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教育的生态功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8:07:53

简答:教育的生态功能?
简答:教育的生态功能?

简答:教育的生态功能?
阿尔法互动教育网 有很多关于教育生态的精品论文,摘录一篇:
  近年来,“学校文化”这个词汇在我们的视野中凸显,关于它的讨论也渐渐热烈起来.本报“现代校长”周刊针对此话题的持续讨论,吸引了读者的大量来稿;在此基础上,今年4月我们又成功地在厦门市举办了学校文化建设论坛,专家、校长竞相畅谈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交流在实践中的思索.为使那些未能亲临论坛现场的读者能够分享与会专家、校长的精彩观点,我们特别制作了这期学校文化特刊,分别从“专家视角”、“校长视角”、“域外视角”三个角度展开.希望以此启迪读者对学校文化进行深层思考,并在一个广阔的空间中将这个问题引向深入.
  观点提要:
  文化建设要有记忆,没有记忆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也就没有文化.优秀而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是需要精心构建的,必须在理念上精心提炼,在实践上长期培育才能形成.
  优质学校的稳定性在于形成了优良的学校文化,它是一所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我们常说一位好校长可以造就一所好学校,这已被无数实践所证明,但当这位校长离开这所学校的时候,能不能给这所学校留下一些永恒的推动力,是检验一位校长是不是真正的好校长的重要尺度.
  学校文化是指在一个学校内,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观体系,是一个学校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
  学校文化建设应坚持“三个统一”
  首先,要坚持理念与实践相统一.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也就是学校的精神文化.
  因此,学校文化的建设首先要考虑设计稳定的教育理念,使学校保有核心价值观.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导向功能、提升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稳定功能,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当前,建设学校文化要切实走出在学校中普遍存在的二元体系的困惑,即一方面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一些教育改革的探索,另一方面又同时在沿袭陈旧的教育观念甚至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应当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统一起来.
  更应当防止形式主义文化的滋生和蔓延.有些学校的所谓理念,只是变成了口号贴在墙上,并没有真正成为学校的灵魂.有些学校“校园文化”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当然,学校文化可以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自然形成,但优秀而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是需要精心构建的,必须在理念上精心提炼,在实践上长期培育才能形成.
  其次,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因此,学校文化当然应当有对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认同.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荣辱观应当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共性标准.
  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各种物质和精神形态文化相互整合的产物,又是此学校区别于彼学校的重要特征.
  当前,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校文化存在着同质化的现状.这种同质化的现状,在理念上往往提出的是大致相同的口号,在实践上表现出的往往是大致相同的校园布置,大致相同的学校活动.大致相同的单纯对“分数”的追求,大致相同的一方面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一方面又要求学生“以苦为荣”.
  学校文化建设应当有差异性的策划.
  根据学校的历史特点和环境特点,努力形成学校的文化特色.文化特色的形成,一方面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以校为荣的进取心,另一方面可以成为学校改革的切入点,进行深入的教育改革特色实验,同时,有助于通过学校的特色创造学校的品牌.
  还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学校文化包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不同层次,从表层的物质文化,到浅层的行为文化,到内层的制度文化,直到深层的精神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就是通过制度规范,活动行为,环境建设来体现学校的理念、精神,从而使大家由于对价值的认同感而产生凝聚力.
  建设学校文化要继承民族的优良传统.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表明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因此,文化建设要有记忆,没有记忆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也就没有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又必须坚持创新.北京一位院士在弥留之际发出这样的感叹:“一个国家,一般建国不超过50年就会产生至少一个诺贝尔奖得主,苏联1917年建国,1956年获得第一个诺贝尔奖,用了39年时间,波兰用了46年,巴基斯坦29年,印度30年……近代发明大到航天飞机、计算机,小到易拉罐、圆珠笔,都不是出自中国人之手.这不能不说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有待进一步剔除的缺陷.”这说明在文化建设中坚持创新原则是与时俱进、保持生命力的源泉.
  建设学校文化需要付出切实的努力
  要从学校的办学传统中,发现和提取有特点的基因,并逐步使之升华为学校共识的价值标准.有些学校对地域或学校的文化和精神进行深度开掘,突出了代表人物和事件表现出的具有特色的深刻内涵.像浙江慈溪将慈溪文化提炼为:青瓷文化——勤奋细致;滩涂文化——开拓进取;移民文化——开放包容.浙江绍兴将绍兴文化概括为胆剑精神———卧薪尝胆,精益求精.浙江温州将温州文化概括为:敢为人先,民本和谐.而清华大学则将清华精神提炼为:国家意识,一流意识,整体意识,求实意识.
  要使学校的制度有利于促进、支持和鼓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共同价值标准的形成.要建立学校的传统活动体系与行为规范,使活动和行为规范产生与学生终身相伴的影响.同时要积累学校过去和现在有关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内涵的标志性名言、人物、故事、实物,使之逐渐成为学校的经典.还应当使学校的校舍建筑、校园环境体现学校的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形成学校和谐文化的价值认同是建设学校文化的根本任务,和谐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涵.
  精神文化体现出的和谐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是贯穿于学校文化各层次的精髓,是学校文化各层次中最为稳定的部分.
  学校和谐文化的形成为素质教育创设了潜移默化的环境,学生正是在学校和谐文化的熏陶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形成自己的内在的良好素质,形成自己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形成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和谐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具有同一性、包容性和调适性.因此,在建设学校和谐文化的过程中,要树立和谐的基本理念,特别应当着力树立责任意识、尊重意识、规则意识和学习意识.
  责任意识也就是主人翁意识.每个人都是学校和社会的主人翁,都应当自觉地行使自身的权利,自觉的履行自身的义务,从而对学校、家庭、社会和自己负责.
  规则意识就是具有依照规则规范行为、处理问题的意识.要将规则落实在行动中形成良好习惯,并将良好的习惯延续下去形成学校传统.没有规则,没有对法律、道德等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就没有秩序,也就不可能有和谐与稳定.当然,规则应当是经过广泛参与制定的.
  尊重意识是学校和谐文化的核心理念.2002年12月联合国大会决定将2005年至2014年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DESD),并指出其核心理念是“尊重”,即尊重他人,尊重差异和多样性,尊重环境与资源.
  学习意识是要通过学习促进学校文化的形成,促进思想和行为的转变.要推动所有成员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每个人掌握的新知识都能在组织之中共享,做到学习、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以学习力提高基本素养,启迪教育智慧,发展创造力,并将人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学校的发展,学校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促进团队建设,形成团队精神.
  “和谐”是学校文化的内核
  要处理好学校和谐的基本关系,以形成保证学校教育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活动与学生发展的和谐;学校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学校外部关系的和谐.
  教育活动应当坚持动机、过程、效果的统一论,不单纯以结果的愉悦为教育的最高追求;要高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使学生保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乐观向上的心态,从而形成学生持续发展的心理动因,并通过过程的积淀最终形成良好的基础素质.
  学校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要做到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互动,干群之间的关系——和谐互敬,教师之间的关系——和谐互学,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互助.
  学校外部关系的和谐,要做到学校、家庭、社会关系和谐一体;学校之间的关系——和谐共生;学校与管理部门的关系和谐一致.
  管理者承担着推进学校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责任.管理者首先应当把握实现和谐的途径.管理者要明理,树立正确的理念,设计明确的愿景,梳理清晰的思路.要保持自身显形理念与隐性理念的一致,而不是言行不一.管理者要动情,要有对事业的激情,对师生的深情,对家长的真情.管理者还要得法,要实现原则坚定性与方法灵活性的统一,事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突出重点与整体优化的统一.以追求实现和谐的教育图景:环境怡情,教学养性,氛围育心.
  如果,一所学校经过长期的努力真正形成了良好的学校文化,这将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因为学校文化通过与教师、学生的交互作用,使自在的环境变成能动的环境,对广大教师、学生发挥作用、实施影响,并会转化成教师和学生的自觉意识.
  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责任就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学校文化形成了学校的教育生态,学生在学校的生态环境中汲取营养,最终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学校形象是一个学校在社会公众、家长、学生心目中的总体印象.是学校文化的外显形态.一个学校的形象是学校的管理者的形象、教师的形象、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形象、教育教学活动的形象、公共关系的形象等综合因素形成的总体印象.正是学校文化塑造着学校形象.
  最近流行的一本书叫做《高效率人才的七种习惯》,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习惯是“要事第一”.他把事情分为重要而又紧迫,重要但不紧迫,不重要但紧迫,不重要也不紧迫四种情况.他认为人们常常重视处理第一类事情,而恰恰是由于忽视了第二类事情,才会使第一类事情越来越多.因此作者提出要高度重视那些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
  我想,学校文化建设大概就属于这一类的事情.学校应当在加强硬件、软件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学校文化这一无形资产的潜件的建设.(作者系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相关链接
  什么是“文化”
  关于“文化”,目前学界有数百种解释,现选摘如下:
  文化是人们行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是一定共同体的人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为求得生存和发展所创造出的手段与机制的总和,它包括客观精神文化、主观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
  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在考古学上则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有时文化也指文明.
  从哲学角度解释文化,认为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文化是对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
  什么是“学校文化”
  关于“学校文化”,人们也各有其说:学校文化是一种具备系统性要求的组织文化,是学校主体成员所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学校群体成员为主体,是他们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共同创造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结果.
  学校文化是学校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往往表现在学校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育制度和物质环境等方面.
  学校文化是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这些精神文化的载体,包括活动形态和物质形态的载体.
  学校文化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教育意义(广义)理解,即指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校园中的一切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狭义地理解,是指师生课外文化活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以第二课堂为主要形式的文化氛围和精神.
  学校文化,它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文化,广义地讲,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地讲,指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学校文化的形成应该是学校主体———包括校长、教师和学生所具有的共同信念,同时又是与特定的学校历史传统相联系的.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学校文化是涵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组织文化和环境文化等在内的.
  学校文化的根本就是组织文化.学校文化的表象是学校中大多数人在组织中表现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其核心是这些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
  学校文化是由全校成员共同创造、长期累积发展出来的价值信念、生活规范、做事的方法与态度,所形成的一切有形及无形的学校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