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热爱生命读后感7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21 11:36:07

求热爱生命读后感700字
求热爱生命读后感700字

求热爱生命读后感700字
可以说,《热爱生命》描述的是一个淘金者的故事.主人公独行于茫茫旷野上,他的同伴离他远去了,他陷入了困顿中.他该何去何从?
那时,他拥有的东西不多.一个疲惫不堪的身躯,不知道还能撑多久;一个沉重的包袱,那似乎是他身上最贵重的东西——黄金,此时于他无益,甚至是足以致命的东西,这是个太大的累赘;一支猎枪,这是他防身的武器,却找不出一根子弹;还有那丰富的幻想力,他曾设想比尔会在前方等着他并与他一起南下,结果比尔早死于狼口.饥饿的他也曾设想美美地吃上一顿鹿肉,却可望不可及.严峻的事实使他更感饥饿.丰富的幻想力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一次又一次受重创;他唯一可以感爱到的实在的依靠是那67根火柴,它曾温暖那颗失落无助的心,并给他以前行的些许勇气,所以他视如珍宝般地小心包裹.文中有一个细节,他将 那67根火柴数了4、5次仍“意犹未尽”地想再数数,这有点卑琐的举动也许看起来会很可笑,可是火,对于处在那样未知的、恐怖的自然界里,是多么重要的工具和能源.他珍惜火柴,因为他珍惜他的生命.
那时,威胁他生命的因素很多.首先是孤独,孤独意味着无助.无助地行走在危机四伏的旷野中,孤独一次又一次企图吞噬这个单薄的生命.其次是饥饿,饥饿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他只能靠桨果之类充饥度日,而这些东西又是稀少的,他只有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着,以致在获救后,他歇斯底里地囤积食物的行为也能让人感受到当初的饥饿是怎样胁迫着他的生命.最后是狼群的威胁;狼群在他周围频频出现,他也曾看到狼群捕食时那撕咬的血腥.当他面对同伴的尸骨时,那种感觉就更深切了,因为那昭示了他的命运.他与那头病狼之间存在一种竞争关系,他们为生存权利而战,谁倒下来就意味着对方的胜利.环境逼迫主人公回到那个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因为适者生存.
文中没有言说的是对生活的渴望,主人公用行动证实了一切.
在生存信念的感召下,他无所不能.因为有信念,即使过着风餐露宿,食不裹腹的日子,他仍坚持着;因为有信念,取舍就有了原则.再耀眼的黄金的光辉此时也显得暗淡了.因为有信念,无惧路途的艰险,无畏敌手的凶猛.
《热爱生命》制造了一个绝境,在这样的绝境中主人公通过自己的行动,在他寻找求生之路的过程中,我们也抽丝剥茧地看到了生命的原意.不是对财富的迷恋,不是对飞黄腾达的向往,仅仅是为了活着.是的,就是为了活着,虽然听起来是那么简单,但它却是一直支撑着主人公的支柱,对生命本身的渴求,使他的咆哮能吓退一只熊并在最后咬死了病狼.读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我们常常也会为平庸中的一点升迁或占有而趾高气扬吧,也会为贫穷时的一点不公或失去而气急败坏吧,难道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或生活的全部?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欲望只会让人更加头脑发热,更加迷茫.对一些得失、荣辱,我们之所以有的时候无法看得开,恰恰在于我们把它们放到了放大镜下面,于是它们成了我们眼中的一切.我们总会因为“为什么别人有而我没有”焦虑过,因为“为什么该我有而我没有”气愤过,也许这些想法本身并没有对错,但在这一切都无法实现或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的时候,我们又何妨把它们统统放入生命的本意这个前提下,把它们和活着的幸福比较,把它们和人生的漫漫旅途比较?可能这会让我们更心安理得一些吧.
当然,我更钦佩的是主人公即使在这样无助的关头依然能维持一个人的尊严——他没有为了活下去而去啃食同伴的尸骨.在他的生命受到如此严重威胁的时候,当饥饿在不断榨干他的生命的时候,他能有这样的举动实在令人感佩,我想假如他在这时去吮了同伴的骨头,那么这个故事便不会如此深刻地打动人心,甚至有些让人厌恶.正是因为在这样生死存亡的关头,主人公所表现出的人性而不是兽性,让我感动于生命的伟大.
(二)
不过,当我面对小说中那个抛弃了同伴的比尔时,我又无法认定他就是一个坏人,认定人性在他身上展现的就是恶的一面.因为小说毕竟是虚构的,我不知道真实的生活会是怎样,如果我是比尔,在那样的环境中我会怎么做?是不是一样会弃他人于不顾,因为我也想活下去,而受伤的同伴在那时是否就成为了我的累赘?一样是为了求生,一样是对生命的渴望,我真的能大义凛然地谴责比尔的行为吗?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我又想到,如果是在中国的小说、电视剧里,可能我们更多地会看到这样的情节:两个同伴在面对生死威胁时,那个受伤的总会含着眼泪说:“你走吧,别管我了.”而另一个一定会怒不可遏地大吼道:“我绝不会丢下你,背也要把你背出去”或者“要死也要死在一块儿”之类的豪言壮语,最后的结局又大多是好人有好报,两个人一起化险为夷.但是,这真实吗?是普遍存在于人性中的东西吗?还是比尔的做法才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呢?在中国从小的教育中,好像好人总是不怕死的,在面对民族大义和各种原则的时候,他不习惯妥协,喜欢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而坏人大都离不开贪生怕死的套路.好像比尔求生这件事情本身,就足以支持我们对他做出道德上的审判了.可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动机有很多,有的人是为了一日三餐,有的人是为了拯救全人类,我觉得既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么这个法律上的平等,就并没有考虑道德上的因素.不能因为一个人怕死,就判他有罪,不能因为一个人的行为不能给你以感动,就否定他求生的权利.最起码,善与恶的界限不能这样简单地划分.
而生命究竟有多大的潜质,究竟能在多大的程度上展示出它美好灿烂而不是丑陋邪恶的一面,我觉得是我们的教育和德育应该认真思考的.尤其是我们平日的教育环境往往是和平安定的,它掩盖了一些潜在的危机,使我们看不出一些深层的本质;而真正展现出这些本质的时候,往往是一些危急关头,这些时候,既是对教育最好的检验,却又是教育最无力的时候.教育的作用在这样的关头是会获得理想的回报,还是无情的打击,关键是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究竟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思考有很多,却总是理不清头绪,无法清晰记录,是遗憾,也是继续思考的动力.


讨论
热爱生命,是每一个生命体最基本、最不可缺少的基质,也是自己最不可放弃的权利,也是自己最不可让渡的责任.热爱自己的生命,热爱生命世界,乃是教育最不可背叛的基点.
教育,唤醒人对自己生命的热爱,无论是对教师、校长还是学生.
承担起自己生命的责任,如这里的主人公一般.
完整地说:“自己”热爱生命、包括自己的生命

读书
灯,灯光依旧亮着,不能熄灭。几只小虫围绕着灯光。对于那些小虫来说,一切发出耀眼光芒的东西都是它们的理想乐园,也是它们的神明。简单的崇拜,以致奋不顾身。如果可以我倒很想做一只小小的飞虫,每个夜间飞向最吸引我的某个光源。在那里玩乐,在哪里祈祷,在那里奔向另一个世界。
从遥远的梦幻回到现实,摆在我面前的还是堆积如山的资料与星罗满布的习题。熬过今夜,就能从书中逃回到这个世界。在书...

全部展开

读书
灯,灯光依旧亮着,不能熄灭。几只小虫围绕着灯光。对于那些小虫来说,一切发出耀眼光芒的东西都是它们的理想乐园,也是它们的神明。简单的崇拜,以致奋不顾身。如果可以我倒很想做一只小小的飞虫,每个夜间飞向最吸引我的某个光源。在那里玩乐,在哪里祈祷,在那里奔向另一个世界。
从遥远的梦幻回到现实,摆在我面前的还是堆积如山的资料与星罗满布的习题。熬过今夜,就能从书中逃回到这个世界。在书海里漫游,达到幻灭的程度,才能从书中抽出思绪,让呆滞的大脑休息片刻。
我,我不明白。在现在这个年代,怎么还能说只要读好书,就会发财。这种想法让我感觉好呆。难道只要读好了书,就一定能发财吗?那全世界的人都会去读书的,我相信。
爱我的爸爸,疼我的妈妈,也不知道你们是不是真的对我好。我说了那么多,你们都明白了吗?我不是要反抗什么,只是要你们看,我不满的地方。别只是以自我为中心展开思想,你们认为的一切都是对的吗?你们所想到的都是最好的吗?别再互相争吵,似乎和文革那会一样,谁没有心机,就会被铲。难道不觉得累吗?我觉得好累、好累……
我读,我会读书,会读好书,但那不是被逼出来的,那样会让我感觉想吐,好想哭。我怕,怕什么,怕老是背书,怕别人说我好白痴。你,你们,只会说“你要第一,没第一也要上班里前十名。制定好计划,编排好剧本,我成为里面的主角儿。我想告诉你,我就快要发羊颠疯。
不是每个人都会读书,读书不厉害也不一定就会输,我并不是想要说我会读书不在乎。我只希望你们能够清楚,我不是你们的玩偶,请别为我编织自己的人生。
读书的阶梯
如果说人生是环环相扣的链条,那末读书大概就会有阶梯。
这阶梯的第一步,便是青年时代的读诗。我们的读书,似乎都是从读诗开的头。不仅读,那当儿确乎自己也在写着。梁实秋先生说:“大概每个人都曾经有过做诗人的一段经验。在‘怨黄莺儿作对,怪粉蝶儿成双’的时节里,看花谢也心凉,听猫叫也难过,诗就会来了,如枝头舒叶那么自然。但是入世稍深,渐渐煎熬成一颗‘煮硬了的蛋’,散文从门口进来,诗从窗口出去了。”
紧接着读诗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的热情尚未全部落潮,就去读散文。散文是情感性质的,需要赤忱的心去体验感应,等到散文失却了吸引力,记录人间悲喜剧的小说就受到我们的青睐。
小说读多了,世态冷暖也经历知晓了,光是原地打转不行,需要一种形而上的提炼和升华,哲学就来找我们。
读了哲学,人变得明快透彻,但还应保留一分稚嫩和天真,太彻底了,心灵有的空虚,人生感到孤寂,总想皈依什么,那时忙的空虚,人生感到孤寂,总想皈依什么,那时忙不迭地寻觅宗教读物了。
一俟练达人情、洞察世事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就雅俗都赏、深浅不分了。
小孩子喜欢喝糖茶,老年人爱好品苦茶。读书大概确乎有着阶梯。曾经有人指出,读周作人先生平实冲淡的文章,需要用人生的阅历去铺垫。
有人永远读诗。有人只读浓得化不开的散文。有人读读小说就够了。
只有一部分人,在读书的阶梯上不断地走下去。
这些够吗?

收起

关于生命的思考
1
  曾看过一篇文章,里面介绍了一部影片,其中有个场景让人无法忘怀:一个赛车手问一个寡妇:"一位雕刻家问,如果博物馆失火了,里面有一幅名画和一只猫,你会先去救哪一个?"寡妇反问道:"那位雕刻家怎么说?"赛车手告诉她说:"雕刻家说,当然要先救那只猫。"寡妇甚是不"为什么要先救那只猫呢?"赛车手平静地告诉那个寡妇:"因为雕刻家认为猫是生命。"
  当我看到这个...

全部展开

关于生命的思考
1
  曾看过一篇文章,里面介绍了一部影片,其中有个场景让人无法忘怀:一个赛车手问一个寡妇:"一位雕刻家问,如果博物馆失火了,里面有一幅名画和一只猫,你会先去救哪一个?"寡妇反问道:"那位雕刻家怎么说?"赛车手告诉她说:"雕刻家说,当然要先救那只猫。"寡妇甚是不"为什么要先救那只猫呢?"赛车手平静地告诉那个寡妇:"因为雕刻家认为猫是生命。"
  当我看到这个小小的情节的时候,既是羞愧又是感动。羞愧的是:如果是我,肯定会毫不犹豫的抱起名画拔腿就跑,甚至在安全地跑出博物馆后还不忘抱怨几句:妈的,这画怎么不是凡高或达芬奇的!令人感动的是:在逃命尚且不及和名画的诱惑下,竟还有人有如此伟大的胸襟和细腻的情怀去顾虑到一条小的不太值钱的生命。名画和猫在价值上固然是不可相提并论的,但对生命的关怀和珍惜,却使雕刻家做出了先抢救生命的感人举措。小小的举动折射出对生命的可贵态度:生命,哪怕是一只不值钱的猫的生命,仅仅因为它是一个生命,仅仅因为这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理由,也值得人们去珍惜去抢救。这个小小的情节映射出人性的光辉,弥漫着人情的芬芳,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在这里,生命歌唱出伟大的动人旋律。
  由雕刻家舍名画而救猫的故事,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几件耳熟能详的"有中国特色"的事:
  古代版:打虎英雄武松在张都监府滥杀了无辜还在墙上留名,被世人称为豪迈、英勇、正义的代表。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一个老师在上《景阳岗》这篇课文时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可要像武松那样勇敢无畏啊!"我也记得教学参考书上面确实是这样写的:要培养学生武松般的勇敢豪迈之类的精神。我不知道当孩子知道武松在鸳鸯楼上的杀人如麻后会不会对这样的"英雄"感到恶心。对于一个连小丫环、妇人也不放过的"英雄"进行歌颂确实令人感到不寒而栗。同样的例子还有《说唐》里的王世充,砍了仗势欺人的土豪恶霸的妻儿与家仆后,还敢作敢当似的题诗于壁,还被后人说成豪气干云的。(史籍中,杀人如麻者反被当作英雄大加赞颂的当多如牛毛,伟岸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雍乾之流,卑贱如李逵鲁智深黄巢之徒。)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无数的优良传统,唯独对生命缺乏真正的认识与体会。个人的生命在历史上从来都没有被真正地尊重过,在一些伟人的眼里,除了自己的生命,仿佛别人的生命就是多余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功成而被上苍派来的"枯骨"。甚至在英雄的颂歌里,生命的痕迹也被史家们一一抹杀了。
  现代版:伊拉克战争打响了,中国的名记伴同媒体不遗余力地进行详尽的报道,并在央视开通一个专门的频道全天候进行追踪,耗资不菲,就怕国人眼珠漏了什么,同时也充分表达了国人对战争的痛恨和对伊人民的同情和关怀。在伊拉克战争的第3天,山西省吕梁地区煤矿发生瓦斯爆炸,致使孝义市驿马乡孟南庄煤矿87人遇险,只有15人生还。同日,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一辆中型客车翻车,造成当场17人死亡,21人受伤……然而我们颇有国际主义同情心的媒体却在此时鲜有报道更别说追踪了。(见2003年4月4日《中国经济时报》刘洪波《虚伪的生命关怀》一文)
  "物以多为贱!"不知是不是中国人太多了,生命也跟着贱了起来,还是国人无端地死了一千个也比不上一个美国大兵在伊拉克被干掉还值得上镜。从类似的事中,反映出一些人对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生命的漠不关心。(而至于像被惨无人道地活活打死在收容所里的孙志刚,简直就是光天化日之下对生命的直接凌辱和杀戮了。)
  听说版:一个卡车司机,不小心撞翻了一个路人,这时他并没有停车救人,而是加紧油门逃之夭夭。还有一个更是残忍,撞翻了人以后,赶紧刹车,发现路人一息尚存,这时,他所做的并不是赶紧送人医治,而是下车理论一番,指责路人不守交通规则害得自己撞翻了他,结果贻误了抢救时机。
  在责任与道义面前,生命被司机叔叔们忽视了,不是忽视,是彻底的遗忘。有时候他还担心撞不死你,因为撞个半身不遂终身残疾的,理赔的时候就麻烦多多了,而撞死了,赔个几万块的也就了事了,况且这几万块未必就掏自自己的腰包。
  当然,没有哪个司机愿意撞上人,但如果每个开车的人,对他人的生命多一份敬畏,对他人的生命多一份怜悯,对他人的生命多一份疼惜,我想,那些丧生车轮之下无辜的人肯定会少了许多。
  目睹版:两年前,父亲不幸发生了车祸。凌晨4点多被送往医院,由于家人没有及时通知,所以到早上7点多的时候我才从单位赶到医院,到了医院,我看到父亲的大腿和手臂上裹着一些被鲜血染红了的纱布,血水还在一滴滴地往下滴。后来我才知道,在这漫长的三四个小时里,24小时有人负责的医院仅仅只是给一个严重失血的老人一捆纱布。当我到手术办公室希望尽快进行手术的时候,四个医生的意见惊人的统一:上班时间还没到。我一直搞不清楚的是:为什么面对一滩滩的血,这些人还能谈笑风生地喝着茶泡着话。这事一直藏在我的心里不太愿意提起,因为我一直担心自己会忍不住说出些不堪入目的言语。顺便交待一句,后来每当我在书上或人们的口中看到听到诸如"无耻"、"禽兽"之类的字眼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便中浮现出那几个医生圆圆的白白的脸。
  在那医院的十来天里,我不止一次看到一些人因无钱押"定金"而被拒绝在手术室外的,一些人涕泪俱下苦苦哀求也被置若罔闻,至于那些因为没有更多的钱继续住院接受治疗而卷铺盖走人的就更不必说了。
  生命在最不应该被遗忘的地方被严重地丢失了,那些人,他们总是被人说是"尽职尽责",但绝少会在无钱的情况下先抢救一个哪怕是濒临死亡的人,他们"评先评优",办公室也挂满了各种锦旗,但绝少想到应该对别人的生命负最起码的良心和道义。
  是什么造成我们的社会一些人对他人生命关怀的普遍缺失呢?是什么造成在金钱、责任、道义面前生命的自觉不自觉的缺席呢?这是近来一直缠绕在脑海里的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我不具备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或者伦理学之类的渊博学问,我的能力不允许我给出一个像样的答案,但我深深地知道:一个生命的消失,不管是归于自然的消亡,还是意外的半途夭折,不管是自己对自己生命的残杀,还是外界对生命的屠戳,于这个世界都是瞬间而过的,然而,对那个生命来说,却是全部,却是永远的伤痛。一个生命自其诞生之日始,不管他是卢旺达难民之子,还是印度贫民之女,都该有权利去尊重并发展,成全其生命。不管是多么的卑微与平凡的人,也有权利要求充分发展自己的生命,也有权利要求这种义务转换成他人生命成长的关怀的责任。德国的弗洛姆说:我相信人有实现自己的权利。美国的爱默生说过:世界是微不足道的,只有人是一切。两个不同国度不同领域的思想家,却有着对人,对人的生命共同的情怀,那是因为他们都真切地意识到:生命是人世间最可宝贵的财富。
  有一次,弘一法师到学生丰子恺家,丰子凯搬出一张旧藤椅请老师坐。弘一见旧藤椅并不忙着坐下,只见他先把藤椅轻轻摇晃了几下,然后才缓缓入座。丰子恺很是纳闷,不知个中缘由又不好开口向老师请教。而后一次又发生了同样的事,丰子凯便问老师为何这般,弘一平静地说:你的藤椅旧了,易生虫子,如果就这样坐下去,想必一定会坏了它们的性命,所以摇动藤椅以示它们留意。
  几年前,当我看到这则故事时,很是不以为然,认为这只不过是出家人的菩萨心肠,区区小虫何劳大师如此谨小慎微的对待呢?甚至还以为这是一种精神的卖弄和做作的慈悲。当我接触"生命化教育"以后,当我对生命有了更多的关注和了解以后,才知道,弘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已经达到了多么高超的一种境界啊。他的一言一行,他对生命的态度,已经不是凡夫俗子所能理解和想像的了。如此博大的善与关怀,如此细腻的生命情怀,皆来自于对生命的真正体认。一个连虫子的生命都无比珍惜的人,会做出对一切有生命的人和物横加糟蹋的事吗?(实在想像不出这样的人会做出对不起生命的事来。)一个人,对人世间的一切哪怕是一文不名的生命越是热爱、亲近,并且能够设身处地地孜孜不倦体验、理解、怜悯、敬畏、帮助,他的生命才会更精彩更有价值,也才是一个真正懂得生命意义的人。对于生命,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这决定了我们自己生命的价值。践踏生命者,自己的生命必被人践踏之。珍惜生命者,其生命自展现其价值和意义。如果个人的生命一再地遭到漠视和敌意,如果个人的生命依然如尘埃之轻如芥蒂之微,那么,我们早晚得为对生命的漠视付费,而这费用是昂贵的,它直接指向每个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
  当我开始对"生命"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开始有了更敏锐的感触和体会,便愿意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有了更多的关怀和期待,对生命的态度也有了较大的改变。比如先前,我相信一个人的一句话:即使印度饿死了一百万个人,也比不上我的牙疼更严重更厉害。现在我则信奉海明威的"……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每个生命的丧失,每个远方的陌生人的消失,都和我们有关,都会引起善良的人们阵阵的疼痛。这不是虚饰的关怀,而是基于对生命深切关怀而发自内心对生命的珍惜与呵护,是基于对生命被漠视的愤怒与鄙视而发自内心的呼喊和渴望。
  尽管个体的生命屡受漠视与践踏,但我还是愿意相信,生命焕发出来的光彩,将使一切丑恶行径黯然失色羞于人世的。有这样一句话:"神的筛子或者缓慢一些,或者有时候必须稍待时日,可是神的筛子却很细密,珍珠和泥沙休想逃过时间的考验"
  合理的社会应该是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都能激扬生命的内存,也都能自发地找寻并可望找到属于生命的角落。一个每个人都能焕发出生命最大潜能的社会,这不仅仅是一个理想和向往,它是应该可以实现的。生命的厌倦与疲惫来自于生命的无希望,无希望则来自于对生命的漠视和轻视。如果每天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抽枝拔节,生命就会永葆清鲜,就能感受到生命的成长,同时也愿意为他人生命的成长付出终身的辛勤。
  只要细细地体味,反复地想想,当"生命在你的关怀下生动地展开",那将是多么美丽的一种情景啊!
修改回答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