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及其作品在西方社会学的地位.越详细越好,作品麻烦着重说明下《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8 18:50:35

哈贝马斯及其作品在西方社会学的地位.越详细越好,作品麻烦着重说明下《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哈贝马斯及其作品在西方社会学的地位.
越详细越好,作品麻烦着重说明下《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哈贝马斯及其作品在西方社会学的地位.越详细越好,作品麻烦着重说明下《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1929年生于杜塞多夫,曾先后在哥廷根大学、苏黎世大学、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论谢林思想中的矛盾》.1961年完成教授资格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历任海德堡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以及德国马普协会生活世界研究所所长.1994年荣休.1961年获大学教授资格,任教于海德堡大学.1964~1971年在法兰克福大学讲授哲学、社会学,并协助T.W.阿多诺指导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1971年任普朗克科学技术世界生存条件研究所领导人.后任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教授.哈贝马斯认为知识的产生根源于人类的三种旨趣(利益),相应也有三类知识,否认历史一解释知识、经验一分析知识和技术控制旨趣的统治地位,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为了克服动机危机和信任危机,批判理论必须重视互动过程和沟通过程,只有通过沟通行动才有可能把人类从被统治中解放出来.哈贝马斯的知识旨趣说、技术统治论和沟通行动论等学说,作为综合的社会批判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者称,“哈贝马斯与霍克海默之间围绕着对“经验与规范”以及“革命”的理解所展开的冲突,只是社会研究所内部诸多矛盾中的一个,仅仅是由于他们二人分别作为法兰克福学派两代人的代表才显得格外引人注意.除了他们之间的代际冲突之外,法兰克福学派内部同辈人之间也是摩擦不断,矛盾重重,先是有:霍克海默与弗洛姆之间围绕着精神分析理论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直至最终分道扬镳,老死不相往来;基希海默(Otto Kirchheimer)和诺曼(Franz Neumann)等人关于“权威国家”的法哲学理论,在霍克海默为社会研究所拟订的总体研究计划中一直被排挤在边缘地位(据说被排挤的原因是因为这个概念和霍克海默的好友波洛克的研究兴趣有所抵牾),默默无闻,至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马尔库塞的激进主义哲学则完全背离了法兰克福学派原初的“理论与实践的同一性”的理论前提等.”
哈贝马斯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 第二代的代表人物,著述丰富,迄今有数十部著作问世,主要代表作包括:《公共领域的结构变化》、《理论和实践》、《知识和人类旨趣》、《技术和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社会科学的逻辑》、《合法性危机》、《文化与批判》、《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沟通与社会进化》、《沟通行动理论》、《真理与论证》、《包容他者》、《事实与价值》、《认识与兴趣》、《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交往行为理论》、《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危机》、《后形而上学思想》等.
哈贝马斯的思想大体经历了如下发展阶段:
1、前交往期(1959-1968)
研究主题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历史分析以及认识论的历史重建.哈贝马斯通过对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批判,提出了一种批判科学的概念.
2、交往期(1969-1981)
哈贝马斯从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入手,初步完成了其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交往行为理论体系的建立.
3、后交往期(1982-1989)
这期间,哈贝马斯主要致力于对现代性范畴的历史清理和形而上学思想的批判,用以抵抗后现代主义和阐述一种建立在语言学转向基础上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从纵向(思想史)和横向(形而上学批判)的角度,对交往行为理论进行元论证.
4、反思期(1990-200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哈贝马斯开始有意识地把交往行为理论向政治哲学和法哲学领域推进,通过对自由主义政治要领以及社群主义政治要领的批判,主张建立一种新型的话语政治模式,提倡用程序主义来重建民主制度.
由于思想庞杂而深刻,体系宏大而完备,哈贝马斯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甚至被誉为“当代的黑格尔”,在西方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哈贝马斯的思想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是论战性.哈贝马斯进入学术领域后,便不断向各种不同的思想路线提出挑战,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学术论争.值得重视的有:与波普尔、伽达默尔等的方法论之争;与福科的现代性之争;与亨利希的形而上学之争;与诺尔特等的历史学之争;与鲁曼的社会理论之争、与罗尔斯的规范民主之争、与斯洛特迪杰克的基因技术之争等.
2,其次是综合性.哈贝马斯是一位杰出的综合大师,他把不同的思想路线、理论范畴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对于马克思主义与精神路线、理论范畴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对于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的综合、对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传统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传统的综合、对于哲学先验主义与哲学经验主义的综合等.
3,再者是体系性.哈贝马斯十分重视自身理论体系的构建,长期以来,他逐步从方法论、认识论、语言哲学、社会学、美学、政治学、法学等角度,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交往行为理论体系,试图从规范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加以系统重建.
4,最后还有实践性.哈贝马斯虽然是一位学院派思想家,但十分看重自身思想的实践性.从1968年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开始,哈贝马斯在德国的政治实践领域一直都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比如,在1998年德国大选中,哈贝马斯在关键时刻曾为社会民主党大造舆信纸,提供理论支持.此外,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哈贝马斯曾率领自己的弟子,与以时任黑森州环境部长的菲舍尔(现任德国外长)为代表的一批政治家组成政治俱乐部,定期举行政治沙龙,从政治哲学的高度讨论重大内政与外交问题,为菲舍尔的外交政策奠定了学理基础,比如最近菲舍尔关于欧盟改革的一揽子建议与哈贝马斯的话语政治模式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哈贝马斯的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在我国学术界有着不小的影响.迄今,我国已经出版和即将出版的哈贝马斯著作主要有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哈贝马斯文集》(六卷本)、三联书店的《交往行为理论》以及《事实与价值》、译林出版社的《后形而上学思想》、学林出版社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和《认识与兴趣》等.
不容否认,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作为一种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确存在着普遍主义、折中主义以及西方中心主义的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做深入的分析和批判.但哈贝马斯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尝试,特别是他把经典马克思主义学说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的尝试,值得我们予以认真关注,比如,他对于晚期资本主义合法性危机的透彻分析、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对于民族国家范畴的历史梳理,以及对于全球化语境下民主制度的安排和公民资格的确认等的严肃思考,都是十分富有启发意义的.
1929年6月18日生于杜塞尔多夫.
哈贝马斯成长于纳粹德国时期,直到50年代末期才变得激进进来.他当过阿多尔诺的助手,在阿多尔诺(还有其他人)的影响下,认识到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学说对于政治学和社会科学的极端重要性.在海德尔堡从事哲学教学以后(1961—1964年),他在法兰克福大学任哲学和社会学教授.1972年,他转入西德施塔恩贝格的麦克斯•普朗克协会.尽管他所从事的业务跟法兰克福学派是重复的,但他的思想却在一种跟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阿多尔诺、霍克海默、马尔库塞)所采用的迥然不同的框架中发展起来.例如,阿多尔诺认为认识和价值是没有最终的基础的,而哈贝马斯则坚持认为基础的问题(也就是为批判理论提供可靠的、标准的根据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他并且还很关心批判理论的哲学支柱的发展.这就牵涉到重新建设古典希腊哲学和德国哲学的若干中心命题,真理与道义的不可分割性,事实与价值的不可分割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的不可分割性.他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这样一个框架结构,它能够兼收并蓄社会科学研究中许许多多显然是互相匹敌的方法,其中包括意识形态批判,行动理论,社会制度分析以及进化理论等等.
对于哈贝马斯来说,重新制订批判理论的必要性是由于20世纪历史的发展进程所决定的.俄国革命蜕化为斯大林主义,群众性革命迄今在西方的失败,无产阶级群众没有革命的阶级觉悟,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常性的瓦解——不是变成决定论的、客观主义的科学就是沦为一种悲观主义的文化批判,这一切,都被哈贝马斯看作是现时代的重要特征.此外,他还断言,资本主义社会正在发生许多根本的变化.国家干预在加强,市场得到维护并复原,资本主义变得越来越有组织,工具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仅仅是指采取适当的手段来达到预定的目的)和官僚机构威胁着“公共领域”(指政治生活由公民公开进行讨论这一领域),以及新型的危机倾向正威胁着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合法性.
为了对付这些问题,哈贝马斯发展了一种理论方针,一种可以跟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形形色色的学科进行联系的方针.截至目前为止他所作的最基本的贡献有以下这些:对公共领域的形成和瓦解所进行的历史探讨(见“参考书目”①),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地位所进行的考察(见“参考书目”④),为批判理论制订一种哲学框架(见“参考书目”②,③),对行动理论的发展(见“参考书目”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的类型所进行的分析(见“参考书目”⑤),以及对社会进化论的重新建设(见“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①尤•哈贝马斯:《公开活动的结构变化》,1962年德文版.
②同上作者:《理论与实践》(1963),1974年英文版.
③同上作者:《走向合理的社会》(1968),1970年英文版.
④同上作者:《知识与人的利益》(1968),1971年英文版.
⑤同上作者:《合法性的危机》(1973),1976年英文版.
⑥同上作者:《交往和社会的演变》,1976年英文版,1979年再版.
⑦同上作者:《交往的理论》,1981年德文版.
⑧大卫•赫尔德:《批判理论介绍——从霍克海默到哈贝马斯》,1980年英文版.
⑨托马斯•麦卡锡:《尤尔根•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1978年英文版.
⑩约翰•汤普森和大卫•赫尔德编:《哈贝马斯——批判性的辩论》,1982年英文版.
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最后一位批判理论家,正如胡老师所说哈贝马斯是当今世界仅存的一位传播学大师,虽然这本书不在胡老师开出的阅读书目中,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大师的力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读后受益颇多,把自己的见解与大家分享:(1)怎样理解公共领域(2)《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研究对象(3)公共领域与传媒的关系(4)《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研究对象
何谓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指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一个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自由言论,不受国家干涉,传媒运作的空间之一,这就是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在文化研究中属于文化政策的研究范围,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概念起源与奴隶制时期雅典广场的政治集会,是时自由民有权参与民主讨论,可见公共领域是建立在自由发表意见与自由对话之上,与私人领域泾渭分明.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研究对象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研究对象是自由主义模式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指的是当时的咖啡馆,报纸,图书馆,大学及博物馆等. “他们的阅读兴趣主要集中在当时的最近出版物上.随着这样的一个阅读公众的产生,一个相对密切的公共交往网络从私人领域形成了. [1]” 在这些场所人们平等交往,自由讨论,决策也依照多数原则.哈贝马斯从社会学和历史学为切入点,探讨了自由主义模式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生产,发展,瓦解的历史及其社会结构,政治的功能,观念与意识形态.如在公与私的问题上,哈贝马斯认为,在私人领域人们的角色是父母,夫妻,兄弟姐妹和朋友;在公共领域,人们的角色是公民,按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行事.哈贝马斯坚持公众是关于市民的广泛互动,“公众”只存在与公民之间的积极意见,观点和信息的交流和交往之间.
哈贝马斯认为,资产阶级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获得独立后,国家和社会就开始分离.在国家与公共领域的关系方面,国家后退成为政治社会,只负责政治事务,将社会和文化生活交给了社会.霍尔也成谈到,18世纪的国家没有专职警察,没有常设军队.19世纪的国家不是企业的拥有者,对大学教育也没有指导权,也不负责全国的经济政策.在理想的民主政治下,国家在法律制约下只能承担公共领域的担保人角色,是保障自由的权利机关.国家只能担保和提供公共领域的运作条件,但是不能干预.比如,它可以为传媒,为大学提供资金,却不能插手干预传媒和大学的事务.哈贝马斯认为这是一种理想的公共领域模式,它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建立一个民主的,平等参与的,自由讨论的整合社会.
然而资本主义的发展破坏了这一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后半部分,哈贝马斯着重分析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转型,纪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导致的财富分配不平衡,进而导致进入和控制公共领域的不平等.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趋向融合,从公私分明转到国家社会一体化.由于国家的干预,国家和社会的分离消失了.
公共领域与传媒
哈贝马斯指出,国家和经济的相互融合剥夺了资产阶级私法和自由主义宪法关系的基础,而国家和私人开始对传媒进行控制,而导致了公共领域的“再封建化”:“随着商业化和交往网络的密集,随着资本的不断投入和宣传机构组织程度的提高,交往渠道增强了,进入公共场合交往的机会则面临着日趋加强的选择压力.这样,一种新的影响范畴产生了,即传媒力量.具有了操纵力量的传媒抢夺了公众性原则的中立特征.大众传媒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同时又统领了公共领域.于是,公共领域发展成为一个失去了权利的竞技场……【2】
很显然,在哈贝马斯看来,传媒的民主功能自18世纪以来是在不断下降.18世纪中,新闻业的角色是将个人意见转为公共舆论.如报纸就是一个大众可以参与自由讨论,干预政事.通过公众在报纸上的讨论和争论,传媒加快民主政治进程.然垄断资本主义的崛起,报纸日趋被意识形态操纵,为资产阶级利益控制.同国家合谋的传媒集团,用他们的政治利益代替了大众话语,公民的民主权利,同样被损坏.公共舆论不再是话语的讨论过程,而成为传媒操纵的结果.公共领域被广告的传媒技术控制.
如果说,在哈贝马斯的理想公共领域里,社会通过公共媒体交换意见,对问题或产生质疑,或达成共识,那么,公共领域的“再封建化”,显而易见加重了当代文化的不平等.市场化后,那些最大规模控制资本的国家如美国,以及集团如CNN,也最大规模控制了全球的公众舆论.第三世界发展国家发现自己很难有拥有自己公共领域的话语权.市场社会正以它独特的方式,在消灭文化的差异,通过市场,从新制造社会不平等.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局限性
(1) 进入哈贝马斯公共领域里的人都是资产阶级而不是平民,故在公民代表性方面哈贝马斯没有普遍性.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体系由一个政治经济特权集团组成的,相遇交流在小规模的报纸,沙龙和咖啡馆里,人员严格控制在资产阶级内部.这一点在影片《泰坦尼克号》中有个情节很能说明问题.杰克由于救了罗丝,被请到一等舱与富人们共进晚餐.宴罢男士悉尽去小客厅谈政治,独有身为“平民”的杰克,尽管他是救人英雄,却无法进入资产阶级的空间.哈贝马斯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资产阶级的利益被等同运公共领域的利益.
(2)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也让哈贝马斯无以适应今日公共领域的多元化.如电视作为社会文化经验,应无疑地增加公众文化和公众参与.但是哈贝马斯强调的是“以阅读为中介,以交流为核心的公共交往”【3】,其公共领域理论基于一种人与人的讨论,亲眼目睹而且必须亲身进入,这是哈贝马斯理论分析的基础所在.然而今日相当一部分公共领域已无须当事人亲自进入互联网的出现,尤其是电子信件和网上聊天,为“地球村”提供公共讨论的场所.互联网的民主性是不言而喻的,任何人都可以在同时进入公共领域,同时获得相同的信息.“这种由人际传播和小群体传播构建起来的包围式的虚拟环境,基本上可以形成同步和平等的信息互动,并为受众提供了各种参与项目”【4】受众在自己创造和信息的发布过程中,不断体验新鲜与刺激.
【1】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3页
【2】 莫利:《电视,观众与文化》,1996年,第15页
【3】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4页
【4】 胡翼青:《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5页

既然是有关西方社会学的,那就着重说一下这方面的啦。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在近二十年来成为西方学术界的显学,其学说涉及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是罕有比拟的。哈贝马斯学说的中心概念是“沟通理论”。这个理论从纵观的角度着眼,他跟随帕森斯早期的研究录像,视图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来指出沟通理性或沟通行动论的可能性。其中对他这方面的理论影响影响特别深的,是韦伯的西方理性化发展理论,其次是涂尔干(迪尔...

全部展开

既然是有关西方社会学的,那就着重说一下这方面的啦。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在近二十年来成为西方学术界的显学,其学说涉及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是罕有比拟的。哈贝马斯学说的中心概念是“沟通理论”。这个理论从纵观的角度着眼,他跟随帕森斯早期的研究录像,视图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来指出沟通理性或沟通行动论的可能性。其中对他这方面的理论影响影响特别深的,是韦伯的西方理性化发展理论,其次是涂尔干(迪尔凯姆)、米德以及帕森斯和马克思有关个人行动和社会结构的分析。在横贯的层面上,哈贝马斯引用了“日常语言学派”的分析,建立他的“普遍语言学”理论,同时也跟随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结构发展心理学,以此来进一步说明和证实西方理性化的进程,是一种进化色彩的发展方向。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是哈贝马斯取得教授则个的出版物。

收起

Habermas,Jürgen于尔根哈贝马斯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1929年生于杜塞多夫,曾先后在哥廷根大学、苏黎世大学、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论谢林思想中的矛盾》。1961年完成教授资格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历任海德堡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以及德国马普协会生活世界研究所所长。1994年荣休...

全部展开

Habermas,Jürgen于尔根哈贝马斯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1929年生于杜塞多夫,曾先后在哥廷根大学、苏黎世大学、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论谢林思想中的矛盾》。1961年完成教授资格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历任海德堡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以及德国马普协会生活世界研究所所长。1994年荣休。1961年获大学教授资格,任教于海德堡大学。1964~1971年在法兰克福大学讲授哲学、社会学,并协助T.W.阿多诺指导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1971年任普朗克科学技术世界生存条件研究所领导人。后任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教授。哈贝马斯认为知识的产生根源于人类的三种旨趣(利益),相应也有三类知识,否认历史一解释知识、经验一分析知识和技术控制旨趣的统治地位,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为了克服动机危机和信任危机,批判理论必须重视互动过程和沟通过程,只有通过沟通行动才有可能把人类从被统治中解放出来。哈贝马斯的知识旨趣说、技术统治论和沟通行动论等学说,作为综合的社会批判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者称,“哈贝马斯与霍克海默之间围绕着对“经验与规范”以及“革命”的理解所展开的冲突,只是社会研究所内部诸多矛盾中的一个,仅仅是由于他们二人分别作为法兰克福学派两代人的代表才显得格外引人注意。除了他们之间的代际冲突之外,法兰克福学派内部同辈人之间也是摩擦不断,矛盾重重,先是有:霍克海默与弗洛姆之间围绕着精神分析理论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直至最终分道扬镳,老死不相往来;基希海默(Otto Kirchheimer)和诺曼(Franz Neumann)等人关于“权威国家”的法哲学理论,在霍克海默为社会研究所拟订的总体研究计划中一直被排挤在边缘地位(据说被排挤的原因是因为这个概念和霍克海默的好友波洛克的研究兴趣有所抵牾),默默无闻,至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马尔库塞的激进主义哲学则完全背离了法兰克福学派原初的“理论与实践的同一性”的理论前提等。”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