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与美相关的论据(事实、道理均可)越多于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12:39:10

急求与美相关的论据(事实、道理均可)越多于好
急求与美相关的论据(事实、道理均可)
越多于好

急求与美相关的论据(事实、道理均可)越多于好
另 一 种 美
  脱缰的马纵身跳下了悬崖,生命立即崩裂为尘埃……对这一种结局,人们有不同的评价.有人对马嗤之以鼻,认为马咎由自取.有人鞭辟入里地陈述自由的相对性,更有人替马不值,因为生命的殒落没有为社会,为自己带来利益……而我以为,马落下悬崖的一刻正是紧紧地抱住了生命,它用整个生命划下一道奇异耀目的弧光.
  马以这种方式结束生命,用俗世的眼光来看,没有任何可见的价值,只徒然耗尽了宝贵的生命.其实,马摆脱了束缚他的枷锁,这本身已是质的飞跃,而当他在自由的空间奔腾时更昭示了一种豪放不羁的美;当他最终带着对得到自由的无限欣喜,对享用自由的无限满足,坠下悬崖 ,也是一种令人景仰的生命之美:证实了生命的强度,体现了生命达至极限的张力,我想问贬低这匹烈马的人:衡量美的尺度究竟是什么?超脱了物欲的美难道是需要让凡夫俗子来肯定吗?让我们来看人类历史上这三个杰出的人物.
  尼采,一个具有天才的激情,超人的敏慧的人,没有赢得世俗的理解和接纳,在他黯然离去一世纪后,他的查拉斯图拉依然用洪亮的声音向世人诉说着他的哲思;
  莫扎特,才华横溢,却置于巴赫海顿的阴影下,他那灵动精妙的作品曾被鄙为小器,可时至今日,他的强音依然渗透于我们的生活;
  梵高,今天当我们欣赏那金色的向日葵,会为他怪异的才气所折服,可在他的时代,这些画却饱受嘲讽冷落.
  他们,就像那匹有争议的马,挣脱了世俗的缧绁,苛刻的人们便不再宽容,坎坷曲折之路自然与他们联姻.直至他们在人们不解的目光中奔向人们心中的悬崖……年与时驰,他们与世俗相悖的地方却成为最闪光的亮点.
  我的观点也许不能被多数人接受,在向往福寿康宁的现世,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这种凌架于万物之上的行为是不受肯定的,对此我只能叹息:现代文明人纠缠于世纷,目光变得专注也狭隘,在物质上取得一个又一个丰收,精神上却满是荒原、冻土.我们是否可以问自己:我敢不敢走出世俗中约定俗成的轨道,忍受孤独和奚落去追求超尘拔俗的美呢?
  美是一种负担
  人皆爱美.欣赏花的娇艳,陶醉音乐的旋律……更希冀自身的光彩.然而美不是轻易能够求得的.诚如苏格拉底所说的“美是难的”.爱美心切,美便成了一种负担.
  美之难,首先在于美丑难分.《镜花缘》里美丑颠倒的局面并非“天方夜潭”,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种有不同的结论,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遇见.要追求美,就要有辨别美丑的鉴赏能力.否则丑到了极点,还以为美到极点;把恶魔当美神去吹捧.某些人对俗不可耐的东西拼命追逐,不正说明这一点吗?
  美之难,更在于真正的美应是内在美.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自然的杰作.而人的外表美若不与道德、智慧等内在美结合起来就失去了光彩.失去内在美的人体只能算是某种原始的动物性的东西.培根曾说:“美,以德为贵,年少而美者只能算小美.年长而美者才是大美.”这话乍听不尽合理.年少者风华正茂,当拥有最娇艳的美;年长者青春已逝,何来大美?但深思后便明了培根正是指美的精髓——内在美而言.所谓年长而美者,正是指因受尘世风浪的洗礼后磨炼了意志,砥砺了性情的人们.他们的美是内在的美,睿智赋予他们开朗的人生态度,经验支持着他们泰然处事的风度.他们乐观干练的气质成为成熟美的典范.
  要追求成熟美确实难,它必须经受挫折苦痛的考验.这是一种有切肤之痛的理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是一种不可外求的分寸感,失一分则嫌圆滑,多一分又偏固执.它是装不出来的.唐山地震时,姚文元慷慨激昂地说:“天崩地裂,面不改色.”他自以为这是英雄气概,却弄巧成拙,反倒勾画出了他不顾人民死活的丑恶嘴脸.同样在文革时期,美学家蒋孔阳因指出当时在创作英雄形象方面的某些弊病而遭批判,但他始终以沉默抗议.与前者相比,蒋孔阳的形象也许不够“英勇”,可是恰恰是这种貌似平庸的行为却表现出真正的阳刚之美,无怪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大美不雕”.美,不是小丑的娇揉造作;美是能为人们所接受的诚意,善意;美,是整个人格的写照.
  确实,美总是与真、善相连,而有时,在复杂的社会中要坚持真与善是困难的,那样做难免要使自己受伤受累.为了美,要付出代价.美是一种负担!然而为了美,真诚的人愿意承受这种负担,他们深知,不愿接受这种负担,也就等于失去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