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校六记的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16:57:56

干校六记的读后感
干校六记的读后感

干校六记的读后感
若水.水是什么?无味、无色,潺潺而过,留下痕迹,却消逝地如此之快.
我说,杨绛的生活如水.可能太多人会像我投来鄙夷的目光.是的,一个被文化大革命迫害,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学者一下子沦为一个卖劳力的苦工,还不得人尊重的境遇,又怎么会如水般轻盈,曼妙?
然而,以一个局外人的目光看这件事总归片面,也不知是为什么,杨绛的《干校六记》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如水——她没有过多的渲染干校生活的无奈、痛苦,以及对亲人的想念.而是——尽可能的把积极的一面展现给我们,把欢笑带给我们.也许,这就是大家风范,用积极的心态在困境中寻找相符之物.
记忆犹新的是《干校六记》的第二章《凿井记劳》.不难想象去一个荒凉,偏僻的地方劳作,连土地都少有水的滋润,这种情景,使何等的悲凉.悲观主义者们总喜欢拿困境和最美好的东西作莫名其妙的对比,最终得出悲观的结论:“再也不能逃脱这样的遭遇了.”
“我费尽吃奶的气力,一锹下去,只筑出一道白痕,引得小伙子们大笑.”她是在故作轻松么?我对这句话产生过不止一次的疑问.也有众多的读者对《干校六记》中流露的感情产生怀疑.更有甚者,很绝对地为此加上“虚伪”的枷锁.其实我们大可不必为此伤神,古人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至少杨绛女士一直在向我们传达一种淡然的信号,那纵然她不这么想,又有何妨?
去干校劳动,当然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而且那时的他们也看不到一点关于“文革”停止的曙光,所以更多的人做的是“一去不复返”的准备.
奇怪的是,我们看不到一点杨绛去干校时的留恋女儿的思绪.那时的女儿小圆,刚刚受到了得一自杀的打击,杨绛竟然决然地促她先归去,别等火车开了.“她不是一个脆弱的女孩子,我该可以撇下她.”但是这个疑问在文章的后部分便不攻自破,“我又合上眼,让眼泪流进鼻子,流入肚里.”哦,原来她催促女儿先归去,使不愿让她看到自己的眼泪,不愿让她受伤的心又多一份牵挂.这不禁使我想起《背影》里那个如此相像的场景.
与其说杨绛看待生活的苦难如水,不如说她这个人原本如似水.从她笔下泄出的文字,和那个时代的几位女作家都颇为相似,清新、自然、淳朴的文风,让一个慈爱的老人的形象跃然眼前.
当然,包括她和钱钟书的爱情,也如水般,不华丽,不做作,却知道现在还被传为佳话.
杨绛,就是这样一个若水的人,.她将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都看作水般淡然,都化为一泓泓清水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