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三国演义》关于庞统的内容,概括其生平事迹,并分析庞统的性格和他悲剧结果的原因.(300字以上)2、如果庞统没有死于落凤坡,对于蜀汉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请你谈谈你的看法,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5 19:05:35

1、阅读《三国演义》关于庞统的内容,概括其生平事迹,并分析庞统的性格和他悲剧结果的原因.(300字以上)2、如果庞统没有死于落凤坡,对于蜀汉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请你谈谈你的看法,言
1、阅读《三国演义》关于庞统的内容,概括其生平事迹,并分析庞统的性格和他悲剧结果的原因.(300字以上)
2、如果庞统没有死于落凤坡,对于蜀汉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请你谈谈你的看法,言之有理皆可.(200字以上)

1、阅读《三国演义》关于庞统的内容,概括其生平事迹,并分析庞统的性格和他悲剧结果的原因.(300字以上)2、如果庞统没有死于落凤坡,对于蜀汉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请你谈谈你的看法,言
一,难得的奇才谋士
一开始司马徽就向刘备荐到:“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①在文本中我们看到庞统的奇才大智早已是享誉荆襄,盛传江东.孙权早闻其大名,而周瑜多用其计;刘备也是久闻芳名却未得一见,鲁肃称“此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②可见庞统的才智谋略非比常人.
(一)才智谋略 可谓奇才
第一次出现庞统这个名字是在刘备马跃檀溪,逃难至南漳水镜先生庄上,水镜指点道:“今天下之奇才,尽在于此,公当往求之.” 、“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庞统因避难寓居江东期间,周瑜通过鲁肃多次请教庞统,并多用其谋.庞统的第一次正面出场是在曹操80万大军压境,直逼东吴时.周瑜使鲁肃问策于庞统,统先献“火攻”之策,后献“连环”之计.周瑜顿时茅舍顿开,深服庞统之计,并请庞统出山为其施行最关键的连环记.曹操被称为乱世之奸雄,生性多疑,要想对其施计谈何容易!非智谋超常、胆识过人者莫敢当此大任.但庞士元却游刃有余,圆满完成了巧施妙计的任务.正如小说中诗曰:“赤壁鏖兵用火攻,运筹决策尽皆同.若非庞统连环计,公瑾安能立大功.”③庞统能智胜生性多疑、诡计多端的曹操,可见其智绝才奇和出神入化的应变能力.鲁肃也深深折服其才,多次向周瑜论道,《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写到周瑜死后又立马推荐给孙权,孙权以貌相人,用看周瑜的审美标准来取才而冷落庞统.鲁肃深感惋惜,安慰庞统道:“公抱匡济之才,何往而不利?”当肃得知统欲投刘备时,极力支持并嘱咐道:“无使孙、刘互伐,同力破曹.”足见鲁肃对其能力的肯定.鲁肃在写给刘备的荐书中推崇道:“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展其骥足.”并特别提醒道:“如以貌取之,恐负所学,终为他人所用,实可惜也!”孔明在东吴吊丧期间,也曾面晤庞统,并写有荐书给刘备,推荐庞统.可见天下名士对其推崇备至.
在赤壁之战中,庞统智献火攻之策,巧授连环之计显示出庞统高超的决策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耒阳县庞统理事”表现了庞统明察善断的洞察决断能力、干炼果决的理事能力和快捷神速的办事效率.目睹此情此景张飞惊叹道:“先生大才”.庞统的满腹经伦和雄才大略,犹如蓄足能量的熔岩,直至为刘备取川时,才得以喷发.刘备取川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起决定作用的却是庞统的运筹帷幄,巧言善辩.在议取西川的过程中,庞统的学识机谋得淋漓尽致的表现.庞统以敏锐的观察、理智的思考抓住张松议献西蜀的契机,运筹谋划,制定出取西川的谋略方针.尤其是针对刘备以“仁义取天下”指导思想的偏执之处,提出了“宜从权变’’、“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的英明思想,从而为困惑中的刘备指点迷津和大展宏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清除了开拓西川基业的思想障碍,使刘备恍然曰“金石之言,当铭肺腑”终于下定取川决心.
客观地说,刘备在获得孔明的辅佐之后,虽然取得一些胜利,尤其是与东吴联合抗曹,取得赤壁之战大胜.借得荆州,使刘备有了立足之地,但刘备集团处于弱势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观,还不足以与魏吴鼎足抗衡.庞统不仅为刘备开辟西川基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在实践中,为刘备建立西川基业开辟了通向成功的道路.庞统虽在取川成功在望之际,壮志未酬身先死.但其却在短暂的时间里为刘备集团开创西川基业建立了丰功伟绩,表现的才智谋略可谓奇才.
(二)刚正不阿 敢于直谏
庞统不仅才智谋略可谓奇才,同时也是一个刚正不阿、敢于直谏的人才.天下之才或因机遇、或因个性等原因被埋没、被误解而屈沉一隅的人屡见不鲜.庞统则因未遇知己之主或埋没于襄阳,或屈沉于江东.尽管早在赤壁之战前,周瑜已通过鲁肃多用其谋.事实上,统已充当着东吴谋士,但却始终未正式授于任何职位.鲁肃将庞统推荐给吴主孙权时,却被因貌丑“心中不喜”和意见相左视为“狂士”而遭到冷待.
庞统第一次求职对孙权不恭维奉迎,刚正不阿.有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正气和骨气,被孙权指为狂士.《三国演义》第57回中:鲁肃向孙权举荐庞统,并盛赞其才.当庞统见到孙权时:“权观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发,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孙权问统曰:“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答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权之所问与统之所答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学识观.孙权注重的是专长.庞统“不必拘执”的回答是对孙权学识观、人才观的挑衅.“随机应变”的回答则提出了与孙权截然不同的人才标准.初次晤面,庞统不仅没有任何谦卑之词,反而思路见解处处与孙权相左,显然不仅不会令其满意,反而会被认为“不识时务”、“狂妄”.因而“狂士”一词便脱口而出.当孙权又以周瑜作为取才标准而问统曰:“公之所学,比公瑾如何?”时,统笑曰:“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此一回答,不仅会令孙权大失所望,反有冒犯之嫌.文中写道:“权平生最喜公瑾,见统轻之,心中愈不乐.”最后,孙权给庞统的回答是“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古往今来大凡求职者总会千方百计迎合上级,投其所好,以搏得好感而被重用.庞统仿佛不通世情,只一味按自己“欲以才气动之”的主观愿望行事,敢于在这位决定自己命运的国君面前坦陈己见,锋芒毕露.历代君主宁用听话愚钝之人也不会重用聪明而难以驯服之人,统一身傲骨,其不被吴主所用也是必然的.
庞统投奔刘备之时.刘备久闻庞统大名,立即请入相见,由于庞统始终抱着以才学动人的思想,所以无论投奔何处,总是一副桀骜不驯的姿态 “统见刘备长揖不拜.”④这对奉行礼仪的刘备来讲无疑会留下不愉快的印象.小说又写道:“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庞统不拿出鲁肃、孙明两位大贤的荐书投呈,也无恭维、嫌卑之词,仅答曰:“闻皇叔招贤纳士,特来相投.”刘备便以托词将统派往一偏远小县任县令.统为自己再次遭冷遇屈待而不平,叹曰:“玄德待我何薄?”统上任后,终日饮酒为乐“尽废县事”.张飞、孙乾受刘备之派前往视察,统立即唤来公吏将百日所积之事,不到半日处理完毕,且“分毫不差,民皆叩首拜服.”而后,投笔于地曰:“所废县事何在?曹操、孙权,我视之若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⑤此处庞统恃才狂放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它却是一个令人叹赏的刚正不阿的贤士的真实心声.有识之士面对昏庸之主、偏狭之君唯刚正狂放方可保其人格魅力,有所建树,实现人生价值.否则,唯唯喏喏,会锐气尽堕,一事无成.
《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一系列诤臣谏士形象.他们多因诤言语获咎,乃至结局悲惨.袁绍手下的田丰、许攸、沮授如此,刘璋手下的黄权、王累、李恢、刘贵、冷苞、张任、彭漾等也如此.尤其是黄权口衔刘璋衣衫而谏竟被扯落门牙两颗,王累因谏阻刘璋引刘备入川而自断悬索撞死于城门之下.袁绍因拒谏毁贤而失败于曹操,刘璋因怨诤拒谏而江山移主.诤臣因忠于所事君主,出于公心而冒险进谏,甚至不惜以生命用代价.而这在专制主义的封建时代,在某些专制者的心目中会被视为“狂”而不能相容.封建时代愚忠之臣颇多,诤谏之臣难得.庞统为刘备手下难得的诤臣,有知识分子难能可贵的刚正之气.在刘备西进取川的进程中,庞统曾数次进谏使形势或转危为安,或加速发展 ,从而为刘备开辟建立西川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例如庞统在促使刘备决策取川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刘备在张松、法正议献西川表现出犹豫困惑时,庞统以明锐之语坦言道:“事当决而不决者,愚人也.”使刘备主动向庞统请教取川之策.统又以“宜以权变”“逆取顺守”“汤,武之道” 的思想使刘备疑虑顿释,“金石之言,当铭肺腑”从而下定了取西川的决心.如此一谏,奇功也.其二例是刘璋到涪州来接刘备,统再三劝刘备在筵席上杀掉刘璋,以图其西川之地,而刘备却以“季玉是吾同宗”不忍杀之,在筵席上庞统设计准备杀刘璋时却被刘备阻挠并问责于庞统.刘璋回川,刘备失去了进川的最好时机.小说的第六十二回写到:在镇守葭萌关时得知魏、吴将于濡须交兵的消息,预计胜方将吞并荆州.刘备纳庞统之言,声称拟勒兵回荆州,救援东吴.遣使赍书致刘璋,请求“发精兵三、四万,行粮十万斛.”刘璋仅拨老弱军四千人,米一万斛.刘备得此信息大怒,扯毁回书,大骂而起.刘璋使者见状逃回成都.在此因刘备不冷静行为而导致取川形势恶化时刻,庞统直言道:“主公以仁义为重.今日毁书发怒,前情尽弃.”若无庞统之谏,并立即采取紧急措施,顺利发展的取川形势很可能半途而废.刘备在庞统的帮助下,立即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求策于庞统.最后,用庞统之计,才使形势转危为安,并在张松事发,机密尽泄的被动情况下,随机应变,巧施计谋,智取涪关,强夺雒城,为最后夺取益州扫清了道路.例三,在刘备取涪关后的劳军公宴上,刘备酒酣,醉意朦胧地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乎?”庞统又直言道:“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统面刺君王之语,使刘备这个声称以仁义取天下的所谓贤德之君顿时恼羞成怒,立即为自己进行辩解,并对统下了驱逐令.刘备曰:“吾闻昔日武王伐纣,作乐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与欤?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⑥
二,导致其人生悲剧的原因
鲁迅先生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阐释悲剧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⑦庞统作为《三国演义》中“智绝”诸葛亮最重要的陪衬人物,虽然他怀抱着安邦定国,渴望在乱世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却一直缺少机遇,反而过早地陨落了.纵观庞统的一生,他是悲剧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他的悲剧来自很多方面其中主要有性格悲剧,事业悲剧.
(一) 性格悲剧
庞统被当时知名度很高的哲人、隐士司马徽称作“南州士之冠冕”,死时才36岁.庞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其悲剧性格的形成紧紧地与当时的背景、环境连在一起.庞统的性格是孤傲、清高,不入俗流,但又有着很强的参与意识,希望实现自己安邦定国的宏图伟志,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他缺少诸葛亮那样的谨慎、严于律己的性格,反而自视甚高,易猜忌.
庞统被作者安排在小说第三十五回和诸葛亮同时出场,但只闻其名不见其人,是司马徽向刘备举荐经伦济世之材时提到的.那时的刘备落魄不堪,处处寄人篱下,求贤若渴.司马徽郑重地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和庞统,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正式露面是三十七回,刘备三顾茅庐,可见其求贤若渴,诸葛亮出场的盛大,而庞统自三十五回之后则一直未露面,直到第四十七回赤壁之战时才出现.他的出场一开始就是暗淡的,天下三分轮廓已定,况刘备在得龙之后并未去访凤,这使庞统失去了最初的机遇,暂时寓居江东.
庞统的第一次求仕是为施行连环计而去,并非真意归顺.曹操是当时头号霸主,以用人唯才著称,手下智能之士都得到重用,荆州名士降曹操者授职封侯的也大有人在.又是三巨头中唯一不以貌取人,对统礼敬有加,堪称“知己”.如果功名心切,转而投靠,那是求之难得的机遇.因为庞统只要把孙刘盟军的虚实和火攻之计说出,则胜负立判,成败倒转.他还可美其名曰“心向朝廷,志在促统”,从而功成名就.但他视曹为篡权夺位汉贼,终非正统,坚持联军抗曹是正义一方的政治原则,失去了求仕的最佳良机.周瑜去世之后,鲁肃曾在孙权面前竭力保举庞统,他有鲁肃的举荐,自己还为破曹有献计之功,庞统去见孙权求官本是探囊取物,而且他对孙权性格和周瑜之间关系肯定了解,只要在应对中投其所好,分别奉承一番和赞美几句,再讲点帝王之术,料想不难得到一个好差事.但面对孙权他却恃才傲骨,不注意个人形象而且与主子的意愿大相径庭,孙权以貌取人,见庞统长得“浓眉掀鼻,黑而短髯,形容古怪”,便心中不喜,交谈也是处处不尽他意便把庞统打发了.庞统的第二次求仕失败了.此时,庞统虽然与诸葛亮共立奇功,而两者的境遇却大相径庭,孔明成了神而庞统却未谋得一官半职.庞统在吴得不到重用,改投荆州刘备,刘备势力虽小,民意指数却高,是理想的明主;鲁肃于备有恩又大力推荐,孔明也修书大加赞赏.基于这三层原因,庞统自然是志在必得.但他只想凭自己的才华打动刘备而不愿因人成事,既不先与孔明通关节,又不拿出鲁肃荐书.对这位重礼的君主却长稽不拜,单单想以才学打动刘备,殊不知此时的刘备已是兵多将广,粮草丰足远不是当年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的刘备了,以落魄之身,倨傲之态出现的庞统能有好结果吗?庞统的举动在刘备心里这是何等的无礼.对这两封荐书庞统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暗示了庞统固有的性格缺陷.他见刘备,并不将荐书拿出来,其原因无非两个:一,试刘备是否礼贤下士;二,试试自己的实力,看看凭借名声是否能被重用,结果大材小用.刘备慕其名让其做耒阳县令.“耒阳县庞统理事”当张飞吃惊的意识到庞统乃“大才”时,庞统才将鲁肃的荐书拿出;而当刘备接受诸葛亮的劝告不可屈才,主动地请回庞统时,庞统才拿出诸葛亮的荐书,可见他为人过于清高,敏感.这种性格导致了他人际关系的某些失误,更导致了悲剧性的死亡.
在进军西川的路上庞统的性格显然影响了君臣之间的默契.诸葛亮辅佐刘备的方式与庞统大大不同,前者缓,后者急;前者以慎,后者以断.君臣配合以诸葛亮略胜一筹.《读三国史问答》中写道:“或问士元,孔明优劣.答问:“但看士元劝昭烈取荆州事,的是大有胆略,大有手策之人,与亦兄弟间也.独孔明与昭烈计议,事事迫而后起,必为昭烈所先,而后应之.士元则不免先昭烈耳,盖养不足也.’”⑧途中因不满孔明的插手而采取了逆反的行动,结果折翅落凤坡走完了他短短的一生,令人扼腕.然这个结局是必然的,这原因又正是庞统的性格:对诸葛亮的疑忌和急功近利之心太甚造成的.
在当时,即使是诸葛亮这般人物尚没有逃脱悲剧命运,庞统虽有才智,但他自视甚高、过于狂放.性格远不如诸葛亮这般乖巧,那么他的悲剧也是必然的了.
(二) 事业悲剧
“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水镜先生这样盛赞庞统.诸葛亮也折服庞统才.庞统虽然相貌丑陋“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性格上自傲清高,但也仍然博览群书,深黯兵法,庞统与诸葛亮同怀经天纬地之才又有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不过凤雏先生却没有卧龙先生幸运.他没有被徐庶回马推荐,也没有被刘备三顾茅庐相请出山.当诸葛亮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之时,庞统尚避难于东吴.一直等到三分天下大局将定,魏蜀吴三大集团初具规模,文武班子基本齐备,求贤之心渐趋淡薄之时,才四处投靠,他能过江向曹操献连环计,完全是出于周瑜对他威望名声的仰慕,和他的连环计确实可行.曹操能够听他的计谋,也是出于对自己的军事上有一定的帮助.赤壁之战以后,曹操退回北方,周瑜又病死.刘备也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占领了荆州.而当立首功的庞统却是一无所获,曹刘孙三家势力都没有接纳他.鲁肃掌管东吴大权以后,向孙权推荐庞统.孙权对凤雏先生的大名也是很仰慕的,但真正见到庞统,就不高兴了,因为卧龙先生的风采他是领教过的,但凤雏先生的外貌却不敢恭维.加上他又对周瑜有些藐视.使得他为东吴集团效力的愿望落空.后来庞统又来到荆州的刘备集团,因为相貌原因,受到了同样的待遇,被刘备安排了一个偏远的县令之职.而跟他并驾齐驱的诸葛亮相比,诸葛亮比他幸运多了,诸葛亮早遇贤主,受到了刘备至高的礼遇,三顾茅庐也早已传为佳话,建立功勋,扬名于四海之内使寄居于篱下的刘备站稳脚跟,刘备集团把诸葛亮奉若神灵.而庞统之所以能进入刘备高级智囊团的核心,全赖鲁肃和诸葛亮的极力引荐,庞统一向自视甚高,靠裙带关系走后门这在他看来是君子不耻的.在刘备集团,诸葛亮早已是神,而此时的庞统并未给这个集团带来什么利益.卧龙,凤雏得其一可以安天下,但一山容二虎必然会失去平衡,自然地庞统急需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生平所学必须有所建业.不然就会屈居诸葛之后,被世人看轻.当庞统的征西大业顺利进行时,马上就要建功立业了,此时刘备收到孔明书信一封“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⑨此时叫他小心,他如何能住手,功名唾手可得.只觉得是孔明在嫉妒他.庞统和诸葛亮一样,都是文人,他们运筹帷幄是其强项,而深处前线,决战两军阵前,就是他们的弱点.刘备曾劝阻庞统,但他还是一意孤行换乘了刘备的白马,按照自己的意图抄近道上险山,本来该刘备的劫数他却来承担了.此处地名落凤坡.似乎早已注定,可怜一代谋臣竟死于乱箭之下.时年止三十六岁.眼看就要功成名就时,却“雏凤坠地,成就卧龙升天”.也铸成了他悲剧性的人生.
三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
(一)庞统自荐遭冷落的原因
1)庞统怀抱经天纬地之才却遭遇坎坷,究其庞统三次自均荐遭冷落的原因,有其客观的原因——貌不惊人.庞统的相貌是:“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正因为如此,孙权见了“心中不喜”,刘备见之“心中不悦,”这是庞统自荐遭冷落的客观原因.
2)庞统自荐遭冷落的主观原因.(1)骄傲自大,是庞统自荐遭冷落的主观原因之一.在孙权召见时,问其所学,“以何为主”他不正面回答,而是“不必拘执 ,随机应变”,问其才学,与公瑾比何如,庞统回答:“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而不是正面陈述自己的才学和特长.庞统在回答问题时有轻视孙权平生最喜欢的周瑜之意,引起了孙权的不满,落得“狂士也,用之何益”的结局.而在刘备召见时,“长揖不拜”,并未拿出荐书,既是对君主无礼,又反映了庞统自傲,意气用事,欠缺自我修养.在任耒阳县县令之职时,自认为大贤小任“县中之事,并不理问,每日饮酒,自旦及夜,只在醉乡”,充分反映了庞统自傲自大的思想.(2)不饰容貌,是庞统自荐受冷落的又一个主观原因.适当的修饰外表形象,一方面凸显自我素质和审美观和欣赏水平,也是对礼召对象的尊重,是做人的基本礼节.但庞统自以为有才,“道袍竹冠,皂涤素履”,不饰容貌,这是对君主不尊,自然得不到君主重用.(3)未及时呈上推荐信.在见刘备之前,庞统身上有两封推荐信,一封是鲁肃写给刘备的:“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如以貌取之,恐负所学,终为他人所用,实可惜也!”另一封是孔明:“言凤雏到日,宜即重用”.但是庞统见刘备时,没有呈上推荐书,只是自己简略陈述,错过了推荐良机,因而只得到了“百里之外的耒阳县令之职”.
如果庞统不死,蜀国或许会苟延残喘很长时间,但是灭亡是不争的事实,蜀国终究会灭亡.(历史的角度啊)
首先,一个国家的存在与否与个人的关系有,但是并不是最直接的;一个人是无法阻止历史的进程的,诸葛亮多次的北伐也是积年无成,除了杀王双,张合,夺取了武都、阴平,其他的基本上是徒劳无功.我们并不是说诸葛亮不努力,而是说蜀国灭亡有它的必然性:
一、曹魏不会立刻灭亡
曹魏虽然在三国演义中老说啊,什么篡汉啊之类的,但是曹魏的实力依旧很雄厚,三分天下有其二,无论是人力,物力,蜀国都远远比不上;我们仅从兵力上说,曹魏60万,蜀国10.2万,东吴20万,这就是极大的差距,仅凭一两个人,是无法消灭这个差距的;
二、益州不是进取之地
益州虽然易守难攻,但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你连军队出去都很困难,更别说粮草啊,辎重啊什么的了;对于刘备来说,进了益州,等于进了保险箱,因为不用再到处乱逃了,但是同时也进了死胡同,蜀国的未来也就那么大了;
三、与士族的矛盾
刘备的政权有三股势力,在之前的刘璋集团,益州本土居民,还有刘备的集团;刘备自然更倾向用他自己集团的人,但是士族们大多离心离德,不支持你;有些本土居民,要么散布曹魏不可战胜,要么大肆宣扬刘备必败啊什么的,具体的你可以在参照品三国
四、诸葛亮不是将帅之才
注意,三国演义对诸葛亮升华了,什么上方谷啊什么的,但是大多是子虚乌有,靠不住;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评语,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治国来说,诸葛亮无敌;管理百姓,也是一等一;治理军队,也没问题;但是要说出奇谋,寻找战机,这就不是诸葛亮的强项了;也就是说,诸葛亮只能打正规战,但是战场形势一旦有了变化,他就猫抓了,不知道怎么办了.
五、庞统能力有限
庞统在他的整个一生中,只有一件大功劳,那便是帮助刘备得到了益州,而且,还有很多人的功劳也很大如:法正等等,但诸葛亮的功劳,却远没有人能比,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地位,层面,庞统远远比不了;可能你会说,庞统死得早啊,以后可能还有很多的建功的机会吗.但是由于篇幅有限,我只能说,诸葛亮是政治家,一流的政治家;而庞统只是一个一流的谋士,或叫做政客;所以庞统的水平还是稍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