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为什么读书多,还是不会写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27 16:57:32

请问为什么读书多,还是不会写作文?
请问为什么读书多,还是不会写作文?

请问为什么读书多,还是不会写作文?
按理说,书读得多的人,作文应当写得好.古代有个学者,打了个比方:读书好象化铜,化铜是很费气力的事,作文好象铸器,铸器就不太费力了.只要铜化成铜液,倒进摸子里,便铸成一个个器物.所以他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意思是:读书下了苦功的人,作文便很容易长进.
  但是,确有一些少年朋友,书读得不少,作文却写得不好,是读写规律在他们身上不灵验了吗?当然不是,关键在于他们读书不得法.没有在读和写之间沟通一条渠道.这样说来,怪事也就不怪了.
  分析起来,读书多而作文不好的同学,有三个毛病.  一、读书不注重读“破”,没有在消化理解上下功夫.
  唐朝诗人杜甫,写起诗来,“下笔如有神”,他的重要经验之一是“读书破万卷”.请注意这个“破”字,读破的意思就是要把书读熟,要消化.如果没有这个“破”字,只是读书万卷,恐怕杜甫也未必会成为下笔有神的诗圣.
  读书,能这样仔细地咀嚼,那么你就能从中掌握写作的规律,文章中好的语言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这样,读和写之间的渠道,不就沟通了吗?  二、读书不注重吸收语言,没有在背诵上下功夫.
  刚出生的孩子,只能哇哇叫.后来他天天听爸爸妈妈讲话,听周围的人讲话,也就慢慢学会了讲话.印度有两个很小的孩子,被狼叼走,在狼的哺育下长大,后来被猎人抱回来,发现她们只能象狼一样地叫,这说明,人不是天生就会讲话,人的语言,是从一个语言环境中,渐渐学到的.
  这是讲的口头语言,作文使用的书面语言也是这样,积累书面语言,同样需要到一个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吸收.这个语言环境到哪里去找?一本本书、一篇篇文章向你敞开着.但是,只是读一读、看一看还不行,记不住,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这就需要做到熟读背诵.文章背得多了,背得熟了,就会在规范的语言环境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病句便可以渐渐地少了,干瘪的语言便可以渐渐地丰满起来.而且,在不知不觉之中,你会受到你所喜爱的那一类文章的熏陶,使你的作文也渐渐有了自己的特点.少年朋友如能抓紧记忆的黄金时代,在大脑里储存一二百篇文情并茂的好文章,就不愁肚里没词儿了.  三、读书不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没有在吸取思想、知识的营养上下功夫.
  不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吸取思想和知识的营养,这也是多读而不善写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作文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对一个事物,认识透彻,感情充沛,知识丰富,材料充足,便能顺利地写出一篇好作文;反之,对这个事物既没认识,又无感情,知识贫乏,材料不足,是写不出作文的,即使憋出来了,也必定淡如白水,味同嚼蜡.这说明思想认识和知识水平对于作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的思想和知识从哪里来呢?当然,主要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从实践中来.但是,宇宙是那么广阔,历史是那么悠久,什么事都要事必躬亲是办不到的.如果一个人的视野,只局限于直接见闻,仅仅是从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那点点材料了解世界,那么,他的知识一定很贫乏,认识一定很肤浅,想象力薄弱,感情也不会丰富.这就需要通过读书,吸取知识和思想的营养,积累写作的原料.
  读一本《理想,情操,精神生活》,可以学到生活的准则,帮助你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理想;读一部《李自成》,可以了解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运动,帮助你树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读了《十万个为什么》,可以解答你各种各样的疑问;读了“少年百科丛书”,你就能像蜜蜂在花丛采蜜一样,得到丰富的营养;每天坚持读报,可以了解世界上发生的许许多多事情.
  在读书的过程中,扩大了视野,积累了知识,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感情,再提笔作文,自然会是一篇言之有物、感情充沛的文章了.
  把读书学到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熟练的写作能力,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沟通读和写之间的渠道是一个“慢功”,不能操之过急.只要在多读的过程中,注意消化吸收积累,给“写”打下坚实的基础,你就能达到一个多读而善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