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的参的读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5 00:56:04

岑参的参的读音?
岑参的参的读音?

岑参的参的读音?
岑参(cén shēn) (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边塞诗派诗词鉴赏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履历
  类 别: 榜眼 朝 代: 唐
  曾用名: 无 生卒年: 718~769
  字: 无 号: 无
  籍贯(古称): 南阳 籍贯(今称): 河南
  及第时间(中历): 唐玄宗天宝三年 及第时间(西历): 744
  科 别: 甲申科 名 次: 进士第二人
  授 官: 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 谥 号: 无
  著 作: 《岑参集》十卷等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岑参(cén shēn)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于同代的高适岑参像
  齐名并与高适并称“高岑”.他父亲两任州刺史,但却早死,家道衰落.他 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744年(天宝三载)也就是三十岁时中进士,授兵曹参军.749年(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751年回长安.754年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757年(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766年(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作品有《岑嘉州诗集》.[1]
  编辑本段诗词生涯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2]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士们奋不顾身,充满了忠勇爱国的精神.又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描绘将士们在风雪中紧张的战前行军:“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岑参赴任道别 插图
  面如割.”岑参也揭露了军营生活中苦乐不均的现象.他在《玉门关盖将军歌》中描写边疆大将的生活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镗乱点野酡酥.紫绂金章左右趋,问着即是苍头奴”.而另一方面,士卒的生活却是“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岑参还叙写了祖国西陲的壮丽山川,对千变万化的边疆景色,给以生动夸张的艺术描绘,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边塞风雪,却给人以春意无边的感觉.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爱国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渭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3]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4]   天宝后期,唐帝国内政已极腐败,但在安西边塞,兵力依然相当强大.岑参天宝十三载写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一诗就曾经描写了当时唐军的声威:“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因而成为边塞诗派的代表[5]
  编辑本段诗歌特色
  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岑参
  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岑参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唐人杜确编有《岑嘉州诗集》,后人集据此演变.今人陈铁民、侯忠义有《岑参集校注》.事迹见杜确《岑嘉州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这和高适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对士卒的同情.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和高适不同.   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形式相当丰富多样,但最擅长七言歌行.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断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在他的名作《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等诗中,从中可以看出他也很注意向民歌学习.   杜确《岑嘉州诗集序》说他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可见他的诗当时流传之广,不仅雅俗共赏,而且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殷番、杜甫在他生前就称赞过他的诗.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夜读岑嘉州诗集》).评价虽或过当,岑诗感人之深却可以由此想见.
  编辑本段生平作品
  《岑嘉州集》的版本
  岑参殁后30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遗文,请杜确编成《岑嘉州诗集》8卷,是为岑诗编集之始.到宋代,演变为8卷、7卷、10卷三种刊本.宋刊10卷本已不传.通行的《四部丛刊》影印7卷本,似由宋刊7卷本演变而来;而《全唐诗》4卷本,则似由宋刊8卷本演变而来.今人陈铁民、侯忠义参校过多种版本,作《岑参集校注》.岑参事迹见杜确《岑嘉州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近人赖义辉作《岑参年谱》,闻一多作《岑嘉州系年考证》,李嘉言作《岑诗系年》.
  岑参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锺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事情很平凡,而情意却很深厚.但是,他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   闻说轮台路,年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更表现了他把国事放在首位的动人心情.   安史乱后,他虽然也在《行军二首》等个别诗篇中,发出了一些伤时悯乱的感慨,但比之前面说的那些边塞诗,就未免有些逊色了.他的《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诗说:“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自从兵戈动,遂觉天地窄.”这种心情也可以说明他浪漫豪情消失,对安史之乱反映得很少的原因.   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这和高适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对士卒的同情.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和高适不同.   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形式相当丰富多样,但最擅长七言歌行.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断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在他的名作《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等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他也很注意向民歌学习.   杜确《岑嘉州诗集序》说他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可见他的诗当时流传之广,不仅雅俗共赏,而且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殷番、杜甫在他生前就称赞过他的诗.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夜读岑嘉州诗集》).评价虽或过当,岑诗感人之深却可以由此想见.   岑参殁后30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遗文,请杜确编成《岑嘉州诗集》8卷,是为岑诗编集之始.到宋代,演变为8卷、7卷、10卷三种刊本.宋刊10卷本今不传.现在通行的《四部丛刊》影印7卷本,似由宋刊7卷本演变而来;而《全唐诗》4卷本,则似由宋刊8卷本演变而来.今人陈铁民、侯忠义参校过多种版本,作《岑参集校注》.
  编辑本段故事传说
  赤亭峰教子
  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西域,途经赤亭,戍边的士兵让他题词、赋诗.岑参和这些士兵是老熟人了,也不托词.刚题完一首诗,不料,挤在当中的一个小孩,随口吟了出来.岑参有些吃惊,这里还有这样的孩子.士兵告诉他说:“这个小孩子是个回鹘放羊娃,一次大风,这个放羊娃救了我们十三个士兵,是我们允许他在这放羊的.”岑参转过头问放羊娃:“是谁教你汉语的?”放羊娃说:“是父亲.”一个士兵说:“他家是早年流落到这里的.”放羊娃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的书递给岑参.岑参不懂回鹘文,问放羊娃.放羊娃说:“是爷爷写的,叫《论语》.”岑参没再吱声,他抚摸了一下放羊娃的头,给放羊娃题了一幅字:“论语博大,回鹘远志.”放羊娃把题词揣到怀里,向岑参鞠了三个躬,高兴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的父亲听说诗人岑参来此,就领着放羊娃找到岑参说,他家是书香门第,原来在漠北草原,因宫廷之乱逃亡西域.他恳求岑参收孩子为义子,教以成人.岑参内心非常喜爱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又心想,在西域,军队很缺翻译,这孩子可以造就造就.于是,对放羊娃的父亲说:“我是军人,要收他为义子,我得把他带走.”放羊娃的父亲立刻答应了岑参.放羊娃的名字原来叫也里,岑参给他改了个名字叫,“岑鹘”.就这样,岑鹘跟着岑参参军入伍,来到了轮台.   几年过后,岑鹘在岑参的悉心教导下,不仅聪明干练,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岑参入关赴任,向朝廷举荐了岑鹘.岑鹘没有辜负老师的栽培,一边工作,一边培养了许多翻译.岑鹘晚年回到了家乡蒲昌,享受天伦之乐.他继续教育他的儿孙们,讲岑参的故事.后来,回鹘首领仆固俊尽取西州,建立高昌回鹘王国.岑鹘后代多有在王国为官者,元代,高昌著名尼僧,翻译家舍兰兰就是岑鹘的后代.
  墓中岑参的账单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以东42公里处),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墓地之一,有“地下博物馆”之称.而考古工作者在506号墓穴中,意外地发现了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岑参留下的一纸账单.岑参的这张账单,糊在一个独特的罩在尸体的纸棺上.纸棺大小如木棺,只是没有底.在阿斯塔那古墓,很多死者上面都罩着一个纸糊的棺材,并伴有纸糊的衣带、鞋等随葬物品.可能是古代纸张珍贵稀少,用过的纸不会随便扔掉,而是再做他用.这些随葬品所用的冥纸就是当时使用过的文件、档案、书信、账本等,上面的文字均是用汉文墨笔书写.这些纸做的随葬品拆开来,就是闻名天下的“吐鲁番文书”.岑参的这张账单,就出自其中,这是诗人无意间给我们留下的珍贵文物.试想,在边塞的风雪大漠中,年轻的诗人岑参也是一位意气风发、胸怀壮志的青年,他征战驰骋在大漠边关,往来于天山、轮台、雪海、交河等地.他常飞马而来,在驿站稍事休整,备足粮草,又跨马匆匆而去.在天宝十二年至十四年(公元753~755年),西州等驿站的马料出入账上有一笔清楚地记载着:岑判官马柒匹共食青麦三豆(斗)伍胜(升)付健儿陈金.   天宝末年,在驻节西州的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中当判官姓岑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岑参.所以史学家断定这里的“岑判官”就是岑参.这笔账说的是,岑参等人的七匹马在驿站用了马料,把马料钱付给了驿卒陈金.就是这张账页,不知被什么人糊在了一个纸棺上,在1000多年后,奇迹般地被考古工作者在古墓中发掘出来.岑参曾两度出塞,前后在边塞生活了6年,写了大量的边塞诗,他的诗气势雄浑、色彩瑰丽、想象丰富、笔法多变,呈现出一幅幅奇异而又壮美的塞外图景.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一个重要的流派,主要原因应该是这些诗人,普遍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激情与梦想.正是这种粗犷豪迈的气质,造就了令后人永远仰慕的盛唐辉煌.
  编辑本段边塞诗派
  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流派之一,代表诗人是高岑参《边塞诗》
  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等.唐时,中央政权与欧亚各国及国内各民族之间有着广泛的往来,但也时常发生一些民族冲突,边塞战争频繁.这些历史现象对当时的生活影响较大,因此也成为很多诗人歌咏的题材.边塞诗作者结合壮丽辽阔的边疆景象,表现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抒发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反映征夫思妇的忧怨以及连续的荒凉艰苦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唐帝国内部的各种矛盾. 边塞诗人的作品气势奔放,慷慨激昂,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边塞诗人深入表现边塞生活,不论从开拓诗歌的表现题材,还是艺术上的创新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李颀的《古从军行》是唐边塞诗中的杰作,王之涣和崔颢等人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边塞诗人中成就最大的是高适、岑参,因而该诗派又称高岑诗派.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赏析:   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正如诗题所标示的那样,这首诗以歌咏白雪为主要内容,同时也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诗一开头,就把边地奇寒、早雪的特异风光和壮丽景色,通过典型事物,用饱蘸淡墨的画笔,以浪漫主义手法氢它描绘了出来.北风卷地,连那坚韧不拨的白草,也为之摧折.那风啊,简直是一把锋利的铲刀,把大地乔得净荡荡的了.可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之间,竟变成了异样的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这玉树琼枝,千姿百态的冰雪世界,却春风阵了,象是醉人的芬芳灿烂的江南春色.这境界该是怎样的新奇壮美!在这壮观的奇景辉映下,诗人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描写了这早雪带来的令人难耐的奇寒.那飘飞的雪花啊,连帐内的罗幕都打湿了;狐皮袍子不暖啊,盖的锦被也嫌太薄;将军的手啊,已冻得拉不开弓;征战护身的铁衣啊,也冷得难以穿上.但就在这一派难耐的奇寒中,透出了一股雄的健的气息.珠帘罗幕,狐裘锦衾,是多么的富丽;将军角弓,都护铁衣,又是多么威严.它巧妙地把防守边疆,战胜奇寒的将士,生动而鲜明地烘托了出来.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毕竟还是奇寒,从而才能显示出防守边疆的将士,是怎样艰苦卓绝.八月在内地,正是桂子飘香,皓月增辉的美好时节,而边地呢,已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可是,这瀚海坚冰,万里凝云,虽然愁惨,但不萧瑟、凄凉,而是浑厚、沉郁,这正是岑参边塞诗歌奇峭的艺术风格的特征.正是在这漫天皆白,寒气袭人的时候,中军设宴,饯别归客.一时胡琴、琵琶、羌笛齐奏,伴着塞外风光,自是别有一番天韵.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赏析: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有谁能敌呢?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赏析:这首边塞诗虽题为送行,却重在西征.希望对方扫清边尘,立功异域.诗起首六句先写战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接仗,然后写奇寒与牺牲.讴歌将士抗敌奋不顾身.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凯旋,以颂扬作结.   【寄左省杜拾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春梦】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