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教育的笔记每节的 zhongshangaofei@163.com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5:55:55

国学经典与教育的笔记每节的 zhongshangaofei@163.com
国学经典与教育的笔记每节的 zhongshangaofei@163.com

国学经典与教育的笔记每节的 zhongshangaofei@163.com
国学经典与教育之《荀子》读书笔记
荀子是战国后期著名的学者和政论家,从他的著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
一、“性恶论”及教育作用
荀子提出“性恶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疾恶的,人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先天品质,如任其发展而不加节制,必然导致社会动乱.那么,人之善从何而来?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需要发挥教育的作用.
荀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意义,学习是人的成长的决定因素,任何人只要肯努力,经过长期的教育,就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荀子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它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使兵劲城固,国富民强.
二、培养“大儒”的教育目的
在荀子看来,教育目的是培养由士、君子到圣人的各种治术人才.自如地应付新事物、新问题,能有效治理好国家,教育应当以培养大儒为理想目标.
三、以儒经为教育内容
荀子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典的传播.
四、注重“积”“渐”,“虚壹而静”,“闻见知行”的教学思想
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道德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思想上,与孟子“内求”的思路相反,他更强调“外铄”.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其教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积”“渐”
荀子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改变自己的恶性,从而成为君子乃至圣人,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君子,因而人性是随着环境和教育而向多种途径发展变化的,其关键在于人本身的主观努力,这就是所说的“积”.在荀子看来,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是由于积累而成的.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
荀子在重视主观上“积”的同时,还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他所说的“渐”.通过主观的“积”和环境的“渐”,能够使人的本性发生根本的变化.
2.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认识过程
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行为看作是最终目标.学习中阶段与过程的统一,学习的初级阶段必然向高级阶段发展,而高级阶段又依赖于低级阶段,闻、见、知、行每个阶段带有充分的意义,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也是知识的来源.人的学习开始通过耳、目、鼻、口、身等感官与外物的接触,形成不同的感觉,又使进一步的学习活动成为可能.但闻见只能反映事物的一个方面,无法把握事物的整体与规律.因此必须在此基础上向“尽其礼”阶段发展,即“知之”.
知的阶段实际上是思维的过程.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功能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地应付各种新事物.这实际上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然而,仅有理性认识而不去实行,虽有广博的知识,也仍然不是终结,还存在更高水平的“知道”,即“行”.
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由学、思而得的知识还带有假设的成分,是否切实可靠,唯有通过“行”才能得到验证,只有这样,“知”才能称得上“明”.这是教与学不可违背的法则.荀子的学习过程论相当完整而系统,特别是比较正确地阐述了知行关系,具有辩证法的因素.
3.“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荀子教学特别重视对学习态度的培养,他把学习态度归结为“虚壹而静”,特别强调专心有恒.“虚”即虚心,“壹”即专心,“静”即静心.只有做到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学习才会更有效.
4.解蔽救偏 兼陈中衡
把所有事物都展示出来,摆列在一起,不偏执于某一事物和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做全面的、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以求如实地把握事物及其关系.
五、论教师的地位、作用、条件
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作用和地位,竭力倡导尊师.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和采用起决定作用.
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
荀子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提高教师的地位,强调教师的作用,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和很高的条件.要求教师一要有尊严有威信,二要有丰富的经验和高尚的信仰,三要能循序渐进、不凌不乱地进行教学,四要能了解精细的道理而且能加以发挥.此外要有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学问.
六、注重培养道德修养
一要长虑顾远.二要积善成德.三要培养德操.荀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德操.他要求一个人要养成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德操.
荀子的教育思想表现出一些新因素,他提出的“性恶论”引发教育“外铄说”,他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学习过程、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阐发都颇有新意,予人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