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文明过度——读《易经》贲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4:50:51

什么叫文明过度——读《易经》贲卦
什么叫文明过度——读《易经》贲卦

什么叫文明过度——读《易经》贲卦
我在一篇文章里曾说中国的问题是文明的过度,这种想法与其说出自我口,不如说是我听到的一个声音.我不是太理解他的含义,只是从感性上认为指的中国礼节泛滥,缺乏诚意,而且中国文明已经五千多年,肯定会有过度.在读易经临卦时又读了贲卦,才恍然大悟,真正知道什么叫文明过度.贲卦是孔子给自己卜的卦,贲是文饰的意思,他认为他此生的使命就是修饰礼仪,他提出克己复礼,并到个诸侯国去宣传和演练各种礼仪.他希望推广礼仪来结束几百年的战乱,但他的礼仪并没用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礼可以建立秩序,但结束不了战乱,只有当秦以强力和先进的理念(郡县制和抑商重农)结合时,战乱才结束.这是题外话.到了汉武帝时代,孔子的礼才得以实行.但孔子想不到,经过二千多年时间,礼走到了何种极端的地步.
贲卦本是讲文饰或文明的,但多半讲的是制止文明的过度.什么叫贲,贲就像在白木板上画上美丽的图案.古人认为文饰能起到教化人的作用,使之不那么野蛮.但卦辞只说他是小利.周文王在制作这一卦时忧虑的是文饰的泛滥.因为文王之时,历虞舜夏商,宇宙间人文宣泄将尽,要纠正文之弊,所以做此卦.文王认为,贲虽尚文,然必以质为本.质是实物的本质,文是外在的装饰.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文饰可以增加质的光彩.两者的关系是以质为主而以文调剂之,这就叫文质彬彬. 篆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查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以止,不是止于文明,而是文明要有节制,有限度,不可太过.这是由人把握的,所以叫人文.时变即质极必文,文极必质.刚柔交错,质文相当,这是常.有时难免出现过刚过柔,过质过文,就要随时观察而加以纠正.文明是重要的,但必有“止”,止不是止文明,而是止文明之过度,文明之弊病.观察文明以止,以教化天下,何天下之不化成? 中国现在文明的过度表现在什么地方?我想就是真诚的丢失.中国人有句口语,礼多人不怪,所以礼节繁多.但多一份华彩就少一份真诚.中国人似乎以虚假的一面示人理所应当,而真诚反而被视为傻子,在说谎话时脸不变色心不跳.中国人一直在为五千年文明自豪,但从没想过文明过度问题.中国人总是指责其他民族为蛮夷,却没想到他们保持了质的淳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把质丢的如此干净. 我一生说不出来谎话,而且最讨厌说谎的人,我把诚实当做人至高无上的品质.我想是不是中国人最缺少这个东西,才造成我对诚实的极端要求. 中国人除了丢失了真诚的本质,在中国历史上,文明过度的其他情况时有发生.例如对文章华丽的过度追求,对饰物的过度讲究.在对文明的过度追求中,中国人的手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贲卦辞里说自质而趋文容易,而自文而返质难.要消除文明过度,是不是就要消除文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几乎断绝了和传统文明的一切联系,人的质的确回来了.那时的人大多不会说谎的.随着质的返回,人们追求一种简单朴实的生活.以一切华丽为耻,以朴素为荣.没有华丽的衣服,没有装饰.那时的绿军装色是最美丽的颜色.那时的中国人也最有力量. 现在的中国人不仅重又失去了质,而且处处追求外在的奢华.过去文人追求文章的奢华,现在是追求物质的奢华.中国人普遍怀念那个朴素的年代,这说明中国人到了人人思质之时.贲卦的上九辞是:“白贲,无咎.”是讲文饰达到最后阶段,极点,饰就变为无或白了.以无色为饰,以质素为贲,这就是文明以止.文明到此为止.世界崇尚淡雅,厌弃浮华.独全于朴素,复归于无色.人心从此返朴还醇.我想这也是许多人呼唤毛泽东时代回归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