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与“忠”有什么关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04:00:26

“孝”与“忠”有什么关系?
“孝”与“忠”有什么关系?

“孝”与“忠”有什么关系?
- 大副 十二级
摘要:“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孟时期,出现了阐发儒家孝道观的经典著作《孝经》.历代儒学之士都大力宣扬“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这二者的合力在民间的影响就是《二十四孝》的产生和流传.
关键词:孝儒学伦理道德《孝经》
以孝事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当今社会孝悌观念出现了日下的势头,因此,重新探讨和正确阐发儒家孝道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孝”字简释
“孝”的观念产生较早.“孝”字,古作,上面为一老人,下面为一小孩.康殷说;“象‘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1](P39)东汉许慎则解释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清段玉裁注:“《礼记》‘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2](P398)这些解释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是意思完全一样,都认为“孝”是尊敬长辈,侍老奉亲.《礼记·礼运》也说;“何为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因此,“孝”首先是一种社会道德原则,是处理家庭中长辈和儿女间关系的准则.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演变,“孝”被封建帝王利用来为他们的统治服务.这样,“孝”就由道德范畴扩展到了政治范畴.
二阐发儒家孝道观的主要经典著作《孝经》
在儒家经典十三经中,《孝经》“是一部字数最少,内容最浅,而影响最大,引起的争议最多的著作”.[3](P1)其巨大的影响不是在学术价值上,而是在社会价值上.以致其面世以来,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争相传习,备加尊崇,影响所及远至日本、朝鲜等邻国异族.
《孝经》成书于何时,历来有不同的观点,但“今文《孝经》经过刘向整理后,才确定了后来流行本的规模”.[3](P11)东汉时,《孝经》就被列为儒家七经之一,当时流行的是孔安国传郑玄注.自那以后,《孝经》一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到唐代,玄宗亲自为之作注,更是大力倡行.宋朝学者邢昺为之作疏.现今流行的《孝经》本子,就是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的本子.由于《孝经》将家庭与社会人伦道德紧密结合,加上统治者的积极宣扬,故《孝经》几乎成了封建时代家喻户晓的儒家经典.
对于《孝经》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因而也引起了一系列证伪的官司.笔者则认为《孝经》是孔子和曾子所作,我们且看两例有力的证据.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司马迁是位大史学家,治学严谨,考证确凿,加上离春秋战国时代较近,资料转抄讹误甚少,当不会有错.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也说:“《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汉书》言“为曾子陈孝道”,即《史记》载“故授之业”.从马、班两位史学大家的记载可以看出,《孝经》的最初作者实际上应为两人:一是孔子;一是曾子.孔子将孝道口述给曾子,曾子将其记录整理下来,间或插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这就是所谓的孔子“述而不作”.他们两人的关系类似于当今某篇文章口述者和整理者的关系.故笔者认为《孝经》的最初作者应是孔子和曾子.当然,曾子的门人可能也参与了整理《孝经》的工作,于是也有他们的观点及其在书中对他们先生的尊称.
今本《孝经》仅一千七百九十九字,凡十八章.
对于《孝经》的内容,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篇首六七章为本经,其后皆传文”.[4](卷八十二)
《孝经》一书,对于从帝王将相到黎民百姓之间的各个阶层的孝行都有明确规定.但其基本倾向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政治服务,那就是以孝劝忠,以孝治天下,从而达到《大学》里所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政治目的.正因为如此,它才得到历代帝王的极力推崇.
三孝为德之本历代儒学之士大力宣扬
孔孟儒学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就载: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为德之本的思想在儒家其他著作里也有所反映.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5](P71)认为孝是仁的基础.孟子则说:“亲亲,仁也.”[5](P430)又说:“仁之实,事亲是也.”[5](P359)将侍老奉亲之孝作为仁的实质.《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载:“夫孝者,天评价已经被关闭目前有0个人评论好不好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