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的耗散结构”是什么?怎么理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20:35:51

?“系统论的耗散结构”是什么?怎么理解?
?“系统论的耗散结构”是什么?怎么理解?

?“系统论的耗散结构”是什么?怎么理解?
耗散结构
dissipative structures
比利时的普里戈金(I.Prigogine)从研究偏离平衡态热力学系统的输送过程入手,深入讨论离开平衡态不远的非平衡状态的热力学系统的物质、能量输送过程,即流动的过程,以及驱动此过程的热力学力,并对这些流和力的线性关系做出了定量描述,指出非平衡系统(线性区)演化的基本特征是趋向平衡状态,即熵增最小的定态.这就是关于线性非平衡系统的“最小熵产生定理”,它否定了线性区存在突变的可能性.
普里戈金在非平衡热力学系统的线性区的研究的基础上,又开始探索非平衡热力学系统在非线性区的演化特征.在研究偏离平衡态热力学系统时发现,当系统离开平衡态的参数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将会出现“行为临界点”,在越过这种临界点后系统将离开原来的热力学无序分支,发生突变而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稳定有序状态;若将系统推向离平衡态更远的地方,系统可能演化出更多新的稳定有序结构.普里戈金将这类稳定的有序结构称作“耗散结构”.从而提出了关于远离平衡状态的非平衡热力学系统的耗散结构理论(1969年).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系统从无序状态过渡到这种耗散结构有几个必要条件,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即系统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二是系统必须是远离平衡状态的,系统中物质、能量流和热力学力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三是系统内部不同元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并且需要不断输入能量来维持.
在平衡态和近平衡态,涨落是一种破坏稳定有序的干扰,但在远离平衡态条件下,非线性作用使涨落放大而达到有序.偏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涨落,在越过临界点后“自组织”成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由突变而涌现,其状态是稳定的.耗散结构理论指出,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状态的情况下可以涌现出新的结构.地球上的生命体都是远离平衡状态的不平衡的开放系统,它们通过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经自组织而形成一系列的有序结构.可以认为这就是解释生命过程的热力学现象和生物的进化的热力学理论基础之一.
在生物学,微生物细胞是典型的耗散结构.在物理学,典型的例子是贝纳特流.广义的耗散结构可以泛指一系列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它们可以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系统,也可以是社会的经济系统.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对于自然科学以至社会科学,已经产生或将要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耗散结构理论促使科学家特别是自然科学家开始探索各种复杂系统的基本规律,开始了研究复杂性系统的攀登.
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一种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典型的例子是贝纳特流.在一扁平容器内充有一薄层液体,液层的宽度远大于其厚度,从液层底部均匀加热,液层顶部温度亦均匀,底部与顶部存在温度差.当温度差较小时,热量以传导方式通过液层,液层中不会产生任何结构.但当温度差达到某一特定值时,液层中自动出现许多六角形小格子,液体从每个格子的中心涌起、从边缘下沉,形成规则的对流.从上往下可以看到贝纳特流形成的蜂窝状贝纳特花纹图案.这种稳定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类似的有序结构还出现在流体力学、化学反应以及激光等非线性现象中.
耗散结构的特征是:①存在于开放系统中,靠与外界的能量和物质交换产生负熵流,使系统熵减少形成有序结构.耗散即强调这种交换.对于孤立系统,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其熵不减少,不可能从无序产生有序结构.②保持远离平衡态.贝纳特流中液层上下达到一定温度差的条件就是确保远离平衡态.③系统内部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在平衡态和近平衡态,涨落是一种破坏稳定有序的干扰,但在远离平衡态条件下,非线性作用使涨落放大,达到有序.
比利时的普里高津、德国的哈肯、日本的久保-铃木等学派对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理论尚属初级阶段,有待于发掘新的概念、规律和数学工具.耗散结构理论已用于研究流体、激光等系统、核反应过程,生态系统中的人口分布,环境保护问题,乃至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等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