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李清照的优美开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2 16:34:05

描写李清照的优美开头
描写李清照的优美开头

描写李清照的优美开头
李清照在南渡前后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及情趣,词风活泼明快、清新自然;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由婉约趋于含蓄深沉又贴激情豪迈,作品变成多写家国之痛、身世之幽,情调低沉.本文试图围绕李清照南渡前后的生活经历和作品内容,来浅析李清照前后词风转化之过程.
  关键词:李清照 生活经历 词风比较
  李清照(约1084--约1155),自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被誉为婉约正宗,其独树一帜的“易安体”,在宋代文坛上放射出独特的光彩.李清照的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李清照不仅在词的创作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而且还在词的理论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她在《词论》中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词论》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重要的理论文章.李清照的作品和她丰富跌宕的生平际遇是分不开的.靖康之变将她的生活划分为美满幸福与流离困苦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前期,她的词爽朗明快,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反映爱情生活,歌唱离情别意,轻快活泼的语言,可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后期,她生逢国变,家破人亡,颠沛流离,受尽人间残酷的折磨,词的内容多为思旧怀乡或反映个人身世的今昔之感,对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关怀也时有流露.其过于凄苦哀伤之情调,是那个时代与国家苦难在词中艺术的体现.追寻诗人南渡前后不同的生活轨迹,我们能逐步地感受到李清照词风由清丽婉约演变为沉郁激昂的变化过程.
  一、南渡前,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和真挚情感的抒发.
  1、描写少女的浪漫情怀,鲜活清新,空灵飞动.
  李清照的文学成就,与她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散文家,母王氏亦工文章.书香门第给李清照以较高的天赋和极好的家庭熏陶,为她的文学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家庭气氛的宽松开明,造就了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和心灵,其秉赋和潜能都获得了极大的发挥,奠定了其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
  李清照少女时代的闺阁词,大多数是为了抒发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她善于把热爱大自然的主观意识赋予在客观存在的事物中,在这些诗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天真活泼的少女对生活和大自然绘声绘色的描摹.且看以下三首:
  《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用白描手法,回忆在溪亭的一次尽兴的游玩,境界优美怡人,尺幅之短却给人足够美的享受.溪亭、暮日、莲塘、荡舟、鸥鹭美不胜收的景致,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兴尽”“误入”“争渡”“惊奇”寥寥数语,传神地写出了少女的快乐妩媚、天真浪漫.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墉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作者用笔为自己作了一幅特殊格调的“肖像”,传神之笔略加点染,并勾勒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娇羞多情的复杂心态.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李清照化用了孟浩然《春晓》的意境,灵巧有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两句,无限凄婉、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妙在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在这里,李清照借少女惜花、惜春的感伤,含蓄地述说着闺中生活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
  李清照早期的“闺阁词”,通过对大自然和人物情态的描述,抓住富有生活特征的细小事物,努力刻画出人物的情态和内心世界,情景交融、清新开朗、机柕天成.有评论家认为她此时的作品题材狭义,没有深度和广度,试想一位养尊处优十六、七岁的少女,能有这样的才华,是多么的不容易,难怪王灼称赞:“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
  2、描写琴瑟合鸣的新婚生活,轻倩绰约,自然妩媚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的儿子赵明诚结为夫妇.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幸福生活,夫妇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尽管其间由于政局变化使两家长辈经历了一些变故,但生活大体上是安宁的.由于李清照潜心于金石书画的整理与研讨,长期的“意会心谋、目注神授”,她的形象思维和审美能力受到极深刻的影响,这表现在词作中,就帮助她形成了高超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与心爱的丈夫朝夕相处,李清照时时表现出楚楚可爱、娇媚依人的神情,她的词记录了这段生活与情感.
  《减字木兰花》说: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喜爱梅花,常常通过咏梅自我比拟,这首词不是咏梅词,却以梅花的形象比喻自己,以活泼、清淅、浅俗的话言表现了一个少妇娇羞动人的姿容.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表露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在另一首《渔家傲》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相似的情调:“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以上两首词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词人在新婚时期,还处于花好月圆、轻松浪漫、和谐无忧的氛围之中.
  3、描写夫妇相思情愁的分居生活,即景取喻,缠绵委婉
  1103年,赵明诚游宦在外,俩人少则小别数月,多则一年半载,李清照初偿别离情怀,此时李清照词的风格发生了变化,一个“愁”字悄悄地来到了李清照的词中.往来的书信就成为李清照日常的慰藉,“云中谁寄锦书来”,这种情感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题在锦帕上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绵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留情话”.在这首词中所有景物的描写都包含作者的情思,“红藕”、“玉簟”“兰舟”、“雁字”、“月”、“花”融进了作者的相思之情、离别之苦.在此我们可见一个少妇在真挚地剖白内心纯真而又无计排遗的爱情,爱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痴,真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首词,表现了李清照善于描写人物的神情和心理状态,同时又善于用浅近清新的语言表达真挚感情的艺术功底.
  李清照这段时间虽然被相思愁苦所包围着,但毕竟是一种生离之愁.与丈夫往日恩爱的情景给李清照无限美好的回忆,也给了她对丈夫归来的信心与信任.重阳九月九,李清照向赵明诚传达“人比黄花瘦”的消息,期望引起丈夫的怜爱,以图早日团圆.
  《醉花阴》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李清照运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赋予薄雾浓云以人的感情,赋予黄花以人的特性,反衬她思念丈夫的愁苦,一个花容憔悴、玉肢柔弱的少妇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一个画面,一个特写镜头,将相思情怀以最经济而又最形象的表现.难怪她丈夫赵明诚读了之后深为叹赏,“自愧勿逮”.
  在饱尝了两年多的相思苦后,李清照又回到了她日夜思念的丈夫赵明诚的身边.这时候赵明诚集中精力收集金石书画,李清照协助校勘,《小重山》抒发了她此刻的欢愉心情.李清照这段时期的作品极其艳丽和温存,《凤凰台上忆吹箫》、《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行香子.七夕》、《鹧鸪天》、《庆清朝慢》等词令,都生动地表白了李清照的真情实感.
  李清照婚后至南渡前这段时期,文采飞扬,是其艺术创作的成熟期,无论慢词、小令均达到很高造诣.其学识更为渊博,艺术技巧更加娴熟,已基本形成独具特色的“易安体”:“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以寻常语度入音律”;以女性所特有的细腻和敏感提炼的艺术形象,即保持了唐五代以来的婉约词的本色,又创造了以个人身世为内涵的艺术格调;温婉中含遒逸之气,旖旎中透刚健、俊爽之美.
  二、南渡后,作品主要抒发忧国思乡之情和孤苦凄凉的生活.
  1、金陵期:描写流亡颠沛的离乡生活,满腹愁情,哀伤忧怨
  正当赵明诚、李清照在各自所喜爱的金石和词的研究上取得成就的时候,公元l127年四月,“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五月高宗即位南京应天府,改元建炎,自此宋室南渡.八月,赵明诚又被起用为建康知府.十二月,青州发生兵乱,李清照逃难南下,家财毁于战火.1128年,赵明诚和李清照在江宁相逢,晃若隔世.1129年五月,赵明诚任湖州知府,李清照本想两人在兵荒马乱中能够相依为命,却没想到又要中途分手.李清照单身在池阳,举目无亲,倍感凄凉.这个时期她的作品大都是怀念故土和故人之作,风格趋向沉稳、哀怨.《菩萨蛮》、《念奴娇》表达了南渡初期许多离乡背井、骨肉分散的人的共同感受.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华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更燃余香,更得些时.
  《念奴娇》: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脑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值得一提的是,赵明诚罢知江宁府,夫妇在赴赣水时,途经项羽庙,李清照写下了至今读来仍惊心动魄的《乌江》(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以歌颂英雄,用以讽刺宋高宗的逃跑主义和那些投降者,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国破家沦,李清照的心情格外沉重:只觉得“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临江仙》)、“永夜愤慨欢意少”(《蝶恋花·上巳召亲族》).白天“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夜晚“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上巳召亲族》);及至梦醒,一种“梦远不成归” (《诉衷情》)的惆怅又攫取了她的心,直教她“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捐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秋日里,她“仲宣怀远更凄凉”(《鹧鸪天》);到了冬天,她又“授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清平乐》).词人的满腹愁情,使得一向受到亲睐的桂花也受到了斥责:“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摊破浣溪沙》).
  2、服丧期:描写物是人非、国破家亡的深愁重哀,低回婉转,凄苦深沉
  ?1129年,李清照避难金华,赵明诚在独赴建康任职的途中病故.李清照背负对国破、家亡、丧夫的三重痛苦,漂泊转徙,多年收藏的金石散失殆尽,原来性格中的缠绵柔情、开朗直爽已随丈夫的逝去荡然无存,词情极苍凉悲苦.
  有论者曰:“易安《武陵春》其作于祭湖州以后屿?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
  李清照在《武陵春》其中的一首词中这样写道:“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含蓄与直率相结合,李清照将抽象的愁情具体化,变为有重量的实体,曲折生动又巧妙自然,委婉曲折的笔调写出了复杂的心情.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不得不独自一人继续逃难,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期间,她视同生命的大量古书石刻,在战火中“散为云烟”,所珍爱的书画铭器也屡遭盗窃.本来她所遭受的灾难已经够多了,而此时的她又祸起萧墙,偏偏又有几个专门拨弄是非的小人乘机落井下石,诬告李清照曾将家中收藏的玉壶奉送给金人,暗地里向朝廷弹劾她有通敌嫌疑.为了洗雪冤辱,她被迫沿着南宋朝廷逃亡路线而逃亡,想将家中所剩的铜器等物尽快奉献给朝廷.这就是有名的“玉瓶案”.幸好当时的南宋小朝廷疲于奔命,无暇顾及此事,才使得此事不了了之.
  1132年5月,李清照改嫁张汝舟,婚后不久,李清照发现张是个贪财好利之徒,李清照不堪对方的精神虐待,不顾宋代刑法之拘限,毅然告发张汝舟任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之时贪污.张汝舟被除去官职并流放外地,李清照因告发而入狱,幸得一位身居要职的远亲帮助,李清照两年刑期减为九日,百日婚姻终告解脱.但经此一连串接踵而来的打击,李清照再也支持不住,彻底病倒了,透过李清照晚年的词,我们似乎看到一个孤苦无依、终日以泪洗面、以酒消愁的嫠妇形象.
  3、孀居期:描写孤寂凄苦的晚年生活 忧患悲愤 凄苦苍凉
  在李清照的一生中,最传神地表达出她暮年心境的非《声声慢》(寻寻觅觅)莫属.这首词典型地概括了作者南渡之后飘零的生活,凄凉的处境和充满着哀愁的内心世界,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词用十四个叠字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情并茂,堪称创举.继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则更进一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即“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意,“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三句,将十四个叠字之愁,酒浇不去之意,在此略略点出,似淡却浓.
  下阕词人继续描写孤独与愁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这个“黑”字,是险韵,极难韵,在这里却押得即稳妥又自然,末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舌音、齿音交相重叠,是词人有意以这种声调来表现“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凄凉之境,读来让人心醉.“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点点滴滴”再次叠用,与前面的十四个叠字映照呼应.” 李清照这首词是流传千古的佳作.
  我们再来读一首李清照年老寡居时的感旧之作《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通过对中州盛日元宵佳节热闹景象和欢乐生活的回忆,与当前节日悲凉境遇和寂寞心情相对比,将半世飘零、身老他乡的满腹辛酸,以及对故国沦亡的哀伤和沉痛悲戚的感情,表现得曲折婉转、回肠荡气.因此南宋末年的刘辰翁在《永遇乐》词序中云:“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由此可见,此词的影响之大,感人之深矣.
  南渡以来,残酷的现实和流离的生活扩大了李清照的视野,阅历加深了,作品的内容丰富了.很明显,贯穿这一时期词创作的主线除了哀叹个人不幸遭遇,还有炽烈的爱国热情、忧时伤国的思绪抒发,词风流动出豪迈激昂之气.
  《渔家傲》一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若与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相比毫不逊色.清朝的词人黄了翁在他的《蓼园词选》中写道:“此似不甚经意之作,却浑然大雅,无一毫脂粉气,自是北宋风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在词的艺术风格上具有多样性的特色.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记梦”,虽写梦境,其实是现实生活的形象反映.李清照南渡之后,曾在海上航行,历尽了风涛之险.词中所反映的内容,与她所经历的真实生活的感受有着一定的联系.
  李清照进入梦境,身临天宫并与天帝对语,向天帝诉说自己的艰难处境和远大理想.“路长日暮”和“谩有惊人句”的嗟叹,表现了她要求摆脱现实苦难以及生逢离乱之世徙有才学而报国无门的苦闷.“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句描写了李清照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乘长风高飞远举,直向仙山蓬岛,在理想的国度中求得精神上的慰籍.
  这首词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作者创造出虚无缥缈的梦境,把天上的银河与人间的河流联系起来,把闪烁的星群想象成为挂满篷帆的航船.作者正是乘坐这艘“飞船”驶入天上的神仙世界,受到“天帝”的接待.这的确是“穿天心,出地腑”的神来之笔.李清照这首词既有李白的放浪姿肆,又具有杜甫的沉郁顿挫,这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终于使这首《渔家傲》成为《漱玉集》中独具特色的词篇
  1155年,李清照怀着“永夜恹恹欢意少”的孤寂与“致死薄殷周”的悲愤,孑然一生,郁郁而终.
  纵观李清照南渡后这一时期的词,孤独凄清的情怀自始至终都流动于其中,面对着祖国山河的沦丧,她沉痛无比,更加上家亡、夫死,她漂泊无依,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对于她来说,都是漫长而凄清的,她常常独自品尝孤独寂寞,让痛苦与寂寞吞噬着自己的灵魂,因而伤时感怀.她把自己的这种深悲剧痛熔铸于其词作中,因此这些伤乱之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孤雁儿》等篇,真可谓是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无人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不曾有半点雕琢矫饰,这些融和着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都是来自词人真实的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活、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
  “国家不幸诗人幸,话到沧桑句便工.”应该说,最能体现李清照词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的作品出现在南渡之后.因为她这部分的词作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真可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三、结束语
  综上对李清照身世经历及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比较,从总体情况来讲,李清照词作的风格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不同的特点.所谓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可以这样说,李清照的全部词作,构成了一部描述人性变化、展示心灵历史的宏著,从她的词作中,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李清照生活和思想上的巨大转折,从她的词作中,我们必然能逐渐推断出社会和家庭的双重悲剧是造成李清照词风前后迥异的客观原因,那个风云不定的大动乱年代一定会改变作者的词风.
  李清照的情感世界是独特的,她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独特的,李清照词作前后形成不同风格的其他因素,还在于她对不同文学样式应该表现不同内容的观念而产生的,她的身世经历找到了词这种最佳表现形式,并且也确实达到了一个高峰.所谓词“别是一家”,是对李清照词风不同风格的又一合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