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哲学是对“自明性”的分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6 18:29:55

为什么说哲学是对“自明性”的分析
为什么说哲学是对“自明性”的分析

为什么说哲学是对“自明性”的分析
如果说形而上学因缘人类超越自我的原始本性,那么,中西传统形而上学因为不同的结构范式而生成了不同的超越向度和意义世界.在现代世界里,由于文化视域的融合和意义世界的通约,中西形而上学出现了相向性转型与相互置换的哲学景观.如果说形而上学的终极关怀是人的生存状况,那么,形而上学的未来走向必然意味着“存在论范式”对“知识论范式”的否定和超越,从而实现着人的存在境界(意义世界)的无穷跃迁.
一、两种形而上学的结构形态
中西传统形而上学在结构上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态特征.一般说来,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表现为一个分析的知识论体系.这个体系先于并决定着经验和感性世界的意义,它依赖逻辑概念的自我展开,以追求恒久在场的普适性真理为目标,形成一个分离于并决定着感性世界的纯粹逻辑的概念世界.中国传统的形而上学则表现为一种综合的存在论境界,这种境界源于并超越着经验和感性世界的意义,它依赖于纯粹自我的深刻洞见,以敞开隐蔽缺场的个性化世界为目标,形成一种因缘于并超越着感性世界的纯粹体验的实在世界.如果说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自明性决定于概念之间的逻辑力量,那么中国传统形而上学的自明性则凭借于生命内在的自我领悟.
1.真理与境界.西方传统哲学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历史实际上只是追求绝对真理的历史,黑格尔说:“哲学的目的就在于认识这唯一的真理,而同时把它当作源泉,一切其他事物,自然的一切规律,生活和意识的一切现象,都只是从这源泉里面流出,它们只是它的反映,—— 或者把所有这些规律和现象,依照着表面似乎相反的路线,引回到那唯一的源泉,但为的是根据它来把握它们,这就是说,认识它们是从它派生出来的.” 黑格尔所说的“这唯一的真理”,就是从柏拉图到他的“绝对精神”所表达的理论,它们是纯粹的原理、普遍的知识.西方的本体论(传统形而上学的核心)所寻找和表述的正是这种绝对真理.在本体论的视阈里,绝对真理的世界是独立自在的,它先在于感性世界并决定感性世界的意义.这样的真理不是认识的结果而是前提,对感性世界的认识是为了认识它们从绝对真理中派生出来的.中国传统哲学以“道”为最高目的,从孔夫子到王船山概莫能外.一般说来,中国哲学并不仅仅把“道”看作认识的对象,或者说,追求知识不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目标.中国传统哲学的终极指向是实现与“道”合一的高远境界,因此,它是对单纯知识论立场的扬弃和超越.虽然儒、释、道三家对“道”的理解不同,但是,这只是意味着它们所追求的境界是不同的,把“道”看作一种境界则是一样的.
2.概念与沉默.中西传统形而上学的终极关怀和本质规定制约和划定了形而上学的表述方式.在西方哲学中,本体论的概念经过了哲学家的改造,概念的意义不在于该词在日常语言中的所指,而是经由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规定的.本体论视阈里概念之间的关系因缘于概念自身的逻辑张力,它表现为类似数学的运算关系.因为,本体论受制于西方语言的形式特征并从一开始就与逻辑和数学结缘.在西方哲学家看来,只有这样的概念系统才具有绝对纯粹的性质,才先于感性世界并因此制约感性世界的意义.作为一种存在境界的中国传统形而上学,严格说来它是远离语言的,无论是日常语言还是经过改造的人工语言.语言不仅不能表书形而上学而且还会破坏形而上学的纯粹性.形而上学的纯粹体验性拒绝语言的强行干预,语言对于形而上学的意义只是“指月”之“指”.因此,对于中国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解必须否定和超越到语言之外.在中国传统哲学的语境里,尽管人们总是试图表书形而上学,但是,因为语言的表书功能在“敞明”的同时又“遮蔽”着,所以它对形而上学永远是无力和苍白的.因此,中国传统形而上学的最高境界直接面对生活世界,在物我交融中领悟生命存在的真谛.
3.分析与内省.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形式化特征决定了它与逻辑甚至数学不可分离,我们可以说,西方形而上学本质上是逻辑的,它的体系的展开实际上是一种依照逻辑规则进行的数学运算过程.形而上学的自在自为指谓的正是概念内在的自我展开的逻辑力量.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形而上学才具有先于感性世界和感性真理的优越性.说西方形而上学是分析的,意味着它的纯粹形式化、自我决定和开展的逻辑规定以及普遍有效性.从最早的柏拉图的“理念论”到黑格尔的“逻辑学”都显示和证明了形而上学的分析性特征.中国传统的形而上学是内省的,这种特征在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比较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相对于感性世界和感性真理而言,在西方,形而上学具有横向的逻辑在先性地位;在中国,形而上学则具有纵向的目的优越性地位.西方的形而上学是知识论的,它的存在必然需要理性的支持,它贬低感性变动性、远离生活,形而上学的纯粹性表现为拒绝感性的干扰并最终决定感性的意义.中国传统的形而上学是存在论的,它虽然离不开理性的支持,但是,它的最终完成必须依赖对理性的超越.它来自于感性世界,并且它的意义必须回归于感性世界才能展开和落实.说中国传统形而上学是内省的,意味着感性世界原始景观的自我显现,意味着真我摆脱对象性思维从隐蔽而走向敞开.在中国传统哲学里,形而上学不是一种知识,而是扬弃知识之后生成的生命的终极存在方式;形而上学的纯粹性标志着它超越对象性的思维惯性回归绝对一元性的有意义的存在形态.对感性世界的或者“拒绝”或者“回归”影响着中西传统形而上学此后的发展路径和历史命运.
4.先验与超验.形而上学是对感性的超越,是非经验的;非经验包括“先验”与“超验”两种形式.如果说“先验”意味着先于并决定着经验,“超验”意味着源于并超越着经验;那么,西方古代形而上学是先验形而上学,中国古代形而上学是超验形而上学.在西方,形而上学形成一个无关经验的概念世界,它只能被理性所把握并意味着绝对真理.在中国,形而上学不脱离经验,但它不同于或者说它必须高于现实经验;它依赖于主体对生命本真存在方式的领悟.在西方,形而上学的先验性使生活世界的意义枯萎,形而上学的尊严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郫弃疏离和彻底拒绝.在中国,形而上学的超验性使现实世界的真实面目得以展开,形而上学的优越性来自于对现实世界的深切关注和不断超越.经验世界是人的现实存在方式,“向后式”的彻底拒绝显然是不可能的,“向上式”的超越扬弃则是必然的选择.对经验世界的或者“超越”或者“拒绝”显示出中西传统形而上学或者“先验”或者“超验”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