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令智昏中拿金之人为什么回犯这么低等的错误?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人或事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16:37:27

利令智昏中拿金之人为什么回犯这么低等的错误?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人或事呢?
利令智昏中拿金之人为什么回犯这么低等的错误?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人或事呢?

利令智昏中拿金之人为什么回犯这么低等的错误?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人或事呢?
利令智昏
  发音
  lì lìng zhì hūn
  解释
  因贪利而丧失理智,不辨是非.
  示例
  独苦国人无识者,~,则不免受其饵矣.
  近义
  见利忘义、利欲熏心、贪利忘义
  反义
  见利思义、一芥不取
  编辑本段典故解析
  出处
  西汉·司 司马迁画像
  马迁在《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鄙谚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负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原文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曰:"取金之时,徒见金,不见人." 出自《 吕氏春秋·去宥》
  翻译
  利:私利. 令:使. 智:理智. 昏:昏乱. 清旦:清晨. 鬻:卖. 攫:抓,夺. 耳:而已. 被:通“披”,穿戴 子:你 殊:完全 徒:只 金:黄金 齐: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今山东一带. 所:地方,处所. 束缚:捆绑. 焉:代词,这里. 对:回答 而:表修饰 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大清早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卖金子的地方去,见到有个人手中拿着金子,就一把抢夺过来. 官吏把他逮住捆绑起来,问他道:"人都在这儿,你就抢人家的金子,是什么原因?" 那人回答官吏说:"拿金子时,我只看到金子,根本就没看到人."
  寓意
  一个人如果唯利是图,利欲熏心,往往会丧失理性,做出愚蠢的事来.而古人说“淡泊明志”“无欲则刚”才是正确的处世态度.
  编辑本段历史故事
  平原君, 平原君画像
  名赵胜(?-前253年),是中国东周战国时期赵国宗室大臣,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汉族,封于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任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以善于养士而闻名,门下食客曾多达数千人.和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合称战国四公子.司马迁著《史记》,将平原君与虞卿合立《平原君虞卿列传》,此外,《赵世家》、《魏公子列传》、《范睢蔡泽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等亦散记有其事迹.赵惠文王元年(前298),平原君被拜相,其后“三去相、三复位”,前后相赵48年,历经惠文王、孝成王二朝. 庇护魏齐 赵孝成王元年(前265),当时秦昭襄王任用范睢为相,范睢在魏国时曾受当时宰相魏齐之辱,于是威胁魏国要杀了魏齐.魏齐于是逃到赵国,躲在平原君之处.秦昭襄王得知后,修书邀平原君宴饮,平原君不敢不从.到了秦国之后,昭让王要平原君交出魏齐,平原君却回答:“在富贵时结交的朋友,都是为了贫贱时所预备的;魏齐既然是我的朋友,就算他在,我也不会交出来,何况他现在不在我那里.”拒绝了秦王的请求. 秦王于是扣留了平原君,威胁赵孝成王交出魏齐,赵王于是紧急发兵包围平原君的宅第.魏齐趁夜逃出,拜访虞卿,虞卿认为赵王无法说服,带着魏齐逃奔魏国向信陵君求助.信陵君一开始不愿意见他们,魏齐得知此事后,自刭身亡;赵王于是取魏齐头送到秦国,平原君才得以回国. 解围邯郸 赵孝成王四年(前262年),韩割上党地与秦,守将冯亭不愿降秦,献上党十七邑与赵国,欲引赵国抗秦.孝成王大喜,但平阳君赵豹认为不可接受.孝成王召平原君与赵禹商议此事,两人皆认为可以接受.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前去受地,令廉颇领军驻于长平,引发了长平之战.赵孝成王六年(前260),赵王以赵奢之子赵括替代廉颇为将,秦军包围赵军,赵括投降,秦军坑杀赵军四十万.赵孝成王九年(前257 年),秦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 秦军围邯郸后,魏安厘王曾令晋鄙前往救援,但后来在秦国威胁之下,令晋鄙在荡阴按兵不动.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进入邯郸,向平原君说秦国发兵攻赵,只是为求为帝,劝平原君尊秦昭王为帝,即可罢兵.平原君对此建议犹豫不决时,鲁仲连正好游历至赵国,入见平原君,请求与新垣衍相辩,最后鲁仲连说服新垣衍不再提帝秦之议,平原君于是转而向他国求援救赵. 平原君出使楚国,在门下食客毛遂的协助下,说服楚国谛结盟约;同时,平原君夫人为魏国信陵君之姊,平原君遂多次派人前往魏国促其出兵救赵.在平原君动之以情下,信陵君多次请求魏王下令发兵,魏王畏秦,不听其议,信陵君便依食客侯嬴之议,杀晋鄙夺其兵符,发兵救赵. 平原君回国时,楚国和魏国援军未到,秦国加紧攻击邯郸,邯郸告急.邯郸传舍吏之子李同提议说:“现在形势十分危急,但你的姬妾数百人仍穿好吃好,如果赵国被攻破,你还能这样吗,不如让夫人以下的人都帮助守城,把家里的东西都拿来犒劳士兵,如果守得住,还愁没有这些东西吗.”平原君于是将家财散尽犒赏军队,募得敢死之士三千人,由李同率领攻击秦军,秦军退却三十里,李同在此役中战死.楚、魏的援军随后赶来,解了邯郸之围. 平原君为翩翩公子,天下奇器.他杀嘲笑士人的姬妾,散家财让李同领兵退秦,用毛遂与楚国定盟是其功绩.平原君在乱世之中虽为翩翩公子,但是不识大体,利令智昏.贪图上党之地而使赵国四十万军队败与长平,邯郸几乎覆亡.
  编辑本段现实意义
  “利令智昏”四个字,是司马迁对平原君和赵成王不能趋利而避害的一声感叹,其实,更是史学家对事物精准的洞察和对人善良的告诫. 到了如今,诸如此类的事情也不少见.职场也好,商场也罢;富人也好,穷人也罢,总有一些人会让这般故事轮番上演,且演得“活灵活现”.譬如说,小到小鸡注水,大到奶粉害人……其实,故事的开始,无一不是见利忘义;而故事的结局,又无一不是害人害己.不管表演者如何粉墨,登场后便已无法逃脱这一命运的掣肘. 任何一个词汇的形成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一本厚厚的辞典,所有的词汇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当我们翻开这部辞书阅读的时候,远不如现实的参照.汉语的词汇极为丰富,我们的祖先习惯于形象思维,我们的文字就是从象形来的. “利令智昏”,《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鄙语曰:‘利令智昏’”.鄙语就是俗语,来自民间.不管时间距离多远,我们今天拿来,对比现实,好像是现代人的产权,像“哇塞!”一样有时代感和冲击力.中国的儒家文化对人的影响力的很大的,特别是对平民阶层.这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平民阶层的道德操守,但约束不了上层人群.在现在这个经济时代,“利令智昏”这一词就更加凸现出来了. 文化层次决定文明程度,决定理智,决定他的法律意识和秩序.这话可能没错.我们承认贩毒、杀人越货、铤而走险,这大多是一些文化浅层次的人所为,他们见利忘义,利令智昏.而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恰恰又是高文化层次人群见利忘义,很多是达到了利令智昏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