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2个诸子故事表格形式,要有故事题目,主要内容,还要有故事寓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0:18:59

跪求2个诸子故事表格形式,要有故事题目,主要内容,还要有故事寓意!
跪求2个诸子故事
表格形式,要有故事题目,主要内容,还要有故事寓意!

跪求2个诸子故事表格形式,要有故事题目,主要内容,还要有故事寓意!
孔子问礼于老子 老子问孔子读什么书,孔子说在读《周易》,并说圣人都读这本书.老子说:“圣人读它可以,你为什么要读它呢?这本书的精髓是什么?”孔子说:“精髓是宣扬仁义.”老子说:“所谓仁义,是一种惑乱人心的东西,就象夜里咬得人不能睡觉的蚊虫一样,只能给人们增加混乱和烦恼罢了.你看,那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来高,地自来厚,日月自来就放射光芒,星辰自来就是排到有序,草木生来就有区别.如果你修道,那就顺从自然存在的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宣扬那些仁义之类的有什么用呢?那不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可笑吗?”
老子又问孔子,“你觉得自己得道了吗?”孔子说:“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没有得到啊.”老子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人,那人们会争着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都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然而这些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个人心里没有对道的正确的认识,那道就绝不会来到他的心中.”
孔子说,“我研究《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讲说先王治国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谒见了七十多个国君,但他们都不采用我的主张.看来人们是太难说服了!”老子说,“你说的‘六艺’全都是先王时代的陈旧东西,你说那些又有什么用呢?你现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陈旧的东西.”
孔子请教完了周礼,就决心回到鲁国不折不扣地恢复周礼.老子对此持保留意见.因为礼虽是必要的,但要全面恢复周礼,恐怕是无法办到的.世易时移,一些周礼已不适合当时的情况了.因此老子对孔子说:“你所说的这些人,他们的尸骨都已腐朽,只是他们的言论还在罢了.并且君子遇到合适的政治时机就从政,时机不合适就象蓬蒿一样随遇而安.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密藏,不让别人看见,虽然富有却象什么也没有.德高的君子往往象个愚钝的人一样毫不外露.你应该去掉你的骄气和欲望,去掉你所表现出的姿态与神色,去掉你那过于苛求的志向,因为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一点好处.我所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
孔子不知该如何回答,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志向:大丈夫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参观完了其它地方之后,孔子就向老子告辞,带着既有点兴奋又有点失落的心情离开了周都洛阳.兴奋是因为问礼的收获,失落是因为老子的劝告.而在他身后,洛阳东关留下了一块“孔子入周问礼碑”.
孔子从老子那儿回来,三天没有说话.子贡很奇怪,就问老师是怎么回事.孔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我可以用网去捉它;能游的,我可以用丝线去钓它;能飞的,我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乘风云上天的.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象龙一样深不可测啊!”
这便是度人的觉者和人世中的思想家的根本区别.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指的就是这种情况.老子之道,微妙难懂,是神的教化;孔子之言,只不过是人的学问,是规范人类行为道德之法.

庄子蝴蝶梦 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据据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解析:庄子讲的这个故事可以说是脍炙人口,后来有很多人把它重新演绎,作了更多的诗化的工作.我还记得小时候读不知道是什么人演绎的这个故事中,庄周梦为蝴蝶,肩上生出一对翅膀,忽扇忽扇,奋然欲飞的样子,非常生动,颇让人羡慕.后人的诗化的演绎,往往表现了演绎者的美好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力,至于庄子在讲什么,倒似乎变得不重要了.这也无可厚非,种种或有意或无意的“误读”,是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不过,也许不经过诗化的演绎,庄子的故事倒更有粹然的诗意.梦的体验每个人都有,庄子这里捡了个便宜,拥有了一个比较好的梦境――“自喻适志”.其实,梦境勿论好坏,关键是梦境中当事人体会到的那一分真实.如庄子在故事中讲到的,醒来后甚至会怀疑现在的我是不是蝴蝶在做梦变成的我了.笔者昨晚不小心也做了一个梦,和庄子比,笔者无疑是不幸的,梦见在家里做饭,煤气管道漏气了,四处向外喷火,“自喻狼狈与”,醒来后鼻子里隐隐还有一股煤气味儿,不自觉地跑到厨房瞄了一眼.这就是梦的真实.把笔者的梦搀和进来,没有别的意思,吸引一下大家的注意力,别迷惑在蝴蝶的“栩栩然”上作文章.
“梦”、“觉”只是个比喻,喻“死”、“生”.庄子对人的处境有深刻的体会,生死即其一.人们说庄子“达观”,而“达观”所内涵的正是对某种无可奈何的处境的态度,或处理方式,抛开无可奈何的处境这样一个前提,也就无所谓达观不达观.生死正是每个人所面对的这样一种无可奈何的处境,当然,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处境是对“死”而言的.需要提及的是,在生死观上,中国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儒家,道家,甚至于佛家(佛家的情况略为复杂,“教”、“宗”有别,“教”义上本来就有“轮回”之说,但诸宗可有独特的表述方式)――是无神论者,庄子也不例外.当然,庄子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而且不是唯一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正面表述方式是《齐物论》中的这句话:“其形化,其心与之然”,这就是庄子对死亡的正面描述,更多的则是“因病发药”.所谓“病”,在此多是对死亡的恐惧.如这句话“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弱丧”就是说从小从家里走失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怎么知道对死亡的厌恶不是小时候从家里走失了而不知道回去呢”?如此,“死”,莫不是唐朝诗人贺知章讲的“少小离家老大归”么?不过,还是提醒大家 ,这是“因病发药”,而不是“究竟话头”.回到故事里,也许有究竟话头.
我们都没有经验、体会、体验过死,那我们凭什么描述死呢?换句话说,死的意义(非医学意义上的“死”,但包括医学意义上的“死”)是怎样界定的呢?很简单,就是生的意义的缺失.死只有相对于生的消极意义.至于“上天堂”、“下地狱”、“涅磐”等种种积极的描述,都是我们的想象,是我们(“生”的意义上)不可能经验的.这种想象也可以用庄子所说的“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来表述.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确认的是,死与生是绝对有分别(非价值判断意义上的分别)的,就象蝴蝶与庄子二者的区分一样确实.如何对待这种分别呢?那就是“物化”.“物化”,或确切地说“化”,是庄子哲学中非常重要的范畴.所谓“物化”,就是指顺应变化.回到故事里来理解“物化”,就是说梦里我是蝴蝶,可以充分的享受蝴蝶的自由自在的乐趣;醒来我是庄周,就做我的实实在在的庄周.至于孰生孰死,孰梦孰觉又何必斤斤计较呢?说清楚些,就是说,死既然是不可知的,又有什么可恐惧的呢?现在我知道的,只是我是活着的庄子,就要尽到活着的庄子的本分,死或为蝴蝶或为黄土,自有或蝴蝶或黄土的本分事,关活庄子何事?这里,就蕴含了庄子对“生”的肯定.其实,庄子的这种态度,就象孔子的一句话:“未知生,焉知死?”庄子也有类似的话:“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好象是说了半天,什么也没说,但自有其意义,就是追求心灵的宁静.这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哲人们探求的核心,虽然“心灵的宁静”的内涵彼此千差万别,活庄子的本分与活孔子的本分也绝热不同.这与西方哲学求“知”的心态全然不同.
故事解完了,故事的诗意也荡然无存,很抱歉.希望诸位看庄子别象我一样生吞活剥,还是要充满有诗意的想象,尽量放开思想,任意驰骋,别让我把这分诗意扼杀了.周作人先生有一个形象的说法,说扼杀童心的人是心里长了毛毛虫.“童心”,大家不要发生误会,借用这个说法只是取“童心”是最诗化的意义.无奈,有时候,长了毛毛虫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不愿意也没办法.
孟子 一个是他小时候的
你可以从中看到他是如何成为伟人的
从中你可以看到他的思想体现
[解题过程]
有一日,孟子看到一个人在掘井,已经挖了七丈二尺,可停止了,认为这里没水,孟子鼓励他:“继续挖啊,不要放弃.”那人听也不听,扭头便走,他还是那个念头:这儿一定没水.于是便去另一个地方掘井了.孟子说:“掘到七丈深,离水泉涌流只有一步之遥了,就此罢手,岂不可惜?”这就是孟子的名言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 犹为弃井也.”的来历.
孟子姓孟,名字叫轲.“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就好像我们今天管某某叫“先生”、“老师”差不多.他是战国时代有名的思想家.他三岁的时候,死去了父亲,依靠母亲织绸子过日子.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不肯用功读书.有一天,还没到放学的时候,他就回家了.母亲正在家里织绸子,就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早就回来了呢?”孟子回答说:“我不愿意念书了!”
母亲听了很生气,拿起刀来就把没织完的绸子割断了,对孟子说:“绸子是一根一根的丝织起来的.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你荒废了学业,就像我割断了绸子一样.绸子割断了,不能再成为一匹绸子;学业荒废了,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孟子听了母亲的话,心里很难过.他低着头说:“我错了,我一定改过.”
打这儿起,他再也不逃学了.他发愤读书,后来终于成了一个大学问家.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
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
巨市,而我嗷嗷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全部展开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
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
巨市,而我嗷嗷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自译: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唁,庄子却像方簸箕一样岔开脚坐着敲打瓦盆唱歌。
惠子说:“(您)和您的妻子住(在一起),养大了孩子自己年老过逝,人死了您不哭也就罢了,还敲打瓦
盆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不然。她是开始死了,我难道能不为此而感慨吗!想一想人最初本来没有生命,不仅仅没有生命
而且没有形体,不仅仅没有形体而且没有元气。夹杂在杂草之间,变得有元气,由元气又变而有形体,有形体然后
有生命,现今又变为死,这就和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样。人都安然寝于天地之间了,而我却要凄凄徨徨地守着她哭,
我认为不合乎常理,所以没这么做。”
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岁。自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其一生主要贡献在于,奠定了教育的基础,倡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开明的启发式教育方法,以及他对于思想领域的开创性见解间接的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这一文化鼎盛现象的形成。
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历列国,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虽然受到了尊敬跟礼遇,可是因为被认为思想保守,不合当时潮流,又没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从事著书的工作,写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以及尽心。由於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两篇,因此全书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差不多都保存在这七篇之中。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人,生于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於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关於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颇有出入。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的。他的思想记载於《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多国,后家居兰陵至死。
韩非,姓韩名非,战国末年的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为韩国的公子,生年与血亲已不可考,卒于公元前233年。韩非口吃,不善於言说,而好著书。韩非与李斯为同学,同师事於荀子。
在兰陵时荀子开始教书与写书,有名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这时候的学生,他也在这段时间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虽是儒家之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全盘接收。反之,荀子将儒家学说融会贯通、加以发挥,提出了「性本恶」等影响后世深远的学说。
道家的理论奠定於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於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学识渊博,交游很广,著有《庄子》一书,大旨本於《老子》,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独到见解,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墨子 宣扬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其为人「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生徒,寻常亲从弟子数百人,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上说「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乎「遍从人而说之」。行迹所至,东到齐,西游郑、卫,南至於楚、越。
商鞅
商鞅(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38年),姓公孙,名鞅,秦孝公时封于商邑,故名商鞅,号为商君。商鞅为卫国庶出公子,故亦称为卫鞅。商鞅先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而未得重用,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商鞅未被惠王纳用,待公叔痤去世后,闻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於是商鞅西入秦
吕不韦原籍卫国濮阳人,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担任秦相国十三年,为秦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吕不韦长期卖贵,积累大量家产。但他不满足于大商人的地位,一直在寻找机会,投身政界。
有一年,他到赵国都城邯郸去作生意,结识了秦国公子异人。当时异人为人质於赵,处境也不太好,吕不韦则以为「奇货可居」,先是以金钱和美女予之,博得异人的欢心。接著,游说华阳夫人之姊,以贿赂买通秦孝文王之后华阳夫人,立以为太子。
孙武齐国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
他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