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耳》中的“于是”和“所以”是什么意思?如题 十万火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02:40:00

《召公谏厉王弭耳》中的“于是”和“所以”是什么意思?如题 十万火急
《召公谏厉王弭耳》中的“于是”和“所以”是什么意思?如题
十万火急

《召公谏厉王弭耳》中的“于是”和“所以”是什么意思?如题 十万火急
原文 :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选自《国语·周语上》 翻译 :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背后乱议论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阻塞老百姓的嘴,比阻塞河水还严重.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开通水道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乐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到底有多少帮助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字的解释 :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2),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3),道路以目(4).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6),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7),为民者宣之使言(8).故天子听政(9),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0),瞽献曲(11),史献书(12),师箴(13),瞍赋(14),曚诵(15),百工谏(16),庶人传语(17),近臣尽规(18),亲戚补察(19),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0),而后王斟酌焉(21),是以事行而不悖(22).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23);犹其有原隰衍沃也(24),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5).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6).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27)?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8)?"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29). 注释 : (1)弭谤:消除议论.弭,消除.谤,背后议论他人过失,这个词后来一般作贬义词. (2)巫: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 (3)莫:没有一个不. (4)目:用眼睛看看,用作动词.表示敢怒不敢言. (5)障:防水堤坝,用作动词,堵住. (6)壅(yǒng):堵塞. (7)为川者:治水的人;为,治.决之使导,引水使它流通;决,排除;导,疏通. (8)宣之使言:治民者必宣导百姓,使之尽言.宣,开导. (9)听政:治理国政.听,治理,处理. (10)公卿:三公九卿.至于:以及.列士:上士,中士,下士.诗:指采集于民间的讽谏诗,不是指《诗经》. (11) 瞽献曲:盲人乐师向国王进献乐曲.瞽,无目. (12)史献书:史官向国王进献记载史实的书籍. (13)师箴:音师进献规劝的文辞.箴规谏的文辞. (14)瞍赋:盲人吟诵讽谏之诗. (15)曚诵:盲人诵读讽谏文辞. (16)百工:百官. (17)庶人传语:百姓的意见间接传给国王. (18)近臣尽规:常在左右的臣子,进献规谏的话. (19)亲戚补察:同族的亲属,弥补并监察国王的过失. (20)耆、艾修之:国内元老大臣把这些规谏修饬整理.耆,六十岁的人.艾,五十岁的人. (21)而后王斟酌焉:而后由国王仔细考虑,付之实行. (22)是以事行而不悖:国王的行事由此才不至于违背事理.悖,违背. (23)于是乎出:从这里生产出来. (24)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 隰(xí):低下而潮湿的土地. 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 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 (25)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由于百姓用口发表意见国家政治的好坏才能从中表现出来. 宣言:发表议论.善败, 治乱:于是,从这里面. (26)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这两句是说,凡是老百姓认为好的就做,反之就得加以防备,这是增多衣食财物 的办法.所以,用来……的方法.阜,丰富,增多. (27)成:成熟.行,自然流露,自然表现.胡,怎么. (28)其与能几何:这句是说,这能有多少帮助呢?其,代词.与,帮助,《战国策》说:"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29) 流王于彘(zhì):把国王放逐到彘地去. 背景分析 :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