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4:52:03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燕国材
  自80年代后期以来,素质教育的提法已日益深入人心,并且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不少的共识与成绩.现在,我拟就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对理解与实施素质教育有所裨助.
  一、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在学校中,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说,素质最终必须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每一个学生乃是素质的承担者与体现者.而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主体,他们既具有一定的素质潜能,同时又亟欲把自己的这种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因此,我们就不能离开学生主体来谈论素质教育,也不能抹杀学生的主体性质而实施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握素质教育的主体性这一基本特点,即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在这里,首句是前提,末句是手段,第二句话是目标.可见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又可表述为: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的手段,以达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
  为什么要强调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呢?众所周知,影响素质教育的因素(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结起来,不外乎内因(内部因素)和外因(外部因素)两个方面(系列).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是唯一的内因,而相对学生来说,其余的一切都是客体,都属于外因之列.如政治要求、思想规范、道德标准、行为准则、知识结构,乃至于教师榜样、教师作用等等都是.可见主因与内因相联系,客体则和外因相联系.按照“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著名的马列主义原理,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只有把学生始终作主体对待,才能敞开他们的内因大门,使他们积极地接受教育,因而也才能使外部因素(上述的政治要求等)转化为学生主体的内部素质,以及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二、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我以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应当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培养和提高所有学生的素质;一是使所有素质都获得培养与提高.从前一个全面性看,就是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发展,创造必要的起码条件;在教育投资方面,一定要雪里送炭,不要锦上添花;应当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绝对不要把升学率作为评估学校优劣的重要指标,等等.从后一个全面性看,就是要使每一种素质都能得到适当的发展,不能只片面着重发展某一种素质.具体地说,我把素质划分为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6种;这6种素质都要注意培养,不要重此轻彼,更不要顾此失彼.我们之所以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就是由于它是一种应试教育,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业务素质即文化科学知识的素质,而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其它各种素质的提高.我们不是要反对升学、反对升学率,而是反对其中的“片面追求”即应试教育.如果升学教育是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那么,这样的升学率还是应当肯定的、赞扬的.
  三、素质教育的综合性
  如上所述,素质可以划分为政治素质等6种,且各种素质都具有各自的内涵与功用.虽然如此,但素质却又是由各种素质所构成的一个综合体即有机整体.这也就是素质教育综合性的基本涵义.具体地说,作为综合整体的素质,其各个组成因素具有相互促进或相互促退的内在制约关系,亦即一种素质的发展,会促进其它各种素质乃至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一种素质的不良,也会使其它各种素质以及整体素质水平受到影响而降低.因此,在素质教育中,我们必须重视素质的全面发展,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素质的提高.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在处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上,时而重此,倡导智育第一;时而重彼,主张德育首位,其原因就在于不懂得二者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这一简单道理.据此,我认为,我们既要反对重智轻德,也要反对重德轻智,更不可把德智对立起来.而正确的提法应当是德智统一,即在德育的统帅下去加强智育,发展学生的知识、智力;在智育的基础上去加强德育,培养学生的品德、行为.以此为例,我们应当让学生的各种素质在统一中发展,以便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四、素质教育的基础性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这一基本特点有两方面的涵义:第一,学生的素质是做人的基础.学生入校的根本目的,就是学习做人,它包括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这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功,也是对他们最起码的却又是最必要的要求.但长时期来,我国教育界对学习做人这一点是忽视的.其所以会如此,可能原因较多,而我以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由于没有找到培养素质这样一个落脚点.众所周知,建国以后,我国一直提全面发展教育.但全面发展什么?没有一个十分简明而确切的说法.有的认为是发展德、智、体;有的则认为是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发展.而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未能很好地回答“全面发展什么”的问题.自素质教育提出之后,这个问题才有了明确的答案,即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由这看来,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即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也就是说,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等诸条途径去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并提高其整体素质水平.
  第二,每个人的素质是整个民族素质的基础.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遗憾的是,《决定》颁布之后,教育体制改革的这一目的,并未引起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关注,当然也未对之作深入的研究.自素质教育提出之后,特别是经过90年代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大家才逐步认识到,要提高民族素质,必须从培养每一个人的素质下手;每一个人的素质是民族素质的基础,民族素质是每个人素质的融合与升华.因此,我们必须广泛地开展素质教育,并通过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种渠道,培养每一个人的素质,从而以此为基础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水平.当然,整个民族素质水平提高之后,又会反转来促进每一个人的素质水平“更上一层楼”!
  五、素质教育的层次性
  从纵向来看,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会显示出一定的层次性,素质教育也不例外.而素质教育的层次性,是由素质本身的层次结构所决定的.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现在一般公认,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三个层次构成的.生理素质是素质的最低层次,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在结构上和机能上的一系列特点的综合.它是纯先天的自然素质.过去心理学上所说的素质即指此而言.心理素质是第二个层次,它是在先天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作用、环境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它尽管形形色色,绝繁复杂,但总可以一分为二,即认识——智力因素和意向——非智力因素.它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社会素质是最高层次,人们后天获得的一切东西,如政治观点、思想认识、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知识技能,乃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都是.它是纯后天的东西.在素质教育中,我们就应当按照这种层次性来开展工作,即既要注意各素质层次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又要考虑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依存性.
  有人认为,素质本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门术语,本指自然素质而言,现在如此“扩大化”,不是难以站住脚吗?回答只能是否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本性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而且社会性还是主要的.据此,我们就完全可以说,人的素质即人的本质、本性,它也应当包含自然素质、社会素质,以及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心理素质等三个方面.这不是无原则的“扩大化”,而是还事物本来之面目.再者,近些年来,报刊书籍和人们口头上,都在讲提高民族素质、市民素质、工人素质、农民素质、学生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等等,难道就是提高人的自然素质吗?这显然是说不通的.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我们又何必死死地抓住心理学上的原素质概念而不放呢?
  六、素质教育的成功性
  素质教育的成功性这一特点告诉我们,在学校中,必须创设条件,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也就是要保证他们都能达到一定的素质水平.这里有两条含有规律性的东西值得我们注意:首先,每一个人都具有获得成功、避免失败的倾向,这几乎是人的天性.其次,每一个人又都能得到成功.在我看来,在其它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A=f(I·N).这一“成功公式”告诉我们,如果客观条件适当的话,一个学生只要发挥其智力(用I代表)与非智力因素(用N代表)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用A代表),提高素质.上述的这两条法则,都已被上海市闸北区第八中学的“成功教育”的教改试验所证实.该校的经验表明,只要不断地改变办学条件,充分利用人们希望成功并能够取得成功这两条规律,就一定可以使每个学生成为成功者.
  在此还必须强调的是,素质教育的成功性是由其全面性、基础性所决定的.即是说,素质既然是人人必备的,那么,素质教育就必须保证成功,不容许失败.只有成功的素质教育,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具备起码的必要的素质,民族素质也才会因之而获得提高;如果素质教育失败了,学生不具备作为基础的素质,民族素质也会因之而降低,果如此,那我们的民族还能独立于世界之林吗?有人不理解素质教育“只能成功,不许失败”这个道理,而指责“成功教育”说,难道学习是一帆风顺的吗?不遭受任何挫折失败而真能取得成功吗?真的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而不必予以淘汰吗?我认为,“成功教育”并非完全排斥挫折失败,它也不完全否定“失败为成功之母”;但相比之下,它更着重“成功也是成功之母”,积小成功为大成功,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乃是素质教育成功性这一基本特点的真谛之所在.
  素质教育的6项基本特点,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主体性和成功性这两项特点尤为重要.我们把握了这两项基本特点,就是抓住了启开素质教育大门的两把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