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老马的形象《骆驼祥子》“悲惨世界”的老马要求:老马处于那个时代的最底层,他的世界是“悲惨世界”老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不能作为一个阶层的代表?他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4 03:24:51

骆驼祥子老马的形象《骆驼祥子》“悲惨世界”的老马要求:老马处于那个时代的最底层,他的世界是“悲惨世界”老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不能作为一个阶层的代表?他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特
骆驼祥子老马的形象
《骆驼祥子》“悲惨世界”的老马要求:老马处于那个时代的最底层,他的世界是“悲惨世界”老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不能作为一个阶层的代表?他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特征?时代对他有何影响?结合老马的言行举止谈谈“悲惨世界”的老马形象,不少于300字.

骆驼祥子老马的形象《骆驼祥子》“悲惨世界”的老马要求:老马处于那个时代的最底层,他的世界是“悲惨世界”老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不能作为一个阶层的代表?他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特
解 读 老 马
剧本、台词、人物
我以为演员是在以不同的身份在进行这项工作.一种是以读者的身份,关注剧本的时代、人物的命运和命运、剧情的发展和结局,从中有所感悟和启迪.一种是以二度创作者的身份,更多地关注剧本的具体时代,调动生活积累,挖掘文学剧本中所提供的造成人物思想行为变化的每一点信息,更深刻地探索和理解人物如何行为的种种心理变化依据,在脑海里形成较准确地人物轮廓,以便在创作工作中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行为细节.
我以读者的身份,阅读小说《骆驼祥子》,特别是剧本有关老马的台词的时候,感受到老马的两次出场有着宿命式的消极乐观、看破红尘到愤懑、无奈的变化.他这种对社会认识局限性导致的消极乐观和无为的希望,不会推动社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看破红尘,但最终也只是消极愤懑而已.结合他经历过的那个改朝换代、动荡不堪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和他为人处事的思维逻辑以及他对社会、对人、对当时军阀混战含混不清的认识,虽然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混战的北伐战争已开始,但对在战争中失去儿子的老马来说,并没有在思想认识上产生本质的变化.这与他的生活处境有关,与他的文化有关,与他有生以来受封建思想的制约有关.那么,他必定还是那个时代的被压迫者,而不是主动让那个社会产生变化的抗争者或者说参与者.老马的台词让我们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他们生活的那个社会必须彻底改变,穷人才能过上好日子.但是老马们确是“没法儿,没法儿”,只能是“盼着吧,盼着吧”地听天由命.
作为演员读剧本,是要在二度创作的工作过程中把握人物命运的结局,更重要的工作是寻找人物思想、行为的缘由.读剧本,不仅要读自己的台词,更要读全剧,特别是对手的台词.在此过程中调动的生活积累和思想、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素养,对人物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了解,从而解决人物如何思想、如何生活、如何接人待物等等的具体细节,使自己所创造的人物接近那个年代、那个阶层、那个环境里生活的人的思想和行为,创造出有思想、有性格的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演员要创造人物则必须要了解那个年代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军事背景、人文背景等多方面的情况,从中细细体会、感受人物在当时北京的生活状态、思维方式、认识能力.这些工作很重要,不可不做,做就要做细.
人物头一次出场很重要,戏不多的人物出场就更重要.因为,你要让观众在很短的时间里被你吸引住.于是之老师的“老马”的出场十分精彩,多少文章至今还在赞颂那一瞬间.多年前我跟过《骆驼祥子》的演出,当时做道具管理工作.看着于是之老师的出场,让我感觉到了冷,看着他的表演让我感觉到了老北京车夫的机智、礼节、要强、善良和慈祥,让我产生了很多的联想,不由地为他激动,为他揪心,产生同情.让你不得不认真看、仔细听,关心他的命运.可是,老马如何迈好出场走向观众的第一步?如何说好说准第一句话呢?演员创造工作要从人物的根本入手,逐步解决“心里要有”的诸多细节问题.
人物:老马.职业:人力车夫.籍贯:北平.年龄:七十一岁(虚岁).生于公元1856年,清末咸丰年间,农历丙辰年的正月,属龙的.家庭现有成员:孙子小马儿,职业:帮助老马推车,俗话儿“搡车”的.年龄:十三岁(周岁11岁),小马儿生于1915年,农历乙卯年腊月,属猴的.老马在民国四年,近六十岁的时候有的这个宝贝孙子,老来得孙,是掌上明珠.
经历造就人的思想和行为
老马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他周围生活着的是一帮穷亲戚、穷街坊、穷哥们儿,家家都在天天价苦熬苦奔.穷人不像富人哪样过惯了舒心的日子,遇见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就受不了、过不去,他的好日子也许就是吃饱饭,能养家糊口.那甭管吃多大苦受多大累,就是心里和身子骨不愿意也没法儿.糟心受气的事儿多了也就显得平常淡然,不会在记忆中停留多久,而哪天多挣了几个大子儿,谁谁帮了自己一把,那会让他高兴好些个日子,甚至永远不会忘记.
老马年轻的时候是个心眼儿好、爱就手帮助旁人的热心肠儿.他救过人,这些在他看来是应当的,不图别人什么回报.爱帮助人的热心肠儿一般不会轻易张嘴求人,给人家添麻烦.
见人说好话,逢人道吉祥.不哭丧着脸见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儿,讨听话儿的主儿一个欢喜,这是老北京人的礼数.
老马是车夫.“拉座儿”,受巡警的气儿,受坐车人的支使,是忍气吞声的营生,伺候人的活儿.虽说车夫不是要饭的,是卖力气挣饭的营生.可以想象人拉着人跑上几里、十几里、几十里的路是个什么滋味儿,这途中的苦和累,只有拉车的人自个儿只知道.到了地儿还得陪着笑脸儿伺候坐车的下来,谢谢人家的“赏”,所以要说低三下四地求人儿,讨坐车的主儿一个高兴,目的不就是能多挣俩钱儿吗.老马是一生都在往好里奔的人.
老马属于哪类车夫?
我们来看当时拉洋车人群的构成:有专吃这口饭的工人,有没本钱做生意的,有找不着活儿干的城市贫民,冬天,泥瓦匠、农闲的农民等也有一部分人进城来拉车.拉车的人常说:“洋车上马路,没辙呀.”就是说人穷得没辙了,实在找不着活儿干,才敢干这一行.这行当是迈进去了就不容易出来.清早,俩眼一睁什么都没有,不出去卖力气“挣蹦去”,就得一家子挨饿.拉车就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大多数有家室的车夫挣得那点儿嚼榖儿,交了“车份儿”以后,基本上是“当日光”.最苦难的就是人老了,或身子骨有病了,拉不动了的车夫,家里有十来岁小孩儿的,就得去帮着大人推车.老马就是这样的.
车夫分三类:拉“牌儿车”的——这类车一般蹲饭店、外国使馆.拉这类车的车夫,人说有“俩舌头”,懂点儿洋文,收入较多.拉包月的——拉宅门儿.车夫每月有固定收入.走散车的——“蹲车口儿”,一般在热闹口洋车集中等活儿地方按顺序排队“爬活儿”.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侃价儿.收入不固定.还有一车二夫的散车,一般在小路口儿等座儿.坐这种车的人一般也是没什么有钱的主儿.车夫收入最差.
可见,老马——人老车破,还拉扯着十几岁的孙子,爷儿俩起早贪黑地“挣为”也填不饱肚子.

天有多冷?
老舍先生的小说和导演梅阡先生改编的剧本中是这样描述的:“天真冷.空中浮着些灰沙,风似乎是在地上面疾走,星星看不甚真,只有那几个大的,在空中微颤.------四下里散发着寒气,车辙上有几条冻裂的长缝子,土色灰白,和冰一样凉,一样坚硬”.剧本里小顺子说:“屁眼儿都快冻裂了”,“多冷的天儿呀,迎风吹的人是喘不过气儿来,顺风脚都沾不着地”.再看从外面进来的老马:“脸似乎有许多日子没洗过,看不出肉色,只有两个耳朵冻得通红,红得好像要落下来的果子.惨白的头发在一顶破毡帽下杂乱的髭髭着;眉上、短须上,都挂着冰珠”.小说里老马进门儿的一瞬间大家对冷气儿的感觉:“大家正说得热闹中间,门忽然开了,进来一股冷气.大家都几乎怒目地往外看,看谁这么不得人心,把门推开.------‘快着点吧,别给点儿热气都给放了’”.从上述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这一天的寒冷.感受老马和小马儿在这风雪之夜当中是怎么挣为的状态.
老马为什么进人和车厂子来?
在风雪交加的夜晚,风烛残年的老车夫拉着辆破车溜溜转悠了一天,可也没张罗上什么座儿,仅有的一口窝窝头也紧着给了与他相依为命的小孙子充饥了,他实在是撑不住了.他心里清楚如果拉了去后门桥的活儿,即便是挣扎到了后门桥,也很难挣为回来,说不定一个跟头栽在雪地上就成了“倒卧”,那可就完了.他挣扎着,为了小马儿他得保住自己个儿性命.再往家里奔的道儿上,大雪寒风冻僵了他的身体,实在是迈不动步儿了,正一抬头看见了老人和车厂子.人有脸,树有皮.要是往常他不会轻易的进来,老马是有尊严老头儿.可是今儿个他实在是挣为不动了,他要进去暖和、暖和,缓口气儿,要不就可能是这风雪夜里的“倒卧”了.
老马是怎么“磨烦”进门儿的?
一位身无御寒衣、家无隔夜粮的老人在外奔波了一天,拖着就要冻成僵尸的躯体行动起来一定是艰难而又缓慢的.老马的进门一定要真实地反映客观环境.他艰难地拉开屋门,风把他吹了进来,他弓着腰费劲地顶开那厚重的门帘,在帘子后面转身关好屋门(在寒冷的环境里随手关门是人的意识和生理的自然反应),此时,老马几乎用尽了仅存的最后一点点儿气力,再转身钻出门帘,顺手掖好门帘,扶着什么颤颤巍巍地往里蹭着.让屋里的人觉得他是在故意地“磨烦”.
老马进屋以后的状态和感觉
老马在风雪中溜溜转悠了一天加半宿,肚子里没食,心里发慌,双腿直打软儿,大腿拖着冻得已失去了知觉、麻木的双脚慢慢地蹭进来,他急忙用手撑着门框才勉强地站稳了.老马不论多饿、心多发慌、身子多冷多哆嗦,他都尽量掩饰,尽力地撑着,但实际上是控制不住的.一阵阵地哆嗦、上牙打下牙、腿打软儿,想笑得灿烂点儿,但在那张饱经风霜且已麻木的脸上的笑不一定会很好看.虽说屋子里不是很亮,但比起外头漆黑的当街上来那已然是很亮了,他感觉到了光亮,眯着眼睛适应这屋内的光亮,同时,他也感觉到了屋内的温暖.这温暖扑面而开,刺激他的脸颊、他的鼻腔、他的双手,他深深地吸着这暖人的热气儿,随着这暖气儿流进身体,慢慢地抬起头直起点儿了腰板儿,模模糊糊地感觉这一屋子的人.一暗一明、一冷一热,对眼睛、对鼻子和嗓子眼儿的刺激,使他不由地眯起双眼“咳咳”地咳着,听见有人在问话.
老马为什么说“没什么事儿,我就是来望望我老掌柜的.------这鬼天儿,真冷.”?
老马来这儿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暖和、暖和,缓口气儿.”可是当虎妞儿问“你有什么事儿呀”?他却极力地把“笑”堆在冻得麻木的饱经风霜(这也要靠化妆来创造处理)的脸上,掩饰着身心的极大痛苦,堆着笑回答“没什么事儿,我就是来望望我老掌柜的”.特意强调“我”,是想把“关系”套近乎点儿,可这瞬间看到了虎妞的态度,产生了思想变化,是祥子搀扶他的大手让他瞬间有了求助的对象,看着祥子说“这鬼天儿,真叫个冷”.这短短的台词既道出了老马的心理变化,也交待了人物关系,又给了演员表演的天地.
他不直接说“事儿”的原因,我想原因如下:他是老北京,懂礼儿,也是个“可有个心眼儿”的老车夫.进来就求人家主儿给口水喝、要烤烤火,他也不好这么张嘴.串门儿讲些客套话儿,这是老北京人的礼数.何况他是抽不冷子到老掌柜这儿来,碰头话儿必须得让屋子的主人听着高兴.再加上老马是个爱白话的人,进屋之前他在门外也许琢磨着跟老掌柜叙叙旧,或跟屋里的车夫们东拉拉西扯扯,人家还不让碗儿热乎水喝,这么着也许就能够支撑过来了.这是其一.
其二.老马是靠拉车为生的车夫,我们在体验生活中了解到;凡是干拉车这行儿的,有着普遍的共性,就是能吃苦,能忍受屈辱和痛苦,能最大程度地讨坐车人的高兴.他得看着人家的眉眼高低说话办事.
其三.老马是要脸面、求生欲望强烈、人又要强的主儿,一定不会是要一个跟头倒卧在别人屋里给人家添“堵”来了.虽说实际上他心里的强烈愿望是要来这里取暖来的,但是面儿上得让主人和车夫们觉得他是来看望他们来了.
所以,老马非常关注说话对象的态度,没直截了当地说来这儿的目的,而支支吾吾地说:“没什么事”,接着又似乎很“真诚”地,笑着说:“就是来望望我老掌柜的”,而后,看到虎妞的不冷不热,又感到祥子关切的行动,才自然地顺出真话:“这鬼天儿,真冷啊”.
前面谈了对老马的一些浅浅的感受.如为什么还在拉车?为什么要到这里来?等等.这里还要想象一下老马的体格状况.
老马的身子骨
老马到了这岁数本不该拉车了,可七十一岁了还拉着车绕世界去奔去,可见老马要强的个性,“宁可跑车跑死,也不要饭要死”.要拉车,除了前面的一些感受以外,我感觉:老马的身子骨和腿脚,还没有到抬不起腿、迈不动步的地步.剧本里也没有赋予老马这病那病的提示.而台词中却有:“当初我身子骨好”,“只有当中间这段儿,年轻力壮,不怕饥饱劳碌”,可不可以试着想一想,他当初也曾经有过像大顺、二强子等经常在街上飚车的身子骨和风光劲儿,也曾经有过“混得仿佛像个人儿似的”的时候.人到了这岁数,又有那么多的苦难经历,腿脚肯定是不如当初年轻力壮的时候.但除了老寒腿这种职业病外,走路一定是没有大问题.要是一步一步地蹭着地皮挪步,再有什么精气神儿支撑着,也不可能出来“奔”命了.岁数、饥饿、寒冷加重了老马的步伐“慢吞吞”,可还是能一步一步迈得出去的.步子里有他的尊严,他的脸面,有他不愿倒下去的要强劲儿,有他不愿刻意招别人同情的自尊心.
“晕”是客观环境造成的,晕的现象也反映了客观现实.演员要真实地完成这个动作,揭示剧本情节和人物的内涵.我们知道自觉揭示人物自身的矛盾,不仅可以使人物形象鲜明,也能使人物形象内涵变得深刻.这个“晕”太重要了.老马的到来是屋里的车友们没想到的,他的“慢吞吞”把寒气都放进来了,也显然引起屋里人的“不快”.后来晕倒在屋地上他也没想到,他一定也不愿意那样.他不是为了晕倒而来的,一定不是! “晕”一下子把老马与屋里的所有人的距离拉近了,人物关系由陌生和不快,迅速变成为老马着急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