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为什么决策时通常采用满意准则而不是最优准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4 00:56:26

论述题:为什么决策时通常采用满意准则而不是最优准则?
论述题:为什么决策时通常采用满意准则而不是最优准则?

论述题:为什么决策时通常采用满意准则而不是最优准则?
为什么决策时通常采用满意准则而不是最优准则:决策是人对未来实践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所作的决定,是将要见之于客观的主观能力.经营决策在企业管理中处于中心地位,经营决策正确与否关系着企业的兴衰与存亡.决策者在决策全过程中应该遵循决策准则.按照“经济人”的模式,人们在对各种可行方案进行评价和选择时,总是采用“最优化原则”.即人们总是希望通过对各种可行方案进行比较,从中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案作为可行的方案.对于这种决策准则,西蒙认为,它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在决策之前,全面寻找备选行为; (2)考察每一可能抉择所导致的全部复杂后果; (3)具备一套价值体系,作为从全部备选行为中选定其一的选择准则.就是说,在采用最优化原则进行决策时,决策者在进行决策之前,必须要找到所有可能的决策方案,同时必须能对每个方案实施的结果进行预先的估计,最后还必须有一个统一的价值准则能对各种方案的结果的优劣进行连续而一贯的排序.但是,最优化原则的这几个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却是经常不能具备的.人们由于知识、经验、认识能力的限制,使得人们不可能找出所有可能的行动方案.即使人们有充分的能力来寻找所有可能的行动方案,人们由此所花费的时间和费用也会使人们感到得不偿失.其次,人们对未来变化的不确定性和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也很难对各种备择方案的实施结果给予预先的估计.最后,由于各个决策方案执行所实现的结果往往是多目标的,而在这多个目标之间有时又是互相矛盾的,所以决策者就很难以一个统一的价值准则对各个方案的优劣进行排序.所以,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贯彻所谓的最优原则失去了其现实性.所以决策理论学派提出要用“满意原则”来代替“最优原则”.所谓满意原则,就是寻找能使决策者感到满意的决策方案的原则.它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 找到满意的方案就不再寻找.决策者通过不断搜索备择方案,一边寻找一边检验,一旦发现有方案达到满意要求,搜索即可停止.因此,采用满意原则所寻找的备择方案数目要比最优原则的少得多.(2) 仅用关键要素评价方案.它不像最优原则那样要把影响后果的全部因素列入模型来作全面评价,而是仅用少量几个关键要求来检验一个方案是否可以接受,其他要求则被忽略.因此,用满意原则作出决策所要花的时间比最优原则少得多.(3) 仅要求足够好.即满意原则使决策者认为满意即可.因此,从道理上说,满意原则比最优原则对决策的要求低.(4) 它是一种开放模式.它建立在解释人们理智思考的实际条件与过程的认知模式的基础上,即在主观方面考虑了人的认知能力的实际有限性和人的思考过程受情感与动机支配的特点,在客观方面考虑了决策任务的复杂性和决策环境的动态变化.决策者作出的决策只能是满意的,不是最优的.世界只是纷繁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极端简化,决策者满意的标准不是最大值,往往满足于用简单的方法,凭经验、习惯和惯例办事.但必须是能够实现决策目标的诸多方案中最理想的一个.联想在做一个产品之前,都要细致了解用户的每一点需求,确保目标和实际的一致性,所以联想推出的产品技术上不一定最先进,但却是市场最需要的,技术以产品为载体,市场是产品的载体,技术只有适应用户之需时,才会产生良好的效益.联想集团对于产品技术先进程度的定位决策,其结果导向是因客户的满意,迅速地占领了市场,从而取得了取得了极好的经济效益.这充分说明了满意原则使建立在以对现实条件的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的一种风险较小、较为满意目标方案的决策,是现实性与先进性结合的明智之举.但是,这不代表决策者就可以马虎,随意降低要求了.决策者应当在找到了满意方案后努力贯彻最优原则.要做到“尽力找最优”“力求最优”.努力学习和采用更有助于找到更好方案的现代科学方法,提高决策效率.同时,把最优原则与其他原则结合应用,或作为其他原则的子原则.因为在满意原则的指导下并不排斥在局部上采用最优原则.综上所述,企业运用满意原则在能够实现决策目标中选择一个较为合理的方案,但是应当将最优原则贯彻其中,提高决策效率.同时,一定要把握最优原则的“度”,不能太求完美而损害全局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