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归有光的寒花葬志和沧浪亭记的点评或赏析如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7 07:23:10

急需归有光的寒花葬志和沧浪亭记的点评或赏析如题
急需归有光的寒花葬志和沧浪亭记的点评或赏析
如题

急需归有光的寒花葬志和沧浪亭记的点评或赏析如题
原文
寒花葬志 (明)归有光1
婢 ,魏孺人媵也 .嘉靖丁酉2五月死 ,葬虚丘3 .事我而不卒 ,命也乎!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4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之食,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想是时,奄忽5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注释
1 归有光(1507-1571) 明文学家.字熙甫,人称震川先生.昆山(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曾任南京太仆寺丞,修世宗实录,著有《震川先生集》.其文善用简洁疏淡的笔墨,描写家人、朋友之间的日常琐事,言近旨远,充满感情.《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作极负盛名.黄宗羲推宗其为明文第一人.
2 嘉靖丁酉 1537年.
3 虚丘 古虚丘邑在今山东省境内.这里的“虚丘”似应为“丘虚”,指荒地.
4 爇 读“弱”(ruo),点火,焚烧.
5 奄忽(yanhu) 忽然.
译文
寒花是我妻子魏孺人的陪嫁丫鬟,死于1537年五月,埋葬在荒山上.她服侍我而不能到老,是我们没了缘分(命不好)么?
当初,寒花刚陪嫁过来时才十岁,梳着两个环形发髻,拖着深绿色的长裙子.一天,天很冷,她点火煮熟了荸荠,削了满满一瓦盆.我从外面回来,要取荸荠来吃,她端着荸荠,转过身去,不给我吃.妻子魏孺人见了便取笑我们.妻子常常让她靠在小桌子旁边吃饭,她吃饭时,眼眶慢慢地翻动.妻子又指着她那样子对着我笑.
回想当时的情景,转眼又是十年了.唉,真可悲呀!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人.自幼苦读,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是明代嘉靖年间"唐宋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散文源于,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多就日常交往,身边琐事,尤其家人父子夫妇之情着笔.文章不加雕饰,风格朴实,感情深笃,风味超然.黄宗羲说:"予读震川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往今来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垠."文章虽仅112字,但作者捕捉了日常生活中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心理的细节特征,细致入微而又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无邪充满稚气的小女孩的娇憨之态,表达出作者浓郁诚挚的情感.
沧浪亭记
[原文]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余曰:叹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吾中,治国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南纳士,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鏐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宝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注释〕 沧浪亭,苏州名园之一,在今江苏苏州市城南.本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宋朝诗人苏舜卿在园内造了一座沧浪亭,因而成为园名.沧浪,青苍色.
沧浪亭是苏州市内的名园.作者在本文中记叙了它的变化,并以吴越时的宫馆苑囿作对照,认为名胜古迹的兴废存亡和人莫大的关系.
通篇不事雕琢,质朴自然.
〔译文〕 文瑛和尚住在大云庵,四面环绕着水,就是宋朝苏子美沧浪亭的遗址.他屡次要求我做一篇《沧浪亭记》,说:“从前苏子美的《记》,是记沧浪亭的优美景色;今天,我是请您记下我重建沧浪亭的原由.”
我说越王建国上,广陵王镇守苏州,他在子城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花园;他的亲眷孙承佑,在那座花园的旁边也建了一座花园.等到吴越国归顺宋朝献出土地后,这座花园没有毁坏.苏子美 在这里开始建造了一座沧浪亭,最后是佛教徒住在那里,这是沧浪亭变为大云庵.自有大云庵以来已经二百年,文瑛访求古人遗迹,在荒废.破败和埋没的残留痕迹上重建了苏子美的亭子,这是大云庵又变为沧浪亭.
那古今的变化,连朝廷和街市都常常改变.我曾经登上姑苏台,远眺五湖的广阔浩荡,许多山峦的青翠葱郁,过去太伯、虞仲创立的吴国,阖闾、夫差争夺的楚国和越国,伍子胥、文种、范蠡经营的吴国和越国,今天都没有了,为什么还要记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变化呢?虽然这样,但是钱鏐趁着混乱抢夺土地,占有了浙江和江苏、福建的一部分,国宝兵强,一起传到第四代,他的那些儿子和亲眷乘机挥霍,放肆地享受,争着建造住宅,花园,一时的盛况达到了顶点.可是苏子美的亭子,竟然被佛教徒这样敬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读书人要想留名千百年,不象冰的溶解那样消灭净尽,是另有原因的了.
文瑛也爱读书,喜欢做诗,时常跟我们一流人来往,我们都叫他做“沧浪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