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初等数学难题(要有过程)证明:高于四次的方程一般不可能有代数解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1 15:24:54

超级初等数学难题(要有过程)证明:高于四次的方程一般不可能有代数解法.
超级初等数学难题(要有过程)
证明:高于四次的方程一般不可能有代数解法.

超级初等数学难题(要有过程)证明:高于四次的方程一般不可能有代数解法.
专题讲座二 从高次代数方程和求根公式到伽罗华理论

根据古埃及的草片文书记载,早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人们就发现,当a≠0时,ax = b有根x = b/a,随着岁月的流逝,数学的发展,到了公元前几世纪,巴比伦人实际上已经使用过配方法得知(当a≠0时)有根
当时,人们只承认现在称之为正实根才是根,零,负数,无理数和复数的概念和理论迟至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才得到承认并逐步完善.根据巴比伦文书记载,当时已解决了二次方程:
得出的解答是:
这就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是否对于任意次数的方程都能找到这种求根公式?寻找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经历了二千多年的漫长岁月,直到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才由几个意大利数学家找到,这就是通常据说的卡丹(Cardan, 1501——1576)公式,其原始想法是:在
中作变量代换后把方程化为
(1)
它不再含有平方项了,设,这里m和n是两个待定的数,则有
如果取m, n满足
则对应的y值必满足(1)式.另一方面,由
可得
所以,当取
时,并令,就得原三次方程的一个根
它的另两个根是
这里(其中)是的两个不是1的根.
在三次方程求根公式发明过得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四百多年前,意大利盛行数学竞赛,竞赛的一方是菲俄(Fior,十六世纪前半叶),他是意大利波洛那(Bologna)数学学会会长费罗(Ferro,1465——1526)的学生.另一方面是威尼斯的数学教授塔尔塔里亚(Taritalia,1500——1557),他小时候就受伤后“口吃”,从小学拉丁文,希腊文,酷爱数学,与费罗一样,对求解三次方程很有研究,在1530年,塔尔塔里亚曾解决了另一个挑战者科拉(Colla)提出的以下两个三次方程求解问题:.这引出了菲俄的不服,定于1535年2月22日在米兰市大教堂公开竞赛,双方各出三十个三次方程.结果塔尔塔里亚在两个小时内解完,而菲俄却交了白卷.1541后,塔尔塔里亚得到了三次方程的一般解法,准备在译完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的著作后,自己写一本书公开他的解法.此时,卡丹出场了.他再三乞求塔尔塔里亚给一首语句晦涩的诗.这首诗写得很蹩脚,但的确把解法的每一步骤都写进去了,他本人说:“本诗无佳句,对此我不介意,为记这一规则,此诗堪作工具”.卡丹在得到这一切后,却背信弃义,于1545年把这一解法发表在《大法》这本书中,并断定塔尔塔里亚的方法是费罗的方法,这是与菲俄竞赛时得知的.这引塔尔塔里亚的极大愤怒,并向卡丹宣战.双方各出31题,限定15于交卷.卡丹派他的学生费拉里(Ferrari,1522——1565)应战,结果,塔尔塔里亚在七天之内解出大部份题目,而费拉里五个月才交卷,仅解对了一题.塔尔塔里亚本想完成一部包含他的新算法在内的巨著,可惜壮志未酬就与世长辞了,在三次方程的求解问题解决后不久,卡丹的仆人和学生费拉里又得到了四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其主要思路是:对于四次方程
(2)
引入参数t ,经配方化为
(3)
容易验证(2)与(3)是一样的.为了保证(3)式右边是完全平方,可令它的判别式为0:
即选择t是三次方程
的任一根.把这个根作为(3)中的t值就有
把右边移到左边并分解因式得到两个二次方程
这样,就把求四次方程的根化为求一个三次方程和两个二次方程的根,因此认为四次方程的求解问题也解决了.既然有了这个突破,数学家们就以极大的兴趣和自信致力于寻找五次方程的求解方法.他们发现,对次数不超过四的方程,都能得到根的计算公式,每个根都可用原方程的系数经过加减乘除和开方运算表出.我们把这件事简称为可用根号求解,于是人们断言:对于五次方程来说,也一定存在这种求根公式.关于这一点,当时的一些著名数学家,如欧拉(Euler,1707——1783),范得蒙(Vandermonde,1735——1796),拉格朗日(Lagrange,1736——1813),鲁菲尼(Rullini,1765——1822)和高斯(Gauss,1777——1855)等都曾深信不疑,因而都曾尽力寻找,但都以失败告终.
首先怀疑这种求根公式存在性的是拉格朗日.他透彻地分析了前人所得的次数低于五的代数方程的求解方法,发现都可以作适当的变量代换化为求解某些次数较低的辅助方程(它们被后人称为拉格朗日预解式),然而对于五次方程按这种方法得到的辅助方程的次数却升到六次,于是此路不通!1771年,拉格朗日发表长篇论文《关于方程的代数解法的思考》提出了这个怀疑.到了1813年,他的弟子,意大利的内科医生鲁菲尼终于证明了拉格朗日所采用的寻找预解式的方法对于五次方程的确是失效的.早在1801年,高斯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也许是不能解决的.可是,包括拉格朗日在内都没有给出“不存在性”的证明.
第一个证明“高于四次方程不能用根号求解”的是挪威青年数学家阿贝尔(Abdl,1802——1829)他中学时就读了拉格朗日和高斯关于方程论的著作,探讨高次方程的求解问题,1824——1826年,他写出了《五次方程代数解法不可能存在》一文,但高斯看后说:“太可怕了,竟然写出这样的东西来”表示不理解力,阿贝尔在数学方面有很多独创性的成就,在当时未被重视,由于贫病交迫,1829年4月6日死于结核病,年仅27岁.在他逝世前不久,曾把一些研究结果告诉勒让得(Legendre,1752——1833),就在他离开人间的第三于,柏林厌给他寄来了教授聘书.
不过,鲁菲尼和阿贝尔的证明毕竟是不很清楚的,甚至还有一些漏洞.阿贝尔并没有给出一个准则来判定一个具体数字系数的高次代数方程能否用根号求解.作为历史,他们的功绩不容抹杀,但与不久以后出现的伽罗华的辉煌成就相比,就大为逊色了!
伽罗华(Galois,1811——1832)是法国青年数学家,15岁进入巴黎有名公立中学学习,偏爱数学.后来想进工科大学,两次落榜只进一所代等的预备学校,此时,他专攻五次方程代数解法.第一年写了四篇文章,1828年,17岁的伽罗华写了《关于五次方程的代数解法问题》等两篇论文送交法国科学院,但被柯西(Cauchy, 1789——1875)遗失,后来,他又把一篇文章送给傅利(Fourier,1768——1830).不久,傅利就去世了,也就不了了之.1831年,伽罗华完成了《关于用根式解方程的可解性条件》一文,院士普阿松(Poisson,1781-1840)的审查意见却是“完全不能理解”,予以退回.伽罗华不幸因决斗受重伤于1832年5月31日离世,时年不满21岁,在决斗前夜,他深知为女友决斗而死毫无意义,但又不甘示弱,当晚他精神高度紧张和极度不安,连呼“我没有时间了!”匆忙之中,把他关于方程论的发现草草写成几页说明寄给他的朋友,并附有如下一段话:“你可以公开地请求雅可比(Jacobi)或高斯,不是对于这些定理的真实性而是对于其重要性表示意见,将来我希望有人会发现这堆东西注释出来对于他们是有益的.”到了14年后的1864年,刘维尔(Liouville,1809——1882)在由他创办的《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杂志》上发表了伽罗华的部分文章.关于伽罗华理论的头一个全面而清楚的介绍是若当(Jordan,1838——1892)于1870年出版的《置换和代数方程专论》一书中给出的.这样.伽罗华超越时代的天才思想才逐渐被人们所理解和承认,至今已成为一门蓬勃发展的学科——抽象代数学.伽罗华避开了拉格朗日的难以捉摸的预解式而巧妙地应用了置换群这一工具,他不但证明了如下的一般代数方程:
当n≥5时不可能用根号求根,而且还建立了具体数学系数的代数方程可用根号求解的判别准则,并举出不能用根号求解的数字系数代数方程的实例.这样,他就透彻地解决了这个长达二百多年来的时间使不少数学家伤脑筋的问题.不仅如此,伽罗华所发现的结果.他的奇特思想和巧妙方法,现又成为全部代数的中心内容.在这一点上说,他作为抽象代数的创造人之一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贡献决不限于解决代数方程根号求解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伽罗华的卓越贡献越来越为数学家所认识.他的学术思想对近代数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开创的群论逐渐渗透到数学其它分支,以及结晶学,理论物理学等领域,群论给这些领域提供了有力的数学工具比如用群论证明了结晶体的类型只有230种,群论为诸如方程的根,晶体的结构,空间变换,基本粒子的对称性等课题的研究提供统一的方法.到20世纪,群论的概念在整个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现代数学的基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