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带是怎么发现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7:55:44

小行星带是怎么发现的
小行星带是怎么发现的

小行星带是怎么发现的
小行星带发现历史
理论预言
1766年德国天文学家提丢斯(J.Titius)偶然发现一个数列:(n+4)/10,将n=0,3,6,12,……代入,可相当准确地给出各颗大行星与太阳的实际距离.这件事起初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柏林天文台的台长波德(J.Bode)得知后将它发表,乃为天文界所知.在1781年发现天王星之后,进一步证实公式有效,波德于是倡议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也许还有一颗行星.
观测发现
  1801年,西西里和皮亚齐(G.Plazzi)在例行的天文观测中偶然发现在2.77 AU处有个小天体,即把它命名为谷神星(Ceres).
  1802年,天文学家奥伯斯(H.Olbere)在同一区域内又发现另一小行星,随后命名为智神星(Pallas).威廉·赫歇尔就建议这些天体是一颗行星被毁坏后的残余物.到了1807年,在相同的区域内又增加了第三颗婚神星和第四颗灶神星.由于这些天体的外观类似恒星,威廉·赫歇尔就采用希腊文中的语根aster- (似星的)命名为asteroid,中文则译为小行星.
  拿破仑战争结束了小行星带发现的第一个阶段,一直到1845年才发现第五颗小行星义神星.紧接着,新小行星发现的速度急速增加,到了1868年中发现的小行星已经有100颗,而在1891年马克斯·沃夫引进了天文摄影,更加速了小行星的发现.1923年,小行星的数量是1,000颗,1951年到达10,000颗,1982年更高达100,000颗.现代的小行星巡天系统使用自动化设备使小行星的数量持续增加.
计算证实
  在小行星带发现后,必须要计算它们的轨道元素.1866年,丹尼尔·柯克伍德宣布由太阳算起,在某些距离上是没有小行星存在的空白区域,而在这些区域上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周期与木星的公转周期有简单的整数比.柯克伍德认为是木星的摄动导致小行星从这些轨道上被移除.
  在1918年,日本天文学家平山清次注意到小行星带上一些小行星的轨道有相似的参数,并由此形成了小行星族.到了1970年代,观察小行星的颜色发展出了分类的系统,三种最常见的类型是C-型(碳质)、S-型(硅酸盐)和M-型(金属).2006年,天文学家宣布在小行星带内发现了彗星的族群,而且推测这些彗星可能是地球上海洋中水的来源.

好吧,来晚一秒,被一楼抢先了,楼主采纳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