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恒压条件下,反应A(g)+B(g)=3C(g)已达到平衡,若充入惰性气体,则平衡是否移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19:32:42

在恒压条件下,反应A(g)+B(g)=3C(g)已达到平衡,若充入惰性气体,则平衡是否移动?
在恒压条件下,反应A(g)+B(g)=3C(g)已达到平衡,若充入惰性气体,则平衡是否移动?

在恒压条件下,反应A(g)+B(g)=3C(g)已达到平衡,若充入惰性气体,则平衡是否移动?
恒压的话 平衡会向右移动 冲入惰性气体 维持恒压的话 其体积要变大 相对而言 反应的压力下降 要保持压力不变的话 平衡必须向右移动 增大气体的摩尔数

上面那个是对的

恒压条件下不会移动,横容条件下会向左移动

在恒压条件下,反应A(g)+B(g)=3C(g)已达到平衡,若充入惰性气体,则平衡是否移动? 在恒温恒压条件下,能使可逆反应A(g)+B(g) C(g)+D(g)正反应速率瞬间增大的措施是( )A.增大D的浓度 B.增大A或B的浓度B当然是对的.请问为什么不能选A?随便是真 朋友:增大D的浓度>>逆反应速率加 合成氨反应N2(g)+3H2(g)2NH3(g)若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向平衡体系中通入氨气平衡 为什么?标准答案是不移动! 已知:2SO2(g)+O2(g)=2SO3(g) △H=-297kg/mol.1)恒压条件下,下列措施能使上述平衡反应速率加快的有,a升高已知:2SO2(g)+O2(g)=2SO3(g) △H=-297kg/mol.恒压条件下,下列措施能使上述平衡反应速率加快的有,a升高 恒温恒压条件下可逆反应:2A(g)=B(g)+2C(g),达平衡后,若向平衡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A,新平衡体系中,B的物质的量分数一定不变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2A(g)+ B(g)+ C(g) ==D(g)+ E(g) (吸热反应)到达平衡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若恒温定压条件,加入C(g),则B的转化率将增大对于B:K=[d]*[e]/{[a]^2*[c]},这是B的平衡常 恒温恒压条件下可逆反应:2A(g)=B(g)+2C(g),达平衡后,若向平衡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AB的物质的量分数一定不变.这句话为什么不对? 化学平衡中转换率的问题在化学平衡中,恒容条件下,A(g)+B(g)=C(g)反应平衡,在充入1mol的A,平衡和A的转换率怎么变?恒压条件呢?(理论解释,不要用平衡常数解释) 合成氨反应N2(g)+3H2(g)==2NH3(g),若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向平衡体系中通入氩气,平衡_____(“向左”,“向右”或“不”)移动.(山东高考2009)答案是向左,可是既然是恒温恒压,通入氩气只能改变 请问恒温恒压条件下的等效平衡一定是等同平衡吗?可逆反应A(g)+B(g)=C(g);如果我已知相同条件下恒温恒压的两种平衡中,B的物质的量都是3a,那摩这两种平衡一定是等同平衡吗? 可逆反应2SO2(g)+O2(g) 2SO3(g) △H<0恒温恒压条件下,在达到平衡后通入SO3(g),可逆反应2SO2(g)+O2(g) 2SO3(g) △H<0恒温恒压条件下,在达到平衡后再通入SO3(g),为什么第二次平衡时的正逆反应速率和 对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可逆反应N2(g)+3H2(g)==2NH3(g),下列能否已经说明达到化学平衡的1,恒压条件下,混合气体的体积保持不变2,在恒容条件下,混合气体的压强保持不变 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向N2+3H2===2NH3的反应容器中充入H2.各物质的浓度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在密闭的容器中发生反应,3H2+N2 2NH3,到达平衡,测得N2,H2,NH3分别为5mol,2mol,2mol,容器的体积为10L,现在向容器中通入1.8molN2,平衡将 A.向 已知反应A(g)+3B(g)=2C(g)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在密闭容器中,保持一定温度进行如下反应N2+3H2=2NH3,已经加入1molN2和3molH2,在恒压条件下达到平衡在密闭容器中,保持一定温度进行如下反应N2+3H2=2NH3,已经加入1molN2和3molH2,在恒压条件下达到平衡 反应:A(g)+3B(g)(可逆)=2C(g)+2D(g),在不同情况下测得其反应速率如下,其中反应速.反应A(g)+3B(g)⇔2C(g)+2D(g).在不同的情况下测得反应速率如下,其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 v(D)=0.4mol/(Ls)B v(C) 短时间里一定采纳)反应A(g)+3B(g)====2C(g)+2D(g)在四种不同情况下反应 A(g) + 3B(g) ==== 2C(g) + 2D(g) 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分别如下,其中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 )A.v(A) = 0.15 mol·L-1·min-1B.v(B) = 0.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