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卜算子.咏梅有关的文章 与卜算子.咏梅有关的文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07:30:39

与卜算子.咏梅有关的文章 与卜算子.咏梅有关的文章
与卜算子.咏梅有关的文章 与卜算子.咏梅有关的文章

与卜算子.咏梅有关的文章 与卜算子.咏梅有关的文章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一:
风雨将春天送走了,
飞雪又把春光迎来.
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
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
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告.
待到山花开满大地时,
梅花就在花丛中欢笑.

译文二:
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注释:
(1)驿(yi 去声):古代大路上的交通站.这句写的是幽僻无人来往的地方.
(2)寂寞:冷清.无主:没有人过问.
(3)著(zhuo 阳平声):加上.
(4)这一行说: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完全听凭百花去妒忌吧.
(5)碾(nian 上声):轧碎.作尘:变成灰土.
(6)香如故:香气还是照旧不消失.


赏析一:
这首词以梅喻人,人阕写梅的处境和遭遇:寂寞无主,还要加上风雨催逼!下阕写梅的气节操守:无意争春,即便是零落成泥,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我们从梅花的命运与品格中不仅可看到词人仕途坎坷的身影,而且读出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世界.

赏析二: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哪怕县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下阕,诗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梅花,它在诗人眼中是一名战士,它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诗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它已从一个中国革命者成为一名世界革命者.梅花在新中国里,它的形象已被诗人塑造成型,更加丰满高大了.


赏析三:
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词的上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驿外断桥边”是双层的荒凉之地,“驿”是古代传送公文、邮递的来往人员及马匹休息的驿站,是流动官吏、公人的短暂逗留之处,故“驿外”之梅是无主的野梅,.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断桥”已失去沟通两岸的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由于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不得与人亲近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而已.“已是黄昏独自愁”是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态,身处荒僻之境的野梅,虽无人栽培i无人关心,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也终于长成开花了.塞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野梅不平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响的气质.范成大《梅谱序》说:“野生不经栽接者,……谓之野梅,……香最清.”可是,由于地势使然,野梅虽历经磨难而独具清芬,却无人能会,无人领略其神韵.这犹如“幽居见.那么,野梅为何又偏在黄昏时分独自愁呢?因为白天,它尚残存着一线被人发现的幻想,而一到黄昏,这些微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这也如前人闺怨诗所说:最难消遣是黄昏!不仅如此,黄昏又是阴阳交替,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的时辰,所以;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要有肢体上的折磨,“更著风和雨”.这内外交困、身心俱损的情形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已往人生的写照,倾注了诗人的心血!
下半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炻,可能会被认为“自命清高”、“别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无意苦争春”一样,对他物的侮辱、误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听之任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同时,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我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的升华与纯洁,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我的品格就像我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这精神不正是诗人回首往事不知悔、奋勇向前不动摇的人格宣言吗!“群芳”在这里代指“主和派”小人.社会现实正是如此,在腐败的政权下,“持身正大”比做贪官污吏要困难得多,“君子道消,小人道长”,在这种“众皆竞进以贪婪,……各兴心而嫉妒”的境况下,志士仁人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肩负起时代的闸门与历史的十字架.陆游因“喜论恢复”而屡遭罢黜,至死也未实现自己的理想,却留下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凄凉悲壮诗句.他无意于功名富贵却始终不泯”为国戍轮台”之思,其爱国情操、高风亮节,像梅花“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样,谱写出了时代的正气歌.
陆游的民族精神使此词具有永久的魅力!


作者介绍:
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父陆佃,徽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后被罢知亳州.父陆宰,官朝请大夫,直秘阁.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他诞生和成长的年代,正当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时候.陆游诞生的第二年,金兵即攻陷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他随父陆宰向南逃亡,在“经旬不炊”和夜闻金兵马嘶中,历尽艰辛,逃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后又逃归故乡山阴.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群情激昂的抗敌气氛,给童年时代的陆游留下难忘的印象,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他后来曾这样回忆道:“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跋傅给事帖》)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青年时代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几学诗,得到不少启发,但他并未受其束缚,又从前代大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作中汲取滋养.
封建家庭虽然给陆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别是爱国教育,但也给他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唐氏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母亲却不喜欢唐氏,硬逼着他们夫妻离散.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曾在10年后的一次偶然相遇中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多次赋诗怀念,直至老年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
陆游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但因居于投降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于是受到秦桧忌恨,竟在复试时将他除名.秦桧死后,孝宗即位,起初颇有抗金之志,主战派受到重视,陆游方被起用.他积极向朝廷提出许多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但由于张浚举兵北伐,部下将领不和,再加投降派掣肘,抗战终于受挫.宋朝廷立即动摇,又走上屈服求和的老路;陆游也被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黜还乡.
陆游在故乡山阴镜湖之滨闲居4年,屡次上书求职,最后才于乾道五年(1169)得一个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小官,其时已45岁.他迫于生计,不得不于次年远行入蜀就任.由于位卑职微,再加僻处山城,感到无所作为,但任期满后“归又无所得食”,不得不又上书求“捐一官以禄之,使粗可活”.乾道八年(1172)主战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他为干办公事,延至幕中襄理军务.这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他换上戎装,驰骋在当时国防前线南郑(今汉中)一带.铁马秋风、豪雄飞纵的军旅生活,使陆游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算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特别是当他看到川陕地势险要,民气豪侠,觉得可用关中作根本,以谋反攻收复失地.于是便向王炎陈进取之策,提出一些经略中原、积粟练兵的战略.他充满胜利的信心,认为“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可是陆游的这一片报国赤忱,并不能实现.腐败的宋朝廷,只求苟安,无意进取,致使将士闲置前线,“报国欲死无战场”.不久,宋朝廷将王炎召回,随即罢免,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他只好抱着“不见王师出散关”和“悲歌仰天泪如雨”的激愤心情,眼看着收复中原的希望破灭.此后,陆游又在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自称“身如林下僧”,抗战复国的壮志一直得不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至引起了同僚讥议;又由于陆游的复国抱负和个人的功名事业长久得不到伸展,常以“脱巾漉酒,拄笏看山”为自得,甚至在琵琶腰鼓、舞衫香雾中寻求精神遂又麻醉,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这样解嘲道:“名姓已甘黄纸外,光阴全付绿樽中.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从此,“放翁”便和他的诗名同著于世.
陆游在川陕 9年,祖国的山川形势、风土民情丰富了他的生活体验.特别是在南郑前线,他接触到许多边防战士和“忍死望恢复”的“遗民”,使他的精神境界不禁大开,并将许多富有生活实感的爱国激情倾注于诗.这是他创作上收获最多的时期.陆游对这一创作阶段很珍视,觉得“诗家三昧忽见前”,于是将全部诗作题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五年(1178)春,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不辞辛苦,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因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6年,已经62岁,才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他赴京受命,写了有名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其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两句,得到孝宗的激赏,但孝宗并不了解陆游的真正抱负,只叫他到严州后,“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新职虽然不合陆游素志,但他还是勤勉从事,正如诗中所说:“忧民怀懔懔,谋己耻营营.”他在任上,力求“宽期会,简追胥,戒兴作,节燕游”,因此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为他立碑,并为他曾经作过严州太守的高祖陆轸立祠,以纪念他们祖孙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