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是一定要背熟的内容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07:08:14

有哪些是一定要背熟的内容啊?
有哪些是一定要背熟的内容啊?

有哪些是一定要背熟的内容啊?
八下第一单元
一【考点知识结构】

二【主干知识梳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标志: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北京)
(2)意义: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
意义: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3.抗美援朝
(1)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过程:A开始: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B结果:1953年,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C 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3)意义:保卫了国家安全,赢得了安定的建设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
4.土地改革
(1)原因:A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B新中国成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2)开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结果: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4)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从而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八下第二单元
一【考点知识结构】

二【主干知识梳理】
1.过度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
内容: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年—1957年底)
(1)基本任务: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意义: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2)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评价: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4.三大改造(1953—1956年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2)结果: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
(3)意义:(a)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探索建设社主义的道路中(1956—1966年)出现的失误
(1)总路线:1958年,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2)原因:A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B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C急于求成.D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表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影响: “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6.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1956—1966年)所取得的成就及涌现的英雄人物.
英雄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
6.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
(1)原因: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他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
(2)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3)影响:十年“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打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拉大了同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据估算,十年的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
全国人民和各级干部坚决抵制“左”的错误,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一定的限制.
八年级下第三单元
一【考点知识结构】

二【主干知识梳理】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北京)
(1)内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 对内改革:
A在农村(最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安徽凤阳小岗村
(1)目的: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意义: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B在城市(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措施:(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国有企业改革从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开始,实行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权分开等政策.
4. 对外开放
(1)内容: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后增设海南经济特区;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2)格局: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5.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社会主义民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我国普遍实行了县和县以下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的制度.
(2)社会主义法律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
A 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 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6.邓小平理论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1982年 中共十二大)
(2)社会主义初级的基本路线的提出(1987年 中共十三大)
背景: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情况下.
内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分三步走: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3)邓小平南方谈(1992年):强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l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八下第四单元
一【考点知识结构】

二【主干知识梳理】
1.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背景:(原因)中国是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2)建立:建立了省级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3)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 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1)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3.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1)背景:长期以来,我国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
(2)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意义:使少数民族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可以大大改善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吸引外资等.它的提出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地区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4.“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出的目的:实现祖国统一.
(2)提出的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3)提出者:邓小平
(4)出发点: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
(5)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6)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道路,成为我国的重大国策.
5.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3)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港、澳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5.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对台政策和方针:
A 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毛泽东)
B 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毛泽东)
C 改革开放后,确立了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邓小平)
D 1995年初,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江泽民)
(2)阻挠统一的势力:A国际反华势力;B蓄意制造分裂的台湾当局.
(3)针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历届政府都把台湾纳入自己的主权管辖之下,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台湾和大陆人民的共同愿望,所以我坚信台湾问题一定能够解决.
八年级下第五单元
一【考点知识结构】

二【主干知识梳理】
(一)国防建设的发展
(二)新中国的外交
1.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新中国在建国初期和五十年代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1)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三)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上的三件大事.
(1)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2)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四)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会议)
(1)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时间:2001年;地点:中国的上海.
(3)意义: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八下第六单元
一【考点知识结构】
科技 两弹、多星、航天飞船
杂交水稻 “863”计划 网络技术
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
体育 奥运奖牌
文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社会生活 中国已迈向小康社会;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二【主干知识梳理】
1.“两弹”的成功研制
A 1964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B 1967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意义:“两弹”的成功研制,对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和维护世界和平起着重要作用.
2.航天技术
A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B 我国是当时世界少有的掌握了“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C 2003年我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杂交水稻”——袁隆平
4.“863计划”的提出
目的: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加快发展高科技.
内容:把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海洋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科技的重点.
意义: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缩短了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5.计算机网络技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顺应世界信息化的潮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我国先后启动了“政府上网工程”、“企业上网工程”、和“家庭上网工程”.
6.教育
A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B 1999年党和国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C 国家先后颁布《义务教育法》《教育法》.全社会实施“希望工程”.
7.体育
1984年奥运会奖牌零突破.2004年奥运会金牌榜排名第二.2008年奥运会金牌榜排名第一.
8.文艺
9.社会生活
(1)物质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大变样,消费升级,生存状态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生存性的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已达到小康水平.
(2)精神生活 20世纪80年代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90年代,我国城乡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手拉手”、“心连心”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和文明家庭的活动.引导人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革除陈规陋习,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习英雄人物孔繁森、蒋祝英、徐虎、李向群.
10.就业制度
A 我国逐步建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制度.
B 1997年国家实施再就业工程.
C 就业观念变化,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人们就业的主要渠道.成功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向城市流动.

去买资料啊,拿上面都画重点