有小凹陷区称为视杯或生理凹陷.视盘为神经纤维组合的传递束开端,无感光细胞,故视野上呈现为固有的暗区,称生理盲点.
  眼球内容物
  房水aqueous房水由睫状突产生,有营养角膜、晶体及玻璃体,维持眼压的作用.
  晶状体lens为富有弹性的透明体,形如双凸透镜,位于虹膜、瞳孔之后、玻璃体之前,借晶体悬韧带与睫状体联系以固定位置.前面曲率半径为10mm,后面为6mm.晶体随年龄增长,晶体核增大而硬,囊弹性减弱,调节力减退,呈现老视.
  玻璃体vitreous body玻璃体腔是眼内最大的腔,前界为晶体、悬韧带和睫状体,后界为视网膜、视神经.容积为4.5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