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要千里跃进大别山转入战略进攻?谢谢了,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12:42:12

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要千里跃进大别山转入战略进攻?谢谢了,快!
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要千里跃进大别山转入战略进攻?
谢谢了,快!

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要千里跃进大别山转入战略进攻?谢谢了,快!
为了经略中原,取得变化全局的作用,中共中央决定把战略进攻的矛头首先指向大别山.大别山雄峙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人民解放军如果能占领大别山,就可切断国民党军津浦、平汉和陇海三条交通线,还能东慑南京,西逼武汉,瞰制中原,直接威胁敌人长江防线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统治,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第一,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缓解了解放区军事压力.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重兵聚集陕北和山东,进行重点进攻,形势十分严峻.黄河,从陕北到山东呈“乙”字形.蒋介石的战略企图是,集中主力于陕北、山东两翼,实施进攻,而将南线我军压缩在“乙”字形的弧内,聚而歼之.联系两翼的战线中央,则凭借黄河天险只部署少量兵力防御,就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中央部分就成了要害和薄弱部分.而刘邓大军所在的晋冀鲁豫战场是连系东西两战场的中间地带,正像这个哑铃的“把”.这也是国民党军兵力较为空虚的一段.中共中央交给刘邓大军的任务,就是砍断这个“把”,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邓小平对他的部下说:我们晋冀鲁豫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大战场.我们要坚决执行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方针,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出去挑的担子越重,对全局就越有利.为了实现跃进大别山、夺取中原的战略计划,人民解放军采取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周密部署.三军配合,即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从中央突破,挺进大别山;以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左后一军,挺进苏鲁豫皖地区;以陈赓、谢富治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右后一军,挺进豫陕鄂地区.两翼牵制是:以西北解放军在陕北出击榆林,调动胡宗南军北上;以山东解放军在胶东展开攻势,继续把进攻山东的国民党军队引向海边.两翼牵制便利了三军的配合.这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这就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在4个月的作战中,三路大军互相配合,共歼敌19万5千人.1947年12月底,三路大军在豫南的遂平、西平地区胜利会师,它们的三个解放区联成了一片,创建了江淮河汉之间的中原解放区.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阵地.从而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南线的战略部署,有力地配合了西北和山东野战军粉碎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作战,极大地缓解了老解放区的军事压力.
第二,开辟了新解放区,缓解了老解放区经济压力.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解放区面积减少,人口减少,再加上自然灾害,经济极为困难.在陕北地区,本来就是贫瘠地带,陕北人民供应中央机关和陕北少量部队已很困难.由于战争的破坏,1947年,陕北的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军队和老百姓一同处于忍饥挨饿的状态.在华中,1946年3月发生严重灾荒,灾民达400多万,缺吃少穿.1947年春,共产党最重要的兵源、粮源之一的太行山区普遍干旱,粮食歉收,到1948年,全区26个县共有灾民73万余人.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前,太行山老根据地的人民不但要负担刘邓12万主力,还要负担徐向前的7.8万部队.解放区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后,建立了鄂豫皖解放区,经济负担由新解放区来承担.部队也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刘伯承、邓小平还亲自和战士们一起缝制棉衣等.这些都极大地缓解了老解放区的经济压力.
第三,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之后,立即开始了攻城掠地、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斗争,并在辽阔的中原战场上充分发挥我军运动战特长,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调动和吸引国民党军南线全部兵力160多个旅中约90个旅左右于自己的周围,迫使国民党军队处于被动地位.三路大军在其他地区也发动了广泛的游击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原地区的军事形势.这样,不仅调动了山东、陕北两个重点战场的敌军主力回援其根本重地,而且迫使敌人把战线由黄河移到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战略要地武汉,这一战略举措迫使国民党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从而扭转了全国的战局.在这一伟大转折中,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更起到了战略进攻的先锋作用.由此可见,刘邓大军挺进并转战大别山,与陈粟、陈谢兵团的外线出击,从根本上改变了全国战局,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