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立60周年农村发生的变化说的越详细我给的分就越高啊,有1000字给100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2 07:21:44

中国成立60周年农村发生的变化说的越详细我给的分就越高啊,有1000字给100分...
中国成立60周年农村发生的变化
说的越详细我给的分就越高啊,有1000字给100分...

中国成立60周年农村发生的变化说的越详细我给的分就越高啊,有1000字给100分...
建国后,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建国初期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所有制,实行个体经营;保护富农经济. 原因:小农经济影响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发展、国家工业化的进行(客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要求(主观)苏联农业集体化模式的影响(外因). 1956年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变为公有,实行集体经营,按劳分配. 成立了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 结果:农村生产资料由农民私有制变成了集体所有制,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原因:1956年起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党内主要领导人的主观愿望. 建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 1984年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户经营,自负盈亏1984年以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缓慢发展影响现代化的进程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及其决策总结建国以来正反经验教训. 确切时间段分布: 1950-1952年土地改革 实施原因: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解放生产力、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需要新解放区尚未土改. 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 实施原因:小农经济的影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 要和要求苏联集体化模式的影响. 1958-1978年人民公社化 实施原因:1956年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8年总路线提出党的领导人主观愿望. 1978-至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实施原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
  一、土地改革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特点:采取经济上保护富农、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核心内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二、农业合作化
  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选,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1955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党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最好的组织形式.
  原因: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核心内容: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级性,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全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核心内容:在农村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新气象
  当瑞雪漫天飞舞、新年钟声回荡的时候,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丰收农民的喜悦之情,也难以忘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在历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
  农民收入增幅超过6%
  “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各界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自1998年以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连年下降,2003年降到建国以来最少,粮食总产量只有4300多亿公斤;农民收入增长连续7年低位徘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历史最高.
  面对严峻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干部职工和亿万农民共同努力,2004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连闯难关,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超额完成了年初提出的增产任务,单产提高19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水稻优势区域集中度提高1.2个百分点,优质稻面积比重增加7个百分点,优质专用小麦面积比重增加5.9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实际增幅超过6%,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非常难得的是,农民种粮收入显著增加,来自养殖业和特色农业的收入也有较大增加,粮食主产区实现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同步增长.
  贫困人口减少数量为5年来之最2004年,在增粮增收的基础上,农村各项事业捷报频传.粮棉油、农牧渔,农机农垦乡镇企业全面增长;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形势明显好转,农民收入增长的地区差异明显缩小,中部粮食主产区实现了增粮增收同步发展.
  令人难忘的是,2004年初,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突如其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农业部门迅速制定应急预案和疫情处置技术规范,指导和帮助各地快速反应、坚决扑杀、严格封锁、强制免疫.50多天昼夜奋战,扑灭了16个省(区、市)发生的49起禽流感疫情.在这场阻击战中,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得到加强,防疫队伍得到锻炼,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明显提高.
  2004年,粮食流通体制、税费改革稳定推进,社会事业取得重要进展.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状况有较大改善;扶贫开发成效显著,贫困人口减少数量创近五年来之最.农村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呈现出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财政支农同比增加近300亿元
  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2004年,中央的支农政策安排有6个“首次”,即首次对种粮农民实行普遍的直接补贴,首次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首次在全国放开粮食购销和市场价格,首次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首次明确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清欠农民工工资和征地补偿款.
  2004年初,中央在时隔18年后,再次下发关于农业问题的1号文件,提出9个方面22条实实在在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决定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推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三项政策;出台坚决保护耕地、加大农业投入、严格控制农资价格和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等四项保障措施.这一系列新政策新措施,直接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据统计,仅“两税”减免,就减轻农民负担302亿元.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让29省6亿农民直接受益116亿元.中央财政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7000万元,地方各级财政安排补贴资金达4亿多元.全年财政支农资金比去年增加近300亿元.
  为农民工清欠325亿元
  新的政策要求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创新.在2004年的“三农”工作中,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横向协调、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全国人大常委会从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各项支农政策措施的落实、金融支农力度等三个方面组织开展了执法检查和工作调研;发展改革部门在农业农村项目、农村“六小”工程安排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财政部门在落实“两减免、三补贴”政策等方面给予了有力支持;科技部门为促进科技兴粮、科技增收安排了重大科技专项;国土资源部门严格查处非法征占耕地,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其中,四部委联合,清查出全国拖欠征地补偿费147.7亿元;六部门携手,发出了《关于做好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八部委合作,开展了农资打假护农行动;八部门协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民工工资追讨行动,已为农民工清欠325亿元……
  2004年,“三农”成就令人振奋;2005年,“三农”形势依然严峻.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高,制约农民增收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资源与市场的双重束缚将会加剧,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任重道远,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还很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相继召开,使人们有理由相信,新的一年里,政策支持强度的加大和工作落实力度的加强,将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来之不易的协调发展的势头继续得到保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