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地理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急中国古代地理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谁来给我个完整的答案,感激不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15:14:09

中国古代地理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急中国古代地理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谁来给我个完整的答案,感激不尽
中国古代地理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急
中国古代地理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谁来给我个完整的答案,感激不尽

中国古代地理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急中国古代地理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谁来给我个完整的答案,感激不尽
1 地理环境影响古文明的进程与发展
  在远古时代人们出行不易,生活在各地区的人们,虽终其一生,但其可能达到的区域是有限的,如果是定居的农民其生活的区域就更加有限了.庄子对其有很好的描述“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早期文明,特别是定居文明受其所在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这就是文化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持有类似观点的人物很多,如古代希罗多德,近代房龙等.
  更进一步说,地理环境决定论也是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地理环境决定论对社会形态也产生重要影响(地域政治).
  1)古希腊的航海、贸易、移民与地理环境影响
  这是550BC(公元前)希腊及其移民的定居地图,可得到以下结论:
  希腊半岛位于地中海东部中央,通过航海,希腊人可以很方便地达到埃及、小亚西亚、黑海沿岸、耶路撒冷和叙利亚、意大利、北非、西班牙南部等地中海、黑海沿岸地区;航海的运载能力要超过陆路运输,尤其在古代,人们在陆路只能依靠人力或驮兽,成本极高;相对而言海路运输的规模更大,成本也低.通过海路,古希腊可以与多个古代文明发达的地区发生接触,多种文化可在交流中形成新的文化,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都是重要的古代文明,古代希腊人使用当时的交通工具是可以到达上述地区的.从这个角度说,整个西方的历史从很早开始,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考虑以希腊为中心的陆路交通,比如由雅典出发旅行到达印度河流域,会碰到一些地理障碍,如高原、山地、沙漠等.但这些地理障碍在当时都是可以克服的.我们知道古希腊时期发生了马其顿亚力山大大帝(356 BC - 323 BC)的远征,他由希腊出发一路与波斯人作战,最后在波斯高原北部,靠近今天阿富汗、巴基斯坦的地方,把波斯国王的残余势力肃清,同时越过北印度的高山进入了印度.
  所以,古希腊经济的特点是航海、贸易、移民和奴隶制,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的;在古希腊为什么没有出现东方式的农业文明,我们也可由地理环境解释.阿提卡是雅典所在的地区,被称为“希腊的希腊”,这个地方最能体现古希腊的精神气质.但是这里的自然条件是恶劣的,由于土层浅薄,而且多石,不适于发展农业.
  按照柏拉图的说法: 所有肥沃松软的土壤都流失了,留给一个国家的只是皮和骨头.雅典人的作法是种植橄榄树,把橄榄油装入陶罐,运往西徐亚(又译斯基泰,古代黑海北部地区)换取谷物.航海和贸易的需求促进了阿提卡制陶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贸易的需求又促使雅典人开始开采阿提卡的银矿,从事开采的是由海外输入的奴隶.这一切又促使雅典逐渐获得了整个爱琴海及之外的海上霸权.
  从整个希腊的角度而言,希腊是一个多山地、丘陵,狭小、地形复杂、海岸线复杂,多海湾、海峡、岛屿的地区.多样性的地理条件和狭小的土地,即便有一些地区适宜农业,也无法发展到很大规模,向海外移民、航海经商几乎成为当时人们自然的选择.复杂险恶的地理环境也比较适合小国寡民式的城邦.
  如果航海、移民、贸易成为城邦中最重要的事物,世袭的君主制是很难维持的.在古希腊早期,还是存在所谓世袭国王的,但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过渡到僭主政治和民主政治.而所谓政治(politics),正是城邦事务的意思.
  2)古中国的经济农业也受地理环境的严重影响
  由地图可见,中国形成一个自然封闭的地理环境,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存在古人无法克服的地理障碍.
  东北方向为大、小兴安岭、外兴安岭以及严寒的西伯利亚;正北方向为蒙古高原及严寒的西伯利亚;西北方向,通过河西走廊,可进入新疆,穿过沙漠、高山可进入中亚,这条路线即我们常说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一方面很难走,另一方面它是陆路,其规模和效率都是没法和航海相比的; 丝绸之路可以建立起古代中国和印度、波斯的联系,但丝绸之路的开通是比较晚的,最少也要晚至汉武帝(前156年—前87年)之后.而在中亚发生的可以媲美于亚历山大远征的伟大战役是发生在唐朝天宝十年(751年)的的怛罗斯战役.西南方向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即便是今天我们也很难翻越;东方和南方则是大海,以古人的技术条件,尚不具备在风高浪大的海洋上航行的能力,当然到宋代以后又有所谓海上丝绸之路,并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要渠道.
  根据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的叙述,有所谓15英寸等雨线的概念,在等雨线的东南,平均每年有至少15英寸的雨量,适合发展农业,人口茂盛.而在等雨线的西北,气候干燥,适合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定居的统一专制帝国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和战问题可说是近2000年来中国历史的主线.
  按美国学者罗兹·莫菲著《亚洲史》,则有所谓季风亚洲的概念,该地区与亚洲其他部分之间多有高山阻隔.夏季,远离海洋的亚欧大陆中央区会迅速升温形成热空气团,热空气上升,周围海洋饱含水蒸气的较冷空气涌入,到达陆地上空,特别是遇到丘陵或高山时,被迫上升的湿气团迅速冷却、凝结形成降雨.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是农业,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重视耕战,最后由位于西北方耕战问题解决的最好的秦国完成了统一.自此之后中国基本一直处于统一的情况下,即便有好几个战乱时期,但整个趋势仍然是要形成统一的专制帝国.因此其政治是很不同于西方的,更强调世俗的秩序(家庭的和国家的)和各种道德伦理.追求道德上的提升,以达到内圣外王是典型的中国价值观.
  15英寸等雨线
  所以说古中国的经济基础农业受到地理环境的极大影响
  由于长期处于专制的大一统政体下,也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的民族和国家概念.近代国家概念是基于民族的,基于民族意识的觉醒,国家行政权利带有神圣性(所谓民族国家).而中国历史对国家行政权利则带有更多功利性,如“逐鹿中原”、“皇帝轮流作,明年到我家”、“打江山,坐江山等”都是把国家行政权功利化、物品化的体现(所谓朝代国家).中国的民族主要是汉族,汉族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各民族融合的产物,可以理解为汉化后的人民,或丧失民族性的人民.因为在古代中国,与汉族相对应的是所有其他民族,这些民族都比汉族的文明程度要差,其历史发展趋势都是逐渐汉化.
  2 地理环境仍然对现代经济和地区不平衡性产生重大影响
  现代地理环境造成的经济差异依然存在,即所谓“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而大量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圈都是沿海、沿江湖泊为依托的.
  在1984年开始的经济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的东北、东和东南方沿海在风水是上处于有利的方位,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初,借大力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之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有形成经济圈的更大需求.环渤海城市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等得到全面发展.
  而在晚期开发大西北的战略中,其西部经济远没有东部经济发展的快,其效果也不是那么明显.为什么?就是因为西部没有沿海那样具有大的海和江河湖泊等.其地理因素的差别是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