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明朝的文化,例如服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6 04:44:32

有关明朝的文化,例如服饰.
有关明朝的文化,例如服饰.

有关明朝的文化,例如服饰.
明代服饰
明代服饰是中国历史上“汉官威仪”的集大成者.明初废弃了元朝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的习俗,将服饰制度作了重新规定,这就从指导思想上确定了明代服饰要恢复与体现汉官威仪——即中国汉民族的古制、封建的等级与尊卑贵贱.明代对帝后、文武官员、庶民服饰的样式与尺寸、衣料、帽顶、绣样、色彩,乃至鞋履都有严格规定,因为服饰最能“辨贵贱,明等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晚明万历以后,明人的服饰发生了剧烈和显著的变化,显现出绚丽多姿的风采,妇女的着装与衣饰,更是争奇斗艳.这一时期,男子的巾帽主要有乌纱帽、网巾、四方平定巾及六合一的统帽等;妇女的服饰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可以说,“美”入民家是明代服饰文化最为突出的特色和引人注目的社会风尚.
明代绘画
明代的绘画艺术,最主要的特点是画派纷呈,名家辈出,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两宋画院风格为代表的院体画和以元代黄公望、吴镇、王蒙以及倪瓒为代表的文人画两大传统的发展变异.明初在相当一段时期里,追求雍容华丽和雄劲阳刚的“院体”与“浙派”占据了画坛的主导地位.而直接承继元画的文人画传统,一直到明代中叶,才随着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与文人个性意识的自觉,逐步取代了“院体”的主流地位.明代末年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的局面,这与皇权的衰弛、城市的繁荣以及“实学”的兴起不无关系.经晚明董其昌的倡导,使文人画日益成为创作的时尚.明末,传教士的来华,带进了西方古典主义的油画、版画及其他工艺美术品,促使了中国艺术家对中西美术进行比较和对西画方法的斟酌去取.
明代家具
明代家具是中国家具史上的一个顶峰,是中国家具民族形式的典范和代表,在世界家具史上也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影响深远,占有重要地位.明代家具多用南洋进口的优质硬木,诸如黄花梨、紫檀木、红木、铁木、杞梓木等,质地坚硬,色泽柔润,纹理优美,据说很多是明初郑和下西洋时带回中国的.明代家具的艺术特点是:造型简洁,加工精细严谨,显得精致高雅,比例合度,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很和谐;尺度科学,符合人体功能要求;种类多,造型丰富;重点装饰,少而精.具有很高艺术水平的明代家具,对中国乃至世界家具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代瓷器
明代制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获得了杰出的发展.主要成就是:景德镇瓷胎继续沿用了元代的“二元配方法”,创造了“脱胎”瓷器.石灰碱釉基本形成,发明了吹釉法,釉下青花术普遍发展起来,它不但是景德镇,而且成了全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在低温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釉上彩,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成化(1465~1487)时期还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斗彩相结合的新工艺.单色釉技术有了较大提高,永乐、宣德时期的铜红釉,充分显示了明代窑工的高超技艺.除江西景德镇外,福建德化的象牙白,山西晋南的法华三彩,也都反映了明代制瓷技术的杰出成就.景德镇和法华三彩采用牙硝为助熔剂,是一项重要贡献.明代还发明了阶级式龙窑和倒焰式馒头窑,为提高热利用率,改善烧成条件和产品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明代金银器
明代金银首饰业比之前代有重大发展,出现了花丝工艺.花丝工艺是用很细的金银丝编织,堆垒成首饰,其上再镶嵌珍珠宝石,显得玲珑剔透,珠光宝气,非常精细华贵.北京宫廷内府有花丝生产,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金冠、凤冠就是内府所产.金冠是用极细的金丝编织成的,上有二龙戏珠装饰,外表简洁,装饰精巧,工艺精细.凤冠除用花丝镶珠工艺外,还用点翠工艺装饰,点翠即贴鲜明的蓝绿翠鸟羽毛,龙凤呈祥,金碧辉煌,珠光宝气,异常华贵.明代的宫廷金银饰物,器皿还有金花钗、双鸾金簪、金壶、金爵、金盏、金碗、金盘、金匙、金盂、金粉盒等,大多镶嵌珠玉,表现出精致豪华的皇家气派.
明代珐琅器
掐丝珐琅工艺早在元代就已传入我国,但直至明朝才得以发展,尤其是在景泰年间达到顶峰,后来人以此时之制品为标准,称之为景泰蓝.掐丝珐琅工艺有几道主要工序,即先做金属胎,一般采用铜胎,再将金属丝做成花饰图案烧焊或胶粘于胎上,形成框格样的凹陷,然后将珐琅釉药填充其间.经烧制后使珐琅熔化至完全透明并略带蓝色或绿色.如果在熔融时再加入用于着色的各种金属氧化物,就可制成各色珐琅.经过多次烧制和填充珐琅料,再经过打磨等处理,就成为景泰蓝工艺品.明朝时制造的景泰蓝品种扩大,既实用又美观.明代掐丝珐琅器专门由御用监承担管理烧造,以满足皇家的广泛需用.现存品种有炉、盏、瓶、盒、轴头、蜡台、尊等.

明朝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明朝是元朝灭亡后,汉族人在华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其创建者为明太祖朱元璋,中经十六帝,历国277年。明朝的疆域不及元朝,但极盛时,北控蒙古、西有西域、东北征服女真、西南管辖西藏、南方建立了交趾郡,号称 「四海咸宾」,实远逾于唐,而不逊于清。明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卫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促进了中华多民族的统一和发展。

全部展开

明朝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明朝是元朝灭亡后,汉族人在华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其创建者为明太祖朱元璋,中经十六帝,历国277年。明朝的疆域不及元朝,但极盛时,北控蒙古、西有西域、东北征服女真、西南管辖西藏、南方建立了交趾郡,号称 「四海咸宾」,实远逾于唐,而不逊于清。明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卫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促进了中华多民族的统一和发展。
朱元璋即位后,立刻对以往的制度进行改革,自太祖后,明朝废去中书省和丞相,分政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属于皇帝管辖。这种六部制成为此后明清两代的基本政权组织形式。为了选拔官吏,明朝还扩大了科举的规模,明确规定以程朱理学的四书、五经为内容,以八股文为形式的明科举制度。此外,明朝还用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制订"大明律",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明朝实行两京制度,初以应天为南京(今江苏南京市),以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北京。1398年建文帝即位,第二年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得皇帝位,明成祖为了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防御,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到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五次亲征,先后打败鞑靼、瓦剌两部蒙古骑兵,并于1421年(永乐十九年)迁都于北京(今北京市)。以此加强对北方诸族的控制。其后,历仁宗、宣宗、英宗。1449年(正统十四年),明英宗率师北伐瓦剌,兵败被俘,王即皇帝位,是为景帝。景帝任用兵部尚书于谦击败瓦剌,迎还英宗。英宗于1457年(景泰八年)复辟。其后历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福王即位于南京,1645年(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清军攻破南京,明亡。也有不少史家以1644年作为明朝灭亡之年。
明朝在地方上撤消了行省,设立了承宣布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在中央,明朝初设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1380年(洪武十三年),中书省被撤消,废丞相不设,大都督府分为中、前、后、左、右五军都督府,皇权进一步加强。其后历永乐、洪熙、宣德,逐渐形成内阁制度。内阁参赞机务,但首辅无丞相之名,一切决策取决于皇帝批红,与此同时,宫中宦官形成以司礼监为首的一套机构,他们通过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厂等特务机构控制各级官员、干预朝政,并利用代皇帝批红的机会擅行大权,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宦官倒行逆施,为患甚烈。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扬威于海外,明成祖派谴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郑和的船队成为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友好使者。许多国家的国王和使臣,搭乘郑和的宝船来中国访问,明政府对他们给以热情接待。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的航海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明朝取消了元朝的驱口、驱奴制,通过黄册、鱼鳞图册控制土地人民,使生产力大大解放。明中期以后,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黄册制度破坏,在张居正等人的推动下,实行一条鞭法。在农业、手工业中,商品经济因素日益增加,生产中雇佣劳动开始向规模化、组织化发展。这时期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不许民间进行海外贸易。商人为利不惜用武力与朝廷对抗,甚至与倭寇勾结扰害海疆。嘉靖末年,在戚继光等人领导下,明军平定倭患。1567年(隆庆元年),明朝宣布解除海禁,准许百姓到东、西二洋经商。
16世纪,西方殖民者相继来到中国沿海地区。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中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583年(万历十一年)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广东香山县,从此开始了西学东渐。以徐光启、李之藻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西学,大量西洋文献介绍到中国来,中西科学技术合流。中国人开始进一步了解世界。
由于明朝在统治上相对比较稳定,故而明朝社会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到明朝中期,不论是在生产工具上,还是在产量上,农业的发展都已远远超过前代,而农业的发展使更多劳动力解放出来,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明朝的青花瓷器、宣德炉等手工业产品已成为今天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另外,明朝的科学文化发展更是迅速,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三本就是出于明朝,而作为科学著作出现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天工开物》以及《徐霞客游记》等著作成为今日我们研究和借鉴古代技术的珍贵的文献资料。在永乐年间,我国著名的的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曾率远洋船队六次出使,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加强了明王朝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上的往来,为中国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明朝官方支持程朱理学,到明中期,王阳明的心学己成为思想主流。它注重人的主体精神,承认人的价值,而王艮为主的泰州学派主张 「百姓日用即道」,平民色彩最浓。与此相呼应,世俗生活中颓风炽烈。崇尚金钱,舍本逐末,追逐享乐成为风气,「三言」、「二拍」、《金瓶梅》等市民文学,都在鼓吹人性和自由。知识阶层的自我意识更加提高,各种各样的社团普遍出现,他们强烈要求参政和干预社会生活。东林党人和其后的复社成为影响朝政的重要的政治势力。
明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魏忠贤专揽朝政,残酷地迫害异己、镇压人民。土地集中达到惊人的地步。统治者不断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剥削,加上灾荒连年,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公元1628年,明末农民战争在陕北爆发,涌现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几十支起义军。高迎祥牺牲后,李自成被拥戴为闯王。李自成农民军提出“均田免粮”口号,深得农民拥护。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占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同年三月,农民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明朝至此宣告灭亡。
此后清军在明降将吴三桂带领下入关,李自成被迫西逃。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遭地主武装袭击身亡。
明帝系
(1) 明太祖 朱元璋 (洪武 1368-1398)
(2)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1399-1402)
(3)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1403-1424)
(4) 明仁宗 朱高炽 (洪熙 1425)
(5)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1426-1435)
(6)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1436-1449、天顺 1457-1464)
(7) 明景帝 朱祁钰 (景泰 1450-1456)
(8)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1465-1487)
(9)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1488-1505)
(10)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1506-1521)
(11)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1522-1566)
(12) 明穆宗 朱栽垢 (隆庆 1567-1572)
(13)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1573-1620)
(14) 明光宗 朱常洛 (泰昌 1620)
(15)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1621-1627)
(16) 明思宗 朱由检 (崇祯 1628-1644)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