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事一定要今日毕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8:32:10

今日事一定要今日毕吗?
今日事一定要今日毕吗?

今日事一定要今日毕吗?
很早的时候,长辈就告诉我们,今天的事情一定不要拖到明天.当所有人都不去质疑这句话的对错时,那么它就是毋庸置疑地正确.然而,假如今日事拖到了明天,事情又能怎样呢?天会崩地会裂吗?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给生活一点点喘息的机会呢?记帐难过天不想再过月月光的生活,于是决定记帐.买了一个又一个赏心悦目的小本子,每一本都是记上几天就作罢.后来同时说网上有很多的理财记帐网站,只要申请用户名就可以得到一个自己的私密理财空间.我动辄不到理财,只要把日常开销的每一笔帐目整理清楚就OK.可是注册了,开启了电子账本,却总也不能把当天的账目写在上面.
如果以现在的大环境看,你要庆幸了,好在那时候你没有买进基金、成为基民,否则你也会是被套住的那一个.当然这不是你的根本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有谁告诉你,今天的事情必须要今天完成?生活中,“必须”是个挺苛刻的词,所以很不惹人喜欢.年初买基金靠的是运气,记帐本靠的是习惯,运气不由你决定,习惯需要你付出时间来养成,所以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定的、必须的.今天没有记下来的账目,明天补在本子上,让自己学会享受“慢”生活,放慢你的脚步,不放过生活中一花一世界的美好.就算是实在不能完成记账的任务,任何消费都索要发票,把所有发票放在钱包里,每个月拿出来一算,同样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这个月的钱都花到哪儿去了,不会比记账的效果更差.
完不成的负罪感
我做事总是爱拖拉,但又总是爱计划.每天都希望完成当天预计要完成的计划,可是在职场上打拼了这么多年,却很少有这样全部完成的欣慰感.比如说做一件事,事先想着一定要快点完成,但实际上总不能按时完成.比如前不久做报表,本来想着一上班做的话,到下午就完成了,可坐到电脑前,宁可无所事事的刷屏,也不能马上进入状态,这时候就感觉自己的人生超级失败.
大概是从小被教育要有毅力,要有恒心,因此,我们总试图对很多不令我们满意的习惯,进行狠狠地打压,实际上,这些习惯都在传达着我们心灵的深层需要,都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比如说拖延,或许是在提醒我们太累了,或者提醒我们远离不感兴趣的东西.对于习惯的这番好意,我们最好给予接纳和倾听,根据它的提示调整自己的状态.同时,增加一下“抚慰”这些习惯的方法,比如今天没有完成的工作,今晚不必熬夜,早一点休息只为明天争取到更好的工作状态,当完成了这项工作后,让自己去旅游,或是满足一个长期的愿望.你会发现,那些不令你满意的习惯,实际上远没有那么面目狰狞.
其实我们并不主张做事延迟、拖沓的习惯,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过分地紧逼自己.让自己的心安宁下来,这样达到的效果会比你想象的好很多.
孩子一点点在长大,怀孕的时候对这个小生命所给予的希望简直大过天,可怎么也没想到,他的降临竟然给我带来了那么多的麻烦.如今孩子已经6岁上小学了,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没办法和他进行沟通,在学校他是老师眼里的问题学生,请家长成了家常便饭.回到家想用“温柔”的方式教育他,可他就是听不进去.最可气的事,我老公这杆天平居然倾向在孩子那边.我的对立面站着一大一小两个男人.今天上班时给老公发了个短信,想在晚上一起和孩子谈谈,可是回到家,他却只字不提,等孩子睡觉了,他回到房间蒙头就睡.我的心里愤愤不平,这明明就是白天定好的计划,他却说明天再做,不在乎这一天.可为什么我会因为这样的事情而失眠呢?
该怎么说?你究竟是在孩子生气,还是和先生赌气?如果周围的人都说,你先生在处理这件事情上比你成熟,你会不会更郁闷?而事实确实如此.教育孩子、解决矛盾这些是很复杂的问题,这绝不是一个计划就能决定的.它要看当天当时的条件和环境.今天没有和孩子谈话又能怎样?今天谈和明天谈,这中间只是相隔了24个小时,这会影响事情的结果吗?做事情的确应该按部就班地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事事都要按部就班,很多时候,谈话的心情是可以决定事情最终的结果的.所以不要勉强他人,更不要勉强自己.每天临睡前,如果你脱不掉“今日事未毕”的影响,那么告诉自己,明天一早,你的心会因为充足的休息变得豁然开朗.至于和先生的赌气,当时的情绪下非要“说清楚”,难免会引起争执.在第二天心平气和的时候,与他坐在晚餐桌上好好聊聊,效果肯定会更理想.
今日事今日毕.这句话流传了很多很多年,让人不得不信.可是在心理学上,能够做到今日事今日毕的人,在他们的性格中,也会存有某种弊端.
美国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曾对斯坦福大学幼儿园的孩子们进行过著名的糖果试验-延迟满足试验.那些4岁的孩子们面临着两种选择:一个大哥哥要去办点事,如果等到他回来,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糖果,如果你不愿等,只能拿一块,但立刻可以拿到.十几年后,研究者发现,那些耐心等待的儿童中学毕业后,在社会适应能力、自信、处理人际关系、能面对挫折、积极迎接挑战、不轻言放弃等心理品质方面,远远高于那些不能等待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