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怎么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07:05:51

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怎么样
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怎么样

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怎么样
我读这本书可以说是动机不纯的,我是想领略一下刚哥翻译的风采才到图书馆去借的这本书(上外图书馆居然只有一本,很庆幸没有别人比我早发现它).初拿到此书,先是被封面上凌乱的钢笔素描所描绘大眼睛所吸引.我猜想这应该是一个老者叙述一生饱经沧桑的书.但是我只猜对了一半,那并不是一个老者,只是个年轻人,但经历也足够沧桑了.书原名叫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08年台版的译者把它译为“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我知道刚哥还在教研究生的翻译课,对于翻译,刚哥总是很追求完美,后记里说本想翻成《无奈的归根者》,但由于文中的fundamentalist有多种含义而延用了台版的译法.我觉得这样译不仅能够避免中英翻译中由于隐含意义而带来的翻译难题,而且还有一种异域的风采,一看标题就知道故事是发生在拉合尔,又吸引着你去发现这个陌生人到底是干什么的.首先来说本书是少见的叙述方式.一个巴基斯坦男人在拉合尔茶馆对一个陌生的美国人叙述了他追寻美国梦而又最终破灭的经历.初读时,我对本书的叙事方法很不适应,一个人讲述而没有聆听者的反映,或者说聆听着的反映只能从讲述者的口中得知,这总让人觉得有些牵强和不自然.但慢慢读下去,会发现讲述者梦呓般的叙述,平静的让人激动.而其间穿插的时间变化标志,诸如微风,路人,蝙蝠,以及几次点餐都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因为你若计算一下你的阅读时间,兑换成讲话时间,这些时间长度都是和作者的时间变化相吻合的.我不否认,从一开始我就以为那个聆听着最终肯定会出场,阅读期间我也不止一次想翻到最后一页,看看那个美国人到底是何方神圣.可是到了最后,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我甚至还不知道那寒光一闪的金属到底是名片夹还是手枪.就这样结束了.后来我才想明白,那个美国人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美国人.昌盖兹只是想对一个美国人描述他的经历,一个完全陌生的美国人.他不是想让他知道他的经历有多艰难,异乡求学有多痛苦,他是仍然放不下他的Erica放不下他的America.我喜欢书里那些奇奇怪怪的比喻和刚哥翻译中娴熟的对成语的拿捏运用.如P65:"在这点上吉姆和我倒是真的挺相似的:他是在糖果店外长大的,我是在门槛上长大的,而且门对我渐渐关上了." 这让我们更真切的体会到昌盖兹的渴望,他比吉姆离糖果更近,但却和他一样,从来没有得到过,因此也有比吉姆更深的痛苦.还有一个艾丽卡关于她自己和她写的文章的比喻(P48),像牡蛎把沙粒磨成珍珠好让自己变得舒服一点,可是当终于把珍珠从身体里拿出去时却留下了一个凹痕,一片空白.关于刚哥运用的成语,有很多都是我高中无聊看字典时候发现的,像“沆瀣一气”这种词我基本上自己写文章从来没用到过,而刚哥翻译的时候也运用的那么流畅,真是佩服(大家尽管嘲笑我才疏学浅吧= =).书很薄,我后来才知道这是花了莫欣·哈米德6年的时间才写成的.所以肯定每个字每个词都是用心良苦.我对时政时局都不关心,巴基斯坦和美国的关系也只在新闻中道听途说.但我仍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像刚哥说的“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有更宁静的心态,追求更深刻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