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女儿的作文《爸爸逗我玩》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4:12:58

钱钟书女儿的作文《爸爸逗我玩》赏析
钱钟书女儿的作文《爸爸逗我玩》赏析

钱钟书女儿的作文《爸爸逗我玩》赏析
个是杨绛为钱钟书的围城写的序文的一部分,里边有很多他们夫妻之间以及钱钟书的亲人之间的故事,一直觉得这个序文很好,可惜网上很难找到完整版,对付看吧!
一 钱钟书写《围城》 钱钟书在《围城》的序里说,这本书是他“锱铢积累”写成的.我是“锱铢积累” 读完的.每天晚上,他把写成的稿子给我看,急切地瞧我怎样反应.我笑,他也笑;我大笑,他也大笑.有时我放下稿子,和他相对大笑,因为笑的不仅是书上的事,还有书外的事.我不用说明笑什么,反正彼此心照不宣.然后他就告诉我下一段打算写什么,我就急切地等着看他怎么写.他平均每天写五百字左右.他给我看的是定稿,不再改动.后来他对这部小说以及其它“少作”都不满意,恨不得大改特改,不过这是后话了. 钟书选注宋诗,我曾自告奋勇,愿充白居易的“老妪”——也就是最低标准;如果我读不懂,他得补充注释.可是在《围城》的读者里,我却成了最高标准.好比学士通人熟悉古诗文里词句的来历,我熟悉故事里人物和情节的来历.除了作者本人,最有资格为《围城》做注释的,该是我了. 钟书和我一九三二年春在清华初识,一九三三年订婚,一九三五年结婚,同船到英国(我是自费留学),一九三七年秋同到法国,一九三八年秋同船回国.我母亲一年前去世,我苏州的家已被日寇抢劫一空,父亲避难上海,寄居我姐夫家.我急要省视老父,钟书在香港下船到昆明,我乘原船直接到上海.当时我中学母校的校长留我在“孤岛” 的上海建立“分校”.二年后上海沦陷,“分校”停办,我暂当家庭教师,又在小学代课,业余创作话剧.钟书陷落上海没有工作,我父亲把自己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授课的钟点让给他,我们就在上海艰苦度日. 有一次,我们同看我编写的话剧上演,回家后他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我非常高兴,催他快写.那时他正偷空写短篇小说,怕没有时间写长篇.我说不要紧,他可以减少授课的时间,我们的生活很省俭,还可以更省俭.恰好我们的女佣因家乡生活好转要回去.我不勉强她,也不另觅女佣,只把她的工作自己兼任了.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等我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钟书一出世就由他伯父抱去抚养,因为伯父没有儿子.据钱家的“坟上风文”,不旺长房旺小房;长房往往没有子息,便有,也没出息,伯父就是“没出息”的长子.他比钟书的父亲大十四岁,二伯父早亡,他父亲行二,叔父行四,两人是同胞双生,钟书是长孙,出嗣给长房.伯父为钟书连夜冒雨到乡间物色得一个壮健的农妇;她是寡妇,遗腹子下地就死了,是现成的好奶妈(钟书称为“姆妈”).姆妈一辈于帮在钱家,中年以后,每年要呆呆的发一阵子呆,家里人背后称为“痴姆妈”.她在钟书结婚前特地买了一只翡翠镶金戒指,准备送我做见面礼.有人哄她那是假货,把戒指骗去,姆妈气得大发疯,不久就去世了,我始终没见到她. 钟书自小在大家庭长大,和堂兄弟的感情不输亲兄弟.亲兄弟、堂兄弟共十人,钟书居长.众兄弟间,他比较稚钝,孜孜读书的时候,对什么都没个计较,放下书本,又全没正经,好像有大量多余的兴致没处寄放,专爱胡说乱道.钱家人爱说他吃了痴姆妈的奶,有“痴气”.我们无锡人所谓“痴”,包括很多意义:疯、傻、憨、稚气、呆气、淘气等等.他父母有时说他“痴颠不拉”、“痴舞作法”、“呒著呒落”(“著三不著两”的意思——我不知正确的文字,只按乡音写).他确也不像他母亲那样沉默寡言、严肃谨慎,也不像他父亲那样一本正经.他母亲常抱怨他父亲“憨”.也许钟书的“痴气”和他父亲的憨厚正是一脉相承的.我曾看过他们家的旧照片.他的弟弟都精精壮壮,唯他瘦弱,善眉善眼的一副忠厚可怜相.想来那时候的“痴气”只是稚气、呆气,还不会淘气呢. 钟书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因此取名“钟书”.他出世那天,恰有人送来一部《常州先哲丛书》,伯父已为他取名“仰先”,字“哲良”.可是周岁有了“钟书” 这个学名,“仰先”就成为小名,叫作“阿先”.但“先儿”、“先哥”好像“亡儿”、 “亡兄”,“先”字又改为“宣”,他父亲仍叫他“阿先”.(他父亲把钟书写的家信一张张帖在本子上,有厚厚许多本,亲手帖上题签“先儿家书(一)(二)(三)……”;我还看到过那些本子和上面贴的信.)伯父去世后,他父亲因钟书爱胡说乱道,为他改字“默存”,叫他少说话的意思.钟书对我说:“其实我喜欢‘哲良’,又哲又良——我闭上眼睛,还能看到伯伯给我写在练习簿上的‘哲良’.”这也许因为他思念伯父的缘故.我觉得他确是又哲又良,不过他“痴气”盎然的胡说乱道,常使他不哲不良——假如淘气也可算不良.“默存”这个号显然没有起克制作用. 伯父“没出息”,不得父母欢心,原因一半也在伯母.伯母娘家是江阴富户,做颜料商发财的,有七八只运货的大船.钟书的祖母娘家是石塘湾孙家,官僚地主,一方之霸.婆媳彼此看不起,也影响了父子的感情.伯父中了秀才回家,进门就挨他父亲一顿打,说是“杀杀他的势气”;因为钟书的祖父虽然有两个中举的哥哥,他自己也不过是个秀才.钟书不到一岁,祖母就去世了.祖父始终不喜欢大儿子,钟书也是不得宠的孙子. 钟书四岁(我纪年都用虚岁,因为钟书只记得虚岁,而钟书是阳历十一月下旬生的,所以周岁当减一岁或二岁)由伯父教他识字.伯父是慈母一般,钟书成天跟着他.伯父上茶馆,听说书,钟书都跟去.他父亲不便干涉,又怕惯坏了孩子,只好建议及早把孩子送入小学.钟书六岁入秦氏小学.现在他看到人家大讲“比较文学”,就记起小学里造句:“狗比猫大,牛比羊大”;有个同学比来比去,只是“狗比狗大,狗比狗小”,挨了老师一顿骂.他上学不到半年,生了一场病,伯父舍不得他上学,借此让他停学在家.他七岁,和比他小半岁的常弟钟韩同在亲戚家的私塾附学,他念《毛诗》,钟韩念《尔雅》.但附学不便,一年后他和钟韩都在家由伯父教.伯父对钟书的父亲和叔父说: “你们两兄弟都是我启蒙的,我还教不了他们?”父亲和叔父当然不敢反对. 其实钟书的父亲是由一位族兄启蒙的.祖父认为钟书的父亲笨,叔父聪明,而伯父的文笔不顶好.叔父反正聪明,由伯父教也无妨;父亲笨,得请一位文理较好的族兄来教.那位族兄严厉得很,钟书的父亲挨了不知多少顿痛打.伯父心疼自己的弟弟,求了祖父,让两个弟弟都由他教.钟书的父亲挨了族兄的痛打一点不抱怨,却别有领会.他告诉钟书:“不知怎么的,有一天忽然给打得豁然开通了.” 钟书和钟韩跟伯父读书,只在下午上课.他父亲和叔父都有职业,家务由伯父经管.每天早上,伯父上茶馆喝茶,料理杂务,或和熟人聊天.钟书总跟着去.伯父化一个铜板给他买一个大酥饼吃(据钟书比给我看,那个酥饼有饭碗口大小,不知是真有那么大,还是小儿心目中的饼大);又化两个铜板,向小书铺子或书摊租一本小说给他看.家里的小说只有《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等正经小说.钟书在家里已开始囫囵吞枣地阅读这类小说,把“同呆 子”读如“岂子”,也不知《西游记》里的“呆子” 就是猪八戒.钟书小时候,中药房卖的草药每一味都有两层纸包裹;一张白纸,一张印着药名和药性.每服一付药可攒下一叠包药的纸.这种纸干净、吸水,钟书大约八、九岁左右常用包药纸来临摹他伯父藏的《芥子园画谱》,或印在《唐诗三百首》里的“诗中之画”.他为自己想出一个别号叫“项昂之”——因为他佩服项羽,“昂之”是他想象中项羽的气概.他在每幅画上挥笔署上“项昂之”的大名,得意非凡.他大约常有“项昂之”的兴趣,只恨不善画.他曾央求当时在中学读书的女儿为他临摹过几幅有名的西洋淘气画,其中一幅是《魔鬼临去遗臭图》(图名是我杜撰),魔鬼像吹喇叭似的后部撒着气逃跑,画很妙.上课画《许眼变化图》,央女儿代摹《魔鬼遗臭图》,想来也都是“痴气”的表现. 钟书在他父亲的教导下“发愤用功”,其实他读书还是出于喜好,只似馋嘴佬贪吃美食: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极俗的书他也能看得哈哈大笑.戏曲里的插科打诨,他不仅且看且笑,还一再搬演,笑得打跌.精微深奥的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大部著作,他像小儿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厚厚的书一本本渐次吃完,诗歌更是他喜好的读物.重得拿不动的大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等,他不仅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见了新版本,还不嫌其烦地把新条目增补在旧书上.他看书常做些笔记. 我只有一次见到他苦学.那是在牛津,论文预试得考“版本和校勘”那一门课,要能辨认十五世纪以来的手稿.他毫无兴趣,因此每天读一本侦探小说“休养脑筋”, “休养”得睡梦中手舞脚踢,不知是捉拿凶手,还是自己做了凶手和警察打架.结果考试不及格,只好暑假后补考.这件补考的事,《围城》英译本《导言》里也提到.钟书一九七九年访美,该译本出版家把译本的《导言》给他过目,他读到这一段又惊又笑,想不到调查这么精密.后来胡志德(Theodore Huters)君来见,才知道是他向钟书在牛津时的同窗好友Donald Stuart打听来的.胡志德一九八二年出版的《钱钟书》里把这件事却删去了. 钟书的“痴气”书本里灌注不下,还洋溢出来.我们在牛津时,他午睡,我临贴,可是一个人写写字困上来,便睡着了.他醒来见我睡了,就饱醮浓墨,想给我画个花脸.可是他刚落笔我就醒了.他没想到我的脸皮比宣纸还吃墨,洗净墨痕,脸皮像纸一样快洗破了,以后他不再恶作剧,只给我画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镜和胡子,聊以过瘾.回国后他暑假回上海,大热天女儿熟睡(女儿还是娃娃呢),他在她肚子上画一个大脸,挨他母亲一顿训斥,他不敢再画.沦陷在上海的时候,他多余的“痴气”往往发泄在叔父的小儿小女、孙儿孙女和自己的女儿阿圆身上.这一串孩子挨肩儿都相差两岁,常在一起玩.有些语言在“不文明”或“臭”的边缘上,他们很懂事似的注意避忌.钟书变着法儿,或作手势,或用切口,诱他们说出来,就赖他们说“坏话”.于是一群孩子围着他吵呀,打呀,闹个没完.他虽然挨了围攻,还俨然以胜利者自居.他逗女儿玩,每天临睡在她被窝里埋置“地雷”,埋得一层深入一层,把大大小小的各种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就得意大乐.女儿临睡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里的东西一一取出.钟书恨不得把扫帚、畚箕都塞入女儿被窝,博取一遭意外的胜利.这种玩意儿天天玩也没多大意思,可是钟书百玩不厌. 他又对女儿说,《围城》里有个丑孩子,就是她.阿圆信以为真,却也并不计较.他写了一个开头的《百合心》里,有个女孩子穿一件紫红毛衣,钟书告诉阿圆那是个最讨厌的孩子,也就是她.阿圆大上心事,怕爸爸冤枉她,每天找他的稿子偷看,钟书就把稿子每天换个地方藏起来.一个藏,一个找,成了捉迷藏式的游戏.后来连我都不知道稿子藏到那里去了. 钟书的“痴气”也怪别致的.他很认真地跟我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提倡一对父母生一个孩子的理论,还从未讲到父母为了用情专一而只生一个. 解放后,我们在清华养过一只很聪明的猫.小猫初次上树,不敢下来,钟书设法把它救下.小猫下来后,用爪子轻轻软软地在钟书腕上一搭,表示感谢.我们常爱引用西方谚语:“地狱里尽是不知感激的人.”小猫知感,钟书说它有灵性,特别宝贝.猫儿长大了,半夜和别的猫儿打架.钟书特备长竹竿一枝,倚在门口,不管多冷的天,听见猫儿叫闹,就急忙从热被窝里出来,拿了竹竿,赶出去帮自己的猫儿打架.和我们家那猫儿争风打架的情敌之一是紧邻林徽因女士的宝贝猫,她称为她一家人的“爱的焦点”.我常怕钟书为猫而伤了两家和气,引用他自己的话说:“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猫》的第一句),他笑说:“理论总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 钱家人常说钟书“痴人有痴福”.他作为书痴,倒真是有点痴福.供他阅读的书,好比富人“命中的禄食”那样丰足,会从各方面源源供应(除了下放期间,他只好“反刍”似的读读自己的笔记,和携带的字典?/
钟书上了四年高小,居然也毕业了.钟韩成绩斐然,名列前茅;他只是个痴头傻脑、没正经的孩子.伯父在世时,自愧没出息,深怕“坟上风水”连累了嗣给长房的钟书.原来他家祖坟下首的一排排树高大茂盛,上首的细小萎弱.上首的树当然就代表长房了.伯父一次私下化钱向理发店买了好几斤头发,叫一个佃户陪着,悄悄带着钟书同上祖坟去,把头发埋在上首几排树的根旁.他对钟书说,要叫上首的树荣盛,“将来你做大总统.”那时候钟书才七八岁,还不懂事,不过多少也感觉到那是伯父背着人干的私心事,所以始终没向家里任何别人讲过.他讲给我听的时候,语气中还感念伯父对他的爱护,也惊奇自己居然有心眼为伯父保密.钟书十四岁和钟韩同考上苏州桃坞中学(美国圣公会办的学校).父母为他置备了行装,学费书费之外,还有零用钱.他就和钟韩同往苏州上学,他功课都还不错,只算术不行.
那年他父亲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寒假没回家.钟书寒假回家没有严父管束,更是快活.他借了大批的《华网书库》、《红玫瑰》、《紫萝兰》等刊物姿意阅读.暑假他父亲归途阻塞,到天津改乘轮船,转辗回家,假期已过了一半.他父亲回家第一事是命钟书钟韩各做一篇文章;钟韩的一篇颇受夸赞,钟书的一篇不文不白,用字庸俗,他父亲气得把他痛打一顿,钟书忍笑向我形容他当时的窘况:家人都在院子里乘凉,他一人还在大厅上,挨了打又痛又羞,呜呜地哭.这顿打虽然没有起“豁然开通”的作用,却也激起了发奋读书的志气.钟书从此用功读书,作文大有进步.他有时不按父亲教导的方法作古文,嵌些骈骊,倒也受到父亲赞许.他也开始学着作诗,只是并不请教父亲.一九二七年桃坞中学停办,他和钟韩同考入美国圣公会办的无锡铺仁中学,钟书就经常有父亲管教,常为父亲代笔写信,由口授而代写,由代写信而代作文章.钟书考入清华之前,已不复挨打而是父亲得意的儿子了.一次他代父亲为乡下某大户作了一篇墓志铭.那天午饭时,钟书的姆妈听见他父亲对他母亲称赞那篇文章,快活得按捺不住,立即去通风报信,当着他伯母对他说:“阿大啊,爹爹称赞你呢!说你文章做得好!”钟书是第一次听到父亲称赞,也和姆妈一样高兴,所以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那时商务印书馆出版钱穆的一本书,上有钟书父亲的序文.据钟书告诉我,那是他代写的,一字没有改动.
我常见钟书写客套信从不起草,提笔就写,八行笺上,几次抬头,写来恰好八行,一行不多,一行不少.钟书说,那都是他父亲训练出来的,他额角上挨了不少“爆栗子”呢.钟书二十岁伯母去世.那年他考上清华大学,秋季就到北京上学.他父亲收藏的“先儿家书”是那时候开始的.他父亲身后,钟书才知道父亲把他的每一封信都贴在本子上珍藏.信写得非常有趣,对老师、同学都有生动的描写.可惜钟书所有的家书(包括写给我的),都由“回禄君”收集去了.
钟书在清华的同班同学饶余威一九六八年在新加坡或台湾写了一篇《清华的回忆》①,有一节提到钟书:“同学中我们受钱钟书的影响最大.他的中英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最怪的是上课时从不记笔记,只带一本和课堂无关的闲书,一面听讲一面看自己的书,但是考试时总是第一,他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据钟书告诉我,他上课也带笔记本,只是不作笔记,却在本子上乱画.现在美国的许振德君和钟书是同系同班,他最初因钟书夺去了班上的第一名,曾想揍他一顿出气,因为他和钟书同学之前,经常是名列第一的.一次偶有个个能解决的问题,钟书向他讲解了,他很感激,两人成了朋友,上课常同坐在最后一排.许君上课时注意一女同学,钟书就在笔记本上画了一系列的《许眼变化图》,在同班同学里颇为流传,钟书曾得意地面给我看.一年前许君由美国回来,听钟书说起《许眼变化图》还忍个住大笑. ①《清华大学第五级毕业五十周年纪念册》(一九八四年出版)转载此门,饶君已故.
钟书小时候,中药房卖的草药每一味都有两层纸包裹;一张白纸,一张印着药名和药性.每服一付药可攒下一叠包药的纸.这种纸干净、吸水,钟书大约八、九岁左右常用包药纸来临摹他伯父藏的《芥子园画谱》,或印在《唐诗三百首》里的“诗中之画”.他为自己想出一个别号叫“项昂之”——因为他佩服项羽,“昂之”是他想象中项羽的气概.他在每幅画上挥笔署上“项昂之”的大名,得意非凡.他大约常有“项昂之”的兴趣,只恨不善画.他曾央求当时在中学读书的女儿为他临摹过几幅有名的西洋淘气画,其中一幅是《魔鬼临去遗臭图》(图名是我杜撰),魔鬼像吹喇叭似的后部撒着气逃跑,画很妙.上课画《许眼变化图》,央女儿代摹《魔鬼遗臭图》,想来也都是“痴气”的表现.
钟书在他父亲的教导下“发愤用功”,其实他读书还是出于喜好,只似馋嘴佬贪吃美食: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极俗的书他也能看得哈哈大笑.戏曲里的插科打诨,他不仅且看且笑,还一再搬演,笑得打跌.精微深奥的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大部著作,他像小儿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厚厚的书一本本渐次吃完,诗歌更是他喜好的读物.重得拿不动的大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等,他不仅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见了新版本,还不嫌其烦地把新条目增补在旧书上.他看书常做些笔记.
我只有一次见到他苦学.那是在牛津,论文预试得考“版本和校勘”那一门课,要能辨认十五世纪以来的手稿.他毫无兴趣,因此每天读一本侦探小说“休养脑筋”,“休养”得睡梦中手舞脚踢,不知是捉拿凶手,还是自己做了凶手和警察打架.结果考试不及格,只好暑假后补考.这件补考的事,《围城》英译本《导言》里也提到.钟书一九七九年访美,该译本出版家把译本的《导言》给他过目,他读到这一段又惊又笑,想不到调查这么精密.后来胡志德(Theodore Huters)君来见,才知道是他向钟书在牛津时的同窗好友Donald Stuart打听来的.胡志德一九八二年出版的《钱钟书》里把这件事却删去了.
钟书的“痴气”书本里灌注不下,还洋溢出来.我们在牛津时,他午睡,我临贴,可是一个人写写字困上来,便睡着了.他醒来见我睡了,就饱醮浓墨,想给我画个花脸.可是他刚落笔我就醒了.他没想到我的脸皮比宣纸还吃墨,洗净墨痕,脸皮像纸一样快洗破了,以后他不再恶作剧,只给我画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镜和胡子,聊以过瘾.回国后他暑假回上海,大热天女儿熟睡(女儿还是娃娃呢),他在她肚子上画一个大脸,挨他母亲一顿训斥,他不敢再画.沦陷在上海的时候,他多余的“痴气”往往发泄在叔父的小儿小女、孙儿孙女和自己的女儿阿圆身上.这一串孩子挨肩儿都相差两岁,常在一起玩.有些语言在“不文明”或“臭”的边缘上,他们很懂事似的注意避忌.钟书变着法儿,或作手势,或用切口,诱他们说出来,就赖他们说“坏话”.于是一群孩子围着他吵呀,打呀,闹个没完.他虽然挨了围攻,还俨然以胜利者自居.他逗女儿玩,每天临睡在她被窝里埋置“地雷”,埋得一层深入一层,把大大小小的各种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就得意大乐.女儿临睡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里的东西一一取出.钟书恨不得把扫帚、畚箕都塞入女儿被窝,博取一遭意外的胜利.这种玩意儿天天玩也没多大意思,可是钟书百玩不厌.
他又对女儿说,《围城》里有个丑孩子,就是她.阿圆信以为真,却也并不计较.他写了一个开头的《百合心》里,有个女孩子穿一件紫红毛衣,钟书告诉阿圆那是个最讨厌的孩子,也就是她.阿圆大上心事,怕爸爸冤枉她,每天找他的稿子偷看,钟书就把稿子每天换个地方藏起来.一个藏,一个找,成了捉迷藏式的游戏.后来连我都不知道稿子藏到那里去了.钟书的“痴气”也怪别致的.他很认真地跟我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提倡一对父母生一个孩子的理论,还从未讲到父母为了用情专一而只生一个.
解放后,我们在清华养过一只很聪明的猫.小猫初次上树,不敢下来,钟书设法把它救下.小猫下来后,用爪子轻轻软软地在钟书腕上一搭,表示感谢.我们常爱引用西方谚语:“地狱里尽是不知感激的人.”小猫知感,钟书说它有灵性,特别宝贝.猫儿长大了,半夜和别的猫儿打架.钟书特备长竹竿一枝,倚在门口,不管多冷的天,听见猫儿叫闹,就急忙从热被窝里出来,拿了竹竿,赶出去帮自己的猫儿打架.和我们家那猫儿争风打架的情敌之一是紧邻林徽因女士的宝贝猫,她称为她一家人的“爱的焦点”.我常怕钟书为猫而伤了两家和气,引用他自己的话说:“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猫》的第一句),他笑说:“理论总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
钱家人常说钟书“痴人有痴福”.他作为书痴,倒真是有点痴福.供他阅读的书,好比富人“命中的禄食”那样丰足,会从各方面源源供应(除了下放期间,他只好“反刍”似的读读自己的笔记,和携带的字典).新书总会从意外的途径到他手里.他只要有书可读,别无营求.这又是家人所谓“痴气”的另一表现.钟书和我父亲诗文上有同好,有许多共同的语言.钟书常和我父亲说些精致典雅的淘气话,相与笑乐_一次我父亲问我:“钟书常那么高兴吗?”“高兴”也正是钱家所谓“痴气”的表现.
我认为《管锥编》、《谈艺录》的作者是个好学深思的钟书,《槐聚诗存》的作者是个“忧世伤生”的钟书,《围城》的作者呢,就是个“痴气”旺盛的钟书.我们俩日常相处,他常爱说些痴话,说些傻话,然后再加上创造,加上联想,加上夸张,我常能从中体味到《围城》的笔法.我觉得《围城》里的人物和情节,都凭他那股子痴气,呵成了真人实事.可是他毕竟不是个不知世事的痴人,也毕竟不是对社会现象漠不关心,所以小说里各个细节虽然令人捧腹大笑,全书的气氛,正如小说结尾所说:“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令人回肠荡气.
钟书写完了《围城》,“痴气”依然旺盛,但是没有体现为第二部小说.一九五七年春,“大鸣大放”正值高潮,他的《宋诗选注》刚脱稿,因父病到湖北省亲,路上写了《赴鄂道中》五首绝句,现在引录三首:“晨书瞑写细评论,诗律伤严敢市恩.碧海掣鲸闲此手,祗教疏凿别清浑.”“奕棋转烛事多端,饮水差知等暖寒.如膜妄心应褪净,夜来无梦过邯郸.”“驻车清旷小徘徊,隐隐遥空蹍薄雷.脱叶犹飞风不定,啼鸠忽噤雨将来.”后两首寄寓他对当时情形的感受,前一首专指《宋诗选注》而说,点化杜甫和元好问的名句(“或看悲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据我了解,他自信还有写作之才,却只能从事研究或评论工作,从此不但口“噤”,而且不兴此念了.《围城》重印后,我问他想不想再写小说.他说:“兴致也许还有,才气已与年俱减.要想写作而没有可能,那只会有遗恨;有条件写作而写出来的不成东西,那就只有后悔了.遗恨里还有哄骗自己的余地,后悔是你所学的西班牙语里所谓‘面对真理的时刻’,使不得一点儿自我哄骗、开脱、或宽容的,味道不好受.我宁恨毋悔.”这几句话也许可作《围城》《重印前记》的笺注吧.
我自己觉得年纪老了;有些事,除了我们俩,没有别人知道.我要乘我们夫妇都健在,一一记下.如有错误,他可以指出,我可以改正.《围城》里写的全是捏造,我所记的却全是事实

钱瑗忆往昔
仅此而已

《爸爸逗我玩》
爸爸在市里上班,他早出晚归,爸爸下班后还回来给我讲笑话哄我睡觉。
因为我小时候吃的饭特别的多,所以我爸爸戏称我为“小饭桶”。以后的日子里,爸爸每次都喊我“小饭桶”。有一次,爸爸放假在家里要看电视,找不着遥控器,于是就喊:“小饭桶,来爸爸这帮着找遥控器。”我回答道:“来了,来了。”我爸妈都笑了,我问道:“你们笑什么啊!”他们说我们在笑:“你认了这个...

全部展开

《爸爸逗我玩》
爸爸在市里上班,他早出晚归,爸爸下班后还回来给我讲笑话哄我睡觉。
因为我小时候吃的饭特别的多,所以我爸爸戏称我为“小饭桶”。以后的日子里,爸爸每次都喊我“小饭桶”。有一次,爸爸放假在家里要看电视,找不着遥控器,于是就喊:“小饭桶,来爸爸这帮着找遥控器。”我回答道:“来了,来了。”我爸妈都笑了,我问道:“你们笑什么啊!”他们说我们在笑:“你认了这个绰号了啊?”我就不好意思的笑了。有一次,我在外面玩了一天,回来后满头大汗,吃饭时爸爸看到我的脸说:“你的脸怎么这么黑啊?“接着又说:”我看我给你换个绰号吧,叫“小黑蛋吧?”我笑了笑。我换了个绰号后,大家都叫我这个绰号。我的小名也是这个绰号了。在我报名上一年级时,爸爸说:“不能喊了,喊习惯就改不过来了,要叫大名王成,不然,老师让王成发言,他还以为是在叫别人呢。” 就这样,绰号才没人喊了。虽然,爸爸不喊我绰号了,但每天晚上,爸爸依然给我讲笑话,逗我笑,让我放松一下。
我的这个爸爸像一个开心果似的,每天都逗我笑,让我开心成长。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