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说:宁我负天下人,无天下人负我.这句话表现了怎样的人生境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5 17:13:29

曹操说:宁我负天下人,无天下人负我.这句话表现了怎样的人生境界?
曹操说:宁我负天下人,无天下人负我.这句话表现了怎样的人生境界?

曹操说:宁我负天下人,无天下人负我.这句话表现了怎样的人生境界?
《三国演义》的毛批说了评价的话.
  他说什么呢?他说“此亦孟德之过人处也”.
  ——他说即便是这样,这也是曹操比一般人不一样的、超过我们的地方!他说为什么呢,他说如果换了别人一定说,宁肯天下人都对不起我,不可以我对不起天下人的.他说换了别人都会这样说,但是实际上怎么样呢?实际上他们干的就是曹操的勾当,只有曹操一个人坦率地说出了这个话.那么也就是毛批认为,曹操虽然奸诈,但是奸诈里面也有坦诚,他至少敢把奸诈的话公开地说出来,他是真小人,不是伪君子.所以他说这是曹操超过其他人的地方,因为这个世界上伪君子实在是太多了.
  新版《三国》里,刘备在吕布来投奔时,就说“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学者说,这是将刘备塑造成“枭雄”的重要一笔.因为曹操说“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一句真心话;而刘备说“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则是一句假话,一句伪君子的假话.
  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能负天下人——就是说,全世界都可以对不起你,你却绝对不可以对不起别人.这可能吗?如果这样,这也太不公平了,而那这个人不是超凡入圣,就是虚伪至极.
  曹操说真话是非常英明的,因为他非常知道在一个人人都说假话的时代最有力的武器是真话.因为人家都说假话,你说真话,人家就没辙了,他的戏就演不下去了,西洋镜就拆穿了,把戏就不能玩了,只好不吭气了.
  而且,“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句名言是《三国演义》给曹操加上的,并非曹操原话.
  “吕伯奢事件”史书上的记载是矛盾的,《魏书》讲吕伯奢是曹操的老朋友,曹操从董卓逃亡时和几个人骑马去找吕伯奢,刚好吕伯奢不在,结果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共谋抢劫曹操一行人,结果曹操反击杀了数人.这算正当防卫,没什么不仁可言.
  《世语》则说吕伯奢虽然外出,但是五个儿子都很客气,以宾主之礼对待,但是曹操因为吕家对人太好,反而满怀疑心,拿剑在当天晚上杀了八人后离开.
  《孙盛杂记》则提,因曹操听到异声(原文是食器声,不见得是刀具声),于是满怀疑心,连夜杀人,临走前悲凄的留下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曹操他也是很难过的,算了算了,宁肯我辜负别人,不可以别人辜负我啊.我们体察一下这个语境,曹操说这个话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排解,所以很勉强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做了一个辩护.而到了《三国演义》里面他变成了理直气壮,而且把“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前面加了天下两个字,这个就大不一样了.曹操当时说这个话只是就事论事,虽然我错了,我错杀了人家我对不起人家,我现在也没有办法,我现在走投无路,也只好是宁肯我对不起人家,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这里面应该说他还保留了一部分善意在里面,而到了《三国演义》变成理直气壮说,我对不起天下人,不可以天下人对不起我,那就是一个大大的奸贼.
  所以,即便是圣人,也不会在那样一个环境中,把自己打扮得像一个伪君子.
  那么,小人就小人吧,奸雄就奸雄吧,再套用《新三国》里的一段话:“自古以来,大奸似忠,大伪似真,忠义和奸恶,都不是从表面就能看得出来的.也许你们从前错看了我曹操,现在又看错了,可是我仍然是我,我从来都不怕别人错看我……”
  俯仰无愧,无畏无悔,舍我其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有上帝才能审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